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定位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114804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冲压模定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上套装有弹簧和卸料块;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顶面贴合,另一端与所述卸料块的底面贴合,所述定位销的顶端延伸出所述卸料块的顶部。本发明通过在定位销上加装弹簧和卸料块,冲压时弹簧被压缩,卸料块起到压料作用,完成一次冲压后,弹簧复原将卸料块顶起,卸料块将制件推出,有效地避免了定位销带料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了冲压生产的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冲压模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汽车冲压模具配件领域,特别是一种冲压模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冲压是制造汽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冲压制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包边机及油压机上的压合模生产节拍快,满足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制件的定位做到十分精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件的品质,符合用户对汽车整体的质量要求。
[0003]某车型行李箱总成压合模是一个典型的V型汽车覆盖件压合模,而V型件的定位是压合模设计中的难点,现有的设计方式是下模一般通过凹模粗定位,再使用定位板进行精定位,内板则通过定位销组件定位。如图1所示,该定位销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设置在该固定座上的定位销,通过定位销与V型件上的定位孔配合,实现V型件的定位。常用内板定位销组件虽然可以实现定位销左右、前后侧定位,但由于定位销孔径比内板定位孔孔径单边小0.1mm,压合过程由于内板窜动造成定位孔变形,或者机床不稳定定位销与定位孔发生偏移,这些都会造成定位销无法顺利退出,出现带件现象。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避免带件现象发生的冲压模定位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冲压模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上套装有弹簧和卸料块;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顶面贴合,另一端与所述卸料块的底面贴合,所述定位销的顶端延伸出所述卸料块的顶部。
[0007]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定位销沿轴向开设有径向贯穿该定位销的限位槽;限位销从所述卸料块的一侧穿入,穿过所述限位槽,从所述卸料块的另一侧穿出。
[0008]优选地,所述限位销的一端为沉头,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销相贯的插销。
[0009]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固定座设置在安装基座上;该固定座相互垂直的两个侧面与所述安装基座贴合,其中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与所述安装基座之间设置有调整垫。
[0010]优选地,调节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基座和调整垫后与所述固定座联接,通过调整所述调节螺栓使得所述固定座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的位置可微调。
[0011]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固定座的顶面上盖装有防止该固定座从所述安装基座拔起的防脱块。
[0012]优选地,通过紧固螺栓将所述防脱块、固定座与安装基座紧固联接。
[0013]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安装基座紧固联接在安装支架上。
[0014]优选地,所述安装基座通过定位柱和螺栓紧固联接在安装支架上。
[0015]本发明通过在定位销上加装弹簧和卸料块,冲压时弹簧被压缩,卸料块起到压料作用,完成一次冲压后,弹簧复原将卸料块顶起,卸料块将制件推出,有效地避免了定位销带料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了冲压生产的生产效率。【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的定位装置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冲压模定位装置的轴测图;
[0018]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冲压模定位装置的主视图;
[0019]图4为图3的右视图;
[0020]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21 ] 图6为图4的纵剖视图;
[0022]图7为图3的纵剖视图;
[0023]图2至图7中附图标记为:
[0024]I定位销,2限位销,3防脱块,4第一调整垫,5固定座,6安装基座,7弹簧,8第二调整垫,9卸料块,10插销,11-1定位柱,11-2螺栓,12安装支架,13紧固螺栓,14限位槽,a第一调节螺栓,b第二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冲压压合过程由于制件窜动造成定位孔变形,或者机床不稳定定位销与定位孔发生偏移,这些都会造成定位销无法顺利退出,出现带件现象。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冲压模定位装置,如图2所示,该冲压模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座5,固定座5上设置有定位销1,定位销I上套装有弹簧7和卸料块9 ;弹簧7 —端与固定座5的顶面贴合,另一端与卸料块9的底面贴合(弹簧7可以选择将其端面与卸料块9的底面焊接来实现贴合)。定位销I的顶端延伸出卸料块9的顶部。通过在定位销I上加装弹黃7和卸料块9,冲压时弹黃7被压缩,卸料块9起到压料作用,完成一次冲压后,弹簧7复原将卸料块9顶起,卸料块9将制件推出,有效地避免了定位销带料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了冲压生产的生产效率。
