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815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的开闭体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车窗玻璃升降的玻璃升降器、使滑拉门开闭的车门开闭装置等汽车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中,多使用借助卷绕了线材的卷取筒的旋转,使线材移动(牵引、松弛)来驱动开闭体(车窗玻璃、滑拉门)的构造。在卷取筒的外周面形成供卷绕线材的螺旋槽。在收容卷取筒的筒壳体连接筒状的外筒的端部,从卷取筒的螺旋槽伸出来的线材能够通过筒壳体内的通路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插入于外筒内的插通孔。

在这种驱动装置中,若卷取筒旋转,则线材与螺旋槽的倾斜相对应地在卷取筒的旋转轴方向上抖动。此时,若线材的抖动量(摆角)大,则有可能在外筒的端面部分,线材跟插通孔的边缘形成干扰,会因反复驱动致使线材受到损伤。作为其对策,已知有如下构造(专利文献1),以独立于筒壳体的部件的形式,设置能够供外筒插入的端部的衬套部件,在该衬套部件内形成内径随着远离外筒的端部而缓缓增大的防抖用孔,借助衬套部件使外筒与筒壳体连接。当卷取筒旋转时,能够由防抖用孔的内表面限制线材的摆角,保护线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44424公报

专利文献1的线材的防抖构造由于需要独立于筒壳体来安装衬套部件,因此与使外筒直接与筒壳体连接的结构相比,有可能使组装工时增加,制造麻烦,因部件个数的增加而导致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目的在于提供生产率优异、廉价且能够提高线材的耐久性的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通过驱动线材使开闭体开闭的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具备:外筒,其具有供线材插通的插通孔;圆柱状的筒,其在形成于周面的螺旋槽上卷绕线材;筒壳体,其在收容部以筒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筒,外筒的端部插入外筒连接部,线材通过外筒连接部与收容部之间的线材通过部;以及驱动部件,其安装于筒壳体,使筒旋转,该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具备以下特征:在筒壳体或者驱动部件形成限制线材在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抖动的防抖部。该防抖部设置于如下区域的内侧,该区域在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由连接螺旋槽的形成范围的一端和外筒的与外筒连接部连接的端部处的插通孔的形成范围的一端的线和连接螺旋槽的形成范围的另一端和外筒的与外筒连接部连接的端部处的插通孔的形成范围的另一端的线材围起的区域。

在筒壳体、驱动部件优选设置:第一防抖部,其限制线材向沿着筒的旋转轴方向的第一方向抖动;和第二防抖部,其限制线材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抖动。

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将线材通过部设定为向第一方向形成开口的线材通过槽的基础上,在线材通过槽内设置第一防抖部,在线材通过槽的侧表面与第一防抖部之间,形成能够使通过了开口的线材插入和脱离的缝隙。该缝隙优选在设置有第一防抖部的部分扩大线材通过槽的开口的宽度而形成。

另外,优选在以将线材通过部设定为向第一方向形成开口的线材通过槽且收容部也以向第一方向形成开口的方式构成筒壳体的基础上,在线材通过槽的长边方向上,使第一防抖部和第二防抖部的位置不同,在线材通过槽,在与开口对置的第二方向上的底部中至少与第一防抖部对应的位置形成贯通孔。这样构成的筒壳体能够使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筒的旋转轴方向)相对移动的模具容易地制造。

采用以上本发明的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利用在收容筒的筒壳体或者驱动筒的驱动部件设置的防抖部限制线材在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抖动,因此能够利用部件个数少、廉价且生产率优异的结构可靠地提高线材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玻璃升降器的主视图。

图2是玻璃升降器的后视图。

图3是玻璃升降器的侧视图。

图4是收容有卷取筒的状态下的筒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不同于图4的角度观察没有收容卷取筒的状态下的筒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收容了卷取筒的状态下的筒壳体的俯视图。

