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84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降低无用功耗并且改进热量排放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设备可提供大屏幕尺寸和优良的性能,例如高品质图像显示、非常薄且轻的设计以及大视角。由于与制造其它平板显示器的方法相比,制造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更简单且易于增大其尺寸,因此,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已受到广泛关注,预期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器。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根据施加到放电单元上的外加放电电压被分为直流(D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交流(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混合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根据放电结构类型还可被分为相对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近年来,具有表面放电型三电极结构的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得到普遍使用。
图1示出了一种具有三电极结构的常规交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包括上基板11和与上基板11相对的下基板21。
共用电极12和扫描电极13一起限定出放电间隙并且形成在上基板11的底表面上。共用电极12和扫描电极13被埋置在上部电介质层14中。保护层15在上部电介质层14的下表面上形成。
与共用电极12和扫描电极13相交叉的寻址电极22在下基板21的上表面上形成。寻址电极22被埋置在下部电介质层23中。障肋24被布置在下部电介质层23的上表面上面预定间距处,由此分隔开放电空间25。荧光体层26成形于每个放电空间25中。放电空间25中充注有放电气体。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中,由在放电空间25中发生放电而产生的等离子体产生紫外线辐射。紫外光激发荧光体层26。受到激发的荧光体层26发射出可见光,并由此利用可见光显示图像。
然而,由荧光体层26发射出的约40%的可见光被顺序地在上基板11的下表面上形成的电极12和13、上部电介质层14和保护层15吸收,这是由于上述元件12-15阻挡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光线传送路径。因此,常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发光效率降低。此外,当图像显示较长时间时,放电气体的带电粒子由于电场作用被离子溅射到荧光体层26上,从而产生图像残留或者永久余像。这将缩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i)上基板,ii)与上基板相对的下基板,iii)设置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并且限定出放电单元的屏障结构,所述屏障结构具有空腔,iv)在屏障结构内相隔一定距离进行布置的并且分别环绕至少部分放电单元的上部放电电极,v)在屏障结构内相隔一定距离进行布置的、位于上部放电电极下面的并且分别环绕至少部分放电单元的下部放电电极,和vi)在放电单元中形成的荧光体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放电单元可具有封闭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可包括分别具有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的主体部分和将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上部连接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下部放电电极可包括分别具有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的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和将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下部连接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垂直形成在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和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进一步水平地形成在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与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相互之间可垂直连接或者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水平地形成在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与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分别形成在放电单元周围,从而具有与放电单元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互间隔开且环绕至少部分放电单元的寻址电极可进一步被包括在屏障结构中并且分别沿正交于上部放电电极和下部放电电极中的每一个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进行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寻址电极可包括具有环形形状以环绕放电单元的寻址放电部分和使寻址放电部分相互连接的寻址连接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垂直形成且被设置在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和寻址放电部分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进一步水平地形成且被设置在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与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和在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与寻址放电部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相互之间可垂直连接或者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水平地形成且被设置在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与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和在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与寻址放电部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内的空腔可分别形成在放电单元周围,从而具有与放电单元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下部放电电极和寻址电极可分别由