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4841发布日期:2019-08-17 02:2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方法属于链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发蓝是将钢在空气中加热或直接浸於浓氧化性溶液中,使其表面产生极薄的氧化物膜的材料保护技术。

现在公开号为cn206940984u的公开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零件表面发蓝的设备,该装置可以对冷清洗后的发蓝零件进行再次防锈处理,提高了发蓝零件的防锈能力;将热清洗池、发蓝池、冷清洗池、防锈池集中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在横梁的中部设置第一环形凹槽,可以限制吊环的轴向运动,保证移动过程中吊装装置不发生轴向滑动。

但是,现有的零件中,成型的链条在发蓝处理时,部分的金属闭环相互之间接触在一起,导致链条浸入发蓝溶液内后,部分链条的表面无法与发蓝溶液相接触,导致发蓝处理的不彻底,降低链条的发蓝质量。

方法内容

本方法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蓝高效彻底的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所述拖车链加工工艺包括:a.下料:将原料剪切成段状的棒料;b.热编链:对棒料加热后,将棒料弯成规定尺寸,然后进行自动编链;c.抛丸:将成品置入抛丸装置中,对成品进行抛丸处理;d.焊接:将棒料形成的金属圆环的两端焊接在一起;e.热处理:在热处理设备中对成品进行热处理;f.发蓝:通过发蓝处理设备对成品进行冷却和皂化处理;

其中,所述步骤f中的发蓝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箱、用于辅助链条移动的滚动轮和挤压件、用于控制挤压件升降移动的控制装置、用于输送链条的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第三输送辊、第四输送辊及第五输送辊、设于处理箱侧壁上的出料口、用于固定链条端部的固定装置、与固定装置连接的连接件及用于放置发蓝后的链条的收纳箱,所述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及第五输送辊均呈水平状态设置,所述第三输送辊和第四输送辊均呈竖直状态设置,所述收纳箱上设有用于过滤发蓝溶液的过滤件;在对链条进行发蓝处理之前,先将固定装置拉动,将固定装置顺着第五输送辊、第四输送辊、第三输送辊、第二输送辊及第一输送辊的顺序依次穿过,连接件随着固定装置穿过,然后从挤压件和滚动轮之间拉出,然后固定装置对热处理后的链条进行固定,接着连接件通过机械动力回收,带动固定装置返回,固定装置带动链条的一端移动,此时链条在处理箱内的发蓝溶液中反应,直至链条的一端移出出料口,将剩余的链条拉出,放置在收纳箱内,待链条上的溶液滴干后,进行外输;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链条可以通过固定装置件固定,避免人体的直接接触而造成烫伤,保证安全性,同时链条可以通过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第三输送辊、第四输送辊及第五输送辊的变向输送,进行各个角度的扭动,以便于打开各个金属闭环相互之间的接触面,保证发蓝溶液的充分接触,加强链条的发蓝效果,提高链条的发蓝效率。

所述原料在编链之前先通过精密棒料剪断机剪断成段状棒料,所述棒料的剪切误差在±0.5mm;采用上述方式剪断原料,使得原料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剪切处理,保证棒料的剪切质量。

所述棒料先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预加热处理,然后再次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终热处理,所述预加热的温度为500℃-700℃,所述终热的温度为800℃-1000℃;通过上述方式对棒料进行加热,使得棒料可以得到稳定有效的加热,以便于对棒料进行稳定高效的折弯,避免棒料折弯时发生断裂。

所述金属圆环焊接时,金属圆环的两个端面通过电阻焊的方法对接成一个闭环,在端面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并产生金属熔液面时对两端面施加压力,然后快速顶锻,使已达熔化温度的母材金属端面从新结晶,熔为一体;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焊接时,使得金属圆环可以快速精准的进行焊接,降低了焊接的失误性,提高了焊接强度。

