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hn-11及其菌剂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12514阅读:来源:国知局
蕉枯萎病4号小种和番茄枯萎病菌具有很强抑制作 用的菌株HN-11,抑菌率分别达到98. 4%和96. 9%。 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苜蓿黄萎病菌和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等作为指示 菌进一步作了抑菌实验,抑菌效果见如表1。 表1菌株HN-Il对各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0050] 以上结果表明,由印楝树的根际土壤分离到的菌株HN-Il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 种、番茄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而且其对稻瘟病菌、苜蓿黄萎病菌 以及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2、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的鉴定
[0051] 对实施例1中所分离的菌株HN-Il按常规的方法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细胞形态、 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分析,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 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HN-11。 该菌株HN-11的细胞形态和理化特性结果如表2,其16SrDNA全序列含有如序列SEQ ID NO :1所示核苷酸碱基,长度为1457bp。将该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扩增 的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 表2菌株HN-Il的细胞形态和理化特性结果
注:+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0068] 实施例2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以印楝渣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
[0069] 从保存的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菌种表面挑取一环菌液,然后在营养肉汤液体培 养基(牛肉膏0. 5%,蛋白胨0. 5%,NaClO. 5%,琼脂1. 5%,其余为蒸馏水,pH7. 2)平板上 划线,置于30°C培养24h ;挑取单菌落接种至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牛肉膏0. 5%,蛋白胨 0. 5%,NaClO. 5%,其余为蒸馏水,pH7. 2)中,以200转/min于30°C摇瓶培养24h,得种子 液。 将获得的种子液按2%体积比接入以印楝渣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印楝渣5g、蛋 白胨l〇g、酵母粉5g,蒸馏水1L,pH自然)中,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玉米粉作为唯一碳 源的培养基为对照,三个重复;分别置于摇瓶中,以200转/分,30°C培养48h。培养后,分 别从印楝渣液体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取出Iml菌液,测定OD6tltol。以OD6tltlmi表示发酵液的 活菌数(OD6tltlnm = I. 0相当于IO8个活芽孢)。 由于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是首次从印楝树根基土壤分离得到,我们首先验证该菌株 是否可以印楝渣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实验结果如表3,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可 以印楝渣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培养48h后,活菌数达到0. 80 X IO8个,与葡萄糖 相当(0.81X IO8个),比蔗糖、麦芽糖和玉米粉好。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具有以 印楝渣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 表3HN-11菌株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实施例3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与印楝渣具有良好兼容性
[0070] 各取印楝渣10g,分别加入甲醇、乙酸乙酯和无菌水10mL,混匀,黑暗中浸提2天, 离心取上清液,经0. 22 μ m无菌过滤器过滤除菌后,用牛津杯法测定提取液对解淀粉芽孢 杆菌HN-Il是否有抑菌活性,以提取溶剂作对照。结果表明,印楝渣的甲醇、乙酸乙酯和水 提取液对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没有抑菌活性,说明该菌株HN-Il与印楝渣具有很好的兼 容性。 实施例4印楝渣促进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产芽孢 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种子液制备如实施例2。将获得的种子液按10%体积比接入印 楝渣液体培养基(印楝渣20g、葡萄糖10g、酵母粉5g、牛肉膏3g,蒸馏水1L,pH自然)中, 以不添加印楝渣的培养基为对照,分别置于摇瓶中,以200转/分,30°C培养72h。培养后, 分别从印楝渣液体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取出Iml菌液,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培养 基中的活菌数。以香蕉枯萎病菌为指示菌,用常规牛津杯法测定印楝渣培养基和对照无菌 发酵液的抑菌效果。 