图7是卷取筒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察卷取筒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6的ix-ix线材的筒壳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说明使用于对使车门的窗开口开闭的车窗玻璃(开闭体)进行驱动的玻璃升降器的实施方式。图1至图3所示的玻璃升降器1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面板(省略图示)内,使车窗玻璃(省略图示)升降。图3以箭头示出将玻璃升降器1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的状态下的车外侧和车内侧的朝向。玻璃升降器10具有纵长部件即导轨11,导轨11借助在长边方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托架12、13固定于车门面板(内板)。在该固定状态下,导轨11以使其长边方向大致朝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方式配设。

支承车窗玻璃的滑座14(玻璃载置器)被支承为能够沿导轨11的长边方向移动。在滑座14连接有一对线材15、16(图2)的各自的一端。在导轨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附近固定有带轮托架30,在带轮托架30上,引导带轮17借助带轮支承轴19被支承得能够旋转。线材15从滑座14起沿导轨11向该导轨11的一端方向延伸,并由形成于引导带轮17的外周面上的线材引导槽支承。与线材15的进退相对应地,引导带轮17以带轮支承轴19为中心旋转。在导轨11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附近设置有线材引导部件18,线材16从滑座14起沿导轨11向该导轨11的另一端延伸,并被线材引导部件18引导。线材引导部件18相对于导轨11固定,线材16被支承为能够沿形成于线材引导部件18的线材引导槽进退。

从引导带轮17引出的线材15插通于管状的外筒21内,卷绕于在与外筒21连接的筒壳体20内设置的卷取筒23,从线材引导部件18引出的线材16插通于管状的外筒22内,卷绕于在与外筒22连接的筒壳体20内设置的卷取筒23。如图7和图8所示,卷取筒23呈圆柱状,在其中心部形成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轴嵌合孔24。在轴嵌合孔24的内表面形成有锯齿状的细齿。在卷取筒23的外周面形成供线材15、16卷绕的螺旋槽25。螺旋槽25一边沿卷取筒23的外周面旋回一边在卷取筒23的轴线方向上改变位置。图8示出了螺旋槽25在卷取筒23的轴线方向上的形成范围h。

马达单元(驱动部件)26(图1至图3)相对于筒壳体20安装。在马达单元26设置有:马达27;齿轮箱28,其内置有一边使马达27的输出轴的旋转减速一边将其传递的减速齿轮系;和嵌合轴(省略图示),其经由齿轮箱28的减速齿轮系传递马达27的旋转驱动力。马达单元26具有后述的覆盖筒壳体20的开口部分的盖部29,嵌合轴从盖部29突出,并与卷取筒23的轴嵌合孔24嵌合。在嵌合轴形成有与轴嵌合孔24的细齿嵌合的细齿,若在该嵌合状态下驱动马达27,则卷取筒23与嵌合轴一起旋转。

外筒21的一端与带轮托架30连接,另一端与筒壳体20连接,线材15能够在被规定了两端位置的外筒21内进退。外筒22的一端与线材引导部件18连接,另一端与筒壳体20连接,线材16能够在被规定了两端位置的外筒22内进退。在外筒21、22内形成有沿长边方向贯通的插通孔50(图9),线材15、16插入于插通孔50。将外筒21中的靠与带轮托架30连接一侧的端部设为轨道侧端部21a,将外筒22中的靠与线材引导部件18连接一侧的端部设为轨道侧端部22a。另外,将外筒21中的靠与筒壳体20侧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为筒侧端部21b,将外筒22中的靠与筒壳体20侧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为筒侧端部22b。

筒壳体20固定于车门面板(内板)。当卷取筒23借助马达27的驱动力而正反旋转时,线材15、16中的一者向卷取筒23的螺旋槽25卷绕的卷绕量增大,另一者从卷取筒23的螺旋槽25抽出,滑座14因该一对线材15、16的牵引和松弛的关系而沿导轨11移动。车窗玻璃与滑座14的移动相对应地升降。

下面,对与外筒21、22连接的筒壳体20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筒壳体20具有筒收容部(收容部)31和一对外筒插入部32、33。筒收容部31形成由底部34和在其周边形成的圆筒状的立壁35围起的空间,底部34的相反一侧形成开口,作为收容部开口36。在底部34设置有筒支承座37(图5)。卷取筒23以一端载置于筒支承座37上的方式插入于筒收容部61内。在筒支承座37设置有圆筒状的轴突起37a(图5),在卷取筒23的轴嵌合孔24的局部形成有平滑的圆筒面24a(图7)。轴突起37a插入于圆筒面24a,通过使圆筒面24a相对于轴突起37a形成滑动接触,卷取筒23被支承得能够旋转。在图5和图6中以单点划线示出了卷取筒23在收容于筒收容部31的状态下的旋转中心即旋转轴线23x。当马达27的驱动力被传递时,卷取筒23以旋转轴线23x为中心旋转。

