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438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零部件,尤其是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排放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氮氧合物、 一氧化碳、微粒
等,它们主要通过摩托车排气管排放,将近45%的碳氢化合物和极小数的 其它污染物质则由曲轴箱和燃油系统排放。
在上述摩托车排放污染物中, 一氧化碳是燃油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燃油蒸发及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由200多种不同的成份构成,含有致癌物质。氮氧化合物是在燃烧室高 温高压条件下,由氮和氧化合而成,排放到大气后变成二氧化氮,其毒 性很强,对人及植物生长均有不良影响,是形成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的主 要物质之一。主要成份是碳烟,上面附有大量化学物质,包含致癌物质, 吸入人体后会在肺部长期停留。
随着摩托车数量的增加,摩托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会日 益严重,因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先后制定了限制摩托车废气排放的限值 标准,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摩托车燃油蒸发标准《GB20998-2007摩托车 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制和测量方法》。
燃油蒸发只要是通过油箱的通气口扩散到大气中,燃油箱通气孔保 证燃油顺利流出,因此不能简单封闭这个通气口。必须采取措施保证燃 油不扩散蒸发,同时不能阻碍燃油正常流动。目前一般采用碳罐吸附控 制技术,这种技术来源于汽车行业。碳罐吸附法的工作原理是油箱中 挥发的油气(主要成分包括CH的等),经管路吸附到碳罐中的活性炭。当发动机工作时,靠负压作用,将碳罐中吸附的燃油吸入发动机内燃烧。 如果车辆要安装碳罐装置,还需要对燃油箱结构特殊设计, 一般是 将油箱盖密封,在油箱内设一个孔,通过这个孔连接碳罐,而碳罐本身 只能吸收蒸气,不能流入燃油液体,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在油箱中增加 了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连通油箱外部的碳罐,但现有技术中的 油气分离装置依然存在缺点,当油箱出现某一方向倾倒时,燃油会流进 碳罐中,使得碳罐失去功用。另外一些现有技术中,所用材料成本比较 高昂,且比较笨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而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使 得油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碳氢化合物气体与燃油分离,且气体可以 顺利地排到碳罐被碳罐吸收,而燃油永远不会进入到通气孔流到碳罐, 本发明装置小巧便于安装,且成本价格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摩托车油气分
离装置,包括底座、壳体;所述底座上设有防倾装置,所述底座上 还设有排油孔;所述壳体内顶面向下延伸设有针阀导向凹槽,所述 针阀导向凹槽接近于槽底处设有平衡气孔,所述针阀导向凹槽的槽 底开有通气孔,所述壳体顶面中间设有通气道,通气孔与通气道连 通,所述壳体顶面还设有进气孔;所述壳体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 开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针阀导向凹槽上伸出的槽壁相配合, 所述浮子与针阔之间设有顶推结构。
作为改进,所述防倾装置为在底座上设有一圆形凹面,在所述圆 形凹面上设有一滚珠,滚珠的工作空间限制在圆形凹面上方,在所 述顶推结构的下方。所述防倾装置或者为在所述底座上设有一圆形凹 面,在所述凹面上设有一滑块,滑块的工作空间限制在圆形凹面上方,在所述顶推结构的下方。当油箱发生倾斜时,保证了滚珠或滑块 能够在圆形凹面上自由滑动,在油箱恢复平稳时,防倾装置能够滑回原 来位置。
作为改进,所述顶推结构为在所述浮子上固定设有簧片,所述簧 片上设有钩状体,所述针阀向下延伸设有凸块,所述针阀上还设有
"U"形挂钩;所述钩状体与所述凸块非固定接触,所述钩状体伸 入所述"U"形挂钩的"U"形口。当浮子上浮时,浮子带动簧片和钩 状体一起向上升,此时针阀上的凸块与钩状体接触,钩状体也推动了针 阀向上移动;当浮子下落时,浮子带动簧片和钩状体一起向下落,由于 针阀上的"U"形挂钩挂在钩状体上,钩状体下落也拉动了 "U"形挂钩 挂,从而使针阀向下移动。
