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2689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板去毛刺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在薄板轧制精整加工线上切边后,卷曲包装前,由于薄板边缘在切割会产生毛刺,所以需要对薄板边缘进行打磨以去除其边缘的毛刺。

原去毛刺装置由压辊装置,支撑辊装置,打磨装置组成;在整条生产线上所占安装位置较大,并且在变更线上板宽的过程中需调整打磨装置的宽度,调整装置在生产线两侧对称设置,操作工人实际操作需两人或分别操作,使工作繁琐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以解决现有去毛刺工作繁琐和需要多人操作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包括一机架和位于所述机架的一支撑平台,于所述支撑平台横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相向设置的二水平滑轨,一第一砂轮座和一第二砂轮座纵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二水平滑轨,所述第一砂轮座上并排设有一第一左通孔和一第一右通孔均沿横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砂轮座,所述第二砂轮座对应所述第一砂轮座的所述第一左通孔的位置设有一第二通孔沿横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砂轮座,所述第一右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左通孔具有光滑的内壁,一长丝杆穿过所述第一左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一短丝杆穿过所述第一右通孔,所述长丝杆和所述短丝杆的相对两端均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撑平台,所述长丝杆和所述短丝杆均设有一外螺纹段分别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螺纹和所述第一右通孔的内螺纹配合,所述长丝杆和所述短丝杆的其中一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手轮和一第二手轮,所述第一手轮和所述第二手轮位于所述机架的同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砂轮座和所述第二砂轮座上各固设有一砂轮,二所述砂轮与水平面的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

优选的,所述第一砂轮座纵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第一导辊支架,二所述第一导辊支架上各设有一第一竖直导辊,所述第二砂轮座纵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第二导辊支架,二所述第二导辊支架上各设有一第二竖直导辊。

优选的,所述机架纵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整平辊轮组,二所述整平辊轮组位于所述二第一竖直导辊和二所述第二导辊的外侧,每一所述整平辊轮组均包括一下辊和位于对应的所述下辊内侧上方的一上辊,所述上辊与对应的所述下辊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机架横向的相对两端两两相对的各设有二竖直滑轨组,每一所述竖直滑轨组包括在横向上并列且相向设置的二竖直滑轨,一盖板连接同组的所述二竖直滑轨的上端,所述盖板上具有贯穿所述盖板上、下表面且具有内螺纹的一贯孔,一竖直滑块的相对两端可滑动的位于同组的所述二竖直滑轨,所述竖直滑块的上端穿过所述贯孔与一竖直手轮连接,所述竖直滑块还具有一螺纹段,部分所述螺纹段位于所述贯孔与所述贯孔的内螺纹配合,二所述上辊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二所述竖直滑块。

优选的,所述盖板上所述贯孔的周围设有刻度表,所述竖直滑块的上端设有一标记符与对应的所述刻度表配合。

优选的,沿所述支撑平台横向的方向并排设有若干支撑件支撑所述长丝杆。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所述长丝杆和所述短丝杆的其中一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手轮和一第二手轮,且所述第一手轮和所述第二手轮位于所述机架的同一侧的设置,在变更线上板宽的过程中需调整打磨装置的宽度时,只需要一个操作工人站在所述机架具有所述第一手轮和所述第二手轮的一侧操作所述第一手轮和所述第二手轮,即可实现对宽度的调整,操作简单,并且大大降低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1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B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请参阅图1所示,并结合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包括一机架10和位于所述机架10的一支撑平台20,于所述支撑平台20横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相向设置的二水平滑轨30,一第一砂轮座41和一第二砂轮座42纵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二水平滑轨30,所述第一砂轮座41上并排设有一第一左通孔和一第一右通孔均沿横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砂轮座41,所述第二砂轮座42对应所述第一砂轮座41的所述第一左通孔的位置设有一第二通孔沿横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砂轮座42,所述第一右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左通孔具有光滑的内壁,一长丝杆64穿过所述第一左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一短丝杆63穿过所述第一右通孔,所述长丝杆64和所述短丝杆63的相对两端均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撑平台20,所述长丝杆64和所述短丝杆63均设有一外螺纹段分别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螺纹和所述第一右通孔的内螺纹配合,所述长丝杆64和所述短丝杆63的其中一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手轮62和一第二手轮61,所述第一手轮62和所述第二手轮61位于所述机架10的同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砂轮座41和所述第二砂轮座42上各固设有一砂轮50,二所述砂轮50与水平面的纵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通过二所述砂轮50与生产线薄板运行方向形成一个小于15°的角度加大二所述砂轮50的旋转阻力,增大薄板的运行与二所述砂轮5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使其达到打磨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第一砂轮座41纵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第一导辊支架91,二所述第一导辊支架91上各设有一第一竖直导辊92,所述第二砂轮座42纵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第二导辊支架93,二所述第二导辊支架93上各设有一第二竖直导辊94。

优选的,所述机架10纵向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整平辊轮组80,二所述整平辊轮组80位于所述二第一竖直导辊92和二所述第二导辊94的外侧,每一所述整平辊轮组80均包括一下辊82和位于对应的所述下辊82内侧上方的一上辊81,所述上辊81与对应的所述下辊8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辊81和所述下辊82的直径为150mm,薄板从其中一所述整平辊轮组80中的所述下辊82和所述上辊81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机架10被二所述砂轮50打磨去毛刺,然后从另一所述整平辊轮组80的所述下辊82和所述上辊81之间的间隙离开所述机架10。所述薄板经过二所述整平辊轮组80时,二所述整平辊轮组80对打磨前、后的所述薄板进行压平和导向,有效的避免了打磨前、后所述薄板出现翻边缺陷,提高了打磨质量。

优选的,所述机架10横向的相对两端两两相对的各设有二竖直滑轨组70,每一所述竖直滑轨组70包括在横向上并列且相向设置的二竖直滑轨71,一盖板73连接同组的所述二竖直滑轨71的上端,所述盖板73上具有贯穿所述盖板73上、下表面且具有内螺纹的一贯孔,一竖直滑块72的相对两端可滑动的位于同组的所述二竖直滑轨71,所述竖直滑块72的上端穿过所述贯孔与一竖直手轮74连接,所述竖直滑块72还具有一螺纹段,部分所述螺纹段位于所述贯孔与所述贯孔的内螺纹配合,二所述上辊81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二所述竖直滑块72。

优选的,所述盖板73上所述贯孔的周围设有刻度表731,所述竖直滑块72的上端设有一标记符721与对应的所述刻度表731配合。通过旋转相应的所述竖直手轮74来调整对应的所述上辊81和所述下辊82之间的间隙以适应薄板的厚度。通过观察所述刻度表731和所述标记符721,可以定量调整对应的所述上辊81和所述下辊82之间的间隙距离。

优选的,沿所述支撑平台20横向的方向并排设有若干支撑件66支撑所述长丝杆64。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动力去毛刺装置,所述长丝杆64和所述短丝杆63的其中一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手轮62和一第二手轮61,且所述第一手轮62和所述第二手轮61位于所述机架10的同一侧的设置,在变更线上板宽的过程中需调整打磨装置的宽度时,只需要一个操作工人站在所述机架具有所述第一手轮62和所述第二手轮61的一侧操作所述第一手轮62和所述第二手轮61,即可实现对宽度的调整,操作简单,并且大大降低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