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式煞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809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鼓式煞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鼓式煞车机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有效提升煞车制动效果的鼓式煞车机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A、图IB及图2,一习知的鼓式煞车机构1主要包括有一固定盘10、一轮鼓20、一定位销30、一凸轮40、一煞车臂50、一煞车导线60、一第一煞车蹄片71、一第二煞车蹄片72及两拉伸弹簧80。轮鼓20以转动方式套设于固定盘10之中。在此,轮鼓20乃是一车轮轮框(未显示)的一部份。定位销30连接于固定盘10,并且定位销30是被轮鼓20围绕。如图2所示,凸轮40以转动方式套设于固定盘10之中,并且凸轮40亦是被轮鼓 20围绕。煞车臂50连接于凸轮40,其可用来驱使凸轮40转动。如图1A、图IB及图2所示,煞车导线60连接于煞车臂50,其可用来驱使煞车臂50转动。第一煞车蹄片71及第二煞车蹄片72是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于轮鼓20之中。在此第一煞车蹄片71的两端及第二煞车蹄片7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凸轮40及定位销30,以及第一煞车蹄片71及第二煞车蹄片72皆是以可分离的方式抵紧摩擦轮鼓20。两拉伸弹簧80连接于第一煞车蹄片71与第二煞车蹄片72之间,其可使得第一煞车蹄片71的两端及第二煞车蹄片72的两端分别保持抵接于凸轮40及定位销30。当一操作者欲对轮鼓20(或车轮轮框)进行煞车操作时,操作者可藉由一煞车操作装置(未显示)来拉动煞车导线60,因而可使得连接于煞车导线60的煞车臂50旋转一角度如图IB所示。此时,连接于煞车臂50的凸轮40亦会随之旋转一角度,以使得第一煞车蹄片71及第二煞车蹄片72以定位销30为旋转支点而撑开。在此,当第一煞车蹄片71 及第二煞车蹄片72被凸轮40撑开时,由于构造上的限制,第一煞车蹄片71会比第二煞车蹄片72优先接触到轮鼓20。由于凸轮40只能在固定盘10上进行旋转运动,而无法进行位移运动,故第二煞车蹄片72便无法完全与轮鼓20接触,因而使得第二煞车蹄片72与轮鼓 20之间的摩擦面积不足,进而导致鼓式煞车机构1的煞车制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鼓式煞车机构,其可使得第一煞车蹄片及第二煞车蹄片受到均等的煞车力作用,因而可使其磨损情形均勻化,进而提升整体煞车制动效果。本实用新型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以为了要解决上述的问题。也就是说,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固定盘;一轮鼓,是以转动的方式套设于该固定盘之中;一定位销,连接于该固定盘;一轴承,设置于该固定盘之中;一衬套,套设于该轴承之中,并且具有一轴向偏心孔;一凸轮,套设于该衬套的该轴向偏心孔之中;一油封,设置于该衬套的该轴向偏心孔之中,并且抵紧于该衬套与该凸轮之间;一煞车臂,连接于该凸轮,是用以驱使该凸轮转动;一第一煞车蹄片,设置于该轮鼓之中;以及一第二煞车蹄片,设置于该轮鼓之中,并且相对于该第一煞车蹄片,其中,该第一煞车蹄片的两端及该第二煞车蹄片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该凸轮及该定位销,以及该第一煞车蹄片及该第二煞车蹄片是以可分离的方式抵紧摩擦该轮鼓。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鼓式煞车机构,其更包括至少一拉伸弹簧,是连接于该第一煞车蹄片与该第二煞车蹄片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鼓式煞车机构更包括一煞车导线,连接于该煞车臂,用以驱使该煞车臂转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鼓式煞车机构运作下,第一煞车蹄片及第二煞车蹄片会受到均等的煞车力作用,因而可使其磨损情形均勻化,进而可提升整体煞车制动效果。

图IA显示一种习知的鼓式煞车机构于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IB显示习知鼓式煞车机构于另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图IA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鼓式煞车机构的平面示意图;图4显示根据图3的B-B剖面示意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鼓式煞车机构的部份平面示意图;图6A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鼓式煞车机构于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6B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鼓式煞车机构于另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6C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鼓式煞车机构于再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6D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鼓式煞车机构于又一种运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100 鼓式煞车机构10、110 固定盘20、120 轮鼓30、130 定位销40、160 凸轮50、180 煞车臂60、185 煞车导线71、191 第一煞车蹄片72、192 第二煞车蹄片80、195 拉伸弹簧140 轴承150 衬套151 轴向偏心孔170 油封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兹配合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本实施例的鼓式煞车机构100可以是适用于一机车之中, 并且其主要包括有一固定盘110、一轮鼓120、一定位销130、一轴承140、一衬套150、一凸轮 160、一油封170、一煞车臂180、一煞车导线185、一第一煞车蹄片191、一第二煞车蹄片192 及两拉伸弹簧195。