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809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提高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为目的,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轮胎赤道上及其两侧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的充气轮胎。在该充气轮胎中,通过不在中间陆地部设置宽度大的沟,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的刚性,从而能够实现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4828号公报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通过设置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的圆弧状刀槽,能够抑制花纹刚性的降低,并使多方向的负荷分散而实现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然而,设置于中间陆地部的刀槽与设置于胎肩陆地部的刀槽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不同,从而不连续,因此在踏面上中间陆地部与胎肩陆地部以不同的模式变形。因此,存在对踏面的中心(接地压力最高的位置)从胎面的中央部向胎肩陆地部移动的转弯时的过渡特性带来影响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转弯时的过渡特性并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具有: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外侧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配置于上述胎冠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上述一对胎冠主沟之间的胎冠陆地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有从轮胎赤道至第一胎面接地端的第一胎面半部、以及从轮胎赤道至与上述第一胎面接地端相反侧的胎面接地端亦即第二胎面接地端的第二胎面半部,在上述胎冠陆地部以及上述中间陆地部不设置有宽度在2mm以上的沟,在上述第一胎面半部设置有多条宽度不足2mm的第一刀槽,各第一刀槽在上述第一胎面半部从上述胎冠陆地部至上述胎肩陆地部经由上述胎冠主沟以及上述胎肩主沟平滑地连续,在上述第二胎面半部设置有多条宽度不足2mm的第二刀槽,各第二刀槽在上述第二胎面半部从上述胎冠陆地部至上述胎肩陆地部经由上述胎冠主沟以及上述胎肩主沟平滑地连续,并且不到达上述第二胎面接地端而是形成终端,在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中间陆地部的沿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第二刀槽之间还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宽度不足2mm的第三刀槽。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三刀槽包括:第三内侧刀槽,其从上述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胎冠主沟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且不到达上述胎肩主沟而是形成终端;以及第三外侧刀槽,其从上述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胎肩主沟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不到达上述胎冠主沟而是形成终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刀槽包括设置于上述胎冠陆地部的第一胎冠刀槽,上述第二刀槽包括设置于上述胎冠陆地部的第二胎冠刀槽,上述第一胎冠刀槽的长度大于上述第二胎冠刀槽的长度。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胎冠刀槽从上述第一胎面半部的上述胎冠主沟越过轮胎赤道且不到达另一侧的上述胎冠主沟而是形成终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胎冠刀槽从上述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胎冠主沟开始不到达轮胎赤道而是形成终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三刀槽的轮胎轴向长度是上述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长度的60%~80%。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面接地端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不到达上述胎肩主沟而是形成终端的胎肩横纹沟,上述胎肩横纹沟具有:直线部,其从上述胎面接地端相对于轮胎周向以85°~95°的角度呈直线状地延伸;以及弯曲部,其配置于比上述直线部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且沿着上述胎肩刀槽呈圆弧状地延伸。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刀槽包括设置于上述胎肩陆地部的第二胎肩刀槽,上述第二胎肩刀槽在比上述第二胎面半部中的上述胎肩横沟的弯曲部的轮胎轴向外侧端缘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刀槽包括:第一中间刀槽,其设置于上述第一胎面半部的上述中间陆地部;以及第一胎肩刀槽,其设置于上述第一胎面半部的上述胎肩陆地部,上述第一中间刀槽以及第一胎肩刀槽具有深底部以及深度小于上述深底部的浅底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刀槽包括:第二中间刀槽,其设置于上述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中间陆地部;以及第二胎肩刀槽,其设置于上述第二胎面半部的上述胎肩陆地部,上述第二中间刀槽以及第二胎肩刀槽具有深底部以及深度小于上述深底部的浅底部。