从实验结果可见: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在印楝渣培养基和对照培养的无菌发酵 液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相同的抑菌效果,并且印楝渣培养基中活菌数高于对照培养基 (2. 4X IO8个),达到3. 3X IO8个。本实验首次发现,添加印楝渣(与对照相比)可以促进 菌株HN-Il产芽孢。 实施例5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水菌剂的制备 (1) 从保存的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菌种表面挑取一环菌液,然后在营养肉汤液体 培养基(牛肉膏0.5%,蛋白胨0.5%,NaClO. 5%,琼脂1.5%,其余为蒸馏水,pH7. 2)平 板上划线,30°C培养24h ;挑取单菌落接种至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牛肉膏0. 5%,蛋白胨 0. 5%,NaClO. 5%,其余为蒸馏水,pH7. 2)中,以200转/min于30°C摇瓶培养24h,得种子 液。 (2) 将步骤(1)获得的种子液按10%体积比接入YH)或Landy液体培养基,进行液体 发酵生产,其发酵生产条件为:pH7. 2,发酵温度范围为30°C,搅拌速度为200转/分钟,通 气量1 : 1,发酵时间为60小时,发酵液的芽孢数SIX IOltl个/ml。培养期间进行质量和 菌量检测。 所述Yro培养基含有:葡萄糖12. 5g、蛋白胨20g、酵母粉5g、牛肉膏3g,蒸馏水1L,pH 自然;Landy 培养基含有:葡萄糖 20g、L-谷氨酸 5g、KH2P04lg、MgSO4 · 7Η200· 5g、KC10. 5g、 酵母粉 lg、L-苯丙氨酸 2mg、MnS045mg、CuSO4 · 5Η200· 16mg、FeSO4 · 7Η200· 15mg,蒸馈水 1L, ρΗ7· 2。 (3) 将步骤(2)所得发酵液浓缩至原来体积30%,然后添加8% NaCl、0. 5%海藻酸钠 和1 %乙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包装得HN-11菌株的水菌剂产品。 经测定,该水菌剂中HN-Il菌株活芽孢数为3X IO8个/ml。 实施例6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固体菌剂的制备 将实施例3步骤(2)所得发酵液按50~150mL/Kg的量接种到印楝渣固体培养基(印 楝渣12 %、大豆粉8 %、麦麸22 %、泥炭土 47 %、KC15 % )中,进行二次固体发酵腐熟,发酵 过程中每天翻堆1次,发酵温度为30°C,发酵5天;发酵结束后添加重量1 %保护剂尿素和 5%表面活性剂农乳100,混合均匀;在温度不高于60°C下通风干燥,使含水量控制在25% 以下,包装封袋,即得固体菌剂。 经测定,该固体菌剂中HN-Il菌株活芽孢数为2. 2 X IO9个/mL。
[0073] 实施例7菌株HN-Il以印楝渣为吸附剂的菌剂特性
[0074] 将IL实施例3步骤⑵所得发酵液和2Kg印楝渣吸附载体混合均匀,制备成固体 菌剂,室温保存。分别于第7、15、30、45、60d称取IOg菌剂,加入至装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 瓶中(带无菌玻璃珠),充分振荡,静置l〇min。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HN-Il以印楝 渣为吸附剂制成的菌剂在不同时间的活菌数。
[0075] 表4以印楝渣为吸附剂的菌剂中活菌数
[0076] 表4结果表明,以印楝渣作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的吸附载体,活菌数在第30d时 为2. 35 X IOltl个,在第60d时为2. 21 X IOltl个;说明以印楝渣为菌剂吸附载体,芽孢杆菌 HN-11的活菌数比较理想,贮存稳定性良好。
[0100] 实施例8微生物菌剂对印楝渣减害盆栽试验
[0101] 为了表明本发明制备的微生物菌剂过程中添加的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通过对 印楝渣腐熟,避免印楝渣(未腐熟,直接量超过5%使用)对植物造成伤害,本试验设置3个 处理:处理1 :不作任何处理作为阳性对照;处理2 :实施例6中制备的印楝渣-微生物固体 菌剂;处理3 :未经腐熟的印楝渣。
[0102] 每盆装移栽土壤3Kg(经灭菌处理),按上述设置处理与土壤混匀,为了更好证明 本发明的菌剂优点,各处理使用量为8 %,每个处理30盆。将长出5至6片真叶的经过炼苗 的香蕉组培苗移栽至苗盆中,每盆种1株。常规肥水管理,观察记录香蕉生长情况。实验结 果图2表明,本发明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HN-Il制备的印楝渣-微生物菌剂可以避免未经 腐熟的印楝渣对香蕉造成伤害,起到减害作用。 实施例9菌株HN-Il的微生物菌剂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测定实施例5和6制备得到的菌剂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效,试验均设置4个处理:处 理1 :不作任何处理作为阳性对照,不接种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处理2 :经过灭菌处理的 微生物菌剂作为阴性对照,接种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处理3 :含印楝渣的微生物菌剂,接 种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处理4 :不含印楝渣的微生物菌剂(即印楝渣含量为0%时),接 种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 将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病原菌接种到PDA液体培养基中,28°C摇床振荡培养3~ 4天后,将培养液用四层无菌纱布过滤,得香蕉枯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用无菌水稀释浓度至 107cfu/mL〇 每盆装移栽土壤3Kg(经灭菌处理),将菌剂与土壤混匀,每个处理30盆。将长出5至 6片真叶的经过炼苗的香蕉组培苗移栽至苗盆中,每盆种1株香蕉幼苗。然后将制备好的香 蕉枯萎病菌孢子悬浮液浇灌在种有香蕉幼苗的土壤中,每盆浇灌量均为15mL。常规肥水管 理,观察记录发病情况,45天后调查病情等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分级:〇级为无发病症状;1级为1~25%叶片变黄;2级为26~50 %叶片萎蔫; 3级为51~75%叶片萎蔫;4级为全株叶片萎蔫或植株死亡。 病情指数=Σ (病情等级X发病植株数V (调查总株数X 4) 防治效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