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234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3D热弯产品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设备中。作为3D热弯产品中使用最多的3D热弯玻璃,通常要求3D热弯玻璃表面具有较高的光洁度,因此,通过抛光工序以使玻璃表面的获得良好的光洁度。

现有技术中,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通常由单个电木板构成,定位夹具具有与3D热弯产品的外形结构相同的固定部,将3D热弯产品固定在电木板的固定部,再进行抛光工序。单个电木板的设计,使得每次只能抛光一件产品,因此,生产率低;另外,由于电木板不可拆卸,一套定位装置无法满足不同型号的产品的加工需求,且定位装置的整体更换率高,显著增加了客户的使用成本。

因此,如何提高3D热弯产品的抛光效率,并延长抛光定位装置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其结构简单、装卸方便,可显著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并可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包括用以安装3D热弯产品的多个固定装置、设于多个所述固定装置背部用以安装多个所述固定装置的圆盘主体,以及设于所述圆盘主体背部用以安装所述圆盘主体的定位齿圈;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圆盘主体间、所述圆盘主体与所述定位齿圈间均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固定装置为三个;三个所述固定装置呈等边三角形分布;任一相邻两个所述固定装置间还设有可将所述固定装置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圆盘主体的支撑组件。

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均可安装所述固定装置的支撑本体,任一所述支撑本体均设有用以夹持3D热弯产品并与3D热弯产品的夹持边相平行设置的夹持部,以及设于所述夹持部两端、用以阻挡3D热弯产品移动的阻挡部,两个所述阻挡部的内侧均与所述夹持部的内侧大体呈120°分布。

优选的,任一所述阻挡部的背部均设有卡勾,所述圆盘主体设有与所述卡勾相配合的卡孔,所述卡勾卡接于所述卡孔内。

优选的,所述圆盘主体边缘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圆盘主体凹弧,所述定位齿圈设有与所述圆盘主体凹弧相配合的多个定位凸弧,以实现所述圆盘主体与所述定位齿圈间的位置固定。

优选的,所述圆盘主体设有避空位,所述支撑本体镶嵌于所述避空位。

优选的,所述支撑本体由耐高温耐磨本体构成。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设有用以防止3D热弯产品摩擦的软垫,所述软垫与所述固定装置间通过背胶粘接。

优选的,所述软垫具体为软毛布或凝胶阻尼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包括用以安装3D热弯产品的多个固定装置、用以安装多个固定装置的圆盘主体以及用以安装圆盘主体的定位齿圈,多个固定装置与圆盘主体间以及圆盘主体与定位齿圈间均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单个电木板的一体式固定结构相比,该抛光定位装置具有多个固定装置,可同时装夹和加工多个产品,因而加工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此外,由于固定装置与圆盘主体间以及圆盘主体与定位齿圈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使得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更便捷,具体来说,当加工不同尺寸产品时,仅需更换安装圆盘主体即可,无需更换定位齿圈,或者固定装置或圆盘主体因长时间使用受损而需要更换时,仅对需更换部件进行更换即可,其余未受损部件仍可继续使用;因而显著增加了定位治具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用于固定相邻两固定装置的支撑组件由耐高温耐磨本体构成,这使得支撑组件在高温环境中仍保持良好的性能,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进一步的提高了抛光定位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圆盘主体易扫塌部位避空,并将支撑组件安装于圆盘主体的避空位,可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因未设置避空位而导致的夹具扫塌情况,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抛光定位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圆盘式热弯工件的抛光定位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定位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支撑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其结构简单、装卸方便,可显著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治具,包括用以装夹待抛光工件的固定装置1、安装于该固定装置1背部用以安装固定装置1的圆盘主体3以及安装于圆盘主体3背部用以安装圆盘主体3的定位齿圈4,通过在固定装置1背部和圆盘主体4背部设计卡勾23或倒勾等结构使得固定装置1与圆盘主体3以及圆盘主体3与定位齿圈4间卡接连接,从而实现固定装置1、圆盘主体3以及圆盘主体3与定位齿圈4间的可拆卸连接。当然,不仅限于卡接连接的结构,还可通过在固定装置1和圆盘主体3背部设置滑槽,固定装置1与圆盘主体3以及圆盘主体3与定位齿圈4间通过滑槽实现滑动连接;也可为卡接与滑动连接的组合连接。