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而言,在第一胎面半部中,第一刀槽从胎冠陆地部至胎肩陆地部经由胎冠主沟以及胎肩主沟平滑地连续。由此,第一胎面半部的胎冠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沿着第一刀槽以相同的模式变形。同样地,在第二胎面半部中,第二刀槽从胎冠陆地部至胎肩陆地部经由胎冠主沟以及胎肩主沟平滑地连续。由此,第二胎面半部的胎冠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沿着第二刀槽以相同的模式变形。因此,踏面的中心从胎冠陆地部向胎肩陆地部移动的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第二刀槽不到达第二胎面接地端而是形成终端。由此,能够提高第二胎面半部的胎肩陆地部的刚性,从而第二胎面半部的胎肩陆地部的接地压力升高的转弯时的抓地性能提高,进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通过设置于第二胎面半部的中间陆地部的第三刀槽所发挥的边缘效应使抓地性能提高,从而能够更容易地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另外,通过第二刀槽与第三刀槽使刀槽的密度从第二胎面半部的中间陆地部至第二胎面接地端逐渐减少。由此,陆地部的刚性能够从第二胎面半部的中间陆地部至第二胎面接地端逐渐提高,从而转弯时的过渡特性以及抓地性能提高,进而能够得到更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第一胎面半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4是图1的第二胎面半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5是图1的胎面部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1的胎面部的c-c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第一胎冠主沟;4…第二胎冠主沟;5…第一胎肩主沟;6…第二胎肩主沟;10…胎冠陆地部;11…第一中间陆地部;12…第二中间陆地部;13…第一胎肩陆地部;14…第二胎肩陆地部;21…第一胎面半部;22…第二胎面半部;25…第一刀槽;26…第二刀槽;31…第一胎冠刀槽;33…第一中间刀槽;35…第一胎肩刀槽;38…第三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未整体图示)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2是图1的胎面部2的a-a线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例如适合作为轿车用充气轮胎使用,具备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例如由文字等表示在胎侧部(未图示)。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3、4以及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5、6。胎冠主沟3、4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外侧。胎肩主沟5配置于胎冠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侧,胎肩主沟6配置于胎冠主沟4的轮胎轴向外侧。本实施方式的胎冠主沟3、4以及胎肩主沟5、6是直线状地延伸的直沟。这样的胎冠主沟3、4以及胎肩主沟5、6排水性能优良,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

胎冠主沟3、4的宽度w1、w2以及胎肩主沟5、6的宽度w3、w4能够按照惯例进行各种设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轿车用充气轮胎中,宽度w1、w2、w3以及w4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4.0%~8.5%。在上述宽度w1、w2、w3以及w4不足胎面接地宽度tw的4.0%的情况下,存在对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宽度w1、w2、w3以及w4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8.5%的情况下,存在胎面部2的橡胶量降低,而对耐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胎面接地宽度tw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胎面接地端te1、te2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胎面接地端te1、te2意味着对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胎面接地端。这里,正规状态是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以下,在未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正规内压是180kpa。

“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正规载荷是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如图2所示,胎冠主沟3、4的深度d1、d2以及胎肩主沟5、6的深度d3、d4能够按照惯例进行各种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轿车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深度d1、d2、d3以及d4优选为5~10mm。

在上述深度d1、d2、d3以及d4不足5mm的情况下,存在对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d1、d2、d3以及d4超过10mm的情况下,存在胎面部2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胎面部2被胎冠主沟3、4以及胎肩主沟5、6划分成胎冠陆地部10、中间陆地部11、12以及胎肩陆地部13、14。胎冠陆地部10位于一对胎冠主沟3、4之间。中间陆地部11位于胎冠主沟3与胎肩主沟5之间,中间陆地部12位于胎冠主沟4与胎肩主沟6之间。胎肩陆地部13位于胎肩主沟5的轮胎轴向外侧,胎肩陆地部14位于胎肩主沟6的轮胎轴向外侧。

胎面部2具有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面接地端te1的第一胎面半部21、以及从轮胎赤道c至第二胎面接地端te2的第二胎面半部22。第二胎面接地端te2位于第一胎面接地端te1的相反侧。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优选以第一胎面半部21朝向车辆的内侧的方式被安装。第一胎面半部21具有第一胎冠主沟3、第一胎肩主沟5、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13。第二胎面半部22具有第二胎冠主沟4、第二胎肩主沟6、胎冠陆地部10、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

