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03282发布日期:2018-06-05 19:09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油及其制备方法。

2、

背景技术:

风油精是由天然药物和芳香植物精油配置而成,主要含有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桉叶油醇、樟脑等成分,既可口服,又可外用,具有芳香开窍、清热止痛、祛风止痒的功效,是居家旅行常备的保健品。

风油精现收录于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风油精由以下成分组成:薄荷脑320g、水杨酸甲酯260g、樟脑30g、桉油30g和丁香酚30g。制备方法为:取薄荷脑、樟脑,加入液状石蜡适量,再加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香精100g、叶绿素适量,加液状石蜡使成1000g,混匀,静置24小时,取澄清液,分装,即得。本品含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含樟脑应为标示量的85.0%~115.0%;含丁香酚应为标示量的90.0~120.0%;本品含桉油以按油精计,不得少于21mg。具有消炎、镇痛,清凉、止痒,祛风作用,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以及由关节痛、牙痛、腹部胀痛和蚊虫叮咬、晕车等引起的不适。外用,涂擦于患处。口服,一次4~6滴,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陈洁.风油精的临床新用途.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75.介绍了风油精的临床新用途,从八个方面介绍风油精在临床内外科研究及日常护理等工作中的新应用。风油精在治疗腹痛、小儿高热、咽喉肿痛、浅表性胃炎及抑菌等方面作用显著。

屈野等.风油精对八种细菌的抑菌作用观察.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2(13):97.测定了风油精对实验室常用的八种细菌标准柱抑菌效果强弱。实验结果随着风油精浓度的降低,其抑菌作用相应减弱。若以平板上完全没有细菌生长时的风油精浓度作为最低抑菌浓度,那么当稀释度为1:20时,风油精对八种实验菌株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没有细菌生长,当稀释度为1:40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丙型链球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等不能完全抑制,所以1:20可以作为风油精对大肠杆菌等G-菌的最低抑菌浓度,1:40可以作为风油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丙型链球菌等G+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由于风油精稀释倍数增大时,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G-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减弱,对葡萄球菌等G+菌的抑菌效果减弱缓慢,说明风油精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02113307.7公开了一种固体风油精,含有下列组分(重量):薄荷脑5~35%、冬青油5~30%、樟脑0.5~20%、桉叶油0.5~5%、丁香油0.5~5%、固体油性成分20~80%。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02159441.4公开了一种风油精喷雾给药组合物,其中包括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桉油、丁香酚、附加剂和可药用的溶剂配置成的药液。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110459255.0公开了一种具有消炎镇痛、清凉止痒和驱蚊功能的精油,其配方成分由薄荷脑、冬青油、樟脑油、桉油、丁香罗勒油、香茅油、广藿香油、桂油、石蜡油、矫臭剂和着色剂等组成。

3、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精油,该精油具有更好的驱蚊、止痒、抑菌效果,且可用于制备治疗和/预防痤疮药物。且该精油疗效好,质量可控,易于应用。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油,所述的精油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组成:薄荷脑5~25%,水杨酸甲酯5~20%,樟脑0.1~5%,桉油0.1~5%,丁香酚0.1~5%,乙酸香茅酯1~5%,乙酸苯乙酯2~10%,香茅醇5~20%,香叶醇20~50%,柠檬醛1~5%,玫瑰醚1~5%,香叶油1~5%,异甲基紫罗兰酮1~5%。

优选的,所述的精油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组成:薄荷脑9~20%,水杨酸甲酯7~15%,樟脑0.5~2%,桉油0.5~2%,丁香酚0.5~2%,乙酸香茅酯2~3%,乙酸苯乙酯5~7%,香茅醇10~15%,香叶醇30~40%,柠檬醛2~4%,玫瑰醚2~4%,香叶油1~3%,异甲基紫罗兰酮2~4%。

更优选的,所述的精油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组成:薄荷脑16%,水杨酸甲酯13%,樟脑1.5%,桉油1.5%,丁香酚1.5%,乙酸香茅酯2.5%,乙酸苯乙酯6%,香茅醇14%,香叶醇33%,柠檬醛3%,玫瑰醚3%,香叶油2%,异甲基紫罗兰酮3%。

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一种精油可以口服或肠胃外给药等方式施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患者。

