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2612发布日期:2019-11-05 23:1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贴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屏贴合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面板显示行业,目前的研究方向逐渐从硬屏显示向柔性屏显示转变。在显示屏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硬屏显示是将硬质屏与玻璃板通过OCA(光学胶)贴合、柔性屏显示是将柔性屏和玻璃板通过OCA(光学胶)贴合,前者称为硬屏OCA全贴合、后者称为柔性屏OCA全贴合。目前的贴合设备只能进行硬屏OCA全贴合或者柔性屏OCA全贴合,不能兼容,而且贴合后不能保证气泡完全排出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合装置,能够适用于硬屏OCA全贴合与柔性屏OCA全贴合,而且贴合时能减少气泡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贴合装置,所述贴合装置包括安装支架、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前夹紧结构与后夹紧结构、连接在所述前夹紧结构与所述后夹紧结构之间的贴合带、以及设置在所述前夹紧结构与所述后夹紧结构之间的贴附机构,所述贴附机构与所述安装支架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驱动所述贴附机构滑动的平移驱动装置。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前夹紧结构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后夹紧结构与所述安装支架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后夹紧结构固定连接的涨紧调节结构;所述贴合带为软质的刚性带。

作为一种改进,在所述贴附机构与所述后夹紧结构之间设有与所述安装支架转动连接的支撑辊,所述贴合带从所述支撑辊上侧绕过。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后夹紧结构包括夹紧支架、铰接在所述夹紧支架上的夹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夹紧板的铰接轴上的扭转件,在所述夹紧板的端侧面处铰接有第一连接板,在所述夹紧支架对应的侧边处铰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临近端铰接在一起,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铰接处设有限位销。

作为一种改进,在所述夹紧板的两端侧面处分别铰接有所述第一连接板、在所述夹紧支架上对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处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板,在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铰接处之间设有连接杆。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夹紧支架包括夹紧底板、与所述夹紧底板垂直固定连接的夹紧侧板,在所述夹紧侧板的两端侧边处分别设有延伸板、在所述夹紧底板的对应侧边处固定有安装块;所述夹紧板的两端侧面处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延伸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安装块铰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前夹紧结构、所述后夹紧结构分别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贴合带为弹性带。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贴附机构与滑动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升降驱动结构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贴附机构固定在所述升降驱动结构的输出部上的压辊支架、以及转动安装在压辊支架上的压辊,在所述升降驱动结构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设有滑动座。

作为一种改进,在所述压辊与所述前夹紧结构之间设有与所述压辊支架转动连接的导向辊,所述导向辊上侧位于所述压辊上侧的下方,所述贴合带从所述导向辊下侧穿过后绕至所述压辊上侧。

作为一种改进,在所述导向辊与所述前夹紧结构之间设有安装在所述滑动座上的贴合带限位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贴合带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与所述滑动座转动连接的下夹持辊、上夹持辊。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前夹紧结构包括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的安装板、对应所述安装板上部处设置的压板、以及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部的周侧边处并且分别穿过所述压板的导向杆,在每根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压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部分上分别套设有压板弹性压缩件;以及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部的周侧边处并且分别穿过所述压板的螺纹杆,在每根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压板的部分上分别设有紧固螺母。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包括安装支架、间隔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前夹紧结构与后夹紧结构、连接在前夹紧结构与后夹紧结构之间的贴合带、以及设置在前夹紧结构与后夹紧结构之间的贴附机构,贴附机构与安装支架滑动连接,在安装支架上设有驱动贴附机构滑动的平移驱动装置。

