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7536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对一些强度要求较高的产品,如手表、部分手机、平板电脑等,需要采用双层盖板结构的封装结构。如图1所示,双层盖板通常包括上下两层,上层盖板的可视区域大于下盖板的有效显示区域,大视角下容易产生下盖板玻璃边缘可见等漏光现象。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以下方法解决此问题:(1)减小上盖板的可视区域;(2)增大下盖板的外形尺寸;(3)提高组装精度。但是,上述方法只能减少漏光,均无法有效避免漏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有效避免漏光的封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封装结构,包括上盖板、与所述上盖板相连的下盖板以及围设于所述上盖板及所述下盖板周围的面壳,所述上盖板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外围的安装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可视区域,所述下盖板设置有有效显示区域,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和/或所述下盖板的边缘设置有防漏光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包括底面及侧面,所述防漏光结构为涂布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下盖板相接触的底面及所述侧面上的反射材料所形成的反射部。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包括底面及侧面,所述防漏光结构为交替涂布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下盖板相接触的底面及所述侧面上的高、低折射率材料所形成的反射部。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板的上表面的边缘呈直角或者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材料为金属或者油漆或者高分子复合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高、低折射材料分别为ZrO2和Al2O3

进一步的,所述高、低折射率材料包括至少一层高折射率材料层和至少一层低折射率材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的主体部的边缘呈曲面状形成第一曲面,所述抵接部的边缘呈曲面状形成第二曲面,所述防漏光结构包括所述第一曲面及所述第二曲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显示面板的封装结构,在保持面壳的边框区域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主体部的边缘和/或下盖板的边缘设置防漏光结构,有效避免了光线从上盖板的可视区域射出,避免了漏光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背景技术的封装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封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立体图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中防漏光结构的光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防漏光结构的光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9中防漏光结构的光路图;

图中标记为:封装结构100,上盖板1、1a、1b,主体部11、11a、11b,可视区域111,底面112、112b,侧面113、113b,安装部12,第一凹入部13,第一曲面14a,下盖板2、2a、2b,有效显示区域21,抵接部211,第二曲面22a、22b,面壳3,第二凹入部31,第三凹入部32,凸出部33,反射部4,反射部4b,光学胶5,间隙6,光线L。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显示面板上的封装结构100,其包括上盖板1、通过光学胶5与上盖板1相连的下盖板2以及围设于上盖板1和下盖板2周围的面壳3,下盖板2和面壳3之间有间隙6,下盖板2下具有发光单元,如发光二极管等。上盖板1与下盖板2及面壳3交接处设置有防漏光结构。封装结构100在使用时,防漏光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发光单元的光线经过间隙6从上盖板1的可视区域射出。以下针对封装结构100内各个元件的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6所示,上盖板1呈平面板状且透明,可以是玻璃或者有机玻璃材料制成。上盖板1包括主体部11及位于主体部11外围的安装部12,主体部11上表面中部区域设有可视区域111,可视区域111的上表面低于主体部11的上表面,安装部12的上表面呈弧状。主体部11和安装部12之间形成与面壳3配合的第一凹入部13。主体部11底部边缘呈直角状,包括底面112及侧面113,且侧面113、及底面112与下盖板2有效显示区域21的外围对应的部位涂布有反射材料或者交替涂布高、低折射率材料形成反射部4,反射部4即为防漏光结构。具体的,可以是涂布金属材料、或者油漆、或者具有高反射率的高分子材料等形成反射层。也可以是交替涂布具有高、低折射率的材料,如折射率大约为2.1的高折射率ZrO2(氧化锆)和折射率大约为1.7的低折射率的Al2O3(三氧化铝)形成反射层,高折射率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可以是一层或者多层。在光线L射入时,光线直接反射,不会在直角处折射而从第一凹入部13的凹陷角处射出,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漏光。

如图2至图6所示,下盖板2呈平面板状且透明,可以是玻璃或者有机玻璃材料制成。下盖板2的长度及宽度均略大于上盖板1的主体部11的长度及宽度,下盖板2的中部设置有有效显示区域21,有效显示区域21的外围形成与上盖板1相连的抵接部211,上盖板1及下盖板2通过涂布于有效显示区域21内的光学胶5相连接。下盖板2的上、下表面边缘均呈直角状。

如图2至图6所示,面壳3的大致呈方框状,其为不透光材料制成,如金属、塑料等。面壳3内呈台阶状,其上、下表面内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收容上盖板1的第二凹入部31及用于收容下盖板2的第三凹入部32,上盖板1的安装部12收容于第二凹入部31内,下盖板2的边缘收容于第三凹入部32内。面壳3沿其顶部向其外围呈与上盖板1弧形的边缘区域平缓过渡且相连的弧状。第二凹入部31和第三凹入部32之间形成凸出部33,凸出部33位于上盖板1及下盖板2之间且位于第一凹入部13内。

实施例二:

结合图7及图8所示,实施例二提供的封装结构(未图示)整体上与实施例一类似,但是防漏光结构不一样。具体的,上盖板1a的主体部11a的边缘呈曲面状形成第一曲面14a,下盖板2a上表面的边缘呈曲面状形成第二曲面22a。在光线射入下盖板2a的第二曲面22a时,光线发生反射,再射入上盖板1a的第一曲面14,光线经过折射后不会从上盖板1a的可视区域射出,而是朝向上盖板1a的边缘区域射出,因此,可视区域不会发生漏光现象。

实施例三:

结合图9及图10所示,实施例三的封装结构(未图示)整体上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类似,但是防漏光结构不一样。具体的,上盖板1b的主体部11b包括呈直角状的底面112b及侧面113b,且侧面113b及底面112b与下盖板2b相接触的部位涂布有反射材料或者高低折射率材料形成反射部4b,反射部4b即为防漏光结构。在光线射入时,光线直接反射,不会在直角处折射,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漏光。同时,下盖板2b上表面的边缘呈曲面状形成第二曲面22b。在光线射入下盖板2b的第二曲面22b时,光线发生反射,再射入上盖板1b的反射部4b,经过反射后的光线不会从上盖板1b的可视区域射出,不会发生漏光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封装结构,在保持面壳的边框区域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防漏光结构有效避免下盖板边缘漏光的问题。具体的,可以是在上盖板的主体部的侧面及底面与下盖板相接触的部位涂布反射材料或者高低折射材料形成反射部对入射上盖板的光线进行反射,不会在直角处折射而从第一凹入部的凹陷角处射出,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漏光。或者是将上盖板的主体部的边缘设置成曲面状形成第一曲面,下盖板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成曲面状形成第二曲面,在光线射入下盖板的第二曲面时,光线发生反射及折射,再射入上盖板的第一曲面,光线折射后不会从可视区域射出,而是朝向上盖板的边缘区域,不会发生漏光现象。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漏光结构结构简单,设置方便,均可以有效解决封装结构的漏光问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