所述金属圆环在顶锻过程中,焊缝中的氧化物和杂质被挤出,形成毛剌,经过2s的保压时间后,通过单刀快速去除毛刺;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毛刺去除,使得上述金属圆环可以高效的实现毛刺去除的效果,使得焊接处表面变得整齐且光滑。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活动腔、用于控制挤压件升降运动的第一传动齿条、一侧与第一传动齿条啮合连接的传动件、与传动件另一侧啮合连接的第二传动齿条、用于驱动第二传动齿条移动的驱动杆、与驱动杆活动连接的旋转轴及用于供驱动杆转动的活动槽,所述第一传动齿条通过一连接板与挤压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通过一固定轴与活动腔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通过一支撑座与旋转轴活动连接;在需要将固定装置穿过挤压件和滚动轮之间前,向上掰动驱动杆,驱动杆驱动第二传动齿条向下移动,第二传动齿条的下移带动传动件顺时针转动,传动件的转动带动第一传动齿条上移,第一传动齿条通过连接板带动挤压件上移,从而可以将固定装置穿过挤压件和滚动轮之间,达到处理箱外侧,固定链条后,向下掰动驱动杆,驱动杆驱动第二传动齿条向上移动,第二传动齿条的上移带动传动件逆时针转动,传动件的转动带动第一传动齿条下移,第一传动齿条通过连接板带动挤压件下移,直至挤压件与滚动轮相贴合;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挤压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齿条和第二传动齿条的配合实现升降的移动的效果,以便于对链条进行固定和张紧,保持链条在输送时的张紧度,使得链条在移动时可以通过各个输送辊的变向输送,实现扭动的效果,保证链条与发蓝溶液的充分接触。

所述支撑座上固设有环形固定块,所述环形固定块与驱动杆之间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的端部设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的端部与一顶板活动连接,所述螺纹部上套设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一端设有与螺纹部啮合连接的第一环形限位部,所述连接筒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环形限位部,所述第二传动齿条上设有可上下翻转的连接杆,所述连接筒套设于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与第二环形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块,所述顶板与连接杆之间固设有第一弹性件;在驱动杆向上或向下翻转时,驱动杆通过螺纹部带动连接筒转动,连接筒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第二传动齿条移动,连接杆在驱动杆翻转时,先收缩至连接筒内,然后再从连接筒内伸出,第一弹性件先收缩后拉伸;在驱动杆向上或向下翻转完毕后,转动驱动杆,驱动杆在环形固定块上转动并朝着连接筒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顶板,第一弹性件受力收缩,从而完成操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驱动杆可以在环形固定块上进行稳定的移动,且可以避免驱动杆轻易的发生脱离,保证了驱动杆工作时的稳定性,而螺纹部和连接筒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一弹性件可以通过驱动杆的移动实现收缩的效果,以便于改变第一弹性件的张紧度,从而可以在挤压机夹紧链条和放松链条时,对第二传动齿条进行固定,避免第二传动齿条的松脱,而导致挤压件的掉落,保证挤压件工作的稳定性。

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本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链条在进入处理箱进行发蓝处理时,可以通过各个输送辊对链条的扭动输送,实现多个角度的输送,以便于打开各个金属闭环之间的接触面,使得发蓝溶液可以充分的与链条相接触,保证链条的发蓝全面性,加强链条的发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法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4中的c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的d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1中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所述拖车链加工工艺包括:a.下料:将原料剪切成段状的棒料;b.热编链:对棒料加热后,将棒料弯成规定尺寸,然后进行自动编链;c.抛丸:将成品置入抛丸装置中,对成品进行抛丸处理;d.焊接:将棒料形成的金属圆环的两端焊接在一起;e.热处理:在热处理设备中对成品进行热处理;f.发蓝:通过发蓝处理设备对成品进行冷却和皂化处理;所述原料在编链之前先通过精密棒料剪断机剪断成段状棒料,所述棒料的剪切误差在±0.5mm;采用上述方式剪断原料,使得原料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剪切处理,保证棒料的剪切质量;所述棒料先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预加热处理,然后再次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终热处理,所述预加热的温度为500℃,所述终热的温度为800℃;通过上述方式对棒料进行加热,使得棒料可以得到稳定有效的加热,以便于对棒料进行稳定高效的折弯,避免棒料折弯时发生断裂;所述金属圆环焊接时,金属圆环的两个端面通过电阻焊的方法对接成一个闭环,在端面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并产生金属熔液面时对两端面施加压力,然后快速顶锻,使已达熔化温度的母材金属端面从新结晶,熔为一体;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焊接时,使得金属圆环可以快速精准的进行焊接,降低了焊接的失误性,提高了焊接强度;所述金属圆环在顶锻过程中,焊缝中的氧化物和杂质被挤出,形成毛剌,经过2s的保压时间后,通过单刀快速去除毛刺;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毛刺去除,使得上述金属圆环可以高效的实现毛刺去除的效果,使得焊接处表面变得整齐且光滑。

