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816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毂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轮毂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铝合金轮毂铸造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需要在铸造机上安装模具,模具合模,浇铸铝水至模具型腔内;浇铸完成后需要对轮毂进行冷却;冷却完成后,打开模具,将轮毂取出。然而,现有的轮毂铸造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工参于程度高。另外,在铝合金轮毂的铸造工艺过程中,在铝合金轮毂浇筑完成后,需要对铝合金轮毂进行冷却。现有低压铸造成型技术的模具,冷却方式一般有压缩空气冷却和水冷冷却。例如,公开号为CN101530903A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铸造轮毂模具的水冷装置》,顶模内部设置有顶模冷却通道,冷却谁在顶模冷却通道中流动,顶模轮心部位设置冷却柱,冷却通道将冷却水导入,轮辐根部设置边模冷却通道,底模浇口处设置浇口冷却通道,底模还设置了底模冷却通道。然而,由于现有采用水冷进行冷却的铝合金铸造轮毂模具,采用在模具内部开设冷却通道,在冷却通道内注入冷却水,实现对铝合金铸造轮毂进行冷却,由于水对模具具有腐蚀作用,使用过久之后,模具与空气接触,造成模具生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轮毂加工装置,实现轮毂铸造的自动化,保证铝合金铸造轮毂快速冷却,防止铸造模具出现生锈的现象。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轮毂加工装置,包括一铸造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平台上开设有一铸造孔,在所述铸造平台上位于铸造孔处设置有一铸造模具,铸造模具包括顶模、底模和两组对称布置的侧模,所述顶模、底模和侧模形成用于成形轮毂的型腔,所述铸造平台的下方竖立有下立柱,该下立柱上滑动设置有下支架,该下支架由一下气缸驱动,所述底模设置于该下支架上,所述铸造平台顶面上位于每个侧模下方设置有导轨,每组对称布置的侧模之间设置有一双向气缸,该双向气缸的两个伸出杆与侧模连接,双向气缸的两个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相互串联在一起,所述铸造平台一侧设置有走料轨,另一侧设置有出料轨,在走料轨和出料轨之间连接有一穿过所述铸造孔底部的上料轨,上料轨的一端与走料轨一端连接,上料轨的另一端与出料轨的一端连接,所述走料轨上设置有用于运输轮毂的撑毂杆,该撑毂杆从走料轨一端进入上料轨,经过上料轨之后,从出料轨的一端退出下料,所述顶模上倒立有一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竖向连接有一竖杆,该竖杆的顶部连接有一安装板,该安装板上倒立有往复缸,所述竖杆上套设有一冷却罩,该冷却罩包括安装管部和双层结构的开口圆筒,该开口圆筒包括与安装管部连接的中空筒盖以及与该中空筒盖连通的用于套设于轮毂侧壁之外的柱状筒壁,该柱状筒壁内侧壁上阵列布置有喷头,所述往复缸的输出轴与所述中空筒盖的顶部连接,所述安装管部内插装有一套于竖杆之上的接水管件,该接水管件包括置于安装管部端面之上的管件主体、与该管件主体连接插入所述安装管部内的插入管部、连接于该管件主体侧部的接水头部,该接水头部内开设有接水槽,所述管件主体内开设有与该接水槽相通的环形槽,所述插入管部内开设有与该环形槽相通的柱状环槽,所述插入管部的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中空盖筒盖的注水孔,所述接水头部与一水泵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泵为一定量泵,采用定量泵实现对喷洒头水量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柱状筒壁的下端密封,防止冷却水从柱状筒壁的下端漏出。

进一步地,所述撑毂杆的顶部转动设置有一锥形的转动体。通过设置转动体,铸造冷却完成后的轮毂置于转动体之上,便于实现轮毂在撑毂杆上的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立柱上滑动设置于一固定块,所述下支架转动设置于该固定块。固定块在下气缸的作用下,使得下支架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另外,下支架转动设置在固定块上,使得底模能够发生转动,避开铸造孔位置,从而防止了喷洒头在对轮毂进行冷却时,冷却水接触到底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下气缸、上气缸动作,控制底模和顶模靠近或者远离铸造孔,双向气缸控制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能够同步动作,使得侧模合拢或者分开,铸造时,底模、顶模和侧模相互压紧形成轮毂铸造型腔,铸造机向型腔内注入铝水,接着,下气缸动作,下支架带动底模撤出,撑毂杆从走料轨进入上料轨,从上料轨进入底模的正下方,同时在两个双向气缸的作用下,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同时打开,水泵将冷却水通入接水管件内,接水管件将冷却水引流至冷却罩中,冷却水从冷却罩的中空筒盖流向柱状筒壁之上,通过柱状筒壁上的喷头将冷却水喷出,同时,在往复缸的作用下,冷水罩沿着竖杆向下移动,在轮毂的侧壁上形成冷却水雾,与此同时,驱动电机旋转,驱动电机带动竖杆缓慢旋转,实现了对轮毂外缘周向均匀地喷洒冷却水雾,从而实现了轮毂的快速冷却,掘弃了传统在模具内部开设冷却水道,造成对模具内部的腐蚀,冷却完成后,轮毂随着撑毂杆经上料轨移动至走料轨的一端,从出料轨将轮毂送走,从而实现了整个轮毂制造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轮毂加工装置的冷却罩和接水管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轮毂加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一组相对布置的侧模中双向气缸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中的轮毂加工装置,包括铸造机、铸造平台8、铸造模具、下立柱71、下支架711、下气缸、上导轨73、双向气缸、走料轨61、上料轨62、出料轨63、撑毂杆64、驱动电机11、竖杆12、安装板13、往复缸14、冷却罩4、接水管件5和喷头42。