[0027]第一实施例,如图3和图7所示,定位销I沿轴向开设有径向贯穿该定位销I的限位槽14 ;限位销2从卸料块9的一侧穿入,穿过限位槽14,从卸料块9的另一侧穿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限位销2为圆柱销,其一端为沉头(即该端部为一外径大于圆柱销的锥体或圆饼体等),另一端设置插销10,插销10从限位销2的外圆周上径向插入,实现与限位销2相贯。其中限位销2和限位槽14配合对卸料压料起限位作用,为保证限位稳定性,在限位销2 —侧设有插销10防脱。
[0028]第二实施例,如图2至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将固定座5设置在安装基座6上;该固定座5相互垂直的两个侧面与安装基座6贴合,其中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与安装基座6之间设置有调整垫。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侧面与安装基座6之间都设置有调整垫,如图5所示,第一调整垫4起到纵向调节作用,第二调整垫8起到横向节作用。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调节螺栓a依次穿过安装基座6和第一调整垫4后与固定座5联接。如图6所示,第二调节螺栓b依次穿过安装基座6和第二调整垫8后与固定座5联接。通过调整第一调节螺栓a和第二调节螺栓b,使得固定座5在安装基座6上,纵向位置和横向位置可微调,从而达到定位销I对制件定位精确目的。调整时,可先固定任意一个方向,再微调另一个方向,来保证定位精准。[0029]第三实施例,如图2和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在固定座5的顶面上盖装有防止该固定座5从安装基座6拔起的防脱块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通过紧固螺栓13将防脱块3、固定座5与安装基座6紧固联接。
[0030]第四实施例,如2至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将安装基座6紧固联接在安装支架12上。优选地,安装基座6通过定位柱11-1和螺栓11-2紧固联接在安装支架12上。安装支架12可选择不同高度并由钢板焊接而成,不同高度的安装支架12可以满足不同制件的定位高度需求。安装支架12可通过螺栓和定位销紧固联接在压料芯上。
[0031]生产过程中,将冲压模定位装置固定在压料芯上,定位销I穿过制件上的定位孔进行定位,同时弹簧7被压缩,卸料块9起到压料作用,完成冲压后上模返回,弹簧7由压紧状态复原,将卸料块9顶起,避免压合件带料现象。另外,通过选择不同高度的安装支架12可以满足不同制件的定位高度需求。再有通过对第一调整垫4和第二调整垫8进行微调,可使得定位销I与制件上的定位孔定位更加精准。冲压模定位装置还设置有防脱块3,固定座5不会从安装基座6上脱落,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调整环节,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003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指导思想轻易提出其它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压模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座(5)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座(5)上的定位销(1),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销(I)上套装有弹簧(7)和卸料块(9);所述弹簧(7) —端与所述固定座(5)的顶面贴合,另一端与所述卸料块(9)的底面贴合,所述定位销(I)的顶端延伸出所述卸料块(9)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销(I)沿轴向开设有径向贯穿该定位销(I)的限位槽(14);限位销(2)从所述卸料块(9)的一侧穿入,穿过所述限位槽(14),从所述卸料块(9)的另一侧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2)的一端为沉头,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销(2)相贯的插销(1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5)设置在安装基座(6)上;该固定座(5)相互垂直的两个侧面与所述安装基座(6)贴合,其中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与所述安装基座(6)之间设置有调整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基座(6)和调整垫后与所述固定座(5)联接,通过调整所述调节螺栓使得所述固定座(5)在所述安装基座(6)上的位置可微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5)的顶面上盖装有防止该固定座(5 )从所述安装基座(6 )拔起的防脱块(3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紧固螺栓(13)将所述防脱块(3)、所述固定座(5)与所述安装基座(6)紧固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座(6)紧固联接在安装支架(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压模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座(6)通过定位柱(11-1)和螺栓(11-2)紧固联接在安装支架(12)上。
【文档编号】B21D43/00GK103920825SQ201410139327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8日
【发明者】何鹏申, 李辉, 王震, 阮林凡, 陈世涛, 刘明森, 赖荣胜, 丁文军, 卢桥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