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204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5-615公开了一种用于将电池安装在车辆中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电池设置于车辆的后部地板,并且电池部件设置于电池的外周部。电池部件连接到设置于电池的车辆后侧上的后横梁。因此,在车辆受到后部冲击时,已经输入到后横梁的冲击载荷传递到电池部件,所以电池在车辆向前方向上移动。

然而,jp-ano.2015-615没有公开减小电池在车辆向前方向上的移动的构造。同时,近年来已经有扩大电动车辆的航程的需求,并且为了满足该需求,安装在车辆中电池的尺寸趋向于增大,并且由此电池自身的重量趋向于增加。由于该原因,当在后部冲击时,冲击载荷输入到电池,存在电池的移动量增加的可能性。因此,jp-ano.2015-615的技术在该方面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是得到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能够在后部冲击时减小电池的移动。

第一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轮舱,该后轮舱在车辆后部中设置为左右一对;强化部件,该强化部件装接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舱的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以与所述后轮舱形成闭合截面;电池,该电池置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舱之间并且置于后地板面板上,并且该电池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形成在所述电池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并且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强化部件对置。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抵接部设置在所述电池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中。所述抵接部被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装接于左右一对的所述后轮舱的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的所述强化部件对置。因此,当在后部冲击时,冲击载荷输入到电池并且电池在车辆向前方向上移动,抵接部与强化部件进行抵接接触。强化部件与后轮舱形成闭合截面,所以将冲击载荷更可靠地从强化部件传递到后轮舱。并且能够减小电池自身的移动。

第二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是第一方面,其中,所述电池比所述抵接部更位于车辆向前方向的前端部设置于所述强化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电池的比所述抵接部更位于车辆向前方向的前端部设置于所述强化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所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能够将电池的前端部设定成比强化部件更加靠近车辆向前方向。即,能够增大电池自身的尺寸,而无论抵接部与强化部件进行抵接接触的位置。

第三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是第一或第二方面,其中,所述电池设置有: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该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设置在所述电池的后端部处,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和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该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设置在所述电池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所述抵接部,并且所述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与所述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一体地构成。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与所述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以一体构成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电池中。因此,在后部冲击时输入到电池的冲击载荷从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传递到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并且之后从设置在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中的抵接部传递到强化部件。因此,能够在控制电池自身变形的同时将冲击载荷更可靠地传递到强化部件。

第一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减小在后部冲击时的电池的移动。

第二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使得在减小在后部冲击时的电池的移动的同时增大电池的尺寸。

第三方面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在后部冲击时的电池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当从车辆前侧观看时,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对应于图1的平面图,示出了在后部冲击时的具有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

图4是示出沿着图1的线iv-iv切割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对应于图1的平面图,示出了具有根据比较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一部分;以及

图6是对应于图2的立体图,示出了从车辆前侧观看时,具有根据比较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使用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实施例。应注意,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向前方向,箭头out表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外方向,并且箭头up表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向上方向。

如图1所示,例如,在其车轮由电机驱动的车辆10中,车辆后部结构12构造成包括后轮舱14和后地板16。下面将描述包括后轮舱14和后地板16的周边构造。应注意,根据该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2基本构造成两侧对称(关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所以在图1至图3中主要示出了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车辆右侧),并且在下面的描述中,还将主要描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后轮舱14容纳后轮,并且设置在车辆后部中的左右车体侧部18中。每个后轮舱14都装备有:车轮舱外侧部件20,其构成后轮舱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和车轮舱内侧部件22,其构成后轮舱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车轮舱外侧部件20和车轮舱内侧部件22通过冲压金属板料而形成。车轮舱外侧部件20和车轮舱内侧部件22通过在设置于它们的周缘部的凸缘部24和26(参见图2)处点焊而互相接合。因此,形成圆顶状的后轮舱14。

张紧机构(strainers)28装接于车轮舱内侧部件22,该张紧机构28用作接收来自悬架的输入的强化部件。具体地,张紧机构28以如下方式被装接:它们在车轮舱内侧部件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轮舱内侧部件22向内突出。各个张紧机构28的在与其纵向垂直的方向上切割的截面形成为具有设置在周缘部上的一对凸缘部30的大致帽状形状,并且张紧机构28在凸缘部30处通过点焊接合于车轮舱内侧部件22。因此,张紧机构28与车轮舱内侧部件22形成闭合截面。