导电金属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沟槽可成形在上基板的表面上接近屏障结构处,从而面对放电单元,并且沟槽上可涂覆有荧光体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图像通过由上基板发射的可见光被显示到上基板上时,在上基板上的沟槽上形成的荧光体层可由透射型荧光体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图像通过由下基板发射的可见光被显示到下基板上时,在上基板上的沟槽上形成的荧光体层可由反射型荧光体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可沿正交于下部放电电极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进行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可以是电介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的侧壁上可涂覆有MgO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由电介质形成的屏障结构具有空腔,使得介电常数减小。这样减小了电容并且由此可减少无用功耗。另外,由于放电发生在每个放电单元的整个空间中,因此发生放电的区域的尺寸大大增加。由此,有可能进行低电压驱动并且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和光发射效率。
此外,由于空腔内空气的对流作用,因此可大大改进散热。


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变得更为清楚,其中图1是一种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2中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屏障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图3所示空腔的一种变型的剖视图;图6是图3所示空腔的另一种变型的剖视图;图7是图3所示空腔的另一种变型的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沿图8中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和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更全面地描述。
参见图2和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100包括上基板111和与上基板111相对的下基板121。图像被显示到上基板111和下基板121中的至少一个上。其上显示图像的基板由可透光的材料制成。
屏障结构131被设置在上基板111和下基板121之间。屏障结构131分隔开对应于子像素的多个放电单元132并且防止产生由于放电单元132之间相互串扰等而导致所不希望的放电。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131可被设计以使得放电单元132具有封闭的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放电单元132的水平截面可呈圆形。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放电单元132的水平截面可呈各种形状,例如椭圆形、矩形和三角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131由电介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电流直接在上部放电电极141、下部放电电极142、和设置在屏障结构131内的寻址电极143之间进行流动。另外,三个电极141-143避免由于与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带电粒子发生碰撞而受到损坏。此外,由于引入了带电粒子,因此壁电荷的累积变得容易。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131可由PbO、B2O3、或SiO2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预定厚度的MgO膜133可进一步形成作为屏障结构131内壁上的保护膜。在本实施例中,MgO膜133可防止带电粒子与屏障结构131发生直接碰撞。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带电粒子发生离子溅射而对屏障结构131造成损伤。另外,由于带电粒子直接碰撞MgO膜133,因此有助于放电的二次电子从MgO膜133中逸出。由此,实现了低电压驱动,并且增加了发光效率。
受到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辐射激发的且发射可见光的荧光体层113被布置在放电单元132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沟槽112成形在上基板111的底表面上从而以一一对应的方式面对放电单元132。荧光体层113可成形在沟槽112的内表面上以具有预定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荧光体层113被设置在上基板111上的情况下,荧光体层113可由透射型荧光体形成,使得可见光透过上基板111以显示图像。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可见光由下基板121发射以显示图像,荧光体层113优选由反射型荧光体形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沟槽112可成形在下基板121的顶表面上从而以一一对应的方式面对放电单元132,并且沟槽112的内表面上可涂覆有荧光体层113。
由于荧光体层113被容纳在上基板111上形成的沟槽112内,因此,荧光体层113可与发生放电的主要区域充分间隔开。因此,可以防止荧光体层113受到带电粒子的离子溅射,从而使得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100的寿命增加。另外,虽然长时间显示图像,但是可明显降低图像残留或者永久图像的产生频率。
每一荧光体层113通常可分别由发射红色、绿色和蓝色可见光的红、绿和蓝三色荧光体中的一种形成,从而进行彩色显示。因此,荧光体层113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体层。根据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体层中的哪一种被设置在放电单元上,子像素被分为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红色、绿色和蓝色子像素可被包含在单位像素中,由此单个单位像素根据所述三种颜色的组合而显示不同的颜色。
涂覆有荧光体层113的放电单元132中充注有放电气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放电气体可以是产生紫外光的气体如Xe和用作缓冲气体的气体如Ne的混合物。
上部放电电极141和下部放电电极142沿同一方向彼此平行地在分隔放电单元132的屏障结构131内进行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放电电极141和142彼此叠放进行设置,从而一起环绕放电单元132。上部放电电极141比下部放电电极142更接近上基板111。
放电电极141和142中的一个用作共用电极,而放电电极141和142中的另一个用作扫描电极。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如图2所示的寻址电极143位于下部放电电极142之下的情况下,下部放电电极142用作扫描电极。在本实施例中,施加到下部放电电极142和寻址电极143之间的寻址电压减小,从而在其间产生平稳的寻址放电。在一个实施例中,放电电极141、142和寻址电极143中的至少一个可由导电金属例如铝、铜或银形成。
