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8167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铝合金轮毂铸造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需要在铸造机上安装模具,模具合模,浇铸铝水至模具型腔内;浇铸完成后需要对轮毂进行冷却;冷却完成后,打开模具,将轮毂取出。然而,现有的轮毂铸造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工参于程度高。另外,在铝合金轮毂的铸造工艺过程中,在铝合金轮毂浇筑完成后,需要对铝合金轮毂进行冷却。现有低压铸造成型技术的模具,冷却方式一般有压缩空气冷却和水冷冷却。例如,公开号为CN101530903A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铸造轮毂模具的水冷装置》,顶模内部设置有顶模冷却通道,冷却谁在顶模冷却通道中流动,顶模轮心部位设置冷却柱,冷却通道将冷却水导入,轮辐根部设置边模冷却通道,底模浇口处设置浇口冷却通道,底模还设置了底模冷却通道。然而,由于现有采用水冷进行冷却的铝合金铸造轮毂模具,采用在模具内部开设冷却通道,在冷却通道内注入冷却水,实现对铝合金铸造轮毂进行冷却,由于水对模具具有腐蚀作用,使用过久之后,模具与空气接触,造成模具生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实现轮毂铸造的自动化,保证铝合金铸造轮毂快速冷却,防止铸造模具出现生锈的现象。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包括一铸造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平台上开设有一铸造孔,在所述铸造平台上位于铸造孔处设置有一铸造模具,铸造模具包括顶模、底模和两组对称布置的侧模,所述顶模、底模和侧模形成用于成形轮毂的型腔,所述铸造平台的下方竖立有下立柱,该下立柱上滑动设置有下支架,该下支架由一下气缸驱动,所述底模设置于该下支架上,所述铸造平台顶面上位于每个侧模下方设置有导轨,每组对称布置的侧模之间设置有一双向气缸,该双向气缸的两个伸出杆与侧模连接,双向气缸的两个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相互串联在一起,所述铸造平台一侧设置有走料轨,另一侧设置有出料轨,在走料轨和出料轨之间连接有一穿过所述铸造孔底部的上料轨,上料轨的一端与走料轨一端连接,上料轨的另一端与出料轨的一端连接,所述走料轨上设置有用于运输轮毂的撑毂杆,该撑毂杆从走料轨一端进入上料轨,经过上料轨之后,从出料轨的一端退出下料,所述顶模上竖立有一竖杆,该竖杆的顶部安装有一安装板,该安装板上倒立有往复缸,所述竖杆上套设有一中空电机,所述往复缸的输出轴与该中空电机的背部连接,所述竖杆上套设有一圆管,所述中空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横连接杆,该横连接杆上固定有向下布置的竖连接杆,该竖连接杆与所述圆管上端连接,所述圆管上朝向所述竖杆一侧周向设置有多个喷头,所述圆管与一水管连接,该水管与一水泵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泵为一定量泵,采用定量泵实现对喷洒头水量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电机的输出轴上放射状布置有四根横连接杆,每根横连接杆的端部连接有向下布置的竖连接杆,每根竖连接杆下端与所述圆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撑毂杆的顶部转动设置有一锥形的转动体。通过设置转动体,铸造冷却完成后的轮毂置于转动体之上,便于实现轮毂在撑毂杆上的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立柱上滑动设置于一固定块,所述下支架转动设置于该固定块。固定块在下气缸的作用下,使得下支架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另外,下支架转动设置在固定块上,使得底模能够发生转动,避开铸造孔位置,从而防止了喷洒头在对轮毂进行冷却时,冷却水接触到底模。进一步地,所述竖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所述轮毂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下气缸、上气缸动作,控制底模和顶模靠近或者远离铸造孔,双向气缸控制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能够同步动作,使得侧模合拢或者分开,铸造时,底模、顶模和侧模相互压紧形成轮毂铸造型腔,铸造机向型腔内注入铝水,接着,下气缸动作,下支架带动底模撤出,撑毂杆从走料轨进入上料轨,从上料轨进入底模的正下方,同时在两个双向气缸的作用下,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同时打开,水泵将冷却水通过水管送至圆管内,冷却水通过圆管上的喷头向轮毂的外侧缘喷洒,在往复缸的作用下,圆管沿着导向柱上下往复移动,喷头对着轮毂外缘上下移动,同时,与此同时,中空电机旋转,带动圆管转动,实现了对轮毂外缘周向均匀地喷洒冷却水雾,从而实现了轮毂的快速冷却,冷却完成后,轮毂随着撑毂杆经上料轨移动至料轨的一端,从出料轨将轮毂送走,从而实现了整个轮毂制造的自动化,本发明利用圆管上下移动实现对轮毂进行冷却,掘弃了以前在铸造模具内开始冷却水道,通过在冷却水道内通冷却水实现对轮毂进行冷却,造成之前轮毂冷却,冷却效率低,铸造模具容易生锈,本发明由于避免了冷却水与模具直接接触,防止了模具内部即使在接触空气后也不易出现生锈的现象,同时,将冷水雾直接喷洒至轮毂之上,提高了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圆管向下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铸造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圆管的俯视图;

