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及冲压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025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冲压模具及冲压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及冲压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冲压加工是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板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变形力并进行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板料,模具和设备是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冲压加工是一种金属冷变形加工方法,也被称之为冷冲压或板料冲压,简称冲压。冲压加工需要使用冲压模具以及冲压成型设备。

现有的冲压模具主要包括:上模座,设置在上模座下方的上垫板,设置在上垫板下方的上夹板(上夹板上夹置有刀具),设置在上夹板下方的脱料板,与上夹板匹配设置的下模板(下模板上设置有落刀槽,落刀槽与冲头匹配设置),设置在下模板下方的下模座,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通过导柱定位,脱料板上设置有用于刀具通过的避位,当刀具进行冲孔操作时,上模座向下运动,带动上夹板上的刀具向下运动并冲入设置在下模板上的落刀槽中,当上模座需要复位时,板料可能会卡在刀具上,进而被刀具带起,影响板材向下一工位运动,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一般采用脱料板进行脱料(即脱料板与上模座之间设置有弹簧,当上模座向下运动时,脱料板压在下模板上,刀具从脱料板的避位中伸出,冲入下模板上的落刀槽中,弹簧收缩,当上模座向上复位时,刀具随上夹板向上运动,而脱料板在弹簧的弹力下会保持原位,直至弹簧恢复原长后对脱料板产生拉力,此时刀具已经从脱料板的避位中升起,脱料板能够阻挡板料,避免板料被刀具带起)。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使用现有的冲压模具,在某些冲压过程中(例如:凸包成型),刀具无需穿透板材,便能将板材挤压在落刀槽内,从而实现对板材的冲压成型,但是当冲压完成后,板材可能会卡在落刀槽内,从而使板材无法向前移动,进而使加工流程中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模具及冲压成型设备,以缓解现有的冲压模具在冲压完成后,板材容易卡在落刀槽内、或卡在刀具上,从而导致板材无法向前移动,进而使加工流程中断的技术问题。

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设置在所述上模座底部的上夹板,与所述上夹板通过弹簧连接、且设置在所述上夹板底部的脱料板,与所述上模座相对设置的下模座,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且与所述上夹板相对设置的下模板,与所述上模座以及所述下模座均连接的第一导柱,以及驱动所述上模座沿所述第一导柱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上夹板夹设有刀具组;所述脱料板上对应所述刀具组位置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孔;所述下模板对应所述刀具组设置有多个落刀槽;所述下模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收进所述下模板内部、并能够从所述下模板内部弹出的多个脱料块;多个所述脱料块对应设置在所述落刀槽的两侧。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柱,多个所述第二导柱夹设在所述上夹板上,且多个所述第二导柱以所述上夹板长边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脱料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导柱位置设置有第二避位孔;所述下模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导柱位置设置有第二导向孔。

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导柱的长度相等,且多个所述第二导柱的长度均大于所述弹簧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初始状态下的长度。

实际应用时,所述刀具组包括:沿板料前进方向依次设置的定位刀,外形粗切刀,两组打孔刀,三组凸包成型刀,以及外形精切刀。

其中,三组所述凸包成型刀顶端设置有倒角,且三组所述凸包成型刀的长度沿所述板料前进方向依次增加;对应三组所述凸包成型刀设置的所述落刀槽设置有向所述下模板内部延伸的倒角,且三组所述落刀槽的深度沿所述板料前进方向依次增加。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上模座之间的上垫板。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弹簧内的弹簧导柱,所述弹簧导柱的底端与所述脱料板连接;所述上夹板对应所述弹簧导柱位置设置有第三导向孔;所述上垫板对应所述弹簧导柱位置设置有第四导向孔;所述上模座对应所述弹簧导柱位置设置有第五导向孔;所述弹簧导柱的顶端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五导向孔的孔面积。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与所述下模座之间的下垫板。