胎冠陆地部10位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通过这样的胎冠陆地部10能够提高转向时的初期响应性,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胎面半部21的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1不设置有宽度在2mm以上的沟。因此,在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1不存在容易成为所谓的踵趾磨损等偏磨损的起点的沟缘,因此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同样地,在第二胎面半部22的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不设置有宽度在2mm以上的沟。因此,在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不存在容易成为所谓的踵趾磨损等偏磨损的起点的沟缘,因此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在第一胎面半部21设置有多条宽度不足2mm的第一刀槽2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胎面半部21的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1不设置有宽度在2mm以上的沟,因此存在对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然而,通过第一刀槽25所发挥的边缘效应,能够容易地确保充分的湿路性能。各第一刀槽25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这样的第一刀槽25使多方向的载荷分散,而有助于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第一刀槽25在第一胎面半部21中从胎冠陆地部10经过第一中间陆地部11至第一胎肩陆地部13经由第一胎冠主沟3以及第一胎肩主沟5平滑地连续。由此,第一胎面半部21的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13沿着第一刀槽25以相同的模式变形。因此,踏面的中心从胎冠陆地部10向第一胎肩陆地部13移动的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同样地,在第二胎面半部22设置有多条宽度不足2mm的第二刀槽2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胎面半部22的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不设置有宽度在2mm以上的沟,因此存在对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然而,通过第二刀槽26所发挥的边缘效应,能够容易地确保充分的湿路性能。各第二刀槽26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这样的第二刀槽26使多方向的载荷分散,而有助于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各第二刀槽26在第二胎面半部22中从胎冠陆地部10经过第二中间陆地部12至第二中间陆地部14经由第二胎冠主沟4以及第二胎肩主沟6平滑地连续。由此,第二胎面半部22的胎冠陆地部10、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沿着第二刀槽26以相同的模式变形。因此,踏面的中心从胎冠陆地部10向第二胎肩陆地部14移动的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第二刀槽26不到达第二胎面接地端te2而形成终端。由此,能够提高第二胎面半部22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从而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接地压力升高的转弯时的抓地性能提高,进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在第二胎面半部22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沿轮胎周向相邻的第二刀槽26之间设置有不足2mm的第三刀槽38。第三刀槽38沿着第二刀槽26在轮胎轴向延伸。通过第三刀槽38所发挥的边缘效应,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抓地性能,从而能够更容易地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另外,通过第二刀槽26与第三刀槽38使刀槽的密度从第二胎面半部22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至第二胎面接地端te2逐渐减少。由此,能够使陆地部的刚性从第二中间陆地部12至第二胎面接地端te2逐渐提高,从而转弯时的过渡特性以及抓地性能提高,进而能够得到更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第一刀槽25被第一胎冠主沟3以及第一胎肩主沟5分割成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第一刀槽25由于经由第一胎冠主沟3以及第一胎肩主沟5平滑地连续,因此在使胎冠刀槽31平滑地延长的假想延长线上配置有第一中间刀槽33,在使第一中间刀槽33平滑地延长的假想延长线上配置有第一胎肩刀槽35。

同样地,第二刀槽26被第二胎冠主沟4以及第二胎肩主沟6分割成第二胎冠刀槽32、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第二刀槽26由于经由第二胎冠主沟4以及第二胎肩主沟6平滑地连续,因此在使胎冠刀槽32平滑地延长的假想延长线上配置有第二中间刀槽34,在使第二中间刀槽34平滑地延长的假想延长线上配置有第二胎肩刀槽36。

在胎冠陆地部10设置有多条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胎冠刀槽31从第一胎冠主沟3朝向轮胎赤道c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一胎冠刀槽31的宽度不足2mm。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31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湿路性能。另外,第一胎冠刀槽31在负载正规载荷时的踏面关闭,而抑制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降低。由此,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外,第一胎冠刀槽31的沟缘难以成为偏磨损的起点,从而抑制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多条第一中间刀槽33。第一中间刀槽33连接第一胎冠主沟3与第一胎肩主沟5,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一中间刀槽33的宽度不足2mm。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33与上述第一胎冠刀槽31同样地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湿地性能,并且在负载正规载荷时的踏面关闭,而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刚性降低,由此,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外,抑制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设置有多条第一胎肩刀槽35。第一胎肩刀槽35从第一胎肩主沟5朝向第一胎面接地端te1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一胎肩刀槽35越过第一胎面接地端te1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通过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35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

