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悬置零部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前悬置的橡胶衬套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前悬置通常由副车架连接架和橡胶衬套组成,橡胶衬套由环形金属外壳、金属芯子和硫化橡胶组成。金属芯子居中设置在环形金属外壳内并通过硫化橡胶与环形金属外壳固定在一起,橡胶衬套起到减震的作用。
现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橡胶衬套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橡胶衬套与前悬置支架刚性接触,悬置静刚性曲线容易出现拐点,整车的NVH性能差,减震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优化前悬置用橡胶衬套的结构,降低制造及设计成本,避免悬置静刚性曲线出现拐点,提高减振效果和整车的NVH性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前悬置用橡胶衬套,包括环形金属外壳和金属芯子,所述金属芯子居中设置在环形金属外壳内并通过硫化橡胶硫化固定在一起,所述环形金属外壳的前后两侧各安装有一个隔振垫,所述隔振垫上设置有环绕环形金属外壳轴线呈圆周均布的散热孔,且散热孔距离环形金属外壳轴线的距离小于环形金属外壳的内径,隔振垫的 外径大于环形金属外壳的外径,所述金属芯子两端头通过小轴段穿到对应的隔振垫外;
所述金属芯子由中间的大轴段和两端头的小轴段组成,大轴段上宽下窄,腰部居中设置有贯通小轴段的前悬置支架连接孔,在大轴段上部左右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减重孔,在大轴段下部左右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减重孔,所述硫化橡胶包括支撑在金属芯子与环形金属外壳之间的“八”字形部分、位于金属芯子顶部的弧形部分,且弧形部分与前悬置支架连接孔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弧形部分的根部与“八”字形部分的根部相连,“八”字形部分的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通过金属芯子底部的连接部分相连,从而将整个金属芯子包裹在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减重孔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第二减重孔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第一减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减重孔的横截面积,保证结构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
两个所述第一减重孔相对的那一侧宽度最小,朝左右两侧宽度逐渐增加;两个第二减重孔相对的那一侧宽度最小,朝左右两侧宽度逐渐增加;进一步优化第一、第二减重孔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优化了硫化橡胶及金属芯子的结构、位置和形状,并在环形金属外壳的前后两侧增设隔振垫,可避免橡胶衬套与前悬置支架刚性接触以及变速器振动过大时,悬置静刚度曲线出现拐点,使静刚度曲线在非线性段平滑过渡,提高减震效果和整车的NVH性能;并优化金属芯子的结构,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取下隔振垫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前悬置用橡胶衬套,主要由环形金属外壳1、金属芯子3和隔振垫4组成。金属芯子3居中设置在环形金属外壳1内并通过硫化橡胶2硫化固定在一起。
环形金属外壳1的前后两侧各安装有一个隔振垫4,隔振垫4上设置有环绕环形金属外壳1轴线呈圆周均布的散热孔41。散热孔41距离环形金属外壳1轴线的距离小于环形金属外壳1的内径,隔振垫4的外径大于环形金属外壳1的外径,以保证隔振垫4上的散热孔41为硫化橡胶2有效散热,同时避免橡胶衬套与前悬置支架刚性接触。金属芯子3两端头通过小轴段穿到对应的隔振垫4外。
金属芯子3由中间的大轴段和两端头的小轴段组成,大轴段上宽下窄,腰部居中设置有贯通小轴段的前悬置支架连接孔31,在大轴段上部左右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减重孔32,在大轴段下部左右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减重孔33。
硫化橡胶2包括支撑在金属芯子3与环形金属外壳1之间的“八”字形部分21、位于金属芯子3顶部的弧形部分22。弧形部分22与前悬置支架连接孔31的轴心线重合,弧形部分22的根部与“八”字形部分21的根部相连,“八”字形部分21的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通过金属芯子3底部的连接部分相连,从而将整个金属芯子3包裹在内。
最好是,第一减重孔32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第二减重孔33的横截面 为直角三角形,且第一减重孔3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减重孔33的横截面积。
另外,两个第一减重孔32相对的那一侧宽度最小,朝左右两侧宽度逐渐增加;两个第二减重孔33相对的那一侧宽度最小,朝左右两侧宽度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