如图1-7所示,其中,所述步骤f中的发蓝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箱1、用于辅助链条移动的滚动轮21和挤压件22、用于控制挤压件22升降移动的控制装置、用于输送链条的第一输送辊31、第二输送辊32、第三输送辊33、第四输送辊34及第五输送辊35、设于处理箱1侧壁上的出料口11、用于固定链条端部的固定装置、与固定装置连接的连接件41及用于放置发蓝后的链条的收纳箱51,所述第一输送辊31、第二输送辊32及第五输送辊35均呈水平状态设置,所述第三输送辊33和第四输送辊34均呈竖直状态设置,所述收纳箱51上设有用于过滤发蓝溶液的过滤件511,所述收纳箱51和处理箱1之间通过一连接管道512相连通,所述连接管道512上设有用于控制发蓝溶液流动的控制件513,避免发蓝溶液的浪费,增加发蓝溶液的循环性;在对链条进行发蓝处理之前,先将固定装置拉动,将固定装置顺着第五输送辊35、第四输送辊34、第三输送辊33、第二输送辊32及第一输送辊31的顺序依次穿过,连接件41随着固定装置穿过,然后从挤压件22和滚动轮21之间拉出,然后固定装置对热处理后的链条进行固定,接着连接件41通过机械动力回收,带动固定装置返回,固定装置带动链条的一端移动,此时链条在处理箱1内的发蓝溶液中反应,直至链条的一端移出出料口11,将剩余的链条拉出,放置在收纳箱51内,待链条上的溶液滴干后,进行外输;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链条可以通过固定装置件固定,避免人体的直接接触而造成烫伤,保证安全性,同时链条可以通过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第三输送辊、第四输送辊及第五输送辊的变向输送,进行各个角度的扭动,以便于打开各个金属闭环相互之间的接触面,保证发蓝溶液的充分接触,加强链条的发蓝效果,提高链条的发蓝效率。

上述滚动轮为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上述挤压件采用海绵材料制成,挤压件的底部涂有耐高温涂料,上述过滤件采用普通的过滤网制成,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上述连接件采用普通的钢丝绳设置,上述处理箱内填充有大量发蓝溶液,为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上述控制件采用水泵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活动腔12、用于控制挤压件22升降运动的第一传动齿条23、一侧与第一传动齿条23啮合连接的传动件24、与传动件24另一侧啮合连接的第二传动齿条25、用于驱动第二传动齿条25移动的驱动杆26、与驱动杆26活动连接的旋转轴261及用于供驱动杆26转动的活动槽13,所述第一传动齿条23通过一连接板221与挤压件22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24通过一固定轴241与活动腔12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26通过一支撑座262与旋转轴261活动连接;在需要将固定装置穿过挤压件22和滚动轮21之间前,向上掰动驱动杆26,驱动杆26驱动第二传动齿条25向下移动,第二传动齿条25的下移带动传动件24顺时针转动,传动件24的转动带动第一传动齿条23上移,第一传动齿条23通过连接板221带动挤压件22上移,从而可以将固定装置穿过挤压件22和滚动轮21之间,达到处理箱1外侧,固定链条后,向下掰动驱动杆26,驱动杆26驱动第二传动齿条25向上移动,第二传动齿条25的上移带动传动件24逆时针转动,传动件24的转动带动第一传动齿条23下移,第一传动齿条23通过连接板221带动挤压件22下移,直至挤压件22与滚动轮21相贴合;上述传动件采用齿轮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挤压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齿条和第二传动齿条的配合实现升降的移动的效果,以便于对链条进行固定和张紧,保持链条在输送时的张紧度,使得链条在移动时可以通过各个输送辊的变向输送,实现扭动的效果,保证链条与发蓝溶液的充分接触。