第一胎肩刀槽35的宽度不足2mm。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35与上述第一胎冠刀槽31同样地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湿路性能,并且负载在正规载荷时的踏面关闭,而抑制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刚性降低,由此,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外,抑制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图3表示第一胎面半部21。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分别形成为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图3中下方侧)凸出的曲率半径r1、r2以及r3的圆弧状。并且,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分别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一胎面接地端te1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逐渐增加。通过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使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的刚性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一胎面接地端te1逐渐增加,从而有助于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上述曲率半径r1、r2以及r3满足以下的关系。

r1≤r2≤r3

r1<r3

即,各刀槽31、33以及35的曲率半径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一胎面接地端te1增加。由此,能够抑制各陆地部10、11以及13的扭转刚性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一胎面接地端te1减少,从而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13处的所谓的胎肩缺损磨损等偏磨损,并且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

第一胎冠刀槽31以及第一中间刀槽33经由第一胎冠主沟3平滑地连续。另一方面,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配置于经由第一胎肩主沟5平滑地连续的位置。由此,各陆地部10、11以及13的刚性分布以及接地压力的分布沿着各刀槽31、33以及35变得平滑,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偏磨损。另外,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

第一胎冠刀槽31从第一胎面半部21的胎冠主沟3越过轮胎赤道c且不到达另一侧的胎冠主沟4而在胎冠陆地部10内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31在第一胎面半部21处的胎冠陆地部10确保良好的边缘效应,并抑制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的降低,由此,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外,更进一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第一胎冠刀槽31的长度l1优选是第一胎冠主沟3的宽度w1的70%~100%。在上述长度l1不足上述宽度w1的70%的情况下,存在第一胎冠刀槽31的边缘效应不足,而无法充分地提高湿路性能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长度l1超过上述宽度w1的100%的情况下,存在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一胎冠刀槽31的长度l1优选不足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长度的50%。在上述长度l1超过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长度的50%的情况下,存在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一中间刀槽33的长度l2大于第一胎冠刀槽31的长度l1,第一胎肩刀槽35的长度l3大于第一中间刀槽33的长度l2。通过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能够使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刚性最佳化,而使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外,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偏磨损。

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优选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以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优选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以上。通过这样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能够容易地确保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橡胶量,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在胎冠陆地部10设置有多条第二胎冠刀槽32。第二胎冠刀槽32从第二胎冠主沟4朝向轮胎赤道c边呈直线状地倾斜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二胎冠刀槽32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

第二胎冠刀槽32与第一胎冠刀槽31在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分布被均等化,从而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提高。第二胎冠刀槽32的宽度不足2mm。这样的第二胎冠刀槽32与上述第一胎冠刀槽31同样地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湿路性能,并且在负载正规载荷时关闭,而抑制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抑制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多条第二中间刀槽34。第二中间刀槽34连接第二胎冠主沟4与第二胎肩主沟6,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二中间刀槽34的宽度不足2mm。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34与上述第一胎冠刀槽31同样地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湿路性能,并且在负载正规载荷时关闭,而抑制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抑制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设置有多条第二胎肩刀槽36。第二胎肩刀槽36从第二胎肩主沟6朝向第二胎面接地端te2边呈圆弧状地弯曲边沿轮胎轴向延伸。第二胎肩刀槽36从胎肩主沟6开始不到达第二胎面接地端te2而是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二胎肩刀槽36抑制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周向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

第二胎肩刀槽36的宽度不足2mm。这样的第二胎肩刀槽36与上述第一胎冠刀槽31同样地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湿路性能,并且在负载正规载荷时关闭,而抑制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抑制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

图4表示第二胎面半部22。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分别形成为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图4中上方侧)凸出的曲率半径r4以及r5的圆弧状。并且,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分别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二胎面接地端te2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逐渐增加。通过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使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的刚性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二胎面接地端te2逐渐增加,从而有助于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上述曲率半径r4以及r5满足以下的关系。

r4≤r5

由此,能够抑制各陆地部12以及14的扭转刚性从轮胎赤道c朝向第二胎面接地端te2减少,从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以及抑制胎肩陆地部14处的所谓的胎肩缺损磨损等偏磨损。

