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273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可用于传输光电信号的连接器 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电子设备间用于传输信号的重要零组件,经过多年的发展,连接器的种 类也日益丰富,形成了符合USB,SATA,HDMI, SAS,Displayport等各种传输协议的连接器, 上述各种不同的连接器大多通过金属端子及金属导体传输信号,然而,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数据传输,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数据的传输速率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大容量、高速数据传 输;其次,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增加,对连接器的结构和电气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增加 连接器制造成本;再次,为了提高连接器的传输速率,金属端子与线缆的数量/尺寸也有增 加/增大的趋势,这导致连接器也随之变大,不符合电子产品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光纤连接器是一种可实现数据高速传输的连接界面,已经在许多领域获得广 泛应用。相关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9年1月14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第 CN101345358A号所揭示的一种可传输光讯号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互配连 接器,每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且符合USB传输标准的导电端子以 及设于绝缘本体上并用以进行光讯号传输的光纤装置以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面的金属壳 体。光纤装置包括嵌入式透镜以及与透镜光耦合的光纤。然而,由于上述连接器中的透镜直接组装到绝缘本体上面,而透镜的体积较小,不 易组装,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传输光电信号的、高速连接器组件 及其插头连接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其 包括可互配的插头连接器以及与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端子模 块、两个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包括第一透镜、与第一透镜后部结合在一起的安装部,所 述光学元件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凹槽内;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端子模组、 两个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包括座体、安装于座体上且向前凸伸的第二透镜;所述光学元 件与光学模组相对接,所述端子模块与端子模组相对接。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传输光电信 号的插头连接器,可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互配,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端子模 块、两个光学元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一对并排布置的凹槽,所述光学元件包括第一 透镜、与第一透镜后部结合在一起的安装部以及与安装部组装在一起的弹簧,所述光学元 件分别置于相应的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透镜与安装部结合形成光学元件,第二透镜与座体结合形成光学模组,按照该方式可实现连接器的快速制造及组装,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中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是图1中插头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中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视图。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视图。图7是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图7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至图7,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1000以及与其互配的 插座连接器2000。请参阅图1、图2及图8,插头连接器10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组装于第一绝缘本 体1的端子模块2、一对卡扣元件3、金属壳体4、绝缘外壳5、线缆6、成型于线缆6前端的应 力释放件7、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光学元件8。线缆6与端子模块2、光学元件8相连接 而实现光电信号传输。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后缘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安装臂 部12。一对收容槽101分别自主体部10上面后部的两侧及安装臂部12的前部向下凹进。 自主体部10后缘的中部向前凹进形成一收容腔102。主体部10上面的前部设有一凹陷部 104,该凹陷部104与收容腔102相连通。主体部10下面的前部设有一对并排布置的凹槽 105。每一凹槽105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包括前部1050、后部1051。凹槽105的后部1050 较其前部1051宽。所述凹槽105前部1051上方还形成一横向延伸的限位部1055。一对 通槽106沿前后方向贯穿主体部10下面的后部并分别与凹槽105相导通。四个第一定位 孔1053分别设置在凹槽105的两侧。第二定位孔IOM位于主体部10下面的后部的中间 位置。端子模块2包括第一端子模块21及第二端子模块22。第一端子模块21包括塑胶 块211以及与塑胶块21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212。导电端子212包括信号端子及 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部。导电端子212具有延伸出塑胶 块211前缘的对接部2120以及被塑胶块211后部支撑的尾部(未标号)。塑胶块211后部 设有若干开槽2112,导电端子212的尾部分别置于相应的开槽2112内。塑胶块211的下表 面上设有一对定位孔2110,而其上表面形成一凸块2111。第二端子模块22包括塑胶块221以及与塑胶块22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 222。导电端子222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 部。导电端子222具有延伸出塑胶块221前缘的对接部2220以及被塑胶块221后部支撑 的尾部(未标号)。塑胶块221后部设有若干开槽2212,导电端子222的尾部分别置于相