上述挤压件22的底部设有用于供链条穿过的穿槽222,所述滚动轮21上套设有软垫211,所述穿槽222的开口大小小于链条的直径,以便于对链条进行挤压,对链条的移动增加阻力,从而可以保证链条的张紧度;上述软垫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所述支撑座262上固设有环形固定块263,所述环形固定块263与驱动杆26之间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杆26的端部设有螺纹部264,所述螺纹部264的端部与一顶板265活动连接,所述螺纹部264上套设有连接筒27,所述连接筒27的一端设有与螺纹部264啮合连接的第一环形限位部271,所述连接筒2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环形限位部272,所述第二传动齿条25上设有可上下翻转的连接杆28,所述连接筒27套设于连接杆28上,所述连接杆28上设有与第二环形限位部272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块281,所述顶板265与连接杆28之间固设有第一弹性件29;在驱动杆26向上或向下翻转时,驱动杆26通过螺纹部264带动连接筒27转动,连接筒27带动连接杆28转动,连接杆28带动第二传动齿条25移动,连接杆28在驱动杆26翻转时,先收缩至连接筒27内,然后再从连接筒27内伸出,第一弹性件29先收缩后拉伸;在驱动杆26向上或向下翻转完毕后,转动驱动杆26,驱动杆26在环形固定块263上转动并朝着连接筒27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顶板265,第一弹性件29受力收缩,从而完成操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驱动杆可以在环形固定块上进行稳定的移动,且可以避免驱动杆轻易的发生脱离,保证了驱动杆工作时的稳定性,而螺纹部和连接筒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一弹性件可以通过驱动杆的移动实现收缩的效果,以便于改变第一弹性件的张紧度,从而可以在挤压机夹紧链条和放松链条时,对第二传动齿条进行固定,避免第二传动齿条的松脱,而导致挤压件的掉落,保证挤压件工作的稳定性;上述第一弹性件采用螺旋弹簧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第一输送辊31、第二输送辊32及第五输送辊35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36,所述第一连接轴36的一侧设有螺纹孔361,所述第一连接轴36的另一侧设有穿孔362,所述处理箱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升降槽14和第二升降槽15,所述升降槽14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连接轴36上移的螺纹杆141和用于驱动螺纹杆141转动的第一驱动件142,所述螺纹孔361与螺纹杆141之间呈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升降槽15上设有与穿孔362活动连接的滑杆151,所述第三输送辊33和第四输送辊34上分别设有可转动的第二连接轴37,所述第二连接轴37通过一转动底盘371固设于处理箱1的底部;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上述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及第五输送辊可以通过螺纹杆和螺纹孔的配合实现升降移动的效果,以便于在输送辊升起时更加方便的将连接件穿过各个输送辊,同时通过螺纹杆对输送辊进行升降控制,可以避免输送辊在下降或上升时对发蓝溶液造成冲击力,而导致溶液飞溅,污染周围环境,保证了工作时的环保性。

上述第一驱动件采用电机设置,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在将连接件穿过各个输送辊之前,先启动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控制螺纹杆转动,螺纹杆的转动会控制连接轴上移,连接轴带动输送辊上移至发蓝溶液液面之上,连接件穿过各个输送辊后,启动第一驱动件,连接轴带动输送辊下移至发蓝溶液中。

上述出料口11的底部呈弧状设置,避免链条的移动受到阻挡,且降低链条的移动对出料口造成的磨损,上述出料口的上方设有用于固定连接件的收卷辊16,所述收卷辊16通过两个支撑板17与处理箱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7上设有用于驱动收卷辊16转动的第二驱动件171,以便于对连接件进行收卷,从而可以拉动链条,使得链条可以在溶液中移动,避免人工直接收取链条的麻烦,且避免工作人员与发蓝溶液直接接触而造成伤害;上述第二驱动件采用电机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在将连接件穿过各个输送辊时,可以直接拉动连接件,在固定住链条后,启动第二驱动件,收卷辊转动,连接件在收卷辊上缠绕,从而对链条拉动。

