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3共轭二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50674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1,3共轭二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1,3共轭二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3共轭二炔化合物不但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而且是许多天然产物以及 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类药物与材料中起到不可替代 的作用。近年,如何使得该反应更加有效地进行越来越受到关注。[(a)J.M.T0Ur,Chem. Rev. 1996,96,537. (b)R. Ε. Martin, F. Diederich, Angew. Chem, Int. Ed. 1999,38,1350. (c) M. P. Lopez-Alberca, M. J. Mancheno, I. Fernandez, M. Gomez-Gal lego, M. A. Sierra, Org. Lett. 2008,10,365. (d) L. Wenjun, Z. Yan, Z. Qifeng, M. Yuguo, P. Jian, Org. Lett, 2008, 10,2123. (e)Jamie Kendall, Robert McDonald, Michael J. Ferguson, Rik R. Tykwinski, Org. Lett, 2008,10,2163—2166. (f)M. D. Weller, B. M. Kariuki, L. R. Cox, J. Org. Chem. 2009, 74,7898. (g)Z. Ningzhang, Z. Yuming, J. Org. Chem. 2010,75,1498.],文献报道的合成该 化合物的方法很较多[(a) C. Glaser, Ber. Dtsch. Chem. Ges. 1869,2,422. (b)A. S. Hay, J. Org. Chem. 1962, 27, 3320. (c) R. Rossi, A. Carpita, C. Bigelli, Tetrahedron Lett. 1985, 26,523. (d) G. T. Crisp, B. L. Flynn, J. Org. Chem. 1993,58,6614. (e) Q. Liu, D. J. Burton, Tetrahedron Lett. 1997,38,4371. (f)A. Lei, M. Srivastava, X. Zhang, J. Org. Chem. 2002, 67,1969. (g) I. J. S. Fairlamb, P. S. Baeuerlein, L. R. Marrison, J. M. Dickinson, Chem. Commun. 2003,632. (h) D. A. Alonso, C. Najera, M. C. Pacheco, Adv. Synth. Catal. 2003,345, 1146. (i) A. S. Batsanov, J. C. Collings, I. J. S. Fairlamb, J. P. Holland, J. A. K. Howard, Z. Lin, T. B. Marder,A. C. Parsons, R. M. Ward, J. Zhu,J. Org. Chem. 2005,70,703. (j) J. H. Li, Y. Liang, Y. X. Xie, J. Org. Chem. 2005,70,4393. (k)ff. Yin, C. He, M. Chen, H. Zhang, A. Lei, Org. Lett. 2009,11,709.]然而,这样的反应存在温度普遍较高,反应时间普遍较长等缺陷。 本催化体系,可加大反应效率,同时也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添补稀土金属应用领域的一部分 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适用于不同 类型的末端炔烃类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的1,3共轭二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1,3共轭二炔化合物,其结构通式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1,3共轭二炔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结构通式如下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中所述1,3共轭二炔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在有机溶剂中,-20°C至50°C下,先加入助催化剂或添加剂,再加入催化剂,3-7分 钟后,加入末端炔烃R+,反应1- 小时,制得1,3共轭二炔化合物;(2)分离,提纯,得纯净的1,3共轭二炔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催化剂为LaCl3;或所述的催化 剂为碘化亚铜和N,N, N, N-四甲基乙二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炔烃、LaCl3、碘化亚铜、N,N, N,N-四甲基乙二胺的摩尔比为 1 0.03-0.15 0.03-0.11 0.05-0.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炔烃类化合物R+中的R的 结构选自含甲基的芳基、含氟的芳基、含溴的芳基、含甲氧基的芳基,醇甲基、苄氧基甲基或 乙酰氧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添加剂选自七水合硫酸亚铁、氯化 铁、溴化银、硫酸银、三氟磺酸铜或噻吩甲酸亚铜中任一种;或所述的有机溶剂是三乙胺,四 氢呋喃,甲苯、二氯甲烷或乙腈中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3共轭二炔化合物经过薄层层 析、柱层析、重结晶或减压蒸馏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结晶法,溶剂为异丙醇或二氯甲 烷-正己烷混合溶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层层析、柱层析法,所用展开剂 为非极性溶剂与极性溶剂的混合溶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极性溶剂与极性溶剂的混合溶 剂为石油醚-二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或石油醚-乙醚的混合溶剂,其体积比为非极 性溶剂极性溶剂=100-20 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1,3共轭二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化合物其具有结构通式如下其中,R1或R2选自含甲基的芳基、含氟的芳基、含溴的芳基、含甲氧基的芳基、醇甲基、苄氧基甲基或乙酰氧甲基中任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更加有效地催化该反应,为该反应更顺利的进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发现了镧系元素的又一个新的性质,使其应用更加广泛,该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其中自偶联收率为94%-99%,交叉偶联产物选择性也可达到58%-84%。
文档编号C07C67/293GK102146015SQ20111005033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日
发明者刘东鸽, 唐家亮, 赵晓明, 郑生财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