上部放电电极141相互间隔开预定间距且分别沿一个方向进行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141可被设计以使得完全环绕沿上部放电电极141的延伸方向进行布置的放电单元132。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上部放电电极141可具有一系列分别具有环形形状以环绕每一个放电单元132的主体部分141a,和一系列使主体部分141a彼此连接的上部连接部分141b。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41a具有与放电单元13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使得每一个主体部分141a与其相对应的放电单元132相互间隔开恒定距离。
下部放电电极142沿与上部放电电极14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延伸且相互间隔开预定间距。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上部放电电极141相类似,下部放电电极142可被设计以使得完全环绕沿下部放电电极142的延伸方向进行布置的放电单元132。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下部放电电极142可具有一系列分别具有环形形状以环绕每一个放电单元132的主体部分142a,和一系列使主体部分142a彼此连接的下部连接部分142b。每一个上部放电电极和下部放电电极可具有多种其它形状并且不被限制为环形。
在屏障结构131内的寻址电极143与扫描电极(即或是上部放电电极141,或是下部放电电极142)一起产生寻址放电,使得放电单元132被选定。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寻址电极143相互间隔开且分别沿与上部放电电极141和下部放电电极14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寻址放电电极143可被设计以使得完全环绕沿寻址放电电极143的延伸方向进行布置的放电单元132。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寻址放电电极143可具有一系列分别具有环形形状以环绕每一个放电单元132的寻址放电部分143a,和一系列使寻址放电部分143a彼此连接的寻址连接部分143b。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图2中所示有所不同,寻址电极143可位于上部放电电极141之上或者位于上部放电电极141和下部放电电极142之间。寻址电极143可具有不同于图2所示形状的多种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寻址电极143可被略去。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141分别沿与下部放电电极14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延伸,使得放电单元可被选定。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141和下部放电电极142中的一个用作寻址和维持电极,而上部放电电极141和下部放电电极142中的另一个用作扫描和维持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41a、主体部分142a和寻址放电部分143a成形以环绕放电单元132,如图2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放电部分141a-143a可成形以仅环绕部分放电单元132。例如,上部、下部和寻址放电部分141a-143a中的每一个可具有C形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的空腔131a在其内设置有上部放电电极141、下部放电电极142和寻址电极143的屏障结构131中成形。所述空腔131a有助于减少无用消耗,如下面所述。在如图3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腔131a被设置在主体部分141a之间。空腔131a中可含有空气或者可处于真空状态。虽然所述空腔可成形在其它部位处,例如在主体部分142a之间或者在主体部分141a和主体部分142a之间,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基于在主体部分141a之间形成的空腔进行说明。如上面所述,屏障结构131由介电材料形成。由于存在在主体部分141a之间形成的空腔,因此在上部放电电极141a之间形成的,包括所述空腔的空间(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一空间”)中的介电材料的量少于在没有空腔的常规屏障结构中的相对应的空间(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二空间”)中的介电材料的量。由此,包括空腔的第一空间的介电常数小于仅包括介电材料的第二空间的介电常数。假如主体部分141a之间的面积和距离是恒定的,电容一般与介电常数成比例。考虑到假如外加电压和频率是恒定的,那么功耗一般与电容成比例这一已公知的相互关系,减小的电容提供了减小的功耗。因此,包括空腔的屏障结构可以减少无用功耗。
此外,空腔131a通过空腔131a内的空气的对流作用向外部快速放出大量的在气体放电过程中在放电单元132内产生的热量。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腔131a可被设置在主体部分142a之间和寻址放电部分143a之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一个空腔131a可自与主体部分141a相对应的区域沿垂直方向延伸至与寻址放电部分143a相对应的区域。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空腔131a可形成在放电单元132周围,从而环绕放电单元132以便相互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空腔131a分别成形为与放电单元13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虽然在图4中空腔131a彼此相连,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连接。
在限定出放电单元132并且延伸到放电单元132中心的屏障结构131的内壁附近产生维持放电。因此,与常规技术相比,产生放电的面积得到增加,并且产生维持放电的面积得到增加,使得在常规技术中不使用的空间电荷有助于光发射。因此,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等离子体的量可得到增加,使得有可能进行低电压驱动。由于存在由这种机理所导致产生的维持放电,因此紫外光由放电气体发射出并且激发在放电单元132内形成的荧光体层113从而发射出可见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腔231a被包括在屏障结构231中并且可在主体部分241a之间、在主体部分242a之间、和在寻址放电部分243a之间形成,以便分别设置用于放电部分241a-243a。上基板211、下基板221、荧光体层213、放电单元232、MgO膜233、主体部分241a、主体部分242a、寻址放电部分243a以及寻址连接部分243b分别与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将不对它们进行描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空腔331a被包括在屏障结构331中并且可水平地形成在主体部分341a与主体部分342a之间、在主体部分342a与寻址放电部分343a之间。空腔331a减小了在主体部分341a与主体部分342a之间的介电常数从而减小了电容。相似地,空腔331a减小了在主体部分342a与寻址放电部分343a之间的介电常数从而减小了电容。由此可以减少无用功耗。与如图4所示的空腔131a相类似,空腔331a通过空腔351内的空气的对流作用向外部快速放出大量的在气体放电过程中在放电单元132内产生的热量。与空腔131a相类似,空腔331a可形成在放电单元332周围,从而环绕放电单元332以便相互连接在一起。空腔331a分别成形为与放电单元33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通过组合如图3所示的空腔131a和如图6所示的空腔331a而得到的空腔431a成形在屏障结构431中。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空腔431a可自主体部分441a之间的区域延伸至寻址放电部分443a之间的区域,可自主体部分441a与主体部分442a之间的区域延伸至相邻的主体部分441a与相邻的主体部分442a之间的区域。此外,每一个空腔431a可自主体部分442a与寻址放电部分443a之间的区域延伸至相邻的主体部分442a与相邻的寻址放电部分443a之间的区域。