贴合时,通过平移驱动装置驱动贴附机构移动至贴合的初始位置处,将OCA放置在贴合带上,由转移机构将玻璃板或者柔性屏移动至贴合带的上方与OCA对应的位置处,由平移驱动装置驱动贴附机构沿安装支架滑动,并通过转移机构与贴附机构、贴合带的配合将OCA与玻璃板或者柔性屏贴合在一起;由于贴合时只有对应贴附机构处的贴合带部分用于贴合,并且是跟随贴附机构的滑动逐步贴合,既能适用于硬屏OCA全贴合又能适用于柔性屏OCA全贴合,而且在贴合时能减少气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前夹紧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前夹紧结构的调节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后夹紧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后夹紧结构的调节状态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安装支架,11、支架底板,12、立板,13、导轨,20、前夹紧结构,21、安装板,22、压板,23、导向杆,24、压板弹性压缩件,25、螺纹杆,26、紧固螺母,30、支撑辊,31、支撑板,32、支撑底板,40、后夹紧结构,41a、夹紧底板,41b、夹紧侧板,411、延伸板,412、卡槽,42、夹紧板,43a、第一连接板,43b、第二连接板,44、扭转件,45、限位销,46、连接杆,47、夹紧板弹性压缩件,50、涨紧调节结构,60、贴附机构,61、滑动座,62、压辊支架,63、压辊,64、导向辊,65、平移驱动装置,66a、下夹持辊,66b、上夹持辊,70、贴合带,80a、玻璃板,80b、OCA。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前夹紧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前夹紧结构的调节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后夹紧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后夹紧结构的调节状态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表述,图中只给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第一实施例

由图1至图7可知,该贴合装置包括安装支架10、间隔设置在安装支架10上的前夹紧结构20和后夹紧结构40、连接在前夹紧结构20与后夹紧结构40之间的贴合带70、以及设置在前夹紧结构20与后夹紧结构40之间与贴合带70配合进行贴合的贴附机构60,该贴附机构60与安装支架10滑动连接,在安装支架10上设有驱动贴附机构60滑动的平移驱动装置65。

贴合时,通过平移驱动装置65驱动贴附机构60移动至贴合的初始位置处,将OCA80b放置在贴合带70上,由转移机构将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移动至贴合带70的上方与OCA80b对应的位置处,由平移驱动装置65驱动贴附机构60沿安装支架10滑动,并通过转移机构与贴附机构60、贴合带70的配合将OCA80b与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贴合在一起;由于贴合时只有对应贴附机构60处的贴合带70部分用于贴合,并且是跟随贴附机构60的滑动逐步贴合,既能适用于硬屏OCA全贴合又能适用于柔性屏OCA全贴合,而且在贴合时能减少气泡的产生。

在本实施例中,前夹紧结构20与安装支架10固定连接,后夹紧结构40与安装支架10滑动连接,在安装支架10上设有与后夹紧结构40固定连接的涨紧调节结构50;贴合带70为软质的刚性带。

具体的说,贴附机构60与滑动设置在安装支架10上的升降驱动结构连接,贴附机构60包括固定在升降驱动结构的输出部上的压辊支架62、以及转动安装在压辊支架62上的压辊63,在升降驱动结构与安装支架10之间设有滑动座61,滑动座61与安装支架10滑动连接、升降驱动结构与滑动座61固定连接,通常,升降驱动结构为气缸,当然也可以选用电缸。

为了便于对贴合带70进行支撑,在贴附机构60与后夹紧结构40之间设有与安装支架10转动连接的支撑辊30,压辊63上侧与支撑辊30上侧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贴合带70依次从压辊63上侧、支撑辊30上侧绕过。通常,在安装支架10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底板32,在支撑底板32两端部处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1,支撑辊30转动连接在两支撑板31上端部之间,贴合带70的中间部分绕过支撑辊30、贴合带70的另一端与后夹紧结构40固定连接,

贴合时,平移驱动装置65通过滑动座61带动压辊63移动至贴合的初始位置处,压辊63上侧与支撑辊30上侧位于同一平面上,压辊63与支撑辊30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呈水平状态,再由升降驱动结构驱动压辊63上移压在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上,此时,压辊63上侧高于支撑辊30上侧,压辊63与支撑辊30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呈倾斜状,压辊63与支撑辊30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一直处于倾斜状不会对OCA80b与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之间的贴合产生影响,只有对应压辊63所在位置处的贴合带70部分用于贴合,能够提高贴合的精度避免在贴合过程产生气泡。

