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4507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是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由于生产生活中需求的变化,印刷制品有需要对双面进行印刷的,现有印刷设备在进行双面印刷时需要设有翻面设备,这样增加了成本且加工时间加长,在进行双面印刷背面时,由于正面印刷油墨未完全干燥,背面印刷时油墨会粘在压印辊上,并随印数的增加,压印滚筒上的墨层越积越厚,对正面图文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使正面图文变虚、印迹不实。如果印刷时不经常抽样检查,就会产生大量废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说明书CN205522992U中公开了一种双面印刷装置,包括第一印刷装置、第二印刷装置、翻面装置和印刷干燥箱,印刷基质经过所述第一印刷装置后依次经过所述印刷干燥箱、所述翻面装置、所述第二印刷装置后再次进入所述印刷干燥箱,所述第一印刷装置和所述第二印刷装置均由位于上部的印刷版辊、位于下部的印刷托辊和相应的有色辊构成,所述翻面装置包括若干传动辊。该实用新型虽然可同时对包装袋的正反面进行同时或连续印刷且不影响后续工序,但是印刷不同的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印刷辊及涂料,不同的卷材印刷基质厚度也不同,需要调节印刷辊及支持辊间距,目前的印刷装置调节不便,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调节,适应不同卷材印刷基质及涂料的自动印刷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自动印刷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放卷料装置、一次印刷装置、一次固化装置、二次印刷装置、二次固化装置及收卷料装置,还包括转向装置及调节装置,印刷基质经所述放卷料装置送入所述一次印刷装置及所述一次固化装置,经所述转向装置转向后,再依次经过所述依次固化装置、二次印刷装置、二次固化装置,最后经收卷料装置收卷;

所述放卷料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卷料的放料辊及用于展平卷料展平辊,所述一次固化装置及所述二次固化装置内设有用于传送印刷基质的传动辊及用于烘干油墨的干燥机构;

所述一次印刷装置及二次印刷装置包括换辊架、印刷辊、支持辊、涂墨辊及供墨机构,所述换辊架通过所述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换辊架上设有至少2个所述印刷辊,每个所述印刷辊的一侧均对应设有所述涂墨辊;所述支持辊用于传送印刷基质,设于两个处于工作状态的所述印刷辊之间,所述供墨机构设于处于工作状态的所述涂墨辊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支座,所述换辊架通过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固定支座上,所述固定支座的一端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上设有与螺杆配合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的外周设有被动轮齿,所述机架上设有与所述被动齿轮啮合配合的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连接有动力源及锁止装置。

优选的,所述干燥机构包括热风机及红外线加热管,所述热风机及所述红外线加热管设于印刷基质新涂刷油墨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二次印刷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所述印刷辊远离所述涂墨辊的一侧设有刮刀,所述刮刀下设有废料盒。

优选的,所述供墨机构包括供墨辊及油墨盒,所述油墨盒内盛有油墨,所述供墨辊的底部浸没在所述油墨盒内;所述供墨辊设置在所述涂墨辊的一侧,与所述涂墨辊接触摩擦传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印刷辊与涂墨辊匹配设置,适应多种涂料及内容的印刷需求;转辊架上设有多组印刷辊及涂墨辊,转动转辊架即可选用不同的印刷辊,调节方便;调节机构使转辊架适应不同厚度的卷材印刷基质;当印刷装置工作时,可以对其他闲置状态的印刷辊及涂墨辊进行养护清洁,保证印刷质量;印刷基质经多次干燥,能保证油墨的固化效果,从而提升印刷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动齿轮与调节螺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放卷辊,12-展平辊,13-传动辊,14-转向辊,15-收卷辊,21-热风机,22-红外线加热管,31-换辊架,32-印刷辊,33-支持辊,34-涂墨辊,35-供墨辊,36-油墨盒,41-固定支座,42-调节螺杆,43-调节螺母,431-被动轮齿,44-主动齿轮,45-锁止块,51-刮刀,52-废料盒,61-一次印刷装置,62-一次固化装置,63-二次印刷装置,64-二次固化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自动印刷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依次设有放卷料装置、一次印刷装置61、一次固化装置62、转向装置、二次印刷装置63、二次固化装置64及收卷料装置。印刷基质经放卷料装置送入一次印刷装置61及一次固化装置62后,经转向装置转向,再依次经过一次固化装置62、二次印刷装置63及二次固化装置64,最后经收卷料装置输出印刷装置,完成印刷基质的双面印刷。