上述固定装置包括与连接件41固定连接的固定板42、设于固定板42底部的固定块43及设于固定块43上的倒钩44,所述倒钩44的端部呈竖直的平面设置,所述固定块43上设有与倒钩44相配合的阻挡杆45和用于供阻挡杆45移动的移动槽431,所述移动槽431上设有与阻挡杆45固定连接的第三弹性件432和第二限位块433,所述阻挡杆45上设有与第二限位块433相配合的第三限位块451;上述第三弹性件采用螺旋弹簧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固定块43的端部呈竖直的平面设置,所述阻挡杆45上设有摁压块452;在对链条进行固定前,先摁动摁压块,阻挡杆随之下移,收缩至移动槽431内,第三弹性件收缩,然后将倒钩扣在链条上,放松阻挡杆,阻挡杆受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上移,回复原位,完成对链条的固定;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人体与链条的直接接触,同时可以减少与链条的接触面积,保证链条与发蓝溶液的全面且充分的接触;所述固定板42的顶部设有多个固定针421,以便于插在挤压件上,进行固定,无需时刻人工拿着固定块,起到了省力的作用。

实施例二:

一种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所述拖车链加工工艺包括:a.下料:将原料剪切成段状的棒料;b.热编链:对棒料加热后,将棒料弯成规定尺寸,然后进行自动编链;c.抛丸:将成品置入抛丸装置中,对成品进行抛丸处理;d.焊接:将棒料形成的金属圆环的两端焊接在一起;e.热处理:在热处理设备中对成品进行热处理;f.发蓝:通过发蓝处理设备对成品进行冷却和皂化处理;所述原料在编链之前先通过精密棒料剪断机剪断成段状棒料,所述棒料的剪切误差在±0.5mm;采用上述方式剪断原料,使得原料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剪切处理,保证棒料的剪切质量;所述棒料先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预加热处理,然后再次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终热处理,所述预加热的温度为600℃,所述终热的温度为900℃;通过上述方式对棒料进行加热,使得棒料可以得到稳定有效的加热,以便于对棒料进行稳定高效的折弯,避免棒料折弯时发生断裂;所述金属圆环焊接时,金属圆环的两个端面通过电阻焊的方法对接成一个闭环,在端面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并产生金属熔液面时对两端面施加压力,然后快速顶锻,使已达熔化温度的母材金属端面从新结晶,熔为一体;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焊接时,使得金属圆环可以快速精准的进行焊接,降低了焊接的失误性,提高了焊接强度;所述金属圆环在顶锻过程中,焊缝中的氧化物和杂质被挤出,形成毛剌,经过2s的保压时间后,通过单刀快速去除毛刺;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毛刺去除,使得上述金属圆环可以高效的实现毛刺去除的效果,使得焊接处表面变得整齐且光滑。

本实施例中的发蓝处理设备与实施例一中的发蓝处理设备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一种便于固定的拖车链加工工艺,所述拖车链加工工艺包括:a.下料:将原料剪切成段状的棒料;b.热编链:对棒料加热后,将棒料弯成规定尺寸,然后进行自动编链;c.抛丸:将成品置入抛丸装置中,对成品进行抛丸处理;d.焊接:将棒料形成的金属圆环的两端焊接在一起;e.热处理:在热处理设备中对成品进行热处理;f.发蓝:通过发蓝处理设备对成品进行冷却和皂化处理;所述原料在编链之前先通过精密棒料剪断机剪断成段状棒料,所述棒料的剪切误差在±0.5mm;采用上述方式剪断原料,使得原料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剪切处理,保证棒料的剪切质量;所述棒料先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预加热处理,然后再次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终热处理,所述预加热的温度为700℃,所述终热的温度为1000℃;通过上述方式对棒料进行加热,使得棒料可以得到稳定有效的加热,以便于对棒料进行稳定高效的折弯,避免棒料折弯时发生断裂;所述金属圆环焊接时,金属圆环的两个端面通过电阻焊的方法对接成一个闭环,在端面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并产生金属熔液面时对两端面施加压力,然后快速顶锻,使已达熔化温度的母材金属端面从新结晶,熔为一体;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焊接时,使得金属圆环可以快速精准的进行焊接,降低了焊接的失误性,提高了焊接强度;所述金属圆环在顶锻过程中,焊缝中的氧化物和杂质被挤出,形成毛剌,经过2s的保压时间后,通过单刀快速去除毛刺;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毛刺去除,使得上述金属圆环可以高效的实现毛刺去除的效果,使得焊接处表面变得整齐且光滑。

本实施例中的发蓝处理设备与实施例一中的发蓝处理设备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