第二胎冠刀槽32以及一部分第二中间刀槽34经由第二胎冠主沟4平滑地连续。另一方面,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配置于经由第二胎肩主沟6平滑地连续的位置。由此,各陆地部10、12以及14的刚性分布以及接地压力的分布沿着各刀槽32、34以及36变得平滑,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偏磨损。另外,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

第一胎冠刀槽31以及一部分第二中间刀槽34配置于经由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二胎冠主沟4平滑地连续的位置。由此,各陆地部13、11、10、12以及14的刚性分布以及接地压力的分布遍及整个胎面部2沿着各刀槽35、33、31、34以及36变得平滑,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偏磨损。另外,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

第二胎冠刀槽32从第二胎面半部22的第二胎冠主沟4开始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是在胎冠陆地部10内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二胎冠刀槽32与第一胎冠刀槽31相辅而在第二胎面半部22处的胎冠陆地部10确保良好的边缘效应,并且抑制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

第二胎冠刀槽32的长度l4优选是第二胎冠主沟4的宽度w2的20%~40%。在上述长度l4不足上述宽度w2的20%的情况下,存在第二胎冠刀槽32的边缘效应不足,而无法充分地提高湿路性能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长度l4超过上述宽度w2的40%的情况下,存在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二胎冠主沟32的长度l4优选不足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长度的25%。在上述长度l4超过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长度的25%的情况下,存在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二中间刀槽34的长度l5大于第二胎冠刀槽32的长度l4,第二胎肩刀槽36的长度l6小于第二中间刀槽34的长度l5。通过这样的第二胎冠刀槽32、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使胎冠陆地部10、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最佳化,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耐偏磨损。

第二胎肩刀槽36的长度l6优选是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长度的50~55%。在上述长度l6不足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长度的50%的情况下,存在基于第二胎肩刀槽36的边缘效应不足而对湿路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长度l6超过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长度的55%的情况下,存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如图3所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设置有从第一胎面接地端te1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一胎肩横纹沟41。通过第一胎肩横纹沟41能够提高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第一胎肩横纹沟41越过第一胎面接地端te1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第一胎肩横纹沟41的沟宽优选为2mm以上。通过这样的第一胎肩横纹沟41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

第一胎肩横纹沟41不到达第一胎肩主沟5而是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内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一胎肩横纹沟41抑制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周向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第一胎肩横纹沟41与第一胎肩刀槽35在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刚性分布被均匀化,而使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提高。

第一胎肩横纹沟41具有从第一胎面接地端te1相对于轮胎周向以85°~95°的角度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41a、以及沿着第一胎肩刀槽35呈圆弧状地延伸的弯曲部41b。通过直线部41a能够提高转弯时的排水性能,通过弯曲部41b提高转弯时的过渡特性。

如图4所示,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设置有从第二胎面接地端te2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二胎肩横纹沟42。通过第二胎肩横纹沟42能够提高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第二胎肩横纹沟42越过第二胎面接地端te2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第二胎肩横纹沟42的沟宽优选为2mm以上。通过这样的第二胎肩横纹沟42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湿地性能。

第二胎肩横纹沟42不到达第二胎肩主沟6而是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二胎肩横纹沟42抑制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周向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第二胎肩横纹沟42与第二胎肩刀槽36在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由此,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分布被均匀化,而使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提高。第二胎肩刀槽36在比第二胎肩横纹沟42的弯曲部的轮胎轴向外侧端缘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由此,能够提高第二胎面接地端te2附近处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从而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提高。

第二胎肩横纹沟42具有从第二胎面接地端te2相对于轮胎周向以85°~95°的角度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42a、以及沿着第二胎肩刀槽36呈圆弧状地延伸的弯曲部42b。通过直线部42a能够提高转弯时的排水性能,通过弯曲部42b提高转弯时的过渡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刀槽38包括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第三外侧刀槽38o。即,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形成有从第二胎冠主沟4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从第二胎肩主沟6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三外侧刀槽38o。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第三外侧刀槽38o的宽度不足2mm。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第三外侧刀槽38o发挥边缘效应而提高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