作为改进,所述顶推结构为在所述浮子上固定设有簧片,所述簧 片上设有钩状体,所述针阀上设有凹槽;所述钩状体与伸入述凹槽。 当浮子上浮时,浮子带动簧片和钩状体一起向上升,钩状体与针阀上的 凹槽的一面紧靠,从而推动了针阀向上移动;当浮子下落时,浮子带动 簧片和钩状体一起向下落,钩状体与针阀上的凹槽的另一面紧靠从而拉 动针阀向下移动。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顶面向下延伸设有导向柱,所述浮子上设有 导向通孔,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通孔相配合,保证了浮子上升和 下降时能够稳定畅顺。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上设有透气孔。用于平衡油气分离装置与 油箱的气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中,增加了可靠的防倾装置,油箱在 发生任何方向倾倒状态下,防倾装置都能作出动作,从而使油箱倾倒时 针阀能够堵住通气孔,不让燃油向外流。采用了特别的针阀结构,针阀 配以浮子,浮子根据油量的变化带动针阀上下移动,满足了在油箱中存在不同油量时,都能确保燃油和碳氢化合物气体分离。另外,本发明装 置具有结构小巧,成本价格低的优点。


图l为现有技术结构立体图2为本发明结构立体图3为本发明结构俯视图4为图3中的针阀工作时的C-C剖视结构图5为图3中的针阀不工作时的D-D剖视结构图6为图3中的防倾装置与顶推结构变化的D-D剖视结构图7为本发明中的浮子结构主视图8为本发明中的浮子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4所示, 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底座6、壳体5。 所述底座6上设有圆形凹面21,圆形凹面21上放置了一滚珠16,底座6 上还设有一个排油孔17。所述壳体5内顶面向下延伸设有针阀导向凹槽 19,针阀导向凹槽19的接近于槽底处设有两个平衡气孔8,针阀导向凹 槽19的槽底中心处开有通气孔12,通气孔12与壳体5上底面中间设有 的通气道11相连通,通气道11与外界的碳罐连通,所述壳体5上底面 还设有进气孔7。所述壳体5内设有浮子13,如图6、图7所示,浮子 13的形状与壳体5形状相配合,浮子13上设有两个导向通孔24,该导 向通孔24与壳体5上设有的两根导向柱14相配合,所述浮子13中心还 开有一通孔,通孔与所述针阀导向凹槽19上伸出的槽壁相配合。浮子B 下底面固定连接一簧片15,簧片15上设有针阀10。所述针阀10向下延伸设有一凸块20,针阀IO上还设有一"U"形挂钩18,所述簧片15上 还固定设有钩状体23,凸块20与钩状体23非固定接触,且钩状体23 穿过"U"形挂钩18,钩状体23伸入"U"形挂钩的"U"形口。
当浮子13上浮时,浮子13带动簧片15和钩状体23 —起向上升, 此时针阀10上的凸块20与钩状体23接触,钩状体23也推动了针阀10 向上移动;当浮子13下落时,浮子13带动簧片15和钩状体23 —起向 下落,由于针阀10上的"U"形挂钩挂在钩状体23上,钩状体23下落 也拉动了 "U"形挂钩挂,从而使针阀10向下移动。
本发明的油气分离装置安装在油箱顶部靠近进油口处。当油箱内的 燃油液面较低时,如图5所示,油气分离装置中的燃油液面尚未到达针 阀导向凹槽19底部,浮子13受到浮力作用上浮,浮子13带动针阀10 一起向上移动,但针阀10未能堵住通气孔12,通气孔12处于完全打开 状态。油箱中的燃油挥发出碳氢化合物气体,该碳氢化合物气体可以通 过油气分离装置上设有的进气孔7或者透气孔9进入到油气分离装置中, 由于油箱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碳氢化合物气体会进入到通气孔12中, 沿着通气道11 一致到达设置在油箱外部的碳罐中,最后被碳罐吸收。
如图3所示,当油箱内液面上升,油气分离装置中的燃油液面到达 针阀导向凹槽19,将针阀导向凹槽19槽口完全淹没,燃油在针阀导向凹 槽19空间内会挥发出碳氢化合物气体,产生另外一个高气压。若针阀导 向凹槽19没有设有平衡气孔8情况下,针阀导向凹槽19内气压会比外 部气压高,针阀导向凹槽19内的燃油有可能会倒吸到通气孔12中,沿 着通气道11 一直到达外部的碳罐。两平衡气孔8把针阀导向凹槽19与 油气分离装置连通,而油箱通过进气孔7或透气孔9与油气分离装置连 通,从而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和针阀导向凹槽19内的气压能够保持一致, 防止了针阀导向凹槽19内产生高压而导致燃油倒流。另外,油箱内产生 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从进气孔77或透气孔9进入到油气分离装置,然后通过平衡气孔8进入到针阀导向凹槽19内,在压力作用下,碳氢化合物气 体被排出通气孔12,沿着通气道ll进入到外部的碳罐,被碳罐吸收。
当油箱内液面再上升,油气分离装置几乎完全被浸入到燃油中,浮 子13 —部分被浸到燃油中且液面超过了针阀导向凹槽19上设有的平衡 气孔8。此时针阀导向凹槽19内完全充满了燃油,为防止燃油流到通气 孔12中,针阀10完全把通气孔12堵住,针阀导向凹槽19与油气分离 装置成为一体,针阀导向凹槽19内不再产生高压,针阀导向凹槽19内 的燃油不会产生倒吸现象,浮子13由浮力作用下可靠的推动针阀10堵 住通气孔12。
当油箱发生倾倒时,底座6上设有的滚珠16在圆形凹面21上向倾 斜方向滚动,圆形凹面21相对于底座6为中间低周边高,滚珠16沿着 圆形凹面21向外滚,滚珠16相对于底座6的距离也就增大,最后与簧 片15接触,滚珠16有足够的推力将簧片15向上推,簧片15上的钩状 体23与针阀10上的凸块20接触,并推动针阀10向上移动,簧片15也 带动浮子13—起向上移动,浮子13沿着导向柱14稳定可靠的前移,从 而使得针阀10的正好把通气孔12完全堵住,防止了倾倒的燃油进入通 气孔12流入到碳罐中损坏碳罐。当油箱恢复平稳状态时,滚珠16被复 位,不再与簧片15接触,浮子13带动簧片15向下落,钩状体23与"U" 形挂钩扣合,钩状体23拉动了 "U"形挂钩下落,同时针阀10也一并下 落,油气分离装置再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实施例2