为使产品抛光时受力更为均匀且方便更换,应在圆盘主体3上部设置用于安装固定装置1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可为多个,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相同的支撑本体2,并可采用支撑本体2间组合的方式对固定装置1相对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特别的,支撑本体2由耐高温耐磨本体构成,其采用70%左右的均匀性较强的聚已二酰已二胺66作为主要原料并配入带有30%左右的玻璃纤维,合成此材料,使该支撑组件耐高温耐磨,可有效保护被抛光产品,并提供洁净的抛光环境。此外,为避免抛光时产品受损,可在圆盘主体3设置避空位,多个支撑组件均安装于圆盘主体3的避空位处。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装置1具体为三个,三个固定装置1呈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于圆盘主体3上部,任一相邻的两个固定装置1卡接于同一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由两个相同的支撑本体2组合构成,支撑本体2间可通过连接件使其连接一体。支撑本体2设有用以夹持3D热弯产品并与产品的夹持边相平行设置的夹持部21,以及设置于夹持部21两端、用以阻挡产品移动的阻挡部22,两个阻挡部22的内侧均与夹持部21的内侧大体呈120°分布,如图3所示。

上述夹持部21与两个阻挡部22间的角度为优选角度,应根据实际产品尺寸具体设定;此外,两个支撑本体2也可为通过注塑形成的一体结构。

为进一步提高抛光效率,还可增加上述固定装置1的数量,并相应的增加支撑组件的数量。例如,固定装置1可为四个,且呈矩形分布,或为六边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应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确定固定装置1的数量,根据实际待抛光产品的结构确定固定装置1结构,固定装置1的分布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本文不做限定。

上述固定装置1具有起支撑产品作用的支持部,支持部具有与产品表面形状相匹配的凹弧或凸弧;位于凹弧或凸弧两侧设有用以夹持并固定待抛光产品的夹持部。该支持部的具体尺寸为(150-200)mm×(80-150)mm,支持部的深度具体为0.5mm-8mm。为了有效的保护产品防止产品受损,可在固定装置1支持部安装软垫,软垫具体为软毛布或阻尼布,并通过填涂背胶将软垫固定在支持部,软垫的具体尺寸为(150-200)mm×(80-150)mm,厚度为0.5mm-1.25mm。

上述圆盘主体3为圆盘结构,其上设有安装孔或滑槽,以安装固定装置1;该圆盘主体3的具体尺寸为φ280mm-φ320mm,其厚度为10mm-20mm;当然,圆形盘状3结构只是便于旋转的优选结构,还可为椭圆、方形或不规则形状。

上述定位齿圈4为圆盘结构且与圆盘主体3相匹配,定位齿圈4的外圈还设有圆柱齿轮,圆柱齿轮与机台内外齿柱相匹配,如图2所示。该定位齿圈4的具体尺寸为φ300mm-φ400mm,其厚度为3mm-5mm。

特别的,圆盘主体3与定位齿圈4间通过圆弧定位连接,以实现两者间的径向同步转动;具体的,圆盘主体3外圈边缘开设圆盘主体凹弧31,为使两者间受力均匀,圆盘主体凹弧31可为多个且沿外圈边缘周身均匀分布;在圆盘主体3开设的圆盘主体凹弧31位置处,定位齿圈4的内圈边缘同样开设有与凹弧31相配合的定位凸弧41;圆盘主体凹弧31和定位凸弧41的具体尺寸为R12mm-R18mm,且尺寸大小保持一致。当然,不仅限于圆弧结构,还可为其它曲线光滑的弧状结构,以避免应力集中。

安装时,先将定位齿圈4安装固定于机台内外双环齿杆上;再将圆盘主体3外侧的圆盘主体凹弧31与定位齿圈4内圈的定位凸弧41相配合;然后将固定装置1放在圆盘主体3对应的孔内,再将支撑本体2镶嵌于圆盘主体3两端的避空位置以将固定装置1固定,再将软垫安装在固定装置1的支持部;最后,开启双环齿杆气压开关夹住定位齿圈4,即可进行后续抛光。

拆卸时,进行与上述安装过程相反的步骤即可,本文不再赘述。

当加工不同型号的产品时,仅需更换圆盘主体3即可,定位齿圈4可以重复使用。因此,可以显著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并可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3D热弯产品的抛光定位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