用于口服时,可制成常规的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等;也可制成口服液体制剂,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糖浆剂等。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胶囊剂系指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依据其溶解与释放特性,可分为硬胶囊(通称为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等。丸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以适当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固体制剂,包括滴丸、糖丸、小丸等。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可分为可溶颗粒(通称为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等。口服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供口服的澄清液体制剂。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制成口服制剂时,可以加入适宜的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等。常用填充剂包括淀粉、糖粉、磷酸钙、硫酸钙二水物、糊精、微晶纤维素、乳糖、预胶化淀粉、甘露醇等;常用粘合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PVP–K30、羟丙基纤维素、淀粉浆、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胶化淀粉等;常用崩解剂包括干淀粉、交联聚维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等;常用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滑石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微粉硅胶等。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还可以制成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散剂、橡胶膏剂、巴布膏剂、贴剂等外用固体、半固体制剂;洗剂、搽剂、涂膜剂等外用液体制剂;气雾剂。优选洗剂、搽剂、气雾剂。软膏剂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乳膏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液型基质中形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凝胶剂系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橡胶膏剂是指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巴布膏剂是指药物与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该制剂有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物贮库、黏合剂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保护层;可用于完整皮肤表面,也可用于有疾患或不完整的皮肤表面。洗剂系指含药物的溶液、乳液、混悬液,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用的制剂。搽剂系指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溶液、乳液或混悬液,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涂剂系指含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纱布或棉花蘸取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涂膜剂系指药物溶解于含成膜材料有机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制成外用固体、半固体制剂时,软膏剂常用的油脂性基质有: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硅油、蜂蜡、硬脂酸等;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乳剂型基质常用的有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硫酸(酯)钠类、聚山犁酯、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等;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或透皮促进剂。凝胶剂的水溶性基质一般有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基质有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或透皮促进剂。橡胶膏剂常用基质有橡胶、热可塑性橡胶、松香、松香衍生物、凡士林、羊毛脂和氧化锌等。巴布膏剂常用的基质有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等。贴剂常用基质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和聚乙二醇等。贴膏剂(橡胶膏剂、巴布膏剂、贴剂)常用的背衬材料有棉布、无纺布、纸等;常用的盖衬材料有防粘纸、塑料薄膜、铝箔-聚乙烯复合膜、硬脂纱布等。外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涂膜剂,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甘油、植物油、液状石蜡等;常用的成膜材料有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酸树脂类等;增塑剂有甘油、丙二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必要时可加适宜的对皮肤或粘膜无刺激的附加剂。所述的气雾剂是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质阀门系统的耐压严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其他形态喷出的剂型,所述的抛射剂为氟氯烷烃类。

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所述的精油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1:称取乙酸香茅酯、乙酸苯乙酯、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玫瑰醚、香叶油、和异甲基紫罗兰酮加入搅拌锅中,混合搅拌,搅拌停止后静置,取样检验,合格后过滤,得到的混合液备用;

步骤2:取薄荷脑、樟脑,加入液状石蜡,再加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及叶绿素,加入液状石蜡,混匀,静置,取澄清液,分装,即得。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精油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1:称取乙酸香茅酯、乙酸苯乙酯、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玫瑰醚、香叶油、和异甲基紫罗兰酮加入搅拌锅中,混合搅拌,控制搅拌速度为30转/分钟,搅拌时间为2小时,搅拌停止后静置48小时,取样检验,合格后用150目过滤,得到的混合液备用;

步骤2:取薄荷脑、樟脑,加入液状石蜡,再加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及叶绿素,加入液状石蜡使成1000g,混匀,静置24小时,取澄清液,分装,即得。

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所述的精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1:称取乙酸香茅酯、乙酸苯乙酯、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玫瑰醚、香叶油、和异甲基紫罗兰酮加入搅拌锅中,混合搅拌,搅拌停止后静置取样检验,合格后过滤,得到的混合液备用;

步骤2:将十二醇硫酸钠、十八醇、羊毛醇、甘油置水浴中熔化后倾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及叶绿素,另取薄荷脑、樟脑加入乙醇,将上述两种溶液搅拌均匀后加水,灌入已搪塑并清洗烘干的玻璃瓶内,装入阀门压紧,用压罐法压入F12,摇匀即得。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精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1:称取乙酸香茅酯、乙酸苯乙酯、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玫瑰醚、香叶油、和异甲基紫罗兰酮加入搅拌锅中,混合搅拌,控制搅拌速度为30转/分钟,搅拌时间为2小时,搅拌停止后静置48小时,取样检验,合格后用150目过滤,得到的混合液备用;

步骤2:将十二醇硫酸钠、十八醇、羊毛醇、甘油置水浴中熔化后倾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及叶绿素,另取薄荷脑、樟脑加入乙醇,将上述两种溶液搅拌均匀后加水,灌入已搪塑并清洗烘干的玻璃瓶内,装入阀门压紧,用压罐法压入F12,摇匀即得。

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一种精油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驱蚊、止痒、抑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一种精油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痤疮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精油使用安全,易于控制产品质量,易于临床应用;

(2)本发明精油具有良好的驱蚊效果,在小鼠蚊虫叮咬实验中,本发明精油3个处方对蚊虫的趋避效果要好于阳性对照组(风油精),对蚊虫叮咬的有效保护时间也要长于阳性对照组,表明本发明精油对蚊虫叮咬的趋避作用要强于阳性对照组;

