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059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特别是涉及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袋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往往车辆用座椅2列或3列多列排列。该情况下,在就座的座椅前有前席的情况下,在该前席的座椅靠背的背面设有所谓可收纳物品的袋,实现后席就座者的方便。形成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袋以沿座椅靠背的背面形成袋的方式配置板状的袋部件而形成。该板状的袋部件以其上部配置为可开口、两侧部和下部与座椅靠背的背面连接的状态配置安装。详细而言,袋部件的下部作为可转动的整体式铰接部而连接,可调节上部的开口部的大小。袋部件的侧部以收纳于袋内的物品不飞出的方式形成,并且具有总是对袋部件向座椅靠背的背面侧施力的弹力的连接部件随着上部开口部的开口大小的变动而可伸缩地配置。由此,后席就座者利用设置于前席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袋可适当收纳物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 5444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上述的袋部件通常由装饰表皮覆盖形成袋形状骨架的板状的袋基材而形成。该情况下,在袋基材由两片形成并叠合配置的情况下,覆盖的表皮的所谓端末处理可以将相对于袋基材从袋的外面侧向内面侧卷入配置的表皮的端部夹于叠合配置的两片袋基材之间进行处理。因此,可以不考虑外观上的问题进行处理。但是,从袋部件轻量化等的观点来看,在由一片袋基材形成袋部件的情况下,将表皮相对于一片袋基材从袋的外面侧卷入到内面侧并在袋基材的内面侧通过止动零件固定安装来进行表皮的覆盖。该情况下,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通常状态下处于看不到的状态。即,在袋内未收纳物品,袋部件贴在座椅靠背的背面的状态下通常从外部不能看到,也不会产生外观上的问题。然而,因收纳物品等而大幅打开袋部件的上部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从其上部的开口部可以看到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有时会被看作是外观上的问题。于是,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创立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实现在使用止动零件进行表皮相对于构成袋部件的袋基材的固定的情况下因止动零件产生的外观上的问题的改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采用下面的方法。首先,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的基本的构成是,可收纳物品地形成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袋构造安装有板状的袋部件而形成的构成,其中该板状的袋部件相对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以上部开口且两侧部和下部连接的状态配置。而且,在该构成中,用表皮覆盖形成袋形状骨架的板状的袋基材而形成袋部件,将表皮相对于袋基材从袋的外面侧卷入到内面侧配置并在袋基材的两侧部的内面侧用止动零件固定来进行该表皮的覆盖。而且,为了将所述袋部件与座椅靠背的背面连接而配置于两侧部位置的连接部件由布或皮制等的挠性部件形成,该连接部件和袋部件的结合是通过利用结合单元结合于卷入到所述袋基材的内面侧的表皮来进行的,且该结合单元的结合位置为比所述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从袋中心观察更靠外侧的位置。而且,所述连接部件的通过所述结合单元结合的端缘部覆盖止动零件对表皮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而配置。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袋部件采用表皮在袋基材的袋内侧通过止动零件固定的构成。因此,该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处于在打开袋部件的上部开口部的情况下能看见的位置,但由于连接部件以通过将袋部件的侧部与座椅靠背的背面连接的连接部件的端缘部位覆盖该固定位置的方式与袋部件结合,因此即使通过开口部从外部也不能视觉辨认该固定位置,不产生外观上的问题,可以实现外观上的改善。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上述构成中的连接部件和袋部件的结合单元是缝制,所述连接部件的端缘部位对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的覆盖通过该缝制的缝头宽度形成。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可以利用进行缝制所需的缝头宽度进行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的覆
至JHL ο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上述构成中的连接部件其材料本身为布或皮制等的挠性材料。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上述构成中的连接部件由多个板状部件可折叠地连接而形成。实用新型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实现使用止动零件进行表皮相对于构成袋部件的袋基材的固定的情况下因止动零件产生的外观上的问题的改善。

