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琴键式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222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琴键式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琴键式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座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物品,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上,座椅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般座椅的坐面结构不外乎有如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整个坐面结构呈板状,坐面不透气,比如公交车上的座椅,这种座椅舒适度较差,且散热性不好;第二种座椅的坐面呈栅格结构,如公园座椅,这类座椅虽然散热性好,但是倚坐舒适度不好;还有一种座椅的坐面为网孔状,比如地铁上的座椅,这类座椅散热性同样有所改善,但是防滑性,容易导致乘客侧滑,影响倚坐的舒适度。

另外,现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上的座椅均是固定的、无法调节的,而座椅本身往往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有效空间并非被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载量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琴键式座椅结构,解决目前的座椅容易导致倚坐的人发生侧滑,影响倚坐舒适度,另外散热性较差,容易给后续乘客倚坐带来不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钢琴键式座椅结构,包括支撑底座以及活动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坐板,所述坐板包括若干并排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坐板单体,各个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实现弹性接触。

在本方案中,支撑底座起到整体支撑的作用,坐板单体为坐板的组成单元,每一个坐板单体相互独立且彼此不相互影响,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实现弹性接触,即坐板单体构成类似钢琴键的结构,当坐板单体上未坐人时,各个坐板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而当有人坐下时,被坐到的坐板单体由于受到人体重力的作用而下沉,未被坐到的坐板单体则保持原状,这样的座椅能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散热问题,由于各个坐板单体间隔设置,坐板单体之间的缝隙使得坐板上下的空气流动性更强,能够更快地带走人体对坐板产生的热量,避免出现“热板凳”问题而影响后续乘客的倚坐舒适性;二、侧滑问题,当人坐在坐板单体上时,被坐到的坐板单体自然向下,而未被坐到的坐板单体则保持原有的状态且高于被坐到的坐板单体,从而使得坐在坐板单体上的人能够被两侧未被坐到的坐板单体隔开,且能防止人在坐板上发生侧滑;三、舒适度问题,由于各个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实现弹性接触,当人坐在坐板单体上时,该弹性接触方式能够起到很好的减震、缓冲作用,改善人倚坐时的舒适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说的各个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实现弹性接触可以是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之间通过弹性件(比如弹簧等)连接,弹性件对坐板单体有向上的弹力;也可以是坐板单体铰接在支撑底座上,然后通过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弹性件(比如弹簧、橡皮筋等)来改变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的相对位置关系,比如坐板单体的下倾或者翘起,从而使坐板单体在不同受力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还可以是其它的弹性接触方式,只要是人坐在坐板单体上会导致该坐板单体下沉即可。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底座包括两块呈竖直状态的支撑板以及用于固定连接两块支撑板的连接板,连接板位于坐板的下方。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横向承重轴,横向承重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支撑板上,坐板单体穿接在横向承重轴上。

在本方案中,横向承重轴实现了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铰接,当人坐下时,与人体接触的坐板单体因受到人体重力而下层,而未与人体接触的坐板单体则保持原状,从而使人的两侧高于人坐下的地方,即两侧形成阻挡面,从而有效地防止人体侧滑。为了防止坐板单体过渡转动,可在坐板单体或者支撑底座上设置限位结构,比如在支撑底座上设置限位块,当坐板单体趋于水平状态时,坐板单体与限位块接触,限位块避免坐板单体继续运动,又或者可以坐板单体的尾端与支撑底座之间连接一条拉绳,当坐板单体趋于水平状态时,拉绳绷直,避免坐板单体继续运动,这些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实现的,故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椅背,椅背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椅背的背面设有弹性机构,坐板单体的尾端顶在该弹性机构上。本方案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弹性接触形式,由于坐板单体穿接在横向承重轴上,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翘翘板的结构,当人在坐板单体的前端或者靠近前端的位置时,坐板单体的前端受人体重力作用而向下运动,而坐板单体的尾端向上翘起,由于坐板单体的尾端顶在一个弹性机构上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使得坐板单体不仅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减震性,将本结构应用于车辆上后,能够很好地应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抖动以及颠簸带来的不适。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弹性条以及若干分隔块,所述分隔块间隔设置在椅背的背面,弹性条依次穿过各个分隔块,坐板单体呈L形,且坐板单体的尾端顶在弹性条上。