在筒壳体20,与筒收容部31连通的线材通过槽(线材通过部)40和线材通过槽(线材通过部)41形成为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在玻璃升降器10的完成状态下的带轮托架30和线材引导部件18的方向),在线材通过槽40的顶端设置有外筒插入部32,在线材通过槽41的顶端设置有外筒插入部33。

线材通过槽40和线材通过槽41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在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线材通过槽40和线材通过槽41都有的要素。线材通过槽40、41分别为从筒收容部31向与旋转轴线23x交叉的(大致正交的)方向伸出的槽状的部位,具有与筒收容部31的底部34连续的底部42和从底部42向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立壁35的突出方向)立起的一对侧壁43、44。在与底部42对置的顶面部分,形成有通过槽开口45。通过槽开口45是与筒收容部31的收容部开口36连续的开口部。

在外筒插入部32中能够插入外筒21的筒侧端部21b,在外筒插入部33中能够插入外筒22的筒侧端部22b。图6示出了筒侧端部21b相对于外筒插入部32插入的插入方向即插入轴线32x和筒侧端部22b相对于外筒插入部33插入的插入方向即插入轴线33x。

外筒插入部32和外筒插入部33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在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外筒插入部32和外筒插入部33都有的要素。在外筒插入部32的内部形成有沿插入轴线32x方向贯通的插通槽46,在外筒插入部33的内部形成有沿插入轴线33x方向贯通的插通槽46。插通槽46与线材通过槽40、41连通,在线材通过槽40、41和插通槽46的边界附近形成有台阶状的插入限制面47。外筒21的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2的筒侧端部21b的端面和外筒22的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3的筒侧端部22b的端面分别与插入限制面47抵接,决定外筒21向外筒插入部32插入的插入位置和外筒22向外筒插入部33插入的插入位置(参见图9)。线材通过槽40的通过槽开口45连续形成至外筒插入部32,线材通过槽41的通过槽开口45连续形成至外筒插入部33。通过槽开口45在外筒插入部32处的宽度小于外筒21的直径,通过槽开口45在外筒插入部33处的宽度小于外筒22的直径,从而避免了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2的外筒21的筒侧端部21b和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3的外筒22的筒侧端部22b穿过通过槽开口45脱出。

在组装玻璃升降器10时,将从外筒21的筒侧端部21b的端面突出的线材15穿过通过槽开口45,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2的插通槽46和线材通过槽40内,并且将筒侧端部21b沿插入轴线32x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2的插通槽46内;将从外筒22的筒侧端部22b的端面突出的线材16穿过通过槽开口45,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3的插通槽46和线材通过槽41内,并且将筒侧端部22b沿插入轴线33x插入于外筒插入部33的插通槽46内。筒侧端部21b的端面与插入限制面47抵接,决定外筒21在插入轴线32x方向上的位置,筒侧端部22b的端面与插入限制面47抵接,决定外筒22在插入轴线33x方向上的位置。线材15被通过线材通过槽40引导到筒收容部31内,卷绕于卷取筒23的外周面上的螺旋槽25,线材16被通过线材通过槽41引导到筒收容部31内,卷绕于卷取筒23的外周面上的螺旋槽25。在这样地做过组装的状态(图1至图3、图9)下,线材15能够相对于外筒21在插通孔50(图9)内进退,线材16能够相对于外筒22在插通孔50(图9)内进退,线材15、16向螺旋槽25卷绕的卷绕量与卷取筒23的旋转相对应地变化。

进而,在筒壳体20的顶面侧安装马达单元26。马达单元26的盖部29封闭筒壳体20的收容部开口36和通过槽开口45,防止卷取筒23从筒收容部31脱出。通过安装马达单元26,如前所述,马达单元26侧的嵌合轴(未图示)与轴嵌合孔24嵌合,能够将马达27的驱动力传递到卷取筒23。

