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玻璃热弯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9672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玻璃热弯炉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玻璃热弯炉。



背景技术:

中国的玻璃机械产业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主要由外资(台资)企业的迁移开始在国内生根发芽,随着世界加工厂的地域转移以及中国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玻璃机械加工产业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

热弯玻璃从形状上分类,可分为单一弯、折弯、复合弯三大类。

对于单一弯的建筑玻璃来说,玻璃热弯是相对容易的。但许多厂家往往在制品的离直线边大致150mm的曲线边处,不能与模具很好地吻合,有的都超过了标准要求,造成安装困难。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求热弯炉的电加热布置要合理,能够实现局部加热,制品的放置方向要与电热丝方向一致。

折弯热弯玻璃常见的有水族馆玻璃和柜台玻璃,折弯玻璃最大的技术难点是直线边弯曲、折角处易出现模痕等缺陷。因此弯玻璃也很常见,例如球形玻璃、转弯的拱形走廓、玻璃洗手盆等,这种玻璃在热弯操作上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制作精确的模具,有的需要专业的热弯炉才可完成。

热弯玻璃是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的高品质需求,由优质玻璃加热弯软化,在模具中成型,再经退火制成的曲面玻璃。样式美观,线条流畅。它突破了平板玻璃的单一性,使用上更加灵活多样。适用于门、窗、顶棚、幕墙等不同形状的特殊要求。

总的说来,我国的热弯玻璃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对一些特异性玻璃的热弯,往往达不到用户要求。比如超大规格、深弧玻璃的热弯,成品率较低。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在热弯过程中,力由两侧向中间集中,当力的大小超过玻璃的许用应力时,玻璃板炸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且成品合格率高的玻璃热弯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动化玻璃热弯炉,包括炉体、玻璃台车、折弯定位组件和退火箱,所述玻璃台车设在所述炉体内且可沿所述炉体的纵向中心线移动,所述玻璃台车上设有折弯定位组件,所述退火箱设在所述炉体内靠近出口的一端,所述退火箱相对所述炉体移动设置,

所述折弯定位组件包括旋转板、定位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板的一端铰接所述旋转板的一端,所述旋转板的下端面铰接旋转动力源,所述定位板固定设置,所述定位板与所述旋转板的旋转到位后的状态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形状与热弯玻璃成品的形状一致,所述旋转板上设有第一温度感应开关,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开关的感应部设在靠近所述定位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开关的信号线与控制中心连接,