放卷料装置包括放卷辊11、展平辊12及转向辊14,放卷辊11用于输送卷料印刷基质,展平辊12用于展平卷料印刷基质,转向辊14用于调节卷料运动方向。

一次印刷装置61及二次印刷装置63分别包括换辊架31、印刷辊32、支持辊33、涂墨辊34及供墨机构,供墨机构包括供墨辊35及油墨盒36,换辊架31上等角度设有3个印刷辊32,每个印刷辊32的一侧均对应设有涂墨辊34;印刷辊32处于工作状态时,其对应涂墨辊34远离印刷辊32的一侧设有供墨辊35,供墨辊35的底部进入油墨盒36内,油墨盒36内盛有油墨,供墨辊35与涂墨辊34、涂墨辊34及印刷辊32的表面接触摩擦传动,从而实现油墨的传递。支持辊33设于两个处于工作状态的印刷辊32之间,铰接固定在机架上,用于传送印刷基质,与印刷辊32接触摩擦传动。

换辊架31安装在可竖向调节的调节机构上,调节机构安装在机架上。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支座41,换辊架31通过转动连接在两个固定支座41上,固定支座41的一端连接有调节螺杆42,调节螺杆42上设有与螺杆配合的调节螺母43,调节螺母43的外周设有被动轮齿431,机架上设有与被动轮齿431啮合配合的主动齿轮44。主动齿轮44连接有动力源及锁止装置,动力源可以为人力、电机等本领域常用动力源。当主动齿轮44的动力源为人力时,锁止装置为锁止块45,锁止块45的主体为多边形柱体,机架上对应锁止块45的主体设有锁止通孔;锁止块45的一侧设有与主动齿轮44啮合匹配的锁止齿轮,另一侧设有锁止台阶,使用时,锁止块45啮合主动齿轮44后穿过机架上的锁止通孔,通过锁止台阶限制锁止块45的轴向运动,通过锁止块45主体与锁止通孔限制锁止块45的径向运动,从而实现对主动齿轮44的锁定。

一次固化装置62及二次固化装置64内分别设有用于传送印刷基质的传动辊13及用于烘干印刷基质表面油墨的干燥机构。干燥机构包括热风机21及红外线加热管22,红外线加热管22等距设于印刷基质新涂刷的一侧,热风机21也设于该侧,向印刷基质输送热风进行干燥、

转向装置包括一个转向辊14;收卷料装置包括用于抚平印刷完毕印刷基质的展平辊12及用于收卷卷料印刷基质的收卷辊15。

放卷辊11、展平辊12、支持辊33、传动辊13、转向辊14及收卷辊15依次形成传动连接,其中支持辊33、转向辊14及收卷辊15作为动力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转动换辊架31选择合适的印刷辊32并将其固定在工作位置上,然后启动自动印刷装置。卷料印刷基质从放卷料装置输入一次印刷装置61,完成印刷基质正面的印刷,然后经一次固化装置62进行第一次固化作用,在转向装置处完成印刷基质运动方向的调整后,再次经一次固化装置62进行第二次固化作用,以保证正面印刷油墨的有效固化,防止油墨粘结在二次印刷装置63的印刷辊32上影响印刷效果;印刷基质继续向前运动至二次印刷装置63完成印刷基质反面的印刷,经二次固化装置64进行第三次固化作用,防止收卷印刷基质时油墨未干造成印刷图案模糊的现象。由于印刷基质经前两次固化作用提升了其自身温度,从而提升反面印刷油墨固化效果,故而仅需进行第三次固化作用即可满足油墨干燥需求。

实施例二

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换辊架31上等角度设有4个印刷辊32;二次印刷装置63处于工作状态的印刷辊32远离涂墨辊34的一侧设有刮刀51,刮刀51的刀面与该印刷辊32表面贴合接触,将未完全干燥而附着在印刷辊32上的油墨刮去,避免油墨层积厚加大印刷辊32和支撑辊之间的压力,提高反面印刷质量,刮刀51下还设有用于承接油墨废料的废料盒52;转向装置包括两组转向辊14,该转向辊14为动力辊,用于张紧并调节印刷基质运动方向。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