图6是图2中一组相对布置的侧模中双向气缸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6所示,本实施中的铝合金轮毂制造装置,包括铸造机、铸造平台8、铸造模具、下立柱71、下支架711、下气缸、上导轨73、双向气缸、走料轨61、上料轨62、出料轨63、撑毂杆64、竖杆11、安装板、往复缸44、中空电机41、横接杆432、竖连接杆433、圆管430和喷头431。

其中,铸造平台8上开设有一铸造孔81,在铸造平台8上位于铸造孔81处设置有一铸造模具,铸造模具包括顶模1、底模3和两组对称布置的侧模2,所述顶模1、底模3和侧模2形成用于成形轮毂5的型腔,所述铸造平台8的下方竖立有下立柱71,该下立柱71上滑动设置有下支架711,该下支架711由一下气缸驱动,所述底模3设置于该下支架711上,铸造平台8顶面上位于每个侧模2下方设置有导轨73,每组对称布置的侧模2之间设置有一双向气缸21,该双向气缸21的两个伸出杆与侧模2连接,双向气缸21的两个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相互串联在一起,所述铸造平台8一侧设置有走料轨61,另一侧设置有出料轨63,在走料轨61和出料轨63之间连接有一穿过所述铸造孔81底部的上料轨62,上料轨62的一端与走料轨61一端连接,上料轨62的另一端与出料轨63的一端连接,所述走料轨61上设置有用于运输轮毂5的撑毂杆64,该撑毂杆64从走料轨61一端进入上料轨62,经过上料轨62之后,从出料轨63的一端退出下料,进一步地,撑毂杆64的顶部转动设置有一锥形的转动体641,通过设置转动体641,铸造冷却完成后的轮毂5置于转动体641之上,便于实现轮毂5在撑毂杆641上的设置。另外,顶模1上竖立有一竖杆11,该竖杆11的顶部安装有一安装板111,该安装板111上倒立有往复缸44,所述竖杆11上套设有一中空电机41,所述往复缸44的输出轴与该中空电机41的背部连接,所述竖杆11上套设有一圆管430,所述中空电机41的输出轴上固定有横连接杆432,该横连接杆432上固定有向下布置的竖连接杆433,进一步地,竖连接杆433的长度大于轮毂5的高度,竖连接杆433与所述圆管430上端连接,所述圆管430上朝向所述竖杆11一侧周向设置有多个喷头431,所述圆管430与一水管连接,该水管与一水泵连接。优选地,所述水泵为一定量泵,采用定量泵实现对喷洒头41水量的控制。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优先采用,中空电机41的输出轴上放射状布置有四根横连接杆432,每根横连接杆432的端部连接有向下布置的竖连接杆433,每根竖连接杆433下端与所述圆管430相连,从而提高了圆管430的连接稳定性。。

此外,下立柱71上滑动设置于一固定块710,所述下支架711转动设置于该固定块710。固定块710在下气缸的作用下,使得下支架711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另外,下支架711转动设置在固定块710上,使得底模3能够发生转动,避开铸造孔81位置,从而防止了喷洒头41在对轮毂5进行冷却时,冷却水接触到底模3。

综上,本发明下气缸、上气缸动作,控制底模3和顶模1靠近或者远离铸造孔81,双向气缸21控制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2能够同步动作,使得侧模2合拢或者分开,铸造时,底模3、顶模1和侧模2相互压紧形成轮毂铸造型腔,铸造机向型腔内注入铝水,接着,下气缸动作,下支架711带动底模3撤出,撑毂杆64从走料轨61进入上料轨62,从上料轨62进入底模2的正下方,在两个双向气缸21的作用下,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2同时打开,轮毂5落至撑毂杆64之上,水泵将冷却水通过水管送至圆管42内,冷却水通过圆管42上的喷头421,向轮毂5的外侧缘喷洒,中空电机41旋转,带动圆管430转动,与此同时,在往复缸的作用下,圆管42沿着导向柱41上下往复移动,喷头421对着轮毂5外缘上下移动,实现了对轮毂5外缘周向均匀地喷洒冷却水雾,从而实现了轮毂5的快速冷却,冷却完成后,轮毂5随着撑毂杆64经上料轨62移动至出料轨63的一端,从出料轨63将轮毂5送走,从而实现了整个轮毂制造的自动化,本发明利用圆管42上下移动实现对轮毂5进行冷却,掘弃了以前在铸造模具内开始冷却水道,通过在冷却水道内通冷却水实现对轮毂5进行冷却,造成之前轮毂5冷却,冷却效率低,铸造模具容易生锈,本发明由于避免了冷却水与模具直接接触,防止了模具内部即使在接触空气后也不易出现生锈的现象,同时,将冷水雾直接喷洒至轮毂5之上,提高了冷却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