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9240发布日期:2019-02-22 21:51阅读:8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轴承外圈的加工工艺对轴承外圆的圆度要求较高,外圆的误差直接会复映到沟道误差,同时由于双滚轮的定位,导致外圆表面出现滚轮压痕,在进入装配之前还需要一道修磨工艺来去除外滚轮痕迹。

现有加工工艺对前道要求极高,前道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本工序的加工质量,同时为了消除本工序的滚轮压痕,还需要一道外圆修磨工艺,对整个轴承加工造成加工周期长,效率低,导致成品轴承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工艺步骤少、精度高、加工成低的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毛坯切割成规定尺寸及形状的管体;b、对管体的双端面进行软磨;c、软磨管体的外径;d、车内径及倒角去毛刺;e、对管体的上、下端的内侧壁冷辗,使管体的上、下端的内侧壁形成倾斜30到40度的斜面结构;f、对冷辗后的管体的双端面再次进行软磨去毛皮;g、车密封槽;h、钻止动栓孔和油孔,形成轴承外圈;i、使用电磁无心夹具对被加工轴承外圈进行端面固定;j、通过压力转子对被加工轴承外圈进行定位;k、用滚轮带动被加工轴承外圈旋转;l、对已经定位装夹好后的轴承外圈沟道进行磨削加工。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的旋转面贴合在轴承外圈的表面。

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工序简单,节省了劳动力资源以及能源消耗,提高了轴承外圈使用寿命,同时还提高了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效率,缩短了现有的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毛坯切割成规定尺寸及形状的管体;b、对管体的双端面进行软磨;c、软磨管体的外径;d、车内径及倒角去毛刺;e、对管体的上、下端的内侧壁冷辗,使管体的上、下端的内侧壁形成倾斜30到40度的斜面结构;f、对冷辗后的管体的双端面再次进行软磨去毛皮;g、车密封槽;h、钻止动栓孔和油孔,形成轴承外圈;i、使用电磁无心夹具对被加工轴承外圈进行端面固定;j、通过压力转子对被加工轴承外圈进行定位;k、用滚轮带动被加工轴承外圈旋转;l、对已经定位装夹好后的轴承外圈沟道进行磨削加工;其中,所述电磁无心夹具:对被加工轴承外圈进行端面固定,而电磁无心夹具可跟着轴承外圈一起旋转;压力转子:对被加工轴承外圈进行定位,以确保轴承外圈在旋转时,是以正圆的轨迹进行旋转;滚轮:带动被加工轴承外圈旋转,最后对已经定位装夹好后的轴承外圈沟道进行磨削加工。

本实施例中,所述滚轮的旋转面贴合在轴承外圈的表面。

本发明加工工艺采用冷辗方式,使管体上、下端的内侧壁成斜面结构,方便密封槽的车工,且减少了密封槽车削留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切管的加工工艺,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能源消耗,生产效率大提高;对管体进行冷辗,其工序步骤简单,克服了传统工艺车直角槽等繁琐工序步骤,冷辗还提高了车工轴承外圈表面的精度,另外,冷辗使管体的淬火膨胀量及变形量减少,提高了管体表面的粗糙度,提高了轴承外圈疲劳裂纹扩展抗力,提高其使用寿命。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毛坯切割为一定尺寸形状管体;b、对管体的双端面进行软磨;c、软磨管体的外径;d、车内径及倒角去毛刺;e、对管体的上、下端的内侧壁冷辗,使管体的上、下端的内侧壁形成倾斜30到40度的斜面结构;f、对冷辗后的管体的双端面再次进行软磨去毛皮;g、车密封槽;h、钻止动栓孔和油孔,形成轴承外圈,本发明工序简单,节省了劳动力资源以及能源消耗,提高了轴承外圈使用寿命,同时还提高了轴承外圈及其沟道的加工效率,缩短了现有的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史亦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慈溪市群兴轴承厂
技术研发日:2018.11.08
技术公布日:2019.02.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