如上所述,在配线有线材15、16的玻璃升降器10中,当卷取筒23旋转时,从螺旋槽25抽出各线材15、16的抽出位置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变化。筒壳体20在线材通过槽40具备第一防抖部(防抖部、第一防抖部)51,作为限制线材15在沿该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抖动的防抖手段,并在线材通过槽41具备第二防抖部(防抖部、第二防抖部)52,作为限制线材16在沿该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抖动的防抖手段。

在图9中,示出了卷取筒23的螺旋槽25在旋转轴线23x方向上的形成范围h(图8)的一端d1和另一端d2以及外筒22的筒侧端部22b的插通孔50在旋转轴线23x方向上的形成范围的一端e1和另一端e2。将连接螺旋槽25侧的一端d1和插通孔50侧的一端e1的假想线设为f1,将连接螺旋槽25侧的另一端d2和插通孔50侧的另一端e2的假想线设为f2。如图9所示,在筒壳体20内,线材16由卷取筒23(螺旋槽25)和外筒22的筒侧端部22b(插通孔50)支承,在其间的线材通过槽41处,线材16不受卷取筒23、外筒22的支承。因此,在不设置防抖手段的情况下,可能在由假想线材f1和假想线材f2围起的范围(设为可抖动范围m),产生线材16的抖动。图9示出线材16与线材通过槽41之间的关系,而线材15与线材通过槽40也是相同的关系。

第一防抖部51是设置于侧壁43的突出部,设置于在沿着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比假想线材f1进入到可抖动范围m的内侧的位置(参见图9)。另外,如图6所示,当沿着旋转轴线23x观察时,线材通过槽40的第一防抖部51位于与插入轴线32x重叠的位置,线材通过槽41的第一防抖部51位于与插入轴线32x重叠的位置。因此,在线材通过槽40内沿插入轴线32x配线的线材15和在线材通过槽41内沿插入轴线33x配线的线材16都由第一防抖部51限制向沿旋转轴线23x的一个方向的抖动量。具体而言,将抖动量限制于比可抖动范围m的假想线材f1狭小的范围(靠近假想线材f2的位置)。

第二防抖部52是设置于底部42的突出部,设置于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比假想线材f2进入了可抖动范围m的内侧的位置(参见图9)。因此,配线于线材通过槽40内的线材15和配线材于线材通过槽41内的线材16都由第二防抖部52限制在沿旋转轴线23x的另一方向上的抖动量。具体而言,抖动量能够限制于比可抖动范围m的假想线材f2狭小的范围(靠近假想线材f1的位置)。

这样,由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限制线材15、16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的抖动量(摆角),从而能够提高线材15、16的耐久性。特别是,在可抖动范围m最窄的、外筒21、22(筒侧端部21b、22b)的插入于插通孔50的插入部分,能够有效地防止线材15、16相对于插通孔50的边缘部的摩擦。对该线材15、16的抖动限制由形成于筒壳体20的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实现,因此无需另行具备防抖用部件、机构,便能简单且低成本地构成。

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在线材通过槽40的长边方向(线材15的延伸配置方向)上,配设于比卷取筒23接近外筒21的筒侧端部21b的位置,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在线材通过槽41的长边方向(线材16的延伸配置方向)上,配设于比卷取筒23接近外筒22的筒侧端部22b的位置。该配置的优点在于,能够在容易产生线材15的摩擦的接近外筒21的插通孔50的边缘部的位置对线材15的抖动幅度进行管理,并能够在容易产生线材16的摩擦的接近外筒22的插通孔50的边缘部的位置对线材16的抖动幅度进行管理。

收容部开口36和通过槽开口45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形成了开口的筒壳体20优选由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两个模具制造。这里,在线材通过槽40、41的长边方向上,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相互位置不同。而且,在线材通过槽40、41的底部42,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与第一防抖部51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53。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用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两个模具一起形成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因此筒壳体20的生产率提高。