4应的开槽2212内。塑胶块221的上表面设有一对定位柱2210。此外,塑胶块221的下表 面的后部还设有凸台2215,该凸台2215位于开槽2212的前方。一对凸块2214位于凸台 2215上面的前部。若干光纤通道2216设置在凸台2215上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端子模块21与第二端子模块22组装在一起,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 2120、2220成一排,而尾部彼此分开成上下两排。定位柱2210收容于定位孔2110内,可使 第一、二端子模块21、22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第一、二端子模块21、22组装到第一绝缘本体 1上面,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2120、2220延伸入第一绝缘本体1的凹陷部104内,塑 胶块211、221的前部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1的收容腔102内,塑胶块211、221夹置于安装 臂部12之间。每一卡扣元件3包括连接部30以及与连接部30分别连接的扣臂32及安装部33。 该连接部30自扣臂32及安装部33的后端向外偏置。安装部33插入进安装臂部12末端 的安装孔124内,扣臂32容置于安装臂部12的收容槽101内。连接部30位于安装臂部12 末端的后方且向外偏离安装臂部12的内表面。金属壳体4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及第三壳体43。第一壳体41包括用于遮蔽第一绝缘本体1主体部10的框体部411。框体部411 上面411a的两侧上设有可供扣臂32前端上的倒勾部322穿出的开孔4110,自框体部411 上面411a向后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4110a,该第一固定部4110a上面设有固定孔4112,该 固定孔4112可与塑胶块211上面的凸块2111相卡合在一起。框体部411下面411b向后延 伸形成第二固定部4110b,该第二固定部4110b上面设有一对固定孔4114,该对固定孔4114 与塑胶块221上面的一对凸块2214相卡扣。第二壳体42包括大致成U形的主体部421及与该主体部421下表面后缘相连接 的筒状卷曲部423。第三壳体43具有大致成U形的主体部431,自该主体部431上表面向 后延伸形成尾部433。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可以扣合在一起。绝缘外壳5包括第一绝缘外壳51及第二绝缘外壳52。第一绝缘外壳51设有第一 收容腔511及位于第一收容腔511后方的第二收容腔512。第一绝缘外壳51的前部设有 一矩形开口 5110,该开口 5110与第一收容腔511相连通。第一绝缘外壳51的后部设有半 圆形开口 513,该开口 513与第二收容腔512相连通。第一绝缘外壳51形成一弹性按压部 514,该弹性按压部514可沿上下方向浮动并进入第一收容腔511内并触动卡扣元件3扣臂 32上的凸片324。第二绝缘外壳52与第一绝缘外壳51的形状大致相同,设有第一收容腔521及位 于第一收容腔521后方的第二收容腔522。第二绝缘外壳52的前部设有一开口 5210,该开 口 5210与第一收容腔521相连通。第二绝缘外壳52的后部设有半圆形开口 523,该开口 523与第二收容腔522相连通。线缆6包括若干信号线组、光纤65以及包覆于信号线组与光纤65外面的绝缘外 皮60,每一信号线组包括一对信号线61、接地线62以及包覆于信号线61与接地线62外面 的屏蔽层63。屏蔽层63可以是铝箔或者其他结构。一绝缘块7成型于线缆6的前端。信号线61与接地线62被置于第一端子模块21及第二端子模块22的开槽2112、 2212内,并与内置于开槽内导电端子212、222的尾部焊接在一起。光学元件8包括大致成圆柱状的第一透镜81、与第一透镜81后部结合在一起的安装部82。第一透镜81的前缘设有倒角810。安装部82包括邻近第一透镜81后部的挡止 部821以及自该挡止部向后延伸的安装柱822。光纤65穿过安装部82并被连接至第一透 镜81,此外安装柱822上套设有弹簧9,且该弹簧9抵靠在挡止部821后缘。其中一个光学 元件8用于发射光信号,另外一个光学元件8用于接收光信号。此外,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还包括光学元件遮蔽件80。光学模块遮蔽件80包括 板状的遮蔽部801、自遮蔽部801两侧向上延伸的四个第一定位部802以及自遮蔽部801后 侧中间位置向上延伸的第二定位部803。光学元件8被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上的凹槽105内。其中第一透镜81置于凹 槽105的前部1050,安装部82置于凹槽105的后部1051,弹簧9也置于凹槽105的后部 1051,并抵靠于光学元件8的安装部82,从而对光学元件8提供一向前的弹性作用力。光学 元件8的挡止部821较凹槽105的前部1050宽,且第一透镜81被定位在限位部1055与凹 槽105的前部1050之间,从而使光学元件8沿前后方向运动时不从凹槽105内滑出。光纤 65向后延伸并分别自光纤通道2216中穿过。光学元件遮蔽件80组装至第一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0,其中遮蔽部801位于光学 模块8的下方,第一定位部802以及第二定位部803分别插入到第一定位孔1052、第二定位 孔1053内。从而将弹簧9及第一透镜81的安装部82限位于凹槽105内,防止其脱离凹槽 105。绝缘块7容置于第二收容腔512、522内。本实施例中的插头连接器1000符合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gital InteractiveInterface for Video&Audio, DiiVA)传输标准,参照图 1 所示凹陷部 104内对应的端子收容槽,按照从左至右的方向,导电端子212、222排布方式如下 G-S-S-G-S-S-G-S-S-G-G-S-S,其中G代表接地端子,S代表信号端子,布置于接地端子之 间的三对信号端子为用于传输视频信号的差分信号端子对(differential pair),最外侧 (右侧)的一对信号端子用于传输音频信号或者其他信号。请参阅图3至图5,插座连接器20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1,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 201的端子模组202、遮蔽壳体204、固定件205、光学模组208。