所述退火箱包括驱动组件、固定架和通过所述固定架进行固定连接的两个相对设置的退火管组件,两个相对设置的退火管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待热弯玻璃的厚度,所述退火管组件包括W形退火管和支撑架,所述W形退火管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W形退火管的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架连接入风口,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架连接出风口,两个所述退火管组件中的所述W形退火管相对的一面均设有多个出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开关为非接触式温度感应开关,所述旋转板上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开关设在所述通孔内且感应部的高度低于所述旋转板的上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板上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有第二温度感应开关,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开关的信号线与所述控制中心连接,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开关为非接触式温度感应开关,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开关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开关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靠近所述旋转板的一端垂直设有压块,所述压块由上下气缸驱动上下竖直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气缸设在玻璃台车外部,所述上下气缸的出力轴与玻璃台车之间通过自润轴承滑动连接,所述旋转动力源设在玻璃台车外部且远离出力轴的一端与热弯炉铰接,所述旋转动力源的出力轴与玻璃台车之间通过自润轴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动力源为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组件丝母丝杠结构,所述丝母固定在所述固定架的下端,所述丝杠的轴线与所述固定架的移动方向平行设置且与所述丝母配合设置,所述电机设在所述丝杠远离所述丝母的一端且可驱动所述丝杠旋转。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出风孔均匀设置,在所述W形退火管的竖直段,所述出风孔的数量大于等于八个。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的数量为四个,上面两个为一组且设在所述固定架上端面的两端部,下面两个为一组且设在所述固定架下端面的两端部,位于同一侧的设于两端部的固定架之间设有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W形退火管靠近所述支撑架一端的中部通过连接块进行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在玻璃台车上设置折弯定位组件,对热弯玻璃的形状进行精确定位和成型,保证了产品的成型精度,提升产品的合格率,通过退火箱的设置,保证了均匀退火,避免了应力集中产生龟裂,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合格率;2、折弯定位组件设置相对旋转板和定位板,而且二者形成的空间为热弯玻璃成型的形状一致,保证了各种不规则形状成型的精度,成品合格率高,旋转板通过旋转驱动电源运动,其运动速度可进行设置,根据热弯玻璃的后续和成型的形状进行设定,保证成型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精度,而且旋转板上设置第一温度感应开关,可通过控制中心及时控制旋转板的动作,提升工作效率;3、旋转板与支撑板铰接设置,方便根据热弯玻璃的形状进行更换,适用范围广;4、旋转动力源采用气缸,自带缓冲装置,运行平稳,成型效果好,有效避免了成型过程中应力的集中,提升了产品的合格率;5、定位板上设置第二温度感应开关,可对成型后的热弯玻璃进行检测,保证热弯玻璃定位的精确度,保证成型到位,进一步提升合格率;6、第一温度感应开关和第二温度感应开关均采用非接触式感应开关,避免直接接触进行检测,因此避免了高温对温度感应开关的影响,提升使用寿命和稳定性;7、支撑板靠近旋转一端的上端设置压块,可在热弯玻璃成型的过程中起到支撑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成型的稳定和精度;8、旋转动力源和上下气缸的出力轴与玻璃台车之间均通过自润轴承实现滑动连接,保证密封性而且滑动更加顺畅平稳;9、退火箱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退火管组件,即包括相对设置两个W形退火管且二者相对设置的一面设置多个出风孔,可在上下两侧均匀的对热弯后的玻璃进行退火散热,保证了退火的均匀性,避免了退火过程中边缘处的应力集中,进行避免了热弯玻璃退火过程中的龟裂问题,提升了产品的合格率;10、退火箱结构简单可靠,而且在底部设置驱动组件,方便整个退火箱的移动,有利于热弯玻璃的转入和转出,使得操作更加方便;11、驱动组件可采用链轮链条结构、皮带结构或者丝母丝杠结构,实现的方式多样化,结构简单可靠,而且均可采用标准件,采购方便,成本低,也方便后续的维护和保养。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玻璃热弯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弯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退火箱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退火箱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退火箱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退火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折弯定位组件;1-支撑板;2-旋转板;21-通孔;3-定位板;4-旋转动力源;5-第一温度感应开关;6-第二温度感应开关;7-控制中心;8-压块;81-耐高温棉布;9-上下气缸;10-自润轴承;20-炉体;30-退火箱;31-驱动组件;311-丝杠;312-电机;32-退火管组件;321-支撑架;322-W形退火管;323-出风孔;324-入风管;325-出风管;33-固定架;34-连接板;35-连接块;40-玻璃台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自动化玻璃热弯炉,包括炉体20、玻璃台车40、折弯定位组件10和退火箱30,玻璃台车40设在炉体20内且可沿炉体20的纵向中心线移动,玻璃台车40上设有折弯定位组件10,退火箱30设在炉体20内靠近出口的一端,退火箱30相对炉体20移动设置,

如图2所示,折弯定位组件10包括旋转板2、定位板3和支撑板1,支撑板1水平设置,支撑板1的一端铰接旋转板2的一端,旋转板2的下端面铰接旋转动力源4,定位板3固定设置,定位板3与旋转板2的旋转到位后的状态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形状与热弯玻璃成品的形状一致,

旋转板2上设有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的感应部设在靠近定位板3的一侧,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的信号线与控制中心7连接。

优选地,旋转动力源4为气缸。

优选地,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为非接触式温度感应开关,旋转板2上远离支撑板1的一端设有通孔21,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设在通孔21内且感应部的高度低于旋转板2的上端面。

优选地,旋转板2上远离支撑板1的一端设有第二温度感应开关6,第二温度感应开关6的信号线与控制中心7连接。

优选地,第二温度感应开关6为非接触式温度感应开关,第二温度感应开关6与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相对设置。