第三内侧刀槽38i不到达第二胎肩主沟6而是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内形成终端。第三外侧刀槽38o不到达第二胎冠主沟4而是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内形成终端。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第三外侧刀槽38o的轮胎轴向长度优选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宽度(轮胎轴向长度)的50%~80%。第三内侧刀槽38i与第三外侧刀槽38o隔着第二中间刀槽34沿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通过这样的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第三外侧刀槽38o能够获得充分的边缘效应,并抑制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刚性的降低,从而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提高。

第二胎肩主沟6的宽度w4与第二胎冠主沟4的宽度w2之比w4/w2优选是0.10~060。在比w4/w2不足0.10的情况下,存在对第二胎肩主沟6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外,存在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橡胶量不足,而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在比w4/w2超过0.60的情况下,存在对第二胎冠主沟4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外,存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橡胶量不足,而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一胎肩主沟5的宽度w3与第一胎冠主沟3的宽度w1之比w3/w1优选是0.80~1.00。在比w3/w1不足0.80的情况下,存在对第一胎肩主沟5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外,存在胎冠陆地部10以及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橡胶量不足,而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在比w3/w1超过1.00的情况下,存在对第一胎冠主沟3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外,存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橡胶量不足,而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一胎肩主沟5的宽度w3与第二胎肩主沟6的宽度w4之比w3/w4优选是1.40~1.60。在比w3/w4不足1.40的情况下,存在对第一胎肩主沟5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外,存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橡胶量不足,而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在比w3/w4超过1.60的情况下,存在对第二胎肩主沟6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另外,存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橡胶量不足,而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

第二胎肩刀槽36的曲率半径r5与第二中间刀槽34的曲率半径r4之差r5-r4优选小于第一胎肩刀槽35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一中间刀槽33的曲率半径r2之差r3-r2。在转弯时负载有大载荷的第二胎面半部22中,将曲率半径之差r5-r4设定为小,从而转弯时的过渡特性提高,进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图3所示的第一中间刀槽33在第一胎肩主沟5侧的端缘处的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θ1优选是71°~78°。在上述角θ1不足71°的情况下,存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在上述角θ1超过78°的情况下,存在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发生踵趾磨损的担忧。同样地,图4所示的第二中间刀槽34在第二胎肩主沟6侧的端缘处的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θ2优选是73°~80°。另外,为了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1处的踵趾磨损,上述角θ1优选被设定为小于上述角θ2。

图3所示的第一胎肩刀槽35在第一胎肩主沟5侧的端缘处的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θ3优选是71°~78°。在上述角θ3不足71°的情况下,存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刚性不足,而对操纵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担忧。在上述角θ3超过78°的情况下,存在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发生踵趾磨损的担忧。同样地,图4所示的第二胎肩刀槽36在第二胎肩主沟6侧的端缘处的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θ4优选是73°~80°。另外,为了抑制第一胎肩陆地部13处的踵趾磨损,上述角θ3优选被设定为小于上述角θ4。

如图3、图4所示,在胎冠陆地部10优选设置有宽度不足2mm的第一胎冠浅沟51以及第二胎冠浅沟52。第一胎冠浅沟51以及第二胎冠浅沟52的深度优选不足2mm。第一胎冠浅沟51包含第一胎冠刀槽31的一部分,并沿着第一胎冠刀槽31配置。换言之,第一胎冠刀槽31从第一胎冠浅沟51的沟底沿胎面部2的厚度方向形成。第二胎冠浅沟52与第二胎冠刀槽32的关系和上述第一胎冠浅沟51与第一胎冠刀槽31的关系相同。

通过在胎冠陆地部10设置第一胎冠浅沟51以及第二胎冠浅沟52,能够提高胎冠陆地部10的排水性能,从而湿路性能提高。另外,由于第一胎冠浅沟51以及第二胎冠浅沟52的宽度以及深度不足2mm,因此限定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的影响。此外,上述的第一胎冠刀槽31以及第二胎冠刀槽32的边缘效应伴随着胎冠陆地部10的磨损而第一胎冠浅沟51以及第二胎冠浅沟52消失后获得。