后地板面板16装接于车轮舱内侧部件22的下端部。后地板面板16形成为板厚方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的基本上的平坦面板形状,并且后地板面板16构成行李舱的地板。

将电力供给到驱动车辆10的车轮的电机的电池32被置于后轮舱14之间并且在后地板面板16的上表面上。电池32形成为基本矩形箱状,并且内部设置了多个电池单元模块。对于从外部输入的载荷,电池单元模块由稍后描述的构成电池32的侧面部的框架部件34保护。

如图3所示,电池32的侧面部由框架部件34构成。框架部件34具有这样的构造: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和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通过紧固部件一体地互相接合,所述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设置在电池32的后端部侧,所述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设置在电池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所述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设置在电池32的前端部侧。

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例如由铝合金制成的挤压部件构成,并且其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地延伸。此外,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的在与其纵向垂直的方向上切割的截面形成为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的纵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并且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形成为内部具有多个闭合截面部的中空部件(参见图4)。应注意,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被设置为比后地板面板16的后端更加靠近车辆前方。

像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一样,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由铝合金制成的挤压部件构成,并且以其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延伸。此外,像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一样,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的在与其纵向垂直的方向上切割的截面形成为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的纵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并且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形成为内部具有多个闭合截面部的中空部件。

各个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由与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相同的铝合金制成的挤压部件构成,并且具有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和抵接部46。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和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以它们的纵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的状态延伸。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构成了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的车辆前部。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构成了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的车辆后部。此外,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壁部48更加向内设置。另外,与张紧机构28的在与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相对应的区域处的车辆宽度方向内壁部48相比,该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更加向车辆向后方向设置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设置。应注意,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通过紧固件接合于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的前端部。此外,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接合于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的后端部。

支架45设置于各个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的下端部。各个支架45以其板厚方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各个支架45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部固定于电池32。此外,在支架45的板厚方向上贯通支架45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三个)紧固孔形成在各个支架4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中。紧固件49插入到并且紧固在这些紧固孔中以及在与这些紧固孔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在后地板面板16中的通孔中。

支架41设置于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的下端部。支架41以其板厚方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支架41的后端部固定于电池32。此外,在支架41的板厚方向上贯通支架41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四个)紧固孔形成在支架41的前端部中。紧固件49插入到并且紧固在这些紧固孔中以及在与这些紧固孔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在后地板面板16中的通孔中。因此,框架部件34和电池32固定于后地板面板16。应注意,虽然在该实施例中电池32经由支架41和45固定于后地板面板16,但是电池32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直接固定于后地板面板16。

抵接部46设置在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与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之间。抵接部46由与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相同的由铝合金制成的挤压部件构成,基本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基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的后端与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后部44的前端互相连接。因此,当在车辆前视图中观看时,抵接部46设置在张紧机构28的车辆后侧,并且与张紧机构28重合(参见图2)。即,抵接部4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张紧机构28对置地设置。

如图2所示,电池32的前端部设置于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与左右一对后轮舱14的张紧机构28对应的位置。具体地,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的在电池32的前端部中的前表面50与张紧机构28的前侧面52被设置成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中。另外,电池32的前端部经由连接部件54连接到张紧机构28。

当从车辆平面图中观看时,各个连接部件54形成为基本的矩形板状,并且具有形成在其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处的肋部(beadportion)56。肋部56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辆向前方向上突出。在板厚方向上贯通连接部件54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两个)张紧机构紧固孔设置在各个连接部件5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中。具体地,一个张紧机构紧固孔在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形成在肋部56与连接部件54的上端部58之间,并且另一个张紧机构紧固孔在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形成在肋部56与连接部件54的下端部60之间。另外,还在张紧机构28的前侧面52中的与连接部件54中的张紧机构紧固孔对应的位置处形成通孔,并且紧固件62通过连接部件54中的张紧机构紧固孔和张紧机构28中的通孔插入并且紧固在这些紧固孔和通孔中。