第二绝缘本体201包括基部2010、自基部2010前部上缘向前延伸的板状突出部 2011、自基部2010前部下缘向前延伸的板状支撑部2012。基部2010上设有两个并列布置 的收容腔2016。端子模组202包括成一排布置的导电端子2021以及与导电端子2021结合在一起 的塑胶体2022。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水平延伸的接触部2024、自接触部20 后端向下弯折 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固持部20 以及自固持部20 下端向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尾 部2025。固持部20 被包覆于塑胶体2022内。端子模组202沿前后方向组装到第二绝缘本体201上,接触部20M穿过基部2010 并贴靠于突出部2011的下面。遮蔽壳体204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具有用于遮蔽第二绝缘本体201的框体部2040。 框体部2040上面以及下面分别设有一对向内延伸的弹片2042。一对扣孔2041设在框体部 2040上面的前部、且置于弹片2042的两侧。框体部2040上面的后部设有一对第一定位孔 2043,框体部2040的侧面的后部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块2045。[0042]固定件205包括大致成倒U形且位于竖直平面内的挡板2051,自挡板2051上缘向 前延伸的上壁2052,以及自挡板2051侧缘向前延伸的一对连接臂2(^4。上壁2052的前部 分别设有一对第二定位块2053。每一连接臂20M的前部设有一第二定位孔2055。光学模组208包括座体2081,安装于座体2081上且向前凸伸的第二透镜2082以 及自座体2081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引脚2083。两个光学模组208被分别安装到基部2010上 的两个收容腔2016内,端子模组202的塑胶体2022抵靠于光学模组208的后缘,且端子模 组202的塑胶体2022被夹置于所述一对凸台2010’之间。其中一个光学模组208用于发 射光信号,另外一个光学模组用于接收光信号。固定件205组装到遮蔽壳体204的后部,连接臂20M的第二定位孔2055与框体 部2042的第一定位块2045扣合在一起,固定件205的上壁2052的第二定位块2053与框 体部2040上面的第一定位孔2043扣合在一起。当插头连接器1000与插座连接器2000互配时,光学元件8与光学模组208相对 接,可在第一透镜81与第二透镜2082之间同时实现光信号传送和接收,端子模块2与端子 模组202相对接,端子模块2中的导电端子212、222与端子模组202中的导电端子2021相 接触,从而实现电信号传输。卡扣元件3的倒勾部322与框体部2040上面的扣孔2041卡扣 在一起,从而确保插头连接器1000与插座连接器2000的可靠互配。当将插头连接器1000 与插座连接器2000分开时,需要对弹性按压部514施加压力,使该弹性按压部514向绝缘 外壳5的内部移动并抵压卡扣元件3上的凸片324,进而使扣臂32进入收容槽101内而使 倒勾部322随之缩进框体部411内。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可互配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端子模块、两个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包括第一透镜、与 第一透镜后部结合在一起的安装部,所述光学元件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凹槽内;所述插 座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端子模组、两个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包括座体、安装于座 体上且向前凸伸的第二透镜;所述光学元件与光学模组相对接,所述端子模块与端子模组 相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基部上设 有两个并列布置的收容腔,两个光学模组分别安装于收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自基部的 前部上缘向前延伸的板状突出部,所述端子模组包括成一排布置的导电端子以及与导电端 子结合在一起的塑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沿前后方向组装至 第二绝缘本体,且导电端子穿过基部并靠近板状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位于基部后 面两侧的一对凸台,所述端子模组的塑胶体置于该对凸台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的塑胶体抵靠在光 学模组的座体后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还包括自基部 前部下缘向前延伸的板状支撑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遮蔽壳体, 遮蔽壳体具有用于遮蔽第二绝缘本体的框体部,所述框体部上面以及下面分别设有一对向 内延伸的弹片。
9.一种用于传输光电信号的插头连接器,可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互配,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端子模块、两个光学元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一 对并排布置的凹槽,所述光学元件包括第一透镜、与第一透镜后部结合在一起的安装部以 及与安装部组装在一起的弹簧,所述光学元件分别置于相应的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邻近第一透镜后 部的挡止部以及自该挡止部向后延伸的安装柱,弹簧套设于安装柱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可互配的插头连接器(1000)以及与插座连接器(2000);所述插头连接器(10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端子模块(2)、两个光学元件(8),所述光学元件包括第一透镜、与第一透镜后部结合在一起的安装部,所述光学元件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凹槽内;所述插座连接器(20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1)、端子模组(202)、两个光学模组(208),所述光学模组包括座体、安装于座体上且向前凸伸的第二透镜;所述光学元件与光学模组相对接,所述端子模块与端子模组相对接。
文档编号G02B6/38GK201926777SQ20102052996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5日
发明者吴荣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