优选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宽度不足2mm的第一中间浅沟53,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宽度不足2mm的第二中间浅沟54、第三中间浅沟58i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第一中间浅沟53以及第二中间浅沟54、第三中间浅沟58i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的深度优选不足2mm。第一中间浅沟53包含第一中间刀槽33的一部分,并沿着第一中间刀槽33配置。换言之,第一中间刀槽33从第一中间浅沟53的沟底沿胎面部2的厚度方向形成。第二中间浅沟54与第二中间刀槽34的关系、第三中间浅沟58i与第三内侧刀槽38i的关系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与第三外侧刀槽38o的关系和上述第一中间浅沟53与第一中间刀槽33的关系相同。

通过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第一中间浅沟53,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设置有第二中间浅沟54、第三中间浅沟58i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能够提高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排水性能,从而湿路性能提高。另外,由于第一中间浅沟53、第二中间浅沟54、第三中间浅沟58i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的宽度以及深度不足2mm,因此限定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的影响。此外,上述的第一中间刀槽33、第二中间刀槽34、第三内侧刀槽38i以及第三外侧刀槽38o的边缘效应,伴随着第一中间陆地部11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磨损而第一中间浅沟53、第二中间浅沟54、第三中间浅沟58i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消失后获得。

优选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设置有宽度不足2mm的第一胎肩浅沟55,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设置有宽度不足2mm的第二胎肩浅沟56。第一胎肩浅沟55以及第二胎肩浅沟56的深度优选不足2mm。第一胎肩浅沟55包含第一胎肩刀槽35的一部分,并沿着第一胎肩刀槽35配置。换言之,第一胎肩刀槽35从第一胎肩浅沟55的沟底沿胎面部2的厚度方向形成。第二胎肩浅沟56与第二胎肩刀槽36的关系和上述第一胎肩浅沟55与第一胎肩刀槽35的关系相同。

通过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设置有第一胎肩浅沟55,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设置有第二胎肩浅沟56,能够提高第一胎肩陆地部13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从而湿路性能提高。另外,由于第一胎肩浅沟55、第二胎肩浅沟56的宽度以及深度不足2mm,因此限定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的影响。此外,上述的第一胎肩刀槽35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的边缘效应,伴随着第一胎肩陆地部13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磨损而第一胎肩浅沟55以及第二胎肩浅沟56消失后获得。

如图3所示,在第一胎冠浅沟51与第一胎冠主沟3连通的胎冠陆地部10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61。倒角部61形成于第一胎冠浅沟51的沟缘与第一胎冠主沟3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通过倒角部61能够提高第一胎冠浅沟51的排水性能。

在第一中间浅沟53与第一胎冠主沟3连通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63,在第一中间浅沟53与第一胎肩主沟5连通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65。倒角部63形成于第一中间浅沟53的沟缘与第一胎冠主沟3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倒角部65形成于第一中间浅沟53的沟缘与第一胎肩主沟5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通过倒角部63、65能够提高第一中间浅沟53的排水性能。

在第一胎肩浅沟55与第一胎肩主沟5连通的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67。倒角部67形成于第一胎肩浅沟55的沟缘与第一胎肩主沟5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通过倒角部67能够提高第一胎肩浅沟55的排水性能。

如图4所示,在第二中间浅沟54与第二胎冠主沟4连通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72,在第二中间浅沟54与第二胎肩主沟6连通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74。倒角部72形成于第二中间浅沟54的沟缘与第二胎冠主沟4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倒角部74形成于第二中间浅沟54的沟缘与第二胎肩主沟6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通过倒角部72、74能够提高第二中间浅沟54的排水性能。

在第三中间浅沟58i与第二胎冠主沟4连通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78i,在第四中间浅沟58o与第二胎肩主沟6连通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78o。倒角部78i形成于第三中间浅沟58i的沟缘与第二胎冠主沟4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倒角部78o形成于第四中间浅沟58o的沟缘与第二胎肩主沟6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通过倒角部78i、78o能够提高第三中间浅沟58i以及第四中间浅沟58o的排水性能。