在板厚方向上贯通连接部件54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两个)电池紧固孔设置在各个连接部件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部中。具体地,一个电池紧固孔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在肋部56与连接部件54的上端部58之间,并且另一个电池紧固孔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在肋部56与连接部件54的下端部60之间。另外,还在电池32的前端部上的框架部件34中的与连接部件54中的电池紧固孔对应的位置处形成通孔,并且紧固件62通过连接部件54中的电池紧固孔和框架部件34中的通孔插入并且紧固在这些紧固孔和通孔中。因此,左右一对后轮舱14互相连接。

(该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接着,将描述该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这里,将使用图5和图6所示的比较例来描述该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应注意,利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与实施例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件,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如图6所示,电池102置于车辆100的后轮舱14之间,并且置于后地板面板16上。电池102由多个侧壁部106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并且内部设置有多个电池单元模块。

如图5所示,当在车辆俯视图中观看时,电池10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侧壁部10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于后轮舱14的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应注意,一个张紧机构28与另一个张紧机构2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央地板横梁104互相连接。因此,电池102的前端部设置于中央地板横梁104的车辆后侧。

在根据比较例的情况下,电池102的尺寸受限于能够设置在左右一对车辆后轮舱14之间以及中心地板横梁104的车辆后侧上的空间中的尺寸。由于该原因,为了增大电池102的尺寸,可以想到去除中央地板横梁104并且使电池102的前端部在车辆向前方向上延伸。然而,在该情况下,已经减小了电池102在车辆向前方向上的移动的中央地板横梁104不再存在,所以当在后部冲击时,冲击载荷输入到电池102,存在电池102的移动量增加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抵接部46设置在电池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中。抵接部46被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装接于左右一对后轮舱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的张紧机构28对置。因此,当后部冲击时,冲击载荷输入到电池32并且电池32在车辆向前方向上移动,抵接部46与张紧机构28进行抵接接触,如图3所示。张紧机构28与后轮舱14形成闭合截面,所以它们比后轮舱14的一般部分的刚性更高。由于该原因,能够更可靠地将冲击载荷从张紧机构28经由后轮舱14传递到上侧车体(upperbody)和悬架,并且能够减小电池32自身的移动。因此,能够减小在后部冲击时的电池32的移动。

此外,定位成比抵接部46更加靠近车辆向前方向的电池32的前端部设置于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所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能够将电池32的前端部设定为比张紧机构28更加靠近车辆向前方向。也就是说,无论抵接部46与张紧机构28进行抵接接触的位置,都能够增大电池32自身的尺寸。因此,能够增大电池32的尺寸,同时减小在后部冲击时的电池32的移动。

而且,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与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以一体构成的状态设置在电池32中。因此,在后部冲击时输入到电池32的冲击载荷从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传递到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并且之后从设置在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中的抵接部46传递到张紧机构28。因此,能够在控制电池32自身变形的同时将冲击载荷更可靠地传递到张紧机构28。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在后部冲击时的电池32的移动。

应注意,虽然在该实施例中,电池32的前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与左右一对后轮舱14的张紧机构28对应的位置,但是电池32的前端部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在车辆向前方向上越过张紧机构28延伸(例如,远到后座靠背的后表面),从而进一步增大电池32的尺寸。与此相反地,通过将电池32的前端部设置于张紧机构28的车辆后侧,电池32还可以形成为当在车辆俯视图中观看时的矩形形状。在该情况下,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放大电池32,从而进一步增大电池32的尺寸。

此外,电池32的框架部件34的宽度框架构成部件前部42被设置成比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壁部48整体更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但是车辆后部结构12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仅将框架部件34的对应于张紧机构28的那些区域设置成比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壁部48更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其它区域设置成比张紧机构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壁部48更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而且,框架部件34由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和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构成,但是框架部件34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仅由后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6和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构成。

而且,电池32的抵接部46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用作强化部件的张紧机构28对置,但是抵接部46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设置在后轮舱14上的其它部件对置。

此外,电池32的抵接部46设置在框架部件34的宽度端部框架构成部件38中,但是抵接部46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设置在电池32的前端部框架构成部件40中或设置在除此之外的区域中。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以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的各种其它方式修改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