进一步地,所述脱料板包括:脱料板本体,以及位于所述脱料板本体与所述上夹板之间、且与所述脱料板本体贴合设置的脱料背板;所述第一避位孔包括:设置在所述脱料背板上的第一避位上孔,以及设置在所述脱料板本体上、且与所述第一避位上孔对应设置的第一避位下孔;所述第二避位孔包括:设置在所述脱料背板上的第二避位上孔,以及设置在所述脱料板本体上、且与所述第二避位上孔对应设置的第二避位下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设置在上模座底部的上夹板,与上夹板通过弹簧连接、且设置在上夹板底部的脱料板,与上模座相对设置的下模座,设置在下模座上、且与上夹板相对设置的下模板,与上模座以及下模座均连接的第一导柱,以及驱动上模座沿第一导柱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上夹板夹设有刀具组;脱料板上对应刀具组位置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孔;下模板对应刀具组设置有多个落刀槽;下模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收进下模板内部、并能够从下模板内部弹出的多个脱料块;多个脱料块对应设置在落刀槽的两侧。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冲压板料时,驱动装置驱动上模座沿第一导柱的方向向下模座方向运动,上模座带动上夹板以及夹设在上夹板上的刀具组同时向下模座方向运动,板料压设在下模板上的脱料块上,当上夹板向下模座方向运动时,与上夹板通过弹簧连接的脱料板也随上夹板向下模座方向运动,当脱料板压设在板材上后,上夹板继续向下模座方向移动,进而压缩弹簧,通过弹簧的弹力使脱料板压紧板料,并将脱料块压入下模板内,脱料板进而压设在下模板上,此时上夹板继续向下模座方向移动,刀具组穿过第一避位孔压入落刀槽内,从而完成对板料的冲压加工,此时驱动装置驱动上模座沿第一导柱向远离下模座的方向运动,若冲压过程中板料卡在刀具上,此时连接脱料板的弹簧还处于压缩状态,上模座带动上夹板沿第一导柱向远离下模座的方向运动时,脱料板在弹簧的弹力下继续压设在下模板上,从而使上夹板上的刀具组顺利从板料上抽出,完成第一次脱料,若冲压过程中板料卡在落刀槽内,当上模座继续抬升,直至脱料板在弹簧的拉力下与下模板分离,此时脱料块从下模板中弹出,进而带动板材从落刀槽内脱出,完成第二次脱料,由于脱料块对应设置在落刀槽的两侧,因此在冲压以及复位的过程中,脱料块不会与刀具组发生干涉,并且压设在脱料块上的板材也不会被切除,从而保证第二次脱料的顺利进行,第一导柱能够确保冲压过程中刀具组方向不会发生偏移,确保刀具组能够准确落入落刀槽内,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能够缓解现有的冲压模具在冲压完成后,板材卡在落刀槽内,或卡在刀具上,从而导致板材无法向前移动,进而使加工流程中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冲压成型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用于给料并驱动板料运动的给料装置;给料装置为间歇给料,且给料装置单次给料的距离与刀具组中各刀具的距离匹配设置。

所述冲压成型设备与上述冲压模具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C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中D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左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下模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冲压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脱料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脱料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上夹板与刀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板料与刀具组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另一种左视示意图;。

图标:10-上模座;11-第一导向孔;12-第五导向孔;20-上夹板;21-弹簧;211-弹簧导柱;2111-卡块;22-刀具组;221-定位刀;2211-定位孔;222-外形粗切刀;223-打孔刀;224-凸包成型刀;225-外形精切刀;23-第二导柱;24-第三导向孔;30-脱料板本体;31-第一避位上孔;311-第一避位下孔;32-第二避位上孔;321-第二避位下孔;33-脱料背板;40-下模座;50-下模板;51-落刀槽;52-脱料块;53-第二导向孔;60-第一导柱;70-上垫板;71-第四导向孔;80-下垫板;90-固定挡料销;100-板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中C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2中D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左视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下模板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初始状态的剖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冲压状态的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脱料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脱料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中上夹板与刀具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板料与刀具组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另一种左视示意图。