(3)本发明精油具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在小鼠皮肤瘙痒的实验中,本发明精油止痒作用明显(P<0.01),阳性对照组的止痒作用较显著(P<0.05),表明本发明精油减轻小鼠瘙痒的作用要强于阳性对照组;

(4)本发明精油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在体外抑菌实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3种导致痤疮的致病菌也有很好的抑菌活性;

(5)本发明精油在对兔耳实验性痤疮的实验中,本发明精油整个皮片厚度可见变薄,柔软度有所增加,局部毛囊口口角栓剂粉刺减少,丘疹变平减少;表皮厚度明显减轻,但仍见毛囊口缩小,切面中常见不到,有疏松角化物质填充,未见毛囊漏斗扩大,真皮炎症细胞浸润也有所减少;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相似,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似,皮肤病变无明显改善;局部组织增厚明显,变硬,毛囊口有黑色角栓,表皮增厚,毛囊口扩张,毛囊有角化物。

4、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本发明精油处方

处方1:薄荷脑10%,水杨酸甲酯15%,樟脑0.8%,桉油1%,丁香酚1.2%,乙酸香茅酯2%,乙酸苯乙酯7%,香茅醇10%,香叶醇40%,柠檬醛4%,玫瑰醚2%,香叶油3%,异甲基紫罗兰酮4%;

处方2:薄荷脑20%,水杨酸甲酯8%,樟脑2%,桉油0.5%,丁香酚0.5%,乙酸香茅酯3%,乙酸苯乙酯5%,香茅醇15%,香叶醇35%,柠檬醛2%,玫瑰醚4%,香叶油1%,异甲基紫罗兰酮2%;

处方3:薄荷脑16%,水杨酸甲酯13%,樟脑1.5%,桉油1.5%,丁香酚1.5%,乙酸香茅酯2.5%,乙酸苯乙酯6%,香茅醇14%,香叶醇33%,柠檬醛3%,玫瑰醚3%,香叶油2%,异甲基紫罗兰酮3%。

实施例2本发明精油的制备

步骤1:称取乙酸香茅酯、乙酸苯乙酯、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玫瑰醚、香叶油、和异甲基紫罗兰酮加入搅拌锅中,混合搅拌,控制搅拌速度为30转/分钟,搅拌时间为2小时,搅拌停止后静置48小时,取样检验,合格后用150目过滤,得到的混合液备用;

步骤2:取薄荷脑、樟脑,加入液状石蜡适量,再加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及适量叶绿素,加入液状石蜡使成1000g,混匀,静置24小时,取澄清液,分装,即得。

实施例3本发明精油气雾剂的制备

步骤1:称取乙酸香茅酯、乙酸苯乙酯、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玫瑰醚、香叶油、和异甲基紫罗兰酮加入搅拌锅中,混合搅拌,控制搅拌速度为30转/分钟,搅拌时间为2小时,搅拌停止后静置48小时,取样检验,合格后用150目过滤,得到的混合液备用;

步骤2:将十二醇硫酸钠、十八醇、羊毛醇、甘油置水浴中熔化后倾入桉油、水杨酸甲酯、丁香酚、步骤1制得的混合液及适量叶绿素,另取薄荷脑、樟脑加入乙醇适量,将上述两种溶液搅拌均匀后加水,灌入已搪塑并清洗烘干的玻璃瓶内,装入阀门压紧,用压罐法压入F12,摇匀即得。

实施例4本发明精油驱蚊作用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

供试蚊虫:致倦库蚊90只。

攻击力实验:在密闭空间内放入捕捉好的90只2~3日未吸血的蚊子和2只未涂抹任何精油的小鼠,记录10分钟内前来停落的蚊子数量,多于5只即为攻击力合格,该小鼠及该笼蚊子可用于趋避实验。

动物实验:本实验设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市售风油精),以及根据实施例1的处方和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制得本发明处方1精油(以下简称处方1组)、本发明处方2精油(以下简称处方2组)、本发明处方3精油(以下简称处方3组)。将阳性对照组、处方1、处方2和处方3涂抹在处理好的小鼠背部,每组涂抹2只小鼠。用不同的颜色的记号笔标记。将8只涂抹了不同处方的小鼠和2只未涂抹任何精油的小鼠全部放入装有90只蚊子的密闭空间中,2人分别观察每只小鼠身上停留的蚊子数量并记录,记录数据以小时为单位,取2人记录数据的平均数,共观察、记录6小时。