具体的说,在压辊63与前夹紧结构20之间设有与压辊支架62转动连接的导向辊64,该导向辊64上侧位于压辊63上侧的下方,贴合带70从导向辊64下侧穿过并绕至压辊63上侧;在导向辊64与前夹紧结构20之间设有安装在滑动座61上的贴合带限位结构,前夹紧结构20与贴合带限位结构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处于水平状态、贴合带限位结构与下侧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呈向下倾斜状。

具体的说,贴合带限位结构包括与滑动座61转动连接的下夹持辊66a、上夹持辊66b,贴合带70的一端与前夹紧结构20固定连接后前夹紧结构20上端部处绕过,并从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之间的缝隙穿过,导向辊64下侧位于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之间缝隙的下方,位于前夹紧结构20、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的缝隙处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呈水平状态,位于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的缝隙处、导向辊64下侧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呈向下倾斜状,与水平面之间设有夹角α。贴合时,升降驱动结构将压辊63顶起压在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上,导向辊64跟随向上移动,使导向辊64下侧位于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之间缝隙的上方,位于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的缝隙处、导向辊64下侧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呈向上倾斜状,与水平面之间也设有夹角α;这样在贴合状态、非贴合状态时,位于下夹持辊66a与上夹持辊66b之间的缝隙处、导向辊64下侧之间的贴合带70部分是对称的,能够保证贴合带70的涨紧程度相同,可以保证贴合的精度。

通常,夹角α是10o,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的度数。

具体的说,平移驱动装置65包括电机、以及丝杠螺母组件,该电机的输出部与丝杠螺母组件的丝杠传动连接,该丝杠螺母组件的螺母与贴附机构60的滑动座61固定连接,通常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杠通过联轴器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说,涨紧调节结构50为气缸,该气缸的活塞杆与夹紧底板41a固定连接,由于气缸的动作靠气体气压来实现,当升降驱动结构驱动压辊支架62及压辊63上下移动时,会对贴合带70形成拉拽,相当于有外力作用在贴合带70上,依靠气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进行补偿调整,使贴合带70始终处于绷紧的状态。当然,涨紧调节结构50也可以采用气弹簧的形式。

由图6和图7可知,后夹紧结构40包括夹紧支架、夹紧板42,在夹紧支架上形成弯折状的安装区域,夹紧板42铰接在弯折处;在夹紧板42的两端侧面处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接板43a,在夹紧支架对应的侧边处铰接有第二连接板43b,位于同侧的第一连接板43a、第二连接板43b的临近端铰接在一起,并且在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的铰接处设有限位销45;在第二连接板43b与夹紧支架的铰接轴上设有扭转件44,该扭转件44一侧的安装臂固定安装在夹紧支架上、另一侧的安装臂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板43b上,通常,扭转件44为扭簧。

在扭转件44的扭转力作用下、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的铰接处限位销45的限位作用下,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共线处于连杆机构死点位置,能够将夹紧板42顶靠在安装区域的一侧面上,贴合带70的另一端夹持在夹紧板42与安装区域的侧面之间;需要更换贴合带70时,按压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的铰接处,使夹紧板42上侧与安装区域的侧面之间张开一段距离,如图7所示,可将贴合带70的另一端从夹紧板42与安装区域的侧面之间拔出,将新的贴合带70的端部插入夹紧板42与安装区域的侧面之间,然后松开,在扭转件44的扭转力作用下,直至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转动至的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处,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处于共线状态,可以实现贴合带70的另一端的固定,能够实现贴合带70的快速夹紧与松开,便于更换贴合带70。