在第二胎肩浅沟56与第二胎肩主沟6连通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末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倒角部76。倒角部76形成于第二胎肩浅沟56的沟缘与第二胎肩主沟6的沟缘呈锐角交叉的位置。通过倒角部76能够提高第二胎肩浅沟56的排水性能。

图5是图1的胎面部2的b-b线剖视图。第一胎冠刀槽31、第一中间刀槽33以及第一胎肩刀槽35的深度沿着轮胎轴向变化。

第一胎冠刀槽31在胎冠陆地部10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1a,在第一胎冠主沟3侧具有浅底部31b。第一胎冠刀槽31的深度在深底部31a与浅底部31b之间线形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1b能够提高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一方面,深底部31a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胎冠陆地部10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第一中间刀槽33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3a,在第一胎冠主沟3侧具有浅底部33b,在第一胎肩主沟5侧具有浅底部33c。第一中间刀槽33的深度在深底部33a以及浅底部33b、33c之间线性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3b、33c能够提高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一方面,深底部33a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第一胎肩刀槽35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5a,在第一胎肩主沟5侧具有浅底部35b,在第一胎面接地端te1的轮胎轴向外侧具有浅底部35c。第一胎肩刀槽35的深度在深底部35a以及浅底部35b、35c之间线形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5b、35c能够提高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一方面,深底部35a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图6是图1的胎面部2的c-c线剖视图。第二中间刀槽34以及第二胎肩刀槽36的深度沿着轮胎轴向变化。

第二中间刀槽34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4a,在第二胎冠主沟4侧具有浅底部34b,在第二胎肩主沟6侧具有浅底部34c、34d。浅底部34c的深度大于34d的深度。第二中间刀槽34的深度在深底部34a与浅底部34b、34c之间以及浅底部34c与浅底部34d之间线形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4b、34c、34d能够提高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外,通过在第二胎肩主沟6侧设置有浅底部34c,第二中间刀槽34的深度阶段性地变化,因此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分布阶段性地变化,从而能够提高转弯时的过渡特性。另一方面,深底部34a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第二胎肩刀槽36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6a,在第二胎肩主沟6侧具有浅底部36b。第二胎肩刀槽36的深度在深底部36a与浅底部36b之间线形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6b能够提高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一方面,深底部36a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如图5所示,第三内侧刀槽38i的深度沿着轮胎轴向变化。第三内侧刀槽38i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8a,在第二胎冠主沟4侧具有浅底部38b。第三内侧刀槽38i的深度在深底部38a与浅底部38b之间线形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8b能够提高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一方面,深底部38a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如图2所示,第三外侧刀槽38o的深度沿着轮胎轴向变化。第三外侧刀槽38o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中央部具有深底部38c,在第二胎肩主沟6侧具有浅底部38d。第三外侧刀槽38o的深度在深底部38c与浅底部38d之间线形地变化。通过浅底部38d能够提高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踵趾磨损等偏磨损。另一方面,深底部38c从磨损的中期至末期残存于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中央部,从而维持优良的湿路性能。

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优选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冠主沟3的中心线的距离小于从轮胎赤道c到第二胎冠主沟4的中心线的距离,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肩主沟5的中心线的距离小于从轮胎赤道c到第二胎肩主沟6的中心线的距离。与此相伴,胎冠陆地部10的中心线位于第二胎面半部22,从而与第一胎冠浅沟51相辅而容易将在湿路面行驶时的胎冠陆地部10的踏面的水向第一胎冠主沟3排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根据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为215/60r16的充气轮胎,并测试了操纵稳定性能。测试方法如下所述。

<操纵稳定性能>

将安装于轮辋16×7.0j的供试轮胎在内压250kpa的条件下安装于排气量2500cc的fr轿车的全轮,并由一名驾驶员驾驶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对与抓地性能、方向盘的手感以及响应性有关的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是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能越优良。

[表1]

由表1可知,能够确认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相比有意地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