如图1、图2、图3、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10,设置在上模座10底部的上夹板20,与上夹板20通过弹簧21连接、且设置在上夹板20底部的脱料板,与上模座10相对设置的下模座40,设置在下模座40上、且与上夹板20相对设置的下模板50,与上模座10以及下模座40均连接的第一导柱60,以及驱动上模座10沿第一导柱60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上模座10与下模座40通过多个第一导柱60活动连接,多个第一导柱60设置在下模座40上,且上模座10上对应多个第一导柱60位置开设有第一导向孔11;上夹板20夹设有刀具组22;脱料板上对应刀具组22位置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孔;下模板50对应刀具组22设置有多个落刀槽51;下模板50上还设置有能够收进下模板50内部、并能够从下模板50内部弹出的多个脱料块52;多个脱料块52对应设置在落刀槽51的两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如图1、图2、图3、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包括:上模座10,设置在上模座10底部的上夹板20,与上夹板20通过弹簧21连接、且设置在上夹板20底部的脱料板,与上模座10相对设置的下模座40,设置在下模座40上、且与上夹板20相对设置的下模板50,与上模座10以及下模座40均连接的第一导柱60,以及驱动上模座10沿第一导柱60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上夹板20夹设有刀具组22;脱料板上对应刀具组22位置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孔;下模板50对应刀具组22设置有多个落刀槽51;下模板50上还设置有能够收进下模板50内部、并能够从下模板50内部弹出的多个脱料块52;多个脱料块52对应设置在落刀槽51的两侧。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冲压板料时,驱动装置驱动上模座10沿第一导柱60的方向向下模座40方向运动,上模座10带动上夹板20以及夹设在上夹板20上的刀具组22同时向下模座40方向运动,板料压设在下模板50上的脱料块52上,当上夹板20向下模座40方向运动时,与上夹板20通过弹簧21连接的脱料板也随上夹板20向下模座40方向运动,当脱料板压设在板材上后,上夹板20继续向下模座40方向移动,进而压缩弹簧21,通过弹簧21的弹力使脱料板压紧板料,并将脱料块52压入下模板50内,脱料板进而压设在下模板50上,此时上夹板20继续向下模座40方向移动,刀具组22穿过第一避位孔压入落刀槽51内,从而完成对板料的冲压加工,此时驱动装置驱动上模座沿第一导柱60向远离下模座40的方向运动,若冲压过程中板料卡在刀具上,此时连接脱料板的弹簧21还处于压缩状态,上模座10带动上夹板20沿第一导柱60向远离下模座40的方向运动时,脱料板在弹簧21的弹力下继续压设在下模板50上,从而使上夹板20上的刀具组22顺利从板料上抽出,完成第一次脱料,若冲压过程中板料卡在落刀槽51内,当上模座10继续抬升,直至脱料板在弹簧21的拉力下与下模板50分离,此时脱料块52从下模板50中弹出,进而带动板材从落刀槽51内脱出,完成第二次脱料,由于脱料块52对应设置在落刀槽51的两侧,因此在冲压以及复位的过程中,脱料块52不会与刀具组22发生干涉,并且压设在脱料块52上的板材也不会被切除,从而保证第二次脱料的顺利进行,第一导柱60能够确保冲压过程中刀具组22方向不会发生偏移,确保刀具组22能够准确落入落刀槽51内,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能够缓解现有的冲压模具在冲压完成后,板材卡在落刀槽51内,或卡在刀具上,从而导致板材无法向前移动,进而使加工流程中断的技术问题。

此外,上模座10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11,通过第一导向孔11与第一导柱60配合,能够提高上模座10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加工精度。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模座10与下模座40相对设置,如图2、图7所示,即当下模座40放置于水平面上时,上模座10、上垫板70、上夹板20、脱料板、下模板50、下垫板80均为水平设置,并且上述各部件的中线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实际应用时,为了提高加工精度,如图1、图2、图8、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多个第二导柱23,多个第二导柱23夹设在上夹板20上;且多个第二导柱23以上夹板20长边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脱料板上对应第二导柱23位置设置有第二避位孔;下模板50上对应第二导柱23位置设置有第二导向孔53,在冲压过程中,第二导柱23能够起到二次定位的作用,并且由于多个第二导柱23以上夹板20长边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因此在冲压过程中,第二导柱23传递到脱料板上的力也沿脱料板中线对称,通过第二导柱23与第二导向孔53的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缓解由于第一导柱60与第一导向孔11之间的间隙导致加工精度下降的问题。