具体的说,夹紧支架包括夹紧底板41a、与夹紧底板41a垂直固定连接的夹紧侧板41b,在夹紧侧板41b的两端侧边处分别设有延伸板411、在夹紧底板41a的对应侧边处固定有安装块;夹紧板42的两端侧面处分别与对应侧的延伸板411铰接,第二连接板43b与安装块铰接。

进一步地,在夹紧侧板41b位于两延伸板411之间的侧面上设有卡槽412,在夹紧板42与对应侧延伸板411之间的铰接轴上分别设有夹紧板弹性压缩件47,用于保证夹紧板42与卡槽412对正,通常,夹紧板弹性压缩件47为弹簧,当然也可以是由弹力橡胶等制成的套筒。

为了便于调节,在两侧的第一连接板43a与第二连接板43b的铰接处之间设有连接杆46,同侧的第一连接板43a、第二连接板43b与连接杆46对应侧的端部处铰接在一起;这样,更换贴合带70时,直接按压连接杆46可使两侧的连杆机构形成联动,操作非常的方便。

由图4和图5可知,该前夹紧结构20包括与安装支架10固定连接的安装板21、对应安装板21上部处设置的压板22、以及间隔设置在安装板21上部的周侧边处并且分别穿过压板22的导向杆23,在每根导向杆23位于压板22与安装板21之间的部分上分别套设有压板弹性压缩件24;还包括间隔设置在安装板21上部的周侧边处并且分别穿过压板22的螺纹杆25,在每根螺纹杆25穿过压板22的部分上分别设有紧固螺母26。

由于在每根导向杆23位于压板22与安装板21之间的部分上分别套设有压板弹性压缩件24,拧松紧固螺母26后,在压板弹性压缩件24的弹力作用下压板22自动弹开,使压板22与安装板21之间分开一段距离,如图5所示,将贴合带70的端部伸入压板22与安装板21之间,然后再将紧固螺母26拧紧,以此将贴合带70的端部夹紧固定,能够实现贴合带70的快速夹紧与松开,便于更换贴合带70。通常压板弹性压缩件24为弹簧,当然也可以是由弹力橡胶等制成的套筒,紧固螺母26常用的是蝶形螺母。

通常,导向杆23设置有四根,对应的分别设置在压板22的四个边角位置处;螺纹杆25设置有两根,分别设置在压板22的相对两侧处,并且位于同侧的两根导向杆2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0包括支架底板11、间隔设置在支架底板11上的两块立板12,在每块立板12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导轨13;贴附机构60的滑动座61、后夹紧结构40的夹紧支架分别与两导轨13滑动连接,平移驱动装置65的电机、前夹紧结构20的安装板21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底板11上;支撑底板32横跨在两块立板12上并且与两块立板12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底板32上对应每根导轨13处设有避让槽。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该贴合装置包括安装支架10、间隔固定连接在安装支架10上的前夹紧结构20与后夹紧结构40、连接在前夹紧结构20与后夹紧结构40之间的贴合带70,该贴合带70为弹性带;在前夹紧结构20与后夹紧结构40之间与贴合带70配合进行贴合的贴附机构60,该贴附机构60与安装支架10滑动连接,在安装支架10上设有驱动贴附机构60滑动的平移驱动装置65。

贴合时,也是通过平移驱动装置65驱动贴附机构60移动至贴合的初始位置处,将OCA80b放置在弹性带上,由转移机构将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移动至弹性带的上方与OCA80b对应的位置处,由平移驱动装置65驱动贴附机构60沿安装支架10滑动,并通过转移机构与贴附机构60、弹性带的配合将OCA80b与玻璃板80a或者柔性屏贴合在一起;由于贴合时只有对应贴附机构60处的弹性带部分用于贴合,并且是跟随贴附机构60的滑动逐步贴合,既能适用于硬屏OCA全贴合又能适用于柔性屏OCA全贴合,而且在贴合时能减少气泡的产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