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配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329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缆将搭载在车辆上的电源和电负载之间连接的车辆的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例如公知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在具备发动机和电动机来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中,该配线结构通过穿过在车辆的地板下表面配置的金属制管的电缆将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配置的电动机和在车辆后部的行李室附近设置的蓄电池或PDU(Power Drive Unit)之间连接起来(例如日本特开2005-218189号公报)。如上所述,在使用金属制管进行配线时,有时会由于在金属制管内产生的结露而导致金属制管生锈(电腐蚀),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对金属制管的内部表面进行涂装等表面处理,或者需要有使用采用了对生锈而言耐久性高的材料的金属制管等的对策, 但是,这些对策会伴随金属制管的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抑制成本的情况下提供一种防止由于在供电缆穿过的金属制管内产生的结露而使金属制管生锈的车辆的配线结构。本发明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提出,涉及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其通过电缆将在车辆内部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电源和电负载之间连接,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具备金属制管,其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地板下表面的所述电源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与所述电负载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之间,且该金属制管的两端插入所述车辆内;以及电缆,其在所述金属制管内穿过,将所述电源和所述电负载连接。而且,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制管设置成从两端朝向铅直方向的最下部倾斜,所述车辆具备对所述最下部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根据所述本发明,在所述金属制管内产生的结露流向所述金属制管的铅直方向的最下部。而且,所述最下部被所述加热机构加热,因此,到达所述最下部附近的结露被加热而蒸发。因此,可以防止因结露而使所述金属制管生锈的情况。另外,此时,由于不需要用于防止所述金属制管生锈的涂装以及采用对生锈而言耐久性高的材料等的对策,因此可以抑制所述金属制管的成本。另外,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是搭载在所述车辆上的发动机的排气管,所述金属制管的包括所述最下部的部分与所述排气管接近而配置于在所述车辆的地板下表面形成的凹部内。根据所述本发明,不用新设置所述加热机构,能够有效利用来自所述排气管的散热,使到达所述金属制管的所述最下部附近的结露气化。另外,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是在所述金属制管的所述最下部设置的电加热器。
根据所述本发明,利用在所述最下部设置的电加热器,能够有效加热所述金属制管的所述最下部,从而使到达所述金属制管的所述最下部附近的结露气化。另外,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制管的至少一端向大气开放。根据所述本发明,通过使所述金属制管的至少任一方向大气开放,从而可以将由所述加热机构加热而气化了的水分从所述金属制管的端部放出。而且,由此,可以防止气化了的水分再次结露。另外,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制管内设置有多根电缆,所述金属制管的至少一端在通过所述多根电缆间的间隙向大气开放了的条件下被覆盖部件覆

ΓΤΠ ο根据所述本发明,在所述金属制管的至少一端通过所述多根电缆间的间隙向大气开放后,能够将所述多根电缆保持于所述金属制管的端部。


图1是在混合动力车辆中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配线结构的情况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图3是混合动力车辆的地板下表面的结构图以及电缆穿过的金属制管的剖视图。图4是金属制管和CAT的配置方式的说明图。图5是金属制管的端部的处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在混合动力车辆中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配线结构的情况下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参照图1、图2,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2配置有动力单元6,该动力单元6具备发动机3、电动发电机4(相当于本发明的电负载)、自动变速器5、空调装置用的电动压缩机9(相当于本发明的电负载)、低压蓄电池8以及控制发动机3的动作等的控制器10。电动发电机4是三相的DC无刷电动机,电动发电机4与发动机3的驱动力通过自动变速器5传递给作为驱动轮的前轮7。另外,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减速时等,从前轮7向电动发电机4传递驱动力时,电动发电机4作为发电机而起作用。而且,电动发电机4的发电电力通过电动机用变换器32被回收到高压蓄电池33。在电动压缩机9上设有压缩机用电动机(未图示),压缩机用电动机的驱动轴可与发动机3的曲轴连接。压缩机用电动机3是三相电动机,从压缩机用变换器31向压缩机用电动机供给电力。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车身后部的行李室15配置有电装单元30 (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源)。