其中,铸造平台8上开设有一铸造孔81,在铸造平台8上位于铸造孔81处设置有一铸造模具,铸造模具包括顶模1、底模3和两组对称布置的侧模2,所述顶模1、底模3和侧模2形成用于成形轮毂5的型腔,所述铸造平台8的下方竖立有下立柱71,该下立柱71上滑动设置有下支架711,该下支架711由一下气缸驱动,底模3设置于该下支架711上,铸造平台8顶面上位于每个侧模2下方设置有导轨73,每组对称布置的侧模2之间设置有一双向气缸21,该双向气缸21的两个伸出杆与侧模2连接,双向气缸21的两个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相互串联在一起,铸造平台8一侧设置有走料轨61,另一侧设置有出料轨63,在走料轨61和出料轨63之间连接有一穿过所述铸造孔81底部的上料轨62,上料轨62的一端与走料轨61一端连接,上料轨62的另一端与出料轨63的一端连接,所述走料轨61上设置有用于运输轮毂5的撑毂杆64,该撑毂杆64从走料轨61一端进入上料轨62,经过上料轨62之后,从出料轨63的一端退出下料,进一步地,撑毂杆64的顶部转动设置有一锥形的转动体641,通过设置转动体641,铸造冷却完成后的轮毂5置于转动体641之上,便于实现轮毂5在撑毂杆641上的设置。另外,顶模1上倒立有一驱动电机11,该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上竖向连接有一竖杆12,该竖杆12的顶部连接有一安装板13,该安装板13上倒立有往复缸14,所述竖杆12上套设有一冷却罩4,该冷却罩4包括安装管部41和双层结构的开口圆筒42,该开口圆筒42包括与安装管部41连接的中空筒盖421以及与该中空筒盖421连通的用于套设于轮毂侧壁之外的柱状筒壁422,该柱状筒壁422内侧壁上阵列布置有喷头423,优选地,柱状筒壁423的下端密封,防止冷却水从柱状筒壁423的下端漏出,所述往复缸14的输出轴与所述中空筒盖421的顶部连接,所述安装管41部内插装有一套于竖杆12之上的接水管件5,该接水管件5包括置于安装管部41端面之上的管件主体50、与该管件主体50连接插入所述安装管部41内的插入管部51、连接于该管件主体50侧部的接水头部52,该接水头部52内开设有接水槽521,所述管件主体50内开设有与该接水槽521相通的环形槽501,所述插入管部51内开设有与该环形槽501相通的柱状环槽511,所述插入管部51的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中空盖筒盖521的注水孔,所述接水头部52与一水泵连接。优选地,所述水泵为一定量泵,采用定量泵实现对喷洒头41水量的控制。

另外,下立柱71上滑动设置于一固定块710,所述下支架711转动设置于该固定块710。固定块710在下气缸的作用下,使得下支架711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另外,下支架711转动设置在固定块710上,使得底模3能够发生转动,避开铸造孔81位置,从而防止了喷洒头41在对轮毂5进行冷却时,冷却水接触到底模3。

综上,本发明下气缸、上气缸动作,控制底模3和顶模1靠近或者远离铸造孔81,双向气缸21控制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2能够同步动作,使得侧模2合拢或者分开,铸造时,底模3、顶模1和侧模2相互压紧形成轮毂铸造型腔,铸造机向型腔内注入铝水,接着,下气缸动作,下支架711带动底模3撤出,撑毂杆64从走料轨61进入上料轨62,从上料轨62进入底模2的正下方,在两个双向气缸21的作用下,每组相对布置的侧模2同时打开,水泵将冷却水通入接水管件5内,接水管件5将冷却水引流至冷却罩4中,冷却水从冷却罩4的中空筒盖421流向柱状筒壁422之上,通过柱状筒壁422上的喷头423将冷却水喷出,同时,在往复缸14的作用下,冷水罩4沿着竖杆12向下移动,在轮毂的侧壁上形成冷却水雾,与此同时,驱动电机11旋转,驱动电机11带动竖杆12缓慢旋转,实现了对轮毂外缘周向均匀地喷洒冷却水雾,从而实现了轮毂的快速冷却,掘弃了传统在模具内部开设冷却水道,造成对模具内部的腐蚀,冷却完成后,轮毂随着撑毂杆64经上料轨61移动至走料轨62的一端,从出料轨63将轮毂送走,从而实现了整个轮毂制造的自动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