其中,为了保证冲压过程中,脱料板的稳定性,如图1、图2、图7和图9所示,多个第二导柱23的长度相等,且多个第二导柱23的长度均大于弹簧2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初始状态下的长度(即图9所示状态),采用此种设置,能够确保第二导柱23在初始状态下,已经从第二避位孔中伸出,初步固定脱料板的位置,从而缓解在冲压过程中,第二导柱23冲入第二避位孔时,对脱料板造成冲击,进而使脱料板发生偏移,导致刀具组22无法从脱料板中的第一避位孔中顺利伸出的问题。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加工的零件形状如图14所示,该零件外形近似为带圆角的矩形,零件中部有一长条状凹陷,且该凹陷内还设置有两排小孔,为了在一套冲压模具中加工出上述零件,提高生产效率,如图13所示,刀具组22包括:沿板料前进方向依次设置的定位刀221,外形粗切刀222,两组打孔刀223,三组凸包成型刀224,以及外形精切刀225,板料在送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前需要打出定位孔2211,定位孔2211沿板料前进方向对称设置在板料的两边,定位刀221即定位销,顶端为锥形,定位刀221的长度应长于其他刀具,从而保证定位刀221完成对板料的定位后,其他刀具再进行切割或凸包成型操作,当定位刀221伸入定位孔2211时,定位刀221能够对板材起到导正作用(定位刀221顶端为锥形,刚伸入定位孔2211时不会破坏定位孔2211,若板料位置不正确,定位刀221的圆锥面会挤压板料,使其回归正确的位置),外形粗切刀222能够切出大致的零件外轮廓(比实际轮廓大一圈),设置两组打孔刀223以及三组凸包成型刀224能够减少每次打孔对板料的冲击力,减少板料因一次冲压过程中承受的冲击力过大,而导致板料过度变形的几率,最后使用外形精切刀225将整个零件轮廓切出,此时零件从板料上脱落,冲压成型完成。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导正效果,定位刀221可以沿板料前进方向设置多组。

此外,为了进一步导正板料,如图15所示,还可以在脱料块52外侧设置固定挡料销90,固定挡料销90的高度高于脱料块52的高度,且固定挡料销90的高度小于脱料板的厚度,板料在行进过程中抵设在脱料块52上,并且板料边缘抵设在固定挡料销90内侧,从而在与定位刀221的配合下进一步对板料导正,并且在脱料板对应固定挡料销90一侧,应对应固定挡料销90的形状设置避位槽,从而保证脱料板能够落至下模板50上,且不会与固定挡料销90发生干涉。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各刀具的长度可自由设置,只需保证导正、冲压、冲压成型等操作能够实现,刀具选取任意长度均可。

其中,为了提高凸包成型的效果,如图13所示,三组凸包成型刀224的顶端设置有倒角,且三组凸包成型刀224的长度沿板料前进方向依次增加;对应三组凸包成型刀224设置的落刀槽51设置有向下模板50内部延伸的倒角,且三组落刀槽51的深度沿板料前进方向依次增加,设置倒角能够降低凸包成型刀224在凸包成型过程中将板料损坏的几率,并且三组凸包成型刀224的长度依次增加,能够减少每次凸包成型过程中材料的变形程度,降低由于一次凸包成型程度过大,导致板料损坏的几率。