在电装单元30收容有控制电动发电机4旋转的电动机用变换器32、控制电动压缩机9旋转的压缩机用变换器31、高压蓄电池33以及对高压蓄电池33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DC/DC转换器;34。电动机用变换器32将从高压蓄电池33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来驱动电动发电机4。另外,压缩机用变换器31也将从高压蓄电池33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电流,来驱动压缩机9。电动发电机4和电动机用变换器32由三相的电动机用电缆40a连接。同样,压缩机9和压缩机用变换器31由三相的压缩机用电缆40b连接。另外,DC/DC转换器34和低压蓄电池8由低压电缆41连接,该低压电缆41用于供给控制器10等的动作或低压蓄电池 8的充电所使用的电力。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地板19的下表面配置有金属制管20,其一端插入发动机室 2,另一端插入行李室15。而且,电动机用电缆40a、压缩机用电缆40b以及低压电缆41穿过金属制管20,从而将发动机室2的动力单元6和行李室15的电装单元30之间连接。图3(a)表示混合动力车辆1的地板19的下表面的结构,金属制管20的一方的端部2 被插入到在发动机室2配置的动力单元6附近,另一方的端部22b被插入到在行李室15配置的电装单元30附近。另外,在地板下表面19配置发动机3的排气管50,排气管21的铅直方向的最下部21位于与设置在排气管50的中途的排气净化用的CAT (catalyzer催化剂)51接近的部位。并且,在排气管50的后方部位设有消音器52。另外,图3(b)是金属制管20的剖视图,如上所述,在金属制管20中插入有电动机用电缆40a、压缩机用电缆40b以及低压电缆41。下面参照图4 (a),金属制管20被设置成从两端朝向铅直方向的最下部21 (距离地表G的高度H最低的部位)倾斜。因此,在金属制管20内产生的结露流向最下部21。而且, 由于与金属制管20的最下部21接近而配置有CAT51,所以流到最下部21的结露被CAT51 的散热加热而气化。因此,可以防止在金属制管20内产生的结露滞留在金属制管20内而导致金属制管20生锈的情况。此外,此时的CAT51相当于本发明的加热机构。并且,在最下部21气化后的水分被从向大气开放的金属制管20的两端放出,因此,可以防止气化后的水分在金属制管20内再次结露。另外,图4(b)是配置有CAT51的部位的纵向剖视图,金属制管20的最下部21和排气管50以及CAT51 —起被收容在凹槽61 内,凹槽61是为了将排气管50以及CAT51配置于地板下表面60而形成的凹槽。由此,使金属制管20的最下部21和CAT51接近。此外,如图5(a)所示,为了保持多个电缆,可以通过带70或波纹管等覆盖机构覆盖金属制管20的端部。此时,如图5(b)所示,从电缆间的间隙71a、71b。71c、71d、71e放出气化后的水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加热机构,虽然采用了设置在发动机3的排气管50上的CAT51,但也可以采用设置于排气管50的消音器52,而且也可以设置对金属制管20的最下部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工业实用性以上,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配线结构,能够防止电缆穿过的金属制管因结露而生锈,因此对进行车辆的配线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其通过电缆将在车辆内部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电源和电负载之间连接,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具备金属制管,其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地板下表面的所述电源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与所述电负载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之间,且该金属制管的两端插入所述车辆内;以及电缆,其在所述金属制管内穿过,将所述电源和所述电负载连接, 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制管设置成从两端朝向铅直方向的最下部倾斜, 所述车辆具备对所述最下部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是搭载在所述车辆上的发动机的排气管,所述金属制管的包括所述最下部的部分与所述排气管接近而配置于在所述车辆的地板下表面形成的凹部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是在所述金属制管的所述最下部设置的电加热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制管的至少一端向大气开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金属制管内设置有多根电缆,所述金属制管的至少一端在通过所述多根电缆间的间隙向大气开放了的条件下被覆盖部件覆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其通过电缆将在车辆内部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电源和电负载之间连接,该车辆的配线结构在车辆的地板下表面(61)具备金属制管(20),其配置在电源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与电负载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之间,且该金属制管的两端插入所述车辆内;以及电缆,其在所述金属制管(20)内穿过,且对所述电源和所述电负载进行连接,其中,金属制管(20)被设置成从两端朝向铅直方向的最下部(21)倾斜,利用CAT(21)的散热对最下部(21)进行加热。
文档编号B60L11/14GK102245438SQ20098015056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8日
发明者山口浩央, 武富春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