在本方案中,分隔块与弹性条构成弹性机构,坐板单体的尾端顶在相邻两个分隔块之间的弹性条上,弹性条与椅背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坐板单体的前端在向下运动的时候,其尾端顶住弹性条向靠近椅背的方向运动,同时,弹性条对坐板单体的尾端具有反作用力,从而使坐板单体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抗颠簸能力较强。本方案中,弹性条可以是弹性橡胶或者其它具有弹性作用的条状结构。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强磁铁,所述强磁铁设置在坐板单体的尾端的底面上。旋转坐板单体,使坐板单体的前端向上,尾端向下,坐板单体基本呈竖直状态,此时,坐板单体上的强磁铁与连接板接触并吸住连接板(连接板为铁质的,或者在非铁质的连接板上设置一层铁性物质),使坐板单体保持在竖直状态,实现坐板单体的收起。传统的座椅结构由于是固定的,从而导致车厢的站立空间也是固定的,而本方案这样设计之后,在遇到乘车高峰时,可将部分或者全部坐板单体收起,从而增大车厢的站立空间,进而增大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载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椅面设置成若干坐板单体并排设置且相互独立的结构形式,通过对人体重力的感知,来实现坐板单体的下沉,从而使得坐在坐板单体上的人能够被两侧未被坐到而未下沉的坐板单体隔开,能防止人在坐板上发生侧滑。

(2)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坐板单体采用间隔设置,坐板单体之间的缝隙使得坐板上下的空气流动性更强,能够更快地带走人体对坐板产生的热量,避免出现“热板凳”问题而影响后续乘客的倚坐舒适性。

(3)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坐板单体与支撑底座实现弹性接触,当人坐在坐板单体上时,该弹性接触方式能够起到很好的减震、缓冲作用,改善人倚坐时的舒适度。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坐板单体上设置强磁铁,从而能够将坐板单体收起,增加车厢的站立空间,在遇到乘车高峰期时,能够有效地增大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坐板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强磁铁的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支撑板,2、连接板,3、坐板单体,4、椅背,5、横向承重轴,6、分隔块,7、弹性条,8、凹口,9、强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钢琴键式座椅结构,包括支撑底座以及活动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坐板,坐板包括若干并排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坐板单体3,各个坐板单体3与支撑底座实现弹性接触。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支撑底座包括两块呈竖直状态的支撑板1以及用于固定连接两块支撑板1的连接板2,连接板2位于坐板的下方。

为了较为容易地实现对坐板单体3的状态改变,本实施例可设置横向承重轴5,横向承重轴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支撑板1上,坐板单体3穿接在横向承重轴5上,即坐板单体3与支撑底座之间实现铰接,当坐板单体3受到人体重力的作用时,被坐到和未坐到的坐板单体3之间自然形成水平高度差,人体两侧的坐板单体3形成阻挡面,防止人体出现侧滑。

另外,可以这样设计:当坐板单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未坐人),坐板单体3呈倾斜状态,此时坐板单体3的前端的水平位置高于尾端的水平位置,当坐上人之后,坐板单体3的前端向下运动而后端向上翘起,此时坐板单体3处于水平状态或者接近于水平的状态,为了防止人体从坐板上滑出,人坐在坐板单体3上时,坐板单体3的前端的水平位置始终不低于尾端的水平位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减震功能,本实施例还包括椅背4,椅背4与支撑板1固定连接,椅背4的背面设有弹性机构,坐板单体3的尾端顶在该弹性机构上,优选的,弹性机构包括弹性条7以及若干分隔块6,分隔块6间隔设置在椅背4的背面,弹性条7依次穿过各个分隔块6,分隔块6用于固定住弹性条7,坐板单体3呈L形,且坐板单体3的尾端顶在弹性条7上,弹性条7与椅背4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坐板单体3的尾端有转动空间、前端有下沉的空间,坐板单体3的前端在向下运动的时候,其尾端顶住弹性条7向靠近椅背4的方向运动,同时,弹性条7对坐板单体3的尾端具有反作用力,从而使坐板单体3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抗颠簸能力较强。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条7可以是弹性橡胶或者其它具有弹性作用的条状结构。另外,为了增大坐板单体3与弹性条7的接触面,本实施例还可在坐板单体3的尾端处设置一凹口8,凹口8正对弹性条7,并使凹口8卡住弹性条7,从而使得坐板单体3与弹性条7的接触可靠。

为了方便实现坐板单体3的收起,本实施例可增加强磁铁9,强磁铁9设置在坐板单体3的尾端的底面上,旋转坐板单体3,使坐板单体3的前端向上,尾端向下,坐板单体3基本呈竖直状态,此时,坐板单体3上的强磁铁9与连接板2接触并吸住连接板(连接板为铁质的,或者在非铁质的连接板上设置一层铁性物质),使坐板单体3保持在竖直状态,实现坐板单体3的收起,从而增大车厢的站立空间,在遇到乘车高峰期时,能有效增大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载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