图1是从后方观察座椅靠背背面具备袋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从外面侧观察具备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袋构造的后板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袋构造的袋部件的上部开口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内面侧观察图2所示的后板的立体图;图5是将袋部件和连接部件的安装构造放大表示的从外方侧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从内方侧观察图5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图7是为了说明袋部件和连接部件的安装构造部位而简化表示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车辆用座椅12袋构造14 座椅坐垫16座椅靠背18加强肋[0032]20 后板20A下部后板20B上部后板22袋部件24折皱部件(连接部件)24a、24b 端缘部位26袋基材28 表皮30平头钉(止动零件)32皱褶部件(连接部件)34弹性片部件36贯通孔38卡止片40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袋的安装构造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方、前方、外方等方向标示以从就座者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状态的就座者看的方向表
/Jn ο图1是从后方侧观察具备袋构造12的车辆用座椅10的图。车辆用座椅(下面,有时简称为“座椅”)10由作为乘员就座部的座椅坐垫14和作为靠背的座椅靠背16及配置于座椅靠背16的上部的头枕(未图示)构成。袋构造12设置于座椅靠背16的背面。设置有该袋构造12的座椅10是在所谓多列配置的座椅中相对后席的座椅来说处于前席的座椅。例如是两列排列的座椅中的驾驶者席座椅或与其相邻配置的助手席座椅。通过在前席座椅的座椅靠背16的背面设置袋构造12,后席座椅的就座者能够利用该袋构造12适当收纳物品O图2是从外面侧观察构成座椅靠背16的背面的后板20的图。后板20由配置于下部位置的下部后板20A和配置于上部位置的上部后板20B构成。上部后板20B以可相对于下部后板20A在前后方向上倾动的连接状态配置。袋构造12配置于下部后板20A的下半部的区域。该袋构造12的横宽配置为背板20的大致整个横宽。袋构造12由沿后板20的背面配置的袋部件22形成。袋部件22被施加总是与后板20接近的方向的弹力而配置,平时处于贴于后板20的状态。该袋部件22下端部用整体式铰接构造安装于下部后板20A,两侧部利用折皱形状或折叠形状的皱褶的连接部件以可伸缩状态安装于下部后板20A的两侧位置。而且,上部如图3所示通过向后方拉袋部件22的操作而成为开口状态,通过该开口可以将物品收纳于袋部件22的内部。图7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示意性表示袋部件22及袋部件22与作为连接部件的折皱部件24的结合构造的图。基于该图7,首先,对袋部件22的构成进行说明。袋部件22由作为芯材的袋基材26和装饰用的表皮28构成。袋基材26由板状部件形成,以形成袋部件22的骨架的形状形成。材质没有特别地限制,但通常是由树脂制或洋麻形成的板。表皮为适于装饰的布制,以覆盖袋基材26的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图7中观察,下方侧是袋部件22的外面侧,表皮28覆盖袋基材26的外面侧整体并从两侧部卷入内面侧,在该卷入的端片部位打入作为止动零件的平头钉30固定安装。该平头钉30对表皮28的固定位置沿表皮28的缘部形成直线状。折皱部件24是用于将袋部件22安装于后板20的连接部件。折皱部件24由布制或皮制等的挠性部件形成,能够使袋部件22相对于后板20进行离开或接近移动。折皱部件24向后板20的安装在图7的示意图中省略图示,但从图7观察,上方位置的折皱部件24的后板侧的端缘部位24a经由板状的安装部件安装于后板20。另外,构成折皱部件的挠性部件意味着,除了该部件材料本身是布制或皮制等的挠性材料外,还包含多个板状部件可折叠地连接的作为所谓可伸缩构成形成的部件。折皱部件24对袋部件22的安装从图7观察,折皱部件24的袋部件侧的端缘部位24b与袋部件22的表皮28缝合结合而安装。通过该缝合而结合的缝制线的结合位置Y是表皮28从外面侧向内面侧折曲后的内面侧的位置,是从袋部件22的袋中心位置观察比上述的表皮28利用平头钉30固定安装的直线状的固定位置X更靠外侧的位置。另外,缝制的固定位置以与上述的固定位置X并行地直线状并列的状态来实现。在端缘部位24b通过缝制与表皮28结合的状态下,表皮28的固定位置X将由折皱部件24的端缘部位24b覆盖。即,以通过比端缘部位24b与袋部件22的结合位置Y更向袋中心方向延伸的部位覆盖固定位置X的方式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覆盖固定位置X的延伸部位以在缝制结合位置Y时的缝制富余宽度形成。就折皱部件24安装于袋部件22的安装顺序而言,在制作现场,在用平头钉30将表皮28安装于袋基材26前,首先,将表皮20的端部和折皱部件24的端缘部位24b在结合位置Y缝合进行缝制结合。之后,仅对表皮28的端部打入平头钉30而将其固定安装于袋基材26。本实施方式中,平头钉30为本实用新型所说的折皱部件24的连接部件和袋部件22的结合单元。作为结合单元,除此之外,也可使用例如粘接等通用的结合方法进行。