实际应用时,为了延长上模座10的使用寿命,如图1、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设置在上夹板20与上模座10之间的上垫板70,如图4所示,刀具组22尾端(即架设在上夹板20内部的一端)均设置有凸台,采用此种设置,能够使刀具组22与上夹板20的连接更稳固,并且能够减少刀具组22对上垫板70的冲击(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减小),冲压过程中为了保证冲压的效果,刀具组22一般采用强度较高的材料(也能够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而上模座10由于体积较大,采用比刀具组22强度更高的材料会造成成本上升,而冲压过程中反冲力由刀具传回上模座10时,极易损坏上模座10,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上模座10与上夹板20之间设置一块强度较高,体积小于上模座10的上垫板70,从而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护上模座10,延长上模座1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压过程中脱料板的稳定性,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设置在弹簧21内的弹簧导柱211,弹簧导柱211底端与脱料板连接;上夹板20对应弹簧导柱211位置设置有第三导向孔24;上垫板70对应弹簧导柱211位置设置有第四导向孔71;上模座10对应弹簧导柱211位置设置有第五导向孔12;弹簧导柱211顶端设置有卡块2111,卡块21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五导向孔12的横截面积,即在上模座10内设置第五导向孔12,第五导向孔12并未贯通整个上模座10,紧接着第五导向孔12同心设置一直径大于第五导向孔12的通孔,弹簧导柱211顶端设置有卡块2111,且弹簧导柱211的另一端与脱料板螺纹连接,卡块2111卡在第五导向孔12的末端,并且卡块2111能够在上述通孔内沿通孔方向自由活动,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初始状态下,卡块2111抵设在第五导向孔12与通孔的交界面上,在冲压过程中,弹簧导柱211在第三导向孔24、第四导向孔71和第五导向孔12的共同配合下,实现对脱料板的进一步导正,从而进一步减小第一导向孔11与第一导柱60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导向孔53与第二导柱23之间的间隙对脱料板稳定性的影响。

实际应用时,为了延长下模座40的使用寿命,如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设置在下模板50与下模座40之间的下垫板80,实际应用时,为了实现对板材的切割或凸包成型(主要利用刀具与下模板50对板材的剪切力),下模板50材料的强度一般要求较高,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刀具组22对下模板50的冲击力,以及上夹板20碰撞在脱料板上,进而传递到下模板50的冲击力,都会通过下模板50传递到下模座40上,长期使用后,下模座40很容易损坏,由于下模座40的体积较大,若将整个下模座40采用高强度材料制成,会造成成本显著提高,为了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下模座40的使用寿命,在下模板50和下模座40之间设置一块体积较小的下垫板80,下垫板80采用强度高于下模板50的材料制成,从而提高下模座4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为了延长脱料板的使用寿命,如图2、图11和图12所示,脱料板包括:脱料板本体30,以及位于脱料板本体30与上夹板20之间、且与脱料板本体30贴合设置的脱料背板33;第一避位孔包括:设置在脱料背板33上的第一避位上孔31,以及设置在脱料板本体30上、且与第一避位上孔31对应设置的第一避位下孔311;第二避位孔包括:设置在脱料背板33上的第二避位上孔32,以及设置在脱料板本体30上、且与第二避位上孔32对应设置的第二避位下孔321,在冲压过程中,上夹板20会反复冲击脱料板,为了保护脱料板,避免在反复冲压过程中脱料板发生变形,从而影响加工精度,将脱料板设置成上下两部分,通过脱料背板33保护脱料板本体30(即传统意义上的脱料板),脱料背板33成本低且能够反复更换,从而延长脱料板本体30的使用寿命。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脱料背板33的形状可以与脱料板本体30相同,或者脱料背板33也可以加工成如图12所示的形状,节约了材料,同样能起到保护脱料板本体30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冲压成型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还包括:用于给料并驱动板料运动的给料装置;给料装置为间歇给料,且给料装置单次给料的距离与所述刀具组22中各刀具的距离匹配设置,如图14所示,待加工的零件在板料100上的分布位置如图所示(此处为示意图,目的是为了展示出零件与刀具组22的对应位置关系),板料100每次的进给量为沿板料前进方向上的两组定位孔2211之间的距离,给料装置在两次冲压的间隔时间内将板料100向前推进。

所述冲压成型设备与上述冲压模具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成型设备用于加工如图14所示的零件,该零件外轮廓为圆角矩形,内部包含两排小孔,且两排小孔设置在位于该零件中部的凸起上,该零件主要用于手机或其他通讯设备的听筒网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