轮鼓120是以转动方式套设于固定盘110之中。在此,轮鼓120乃是一车轮轮框 (未显示)的一部份。定位销130连接于固定盘110,并且定位销130亦是被轮鼓120围绕。轴承140设置于固定盘110之中,并且轴承140亦是被轮鼓120围绕。如图4所示,衬套150套设于轴承140之中,并且衬套150具有一轴向偏心孔151。凸轮160套设于衬套150的轴向偏心孔151之中。油封170设置于衬套150的轴向偏心孔151之中,并且油封170抵紧于衬套150 与凸轮160之间。如图3、图4及图5所示,煞车臂180连接于凸轮160,其可用来驱使凸轮160转动。煞车导线185连接于煞车臂180,其可用来驱使煞车臂180转动。如图3所示,第一煞车蹄片191及第二煞车蹄片192是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于轮鼓120之中。在此,第一煞车蹄片191的两端及第二煞车蹄片19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凸轮160及定位销130,以及第一煞车蹄片191及第二煞车蹄片192皆是以可分离的方式抵紧摩擦轮鼓120。两拉伸弹簧195连接于第一煞车蹄片191与第二煞车蹄片192之间,其可使得第一煞车蹄片191的两端及第二煞车蹄片192的两端分别保持抵接于凸轮160及定位销130。当一操作者欲对轮鼓120 (或车轮轮框)进行煞车操作时,操作者可藉由一煞车操作装置(未显示)来拉动煞车导线185,因而可使得连接于煞车导线185的煞车臂180旋转一角度,如图6A及图6B所示。此时,连接于煞车臂180的凸轮160亦会随之旋转一角度。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油封170是抵紧于衬套150与凸轮160之间,故凸轮160与衬套 150之间会有一阻抗存在。在另一方面,由于衬套150是套设于轴承140之中,故衬套150 可以相对于固定盘110自由转动。如上所述,当煞车臂180带动凸轮160旋转时,衬套150 会与凸轮160同步旋转,并且凸轮160会将第一煞车蹄片191及第二煞车蹄片192撑开。接着,当第一煞车蹄片191优先接触到轮鼓120时,如图6B所示,凸轮160仍会继续被煞车臂 180带动。此时,由于轮鼓120(或第一煞车蹄片191)会对凸轮160施加一(向下之)反作用力,故凸轮160与衬套150会开始产生相对旋转运动。更具体而言,衬套150会(朝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及套设于衬套150的轴向偏心孔151中的凸轮160会同时产生(顺时针) 旋转及(向下)位移,因而可以迫使第二煞车蹄片192与轮鼓120发生确实的接触,进而能增加第二煞车蹄片192与轮鼓120摩擦接触的面积,如图6C所示。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所揭露的鼓式煞车机构100的运作下,第一煞车蹄片191及第二煞车蹄片192会受到均等的煞车力作用,因而可使其磨损情形均勻化,进而可提升整体煞车制动效果。 此外,如图6D所示,当煞车导线185不再拉动煞车臂180时,两拉伸弹簧195会迫使第一煞车蹄片191及第二煞车蹄片192与轮鼓120分离,以解除煞车状态。此时,凸轮 160与衬套150又会产生相对旋转运动,而回复至其原始位置处,如图6A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鼓式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盘;一轮鼓,是以转动的方式套设于该固定盘之中; 一定位销,连接于该固定盘; 一轴承,设置于该固定盘之中; 一衬套,套设于该轴承之中,并且具有一轴向偏心孔; 一凸轮,套设于该衬套的该轴向偏心孔之中;一油封,设置于该衬套的该轴向偏心孔之中,并且抵紧于该衬套与该凸轮之间; 一煞车臂,连接于该凸轮,是用以驱使该凸轮转动; 一第一煞车蹄片,设置于该轮鼓之中;以及一第二煞车蹄片,设置于该轮鼓之中,并且相对于该第一煞车蹄片,其中,该第一煞车蹄片有两端及该第二煞车蹄片有两端分别抵接于该凸轮及该定位销,以及该第一煞车蹄片及该第二煞车蹄片是以可分离的方式抵紧摩擦该轮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式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拉伸弹簧,是连接于该第一煞车蹄片与该第二煞车蹄片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式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煞车导线,是连接于该煞车臂,用以驱使该煞车臂转动。
专利摘要一种鼓式煞车机构,包括一固定盘、一轮鼓、一定位销、一轴承、一衬套、一凸轮、一油封、一煞车臂、一第一煞车蹄片及一第二煞车蹄片。轮鼓是以转动的方式套设于固定盘之中。定位销连接于固定盘。轴承设置于固定盘之中。衬套套设于轴承之中,并且具有一轴向偏心孔。凸轮套设于轴向偏心孔之中。油封设置于轴向偏心孔之中,并且抵紧于衬套与凸轮之间。煞车臂连接于凸轮。第一煞车蹄片设置于轮鼓之中。第二煞车蹄片设置于轮鼓之中,并且相对于第一煞车蹄片。第一煞车蹄片的两端及第二煞车蹄片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凸轮及定位销。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鼓式煞车机构运作下,第一煞车蹄片及第二煞车蹄片会受到均等的煞车力作用,因而可使其磨损情形均匀化,进而可提升整体煞车制动效果。
文档编号B60T1/06GK202115491SQ201120228639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郭荣彬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