有效保护时间计算方法:从涂精油开始到有第1只蚊子叮咬的间隔时间为有效保护时间

有效保护率(%)=(对照组蚊子叮咬数-处方组蚊子叮咬数)/对照组蚊子叮咬数×100%

实验结果: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随时间增加趋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即处方组精油的趋避效果随时间增加而降低。趋避效果为:处方3组>处方2组>处方1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处方1组、处方2组和处方3组对蚊虫叮咬的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2h、4h、5h、5h。表明本发明精油对蚊虫叮咬的趋避作用要强于阳性对照组。

表1本发明精油对蚊虫叮咬的趋避作用

实施例5本发明精油对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实验动物:小鼠,普通级,体重25~28g,雌性。

实验方法:将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市售风油精)、根据实施例1的处方和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制得本发明处方1精油(以下简称处方1组)、本发明处方2精油(以下简称处方2组)、本发明处方3精油(以下简称处方3组),每组10只。实验前2d用脱毛剂将小鼠背部脱毛,脱毛面积约为9cm2,然后分别将药物均匀涂擦于脱毛区,模型对照组擦等量生理盐水,每天涂2次,共5次。末次涂药30min后,向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0.025%右旋糖酐-40。以小鼠前爪瘙痒头部,后抓瘙痒躯干,啃咬全身各部位作为瘙痒特征。观察记录首次搔抓的时间(潜伏时间)及30min内瘙痒次数。

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以表示,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下表3结果表明,本发明精油具有减轻小鼠瘙痒的作用。处方1组、处方2组和处方3组止痒作用明显(P<0.01),阳性对照组的止痒作用较显著(P<0.05)。本发明精油减轻小鼠瘙痒的作用要强于阳性对照组。

表2本发明精油对小鼠皮肤瘙痒的止痒作用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P<0.01

实施例6本发明精油的抑菌作用

供试菌种:以下临床分离菌株均在公众机构购买

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供试品:处方1、处方2、处方3,风油精:市购。

实验方法:琼脂稀释法,参考《药理试验方法学》P1659-1660,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徐叔云等,版次:1982年8月第1版2002年1月第3版第5次印刷。

实验结果和结论:

表3本发明组合物对临床分离菌的抗菌活性

由表3实验结果可见,本发明组合物处方1、处方2、处方3对临床上革兰氏阳性和阴性及真菌的代表菌株都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比风油精强或相当。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组合物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效果更优,具有抗菌活性高的优点。

实施例7本发明组合物对兔耳实验性痤疮的治疗作用

实验动物:新西兰白兔24只,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市售风油精)和处方3组。

实验方法:空白对照组不涂任何药物,余下24只家兔,在左右耳内侧面耳管开口处2cm×2cm范围,每日涂煤焦油1次,每次0.5ml,连续2周。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局部外涂赋形剂,2次/d),阳性对照组(市售风油精,d次/d),处方1组、处方2组和处方3组(2次/d),连续用药2周。每日除给药外,应肉眼观察局部给药处皮肤的变化,耳厚薄、硬度、粗糙程度、毛囊口有无黑角栓等。末次给药后24h,用温水洗去药物,取下每只兔耳朵基本相同的皮肤部位,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并进行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变化。

组织学判定标准:

“0”为无粉刺;

“+”为毛囊漏斗部可见少量致密角化物质;

“++”为毛囊漏斗部可见中等量致密角化物质,并向皮脂腺延伸;

“+++”为扩张毛囊有广泛的角化物质,与人类开放性粉刺相似。

实验结果:

(1)肉眼:正常兔耳菲薄、柔软,有良好的透光度,可见清晰的毛细血管网,兔耳开口处可见整齐排列的毛囊和纤细的毛发;模型组在涂煤焦油过程中,局部组织增厚明显,变硬,毛囊口有黑色角栓,成黑头粉刺庄,揭开涂厚的煤焦油痂时,可见附着骑上毛囊角栓,其下可见开放增大的毛囊口,隆起呈丘疹状;处方3组整个皮片厚度可见变薄,柔软度有所增加,局部毛囊口口角栓剂粉刺减少,丘疹变平减少;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似,皮肤病变无明显改善;

(2)组织:正常兔耳表皮较薄,一层颗粒组,约2-4层棘层细胞,可见毛囊,真皮、表皮交界清楚;模型组表皮增厚,出现角化过度,棘细胞层肥厚,毛囊皮脂腺增大明显,可见角化物质,毛囊漏斗部充满角化物质并扩大成壶状;真皮上层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弥漫散在炎性细胞浸润,还有游离的炎症细胞;处方3组表皮厚度明显减轻,但仍见毛囊口缩小,切面中常见不到,有疏松角化物质填充,未见毛囊漏斗扩大,真皮炎症细胞浸润也有所减少;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相似,局部组织增厚明显,变硬,毛囊口有黑色角栓,表皮增厚,毛囊口扩张,毛囊有角化物;见表4。

表4本发明组合物对兔耳实验性痤疮模型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