优选地,支撑板1的上端面靠近旋转板2的一端垂直设有压块8,压块8由上下气缸9驱动上下竖直运动。

优选地,压块8靠近支撑板1的一面设有耐高温棉布81,压块的下端设置耐高温棉布,避免压块对待热弯玻璃的表面划伤等,提升热弯玻璃的表面效果。

优选地,上下气缸9设在玻璃台车外部,上下气缸9的出力轴与玻璃台车之间通过自润轴承10滑动连接,更优选地,旋转动力源4设在玻璃台车外部且远离出力轴的一端与热弯炉铰接,旋转动力源4的出力轴与玻璃台车之间通过自润轴承10滑动连接,上下气缸9和旋转动力源4均设置在玻璃台车的外部,方便固定和安装,也避免了高温对二者的精度影响。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退火箱30包括驱动组件31、固定架33和通过固定架33进行固定连接的两个相对设置的退火管组件32,两个相对设置的退火管组件32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待热弯玻璃的厚度,退火管组件32包括W形退火管322和支撑架321,W形退火管322与支撑架321固定连接,W形退火管322的一端穿过支撑架321连接入风口324,另一端穿过支撑架321连接出风口325,两个退火管组件32中的W形退火管322相对的一面均设有多个出风孔323。

优选地,驱动组件31为链轮链条传动机构,链轮固定在固定架33的下端,电机通过驱动与链轮配合的链条驱动固定架33移动。

优选地,驱动组件31为皮带传动结构,皮带轮固定在固定架33的下端,电机通过驱动与皮带轮配合的皮带驱动固定架33移动。

优选地,驱动组件31组件丝母丝杠结构,丝母固定在固定架33的下端,丝杠311的轴线与固定架33的移动方向平行设置且与丝母配合设置,电机312设在丝杠311远离丝母的一端且可驱动丝杠311旋转。

优选地,多个出风孔323均匀设置,在W形退火管322的竖直段,出风孔323的数量大于等于八个,多个出风孔均匀设置,保证退火的均匀性,进一步避免应力的集中。

优选地,固定架33的数量为四个,上面两个为一组且设在固定架33上端面的两端部,下面两个为一组且设在固定架33下端面的两端部,优选地,位于同一侧的设于两端部的固定架33之间设有连接板34,设置的连接板34可提升固定架的强度,进而提升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优选地,W形退火管322靠近支撑架321一端的中部通过连接块35进行固定,连接块可提升W形退火管与支撑架的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升退火管组件的稳定性。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待热弯玻璃放置到玻璃台车40内,然后通过输送装置到支撑板1上,待热弯弯玻璃的一端悬空在旋转板2的上方,随着温度的上升,待热弯玻璃下垂,第一温度感应开关5随时进行温度的检测,当到达一定温度后,控制中心7接收到信号,控制旋转动力源4驱动旋转板2开始向上旋转,同时上下气缸9驱动压块8向下运动,保证耐高温棉布81与待热弯玻璃的上端面接触设置,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旋转板2在向上旋转的过程中,逐步与待热弯玻璃贴合,最后待热弯玻璃的上端面与定位板3的下端面贴合,定位精确后,第二温度感应开关6检测到温度合格,控制中心7发出信号,旋转动力源4和上下气缸9做缩回动作,成型后的热弯玻璃继续前进进入到退火箱30,然后此结构进行下一个待热弯玻璃的成型,整个结构能够对热弯的玻璃进行精确的定位,可保证热弯玻璃成型的精度,及时校正热弯过程中出现的变形翘角,提升产品合格率,进入到退火箱30后,热弯玻璃放置在相对设置的退火管组件之间,热气从进风口4进入,然后在W形退火管322流通后通过出风口325流出,在流动的过程中,热气通过均布的通风孔323对外散热,均匀的对热弯玻璃的上下两面进行退火,保证退火的均匀性,避免了应力集中,退火完成后,固定架33可通过驱动组件31进行移动,方便热弯玻璃的转出,进入到下一个工序,退火箱结构可对热弯后的玻璃进行均匀退火,避免边缘的应力集中,不易出现裂片,提升产品合格率,整个热弯炉结构可通过折弯定位组件对热弯玻璃的形状进行精确定位和成型,同时又通过退火箱进行均匀退火,保证了产品的精度,同时避免了退火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成品的合格率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