其余元件分别与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将不对它们进行描述。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500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沿图8中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
参见图8和图9,等离子体显示面板500包括上基板511和下基板521。
分隔开放电单元532的且其中形成空腔531a的屏障结构531被设置在上基板511和下基板521之间。
上部放电电极541、下部放电电极542、和寻址电极543被设置在屏障结构531内。屏障结构531的内壁上可涂覆有具有预定厚度的MgO膜533以作为保护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541包括主体部分541a和上部连接部分541b。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部放电电极542包括主体部分542a和下部连接部分542b。
如图8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500与如图2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的不同之处在于空腔531a垂直延伸穿过屏障结构531,换句话说,从屏障结构53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而不是仅延伸屏障结构531的一部分,以便环绕放电单元532并且彼此连接在一起。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531包括空腔531a、第一障肋531b和第二障肋531c。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障肋531b环绕放电单元532并且分别具有横截面为圆环的管形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障肋531c呈岛形形状。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中的空腔相比较,在本实施例中,空腔531a的体积增大,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主体部分541a之间、主体部分542a之间和寻址放电部分543a之间的介电常数。因此,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相比,电容减小,从而导致无用功耗的进一步减小。
另外,当等离子体显示面板500工作时,通过空腔531a内的空气的对流作用,大量的在放电单元532内产生的热量可向外部快速放出。
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500中的其它部件及其操作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中的几乎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600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0,等离子体显示面板600包括上基板611和下基板621。
分隔开放电单元632的且其中形成空腔631a的屏障结构631被设置在上基板611和下基板621之间。
上部放电电极641、下部放电电极642、和寻址电极643被设置在屏障结构631内。屏障结构631的内壁上可涂覆有具有预定厚度的MgO膜633以作为保护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部放电电极641包括主体部分641a和上部连接部分641b。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部放电电极642包括主体部分642a和下部连接部分642b。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600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的不同之处在于空腔631a垂直延伸穿过屏障结构631,换句话说,从屏障结构63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而不是仅延伸屏障结构631的一部分,以便环绕放电单元632并且彼此连接在一起。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障结构631包括空腔631a和障肋631b。障肋631b环绕放电单元632并且分别具有横截面为圆环的管形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圆环形横截面。换句话说,每一条障肋631b的横截面可以是任何环,例如矩形环、多边形环或椭圆形环,只要其能够环绕每一个放电单元632即可。
与屏障结构531相比,屏障结构631不包括类似于第二障肋531c的岛形障肋。因此,空腔631a的体积大于空腔531a的体积。
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和500中的空腔相比较,在本实施例中,空腔631a的尺寸急剧增大,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主体部分641a之间、主体部分642a之间和寻址放电部分643a之间的介电常数。因此,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和500相比,电容减小,从而导致无用功耗的进一步减小。
另外,当等离子体显示面板600工作时,通过空腔631a内的空气的对流作用,大量的在放电单元632内产生的热量可向外部快速放出。
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600中的其它部件及其操作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中的几乎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如上面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降低无用功耗并且大大改进热量排放。