如图3至5所示, 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底座6、壳体5。 所述底座6上设有圆形凹面21,圆形凹面21上放置了一滑块22,底座6 上还设有一个排油孔17。所述壳体5内顶面向下延伸设有针阀导向凹槽 19,针阀导向凹槽19的接近于槽底处设有两个平衡气孔8,针阀导向凹 槽19的槽底中心处开有通气孔12,通气孔12与壳体5上底面上设有的通气道11相连通,通气道11与外界的碳罐连通,所述壳体5上底面还 设有进气孔7。所述壳体5内设有浮子13,如图6、图7所示,浮子13 的形状与壳体5形状相配合,浮子13上设有两个导向通孔24,该导向通 孔24与壳体5上设有的两根导向柱14相配合,所述浮子13中心还开有 一通孔,通孔与所述针阀导向凹槽19上伸出的槽壁相配合。浮子13下 底面固定连接一簧片15,簧片15上设有针阀10。针阀IO上还设有凹槽 25,所述簧片15上还固定设有钩状体23,所述钩状体23伸入所述凹槽 25。
当浮子13上浮时,浮子13带动簧片15和钩状体23 —起向上升, 钩状体23与针阀10上的凹槽25的一面紧靠,从而推动了针阀10向上 移动;当浮子13下落时,浮子13带动簧片15和钩状体23 —起向下落, 钩状体23与针阀10上的凹槽25的另一面紧靠从而拉动针阀10向下移 动。
本实施例所述的顶推结构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顶推结 构工作原理一样。所述防倾装置上的滑块与实施例中所述防倾装置上的 滚珠工作原理一样,只是作了形式上的改变,任意具有本发明所述结构, 且只是形式上稍作改变的,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畴。
本发明使得油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碳氢化合物气体与燃油分 离,且气体可以顺利的排到碳罐被碳罐吸收,而燃油永远不会进入到通 气孔12流到碳罐,本发明装置小巧便于安装,且成本价格低。
权利要求
1. 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底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防倾装置,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排油孔;所述壳体内顶面向下延伸设有针阀导向凹槽,所述针阀导向凹槽接近于槽底处设有平衡气孔,所述针阀导向凹槽的槽底开有通气孔,所述壳体顶面中间设有通气道,通气孔与通气道连通,所述壳体顶面还设有进气孔;所述壳体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开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针阀导向凹槽上伸出的槽壁相配合,所述浮子与针阀之间设有顶推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 倾装置为在底座上设有一圆形凹面,在所述圆形凹面上设有一滚 珠,滚珠的工作空间限制在圆形凹面上方,在所述顶推结构的下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 倾装置为在底座上设有一圆形凹面,在所述凹面上设有一滑块,滑 块的工作空间限制在圆形凹面上方,在所述顶推结构的下方。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顶推结构为在所述浮子上固定设有簧片,所述簧片上设有钩状体,所述针阀上设有"u"形挂钩,所述钩状体伸入所述"u" 形挂钩的"u"形口。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阀向下延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够状体非固定接触。
6.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结构为在所述浮子上固定设有簧片,所述簧片上设有 钩状体,所述针阀上设有凹槽;所述钩状体伸入所述凹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 体顶面向下延伸设有导向柱,所述浮子上设有导向通孔,所述导向 柱与所述导向通孔相配合。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 体上设有透气孔。
全文摘要
一种摩托车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底座、壳体;底座上设有防倾装置和排油孔;壳体内顶面向下延伸设有针阀导向凹槽,针阀导向凹槽接近于槽底处设有平衡气孔,针阀导向凹槽的槽底开有通气孔,壳体顶面中间设有通气道,通气孔与通气道连通,壳体顶面还设有进气孔;壳体内设有浮子,浮子开有一通孔,通孔与针阀导向凹槽上伸出的槽壁相配合,浮子与针阀之间设有顶推结构。本发明结构中,油箱设有防倾装置,使油箱倾倒时针阀能够堵住通气孔,不让燃油向外流;针阀配以浮子,浮子根据油量的变化带动针阀上下移动,满足了在油箱中存在不同油量时,都能确保燃油和碳氢化合物气体分离。本发明装置结构小巧,成本价格低。
文档编号B60K15/03GK101423023SQ20081019890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8日
发明者丁海龙, 吴安然, 丛 张, 杨明权, 进 颜 申请人:远勤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