如图6所示,在形成有第一防抖部51的部分,线材通过槽40、41的通过槽开口45的宽度扩大,在第一防抖部51与侧壁44之间形成有缝隙45a(图6)。因此,能够不受第一防抖部51妨碍地,将线材15通过缝隙45a插入线材通过槽40内,将线材16通过缝隙45a插入线材通过槽41内。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防抖部51在缝隙45a侧具有容易引导线材15、16的倾斜方向上的楔形面51a。

以上,基于图示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发明的要旨,就能进行改进、变更。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都设置于筒壳体20,但也能够在相对于筒壳体20组装的马达单元26设置至少一个防脱件。具体而言,马达单元26的盖部29具有封闭通过槽开口45的(构成线材通过槽40、41的一部分的)形状,因此能够变更为将相当于第一防抖部51的防抖部不是设置于筒壳体20而是设置于盖部29。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线材通过槽40、41的侧壁43,突设有第一防抖部51,但也能够在相反侧的侧壁44设置第一防抖部51。

图示实施方式的筒壳体20的筒收容部31的收容部开口36和线材通过槽40、41的通过槽开口45向相同方向形成开口,但图示实施方式的筒壳体20也能够用于收容部开口36和通过槽开口45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上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形成开口的类型的筒壳体。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具备:第一防抖部51,其限制线材15、16向沿卷取筒23的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中的第一方向(通过槽开口45的开口方向)抖动;和第二防抖部52,其限制线材15、16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线材通过槽40、41的底部42的方向)抖动。无论线材15、16因卷取筒23的旋转而向哪个方向抖动,该结构都能够保护线材15、16,故该结构优异,本发明即使构成为仅在沿旋转轴线23x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限制线材15、16的抖动也成立。

另外,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筒壳体20中的线材通过槽40和线材通过槽41为大致都有的构造,由于是以能够在各线材15、16产生同等大小的抖动为条件,因此在线材通过槽40和线材通过槽41这两者设置有共通构造的第一防抖部51和第二防抖部52,但在抖动量的条件(图9的可抖动范围m的宽度)等在线材15和线材16上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在线材通过槽40设置的防抖部和在线材通过槽41设置的防抖部的规格(形状、配置)不同。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详述所示,本发明在构成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的筒壳体或者驱动部件,设置有限制线材在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的抖动的防抖部。线材卷绕于筒的螺旋槽,并且插通于外筒的插通孔内,该筒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筒壳体的收容部内,该外筒的端部与筒壳体的外筒连接部连接。防抖部设置于在筒的旋转轴方向上由连接筒的螺旋槽的形成范围的一端和外筒的端部处的插通孔的形成范围的一端的线与连接筒的螺旋槽的形成范围的另一端和外筒的端部处的插通孔的形成范围的另一端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防止线材相对于外筒的端部摩擦等。因此,能够利用部件个数少、廉价且生产率优异的结构提高线材的耐久性,有助于提高车辆用开闭体的驱动装置的质量。

附图标记说明

10…玻璃升降器;11…导轨;12、13…托架;14…滑座;15、16…线材;17…引导带轮;18…线材引导部件;19…带轮支承轴;20…筒壳体;21、22…外筒;21a、22a…轨道侧端部;21b、22b…筒侧端部;23…卷取筒;23x…轴线;24…轴嵌合孔;25…螺旋槽;26…马达单元(驱动部件);27…马达;28…齿轮箱;29…盖部;30…带轮托架;31…筒收容部(收容部);32、33…外筒插入部;32x、33x…插入轴线;34…底部;35…立壁;36…收容部开口;37…筒支承座;40、41…线材通过槽(线材通过部);42…底部;43、44…侧壁;45…通过槽开口;45a…缝隙;46…插通槽;47…插入限制面;50…插通孔;51…第一防抖部(防抖部、第一防抖部);51a…楔形面;52…第二防抖部(防抖部、第二防抖部);53…贯通孔;d1…螺旋槽的形成范围的一端;d2…螺旋槽的形成范围的另一端;e1…外筒的插通孔的形成范围的一端;e2…外筒的插通孔的形成范围的另一端;f1、f2…决定能够抖动的范围的假想线;h…螺旋槽的形成范围;m…能够抖动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