另外,图7中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用于安装配置于袋部件22的两侧部的作为连接部件的折皱部件24的构成,袋部件22的上端和下端的表皮的处理省略图示。实际上,不论是上端还是下端,表皮28均从外面侧向内面侧卷入而配置,以外观设计上没有问题的方式进行处理。另外,图7中省略图示,但在袋部件22和后板20之间除折皱部件24以外还配置有弹性片部件,该弹性片部件拉伸上述的袋部件22以使其处于贴于后板20的背面侧的状态。另外,也可以使折皱部件24具有该弹性片部件的拉伸功能而构成。该情况下,可以不另外设置弹性片部件。图5及图6是表示将袋部件22的两侧部安装于后板20的背面的连接部件的具体的实施方式的图。图示的具体例的连接部件由折叠形状的皱褶部件32形成,图5是从外方侧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6是从内方侧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皱褶部件32由布制或皮制的挠性部件形成,以两个弯曲状部片叠合的方式可开口可伸缩地构成袋部件22。从图6可知,皱褶部件32的袋部件22侧的端缘部位32b以覆盖表皮28向袋部件的固定位置X的状态配置,从而看不见固定位置X的平头钉30。在该具体例的实施方式中,在配置皱褶部件32的位置配置有将袋部件22向贴于后板20的方向施力的弹性片部件34。弹性片部件34的一端50安装于袋部件22的里面,另一端52如图4所示通过穿设于后板20的贯通孔36配置到内面侧并在被施加了拉伸力的状态与卡止片38卡止。利用这样配置的弹性片部件34的拉伸力作用,袋部件22以总是被施加了使其贴于后板20的背面的施力的状态配置。另外,弹性片部件34通过皱褶部件32上开设的连通孔40而配置,在皱褶部件32伸缩时起到引导导向的作用。另外,由图4的符号18表示的是用于加强后板20的树脂制的加强肋,从强度的观点出发,规定形成。根据上述的具体例的实施方式的袋的安装构造,在袋部件22的两侧部将表皮28通过平头钉30这种止动零件固定于袋基材26的固定位置X通过作为连接部件的皱褶部件32与袋部件22在结合位置Y结合时的皱褶部件32的端缘部位32b覆盖而隐藏。因此,即使在为了将物品收纳于袋部件22的袋中而打开袋部件22的上部的情况下,也从外部看不见该平头钉30的固定位置X,不会产生外观上的问题。另外,作为连接部件的皱褶部件32与袋部件22的结合通过缝制进行的情况下,覆盖表皮28相对于袋基材26的固定位置X的部位可以利用缝制的缝头宽度进行,不必另外设置用于此的专用零件。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在座椅靠背16的背面整面地配置后板20的构成的情况,但后板20也可以只是形成袋构造的部位。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袋部件22的大小与座椅靠背16的横宽大致相同大小的情况,但其大小可适当变更。另外,其配置位置是座椅靠背16的下方位置的情况,但只要根据车辆的用途等对其设定适当的位置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可收纳物品地形成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袋构造安装有板状的袋部件而形成,所述板状的袋部件相对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以上部开口且两侧部和下部连接的状态配置,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用表皮覆盖形成袋形状骨架的板状的袋基材而形成所述袋部件,将表皮相对于袋基材从袋的外面侧卷入到内面侧配置并在袋基材的两侧部的内面侧用止动零件固定来进行该表皮的覆盖, 为了将所述袋部件与座椅靠背的背面连接而配置于两侧部位置的连接部件由布或皮制的挠性部件形成,该连接部件和袋部件的结合是通过利用结合单元结合于卷入到所述袋基材的内面侧的表皮来进行的,且该结合单元的结合位置为比所述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从袋中心观察更靠外侧的位置, 所述连接部件的通过所述结合单元结合的端缘部位覆盖止动零件对所述表皮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和袋部件的结合单元为缝制,所述连接部件的端缘部位对止动零件的固定位置的覆盖由该缝制的缝头宽度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其材料本身是布或皮制的挠性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多个板状部件可折叠地连接而形成所述连接部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袋安装构造,通过使固定表皮的止动零件看不到而实现止动零件产生的外观上的问题的改善。用表皮(28)覆盖板状的袋基材(26)而形成袋部件(22),在袋基材的两侧部的内面侧用止动零件固定表皮来进行表皮的覆盖。配置于所述袋部件的两侧部位置的折皱部件(24)由挠性部件形成。该折皱部件和袋部件的结合是通过缝制与卷入到所述袋基材的内面侧的表皮结合来进行的。该缝制的结合位置(Y)为比平头钉(30)的固定位置(X)从袋中心观察更靠外侧的位置。而且,所述折皱部件的通过缝制结合的端缘部位(24b)覆盖平头钉对所述表皮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而配置。
文档编号B60N2/58GK203157778SQ20122067871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高田直树, 清水照之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