尽管上面的描述已指出了本发明应用于多个实施例时的新特征,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图示的装置或工艺的形式和细部做出多种省略、替换和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技术方案而不是由前面的描述所限定。在技术方案等效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被包括在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与上基板相对的下基板;设置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并且限定出放电单元的屏障结构,其中多个空腔被限定在所述屏障结构内;在屏障结构内形成的并且各自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上部放电电极;在屏障结构内形成的、位于上部放电电极下面的并且各自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下部放电电极;和在放电单元中形成的荧光体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一个放电单元具有封闭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一个上部放电电极包括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主体部分和将相邻的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分;且每一个下部放电电极包括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主体部分和将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空腔中的每一个垂直形成在相邻的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和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自一个垂直形成的空腔进一步水平地延伸出且位于上部放电电极与邻近上部放电电极的下部放电电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垂直连续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垂直不连续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水平地形成在上部放电电极与邻近上部放电电极的下部放电电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空腔中的每一个形成以环绕相应的放电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在屏障结构内相互间隔开的多个寻址电极,其中每一个寻址电极环绕每个放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成形以大体上与上部放电电极和下部放电电极中的每一个相交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一个寻址电极包括环绕放电单元的主体部分和使相邻的寻址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空腔中的每一个垂直形成且被设置在i)相邻的上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ii)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和iii)相邻的寻址放电电极的主体部分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自一个垂直形成的空腔进一步水平地延伸出且被设置在上部放电电极与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之间和在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与邻近下部放电电极的寻址放电电极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垂直连续地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垂直不连续地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空腔水平地形成且被设置在上部放电电极与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之间和在相邻的下部放电电极与邻近下部放电电极的寻址放电电极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空腔中的每一个形成以环绕相应的放电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部放电电极、下部放电电极和寻址电极由导电金属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沟槽成形在接近屏障结构的上基板的表面上,从而面对放电单元,并且沟槽上涂覆有荧光体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当图像通过经上基板发射的可见光被显示到上基板上时,在沟槽上形成的荧光体层由透射型荧光体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当图像通过经下基板发射的可见光被显示到下基板上时,在沟槽上形成的荧光体层由反射型荧光体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部放电电极形成以大体上与下部放电电极相交叉。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屏障结构由电介质材料形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屏障结构的侧壁上涂覆有MgO膜。
25.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在两个相对的基板之间形成的且限定出放电单元的屏障结构,其中多个空腔被限定在所述屏障结构内;在所述屏障结构内形成的多个第一放电电极,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而言,所述多个第一放电电极更接近第一基板;和在所述屏障结构内形成的多个第二放电电极,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而言,所述多个第二放电电极更接近第二基板。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空腔中的每一个被限定在以下位置中的一个处,即i)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放电电极之间、ii)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放电电极之间、和iii)在多个第一电极中的一个与邻近所述一个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空腔中的每一个形成以环绕相应的放电单元。
全文摘要
披露了一种在屏障结构内包括多个空腔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i)上基板,ii)与上基板相对的下基板,iii)设置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并且限定出放电单元的屏障结构,iv)在屏障结构内相隔一定距离进行布置的并且分别环绕至少部分放电单元的上部放电电极,v)在屏障结构内相隔一定距离进行布置的、位于上部放电电极下面的并且分别环绕至少部分放电单元的下部放电电极,和vi)设置在放电单元上的荧光体层。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降低无用功耗并且可有效发散在放电单元内产生的热量。
文档编号H01J11/36GK1815674SQ20061000684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日
发明者柳宪锡, 李源周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