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组装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31815阅读:来源:国知局
件部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胎圈引导件从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时,能够从引导板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前端进入到车轮的外周侧上面与轮胎胎圈之间。因此,能够使引导板更顺畅地进入到上述间隙中。由此,能够将引导板更良好地配置在轮胎的胎圈的下方。
[0027]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该装置具备轮胎升降装置(86),在所述胎圈引导件转动位置切换装置将所述胎圈引导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轮胎升降装置提升所述轮胎,从而扩大所述车轮的外周侧上面与所述轮胎的胎圈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
[0028]本发明中,胎圈引导件从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时,轮胎升降装置提升轮胎从而扩大车轮的外周侧上面和轮胎胎圈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因此,能够使引导板更切实地进入到车轮的外周侧上面与上侧胎圈之间的间隙中。
[0029]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引导件的底面(53)以与所述胎圈引导件的转动位置无关地、越是靠近所述车轮的中心侧越是位于高的位置的方式而倾斜。
[0030]本发明中,胎圈引导件的底面以与胎圈引导件的转动位置无关地、越是靠近所述车轮的中心侧越是位于高的位置的方式而倾斜。因此即使在车轮的外周侧上面向着径向中心侧隆起的情况下,该隆起部也不会干扰胎圈引导件。
[0031]此外,上述说明中,为了有助于理解发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对应的发明的构成,对实施方式中使用到的附图标记添加了括号,但发明的各构成要素并不限定于所述附图标记所规定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组装装置的大致构成图。
[0033]图2是胎圈引导件的部分剖面俯视图。
[0034]图3是从图2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胎圈引导件的侧视图。
[0035]图4是从图2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胎圈引导件的主视图。
[0036]图5是表示伸缩杆的倾斜度的说明图。
[0037]图6是表示胎圈引导件的转动位置的说明图。
[0038]图7是表示下侧胎圈嵌入工序的胎圈引导件的旋转的说明图。
[0039]图8是表示上侧胎圈嵌入工序的胎圈引导件的旋转的说明图。
[0040]图9是表不下侧胎圈嵌入工序的胎圈引导件的功能的说明图。
[0041]图10是表不上侧胎圈嵌入工序的胎圈引导件的功能的说明图。
[0042]图11是表示上侧胎圈嵌入工序的滚轮的功能的说明图。
[0043]图12是变形例的胎圈引导件的部分剖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轮胎组装装置的大致构成图。
[0045]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组装装置具备:工作台10,在此搭载有车轮H,在车轮H上倾斜地临时卡合有轮胎T ;组装单元20,设置在工作台10的上方并将轮胎胎圈嵌入于车轮H的轮辋R ;单元升降驱动部80,用于升降组装单元20 ;轮胎横按压驱动部82,在横向方向上按压临时卡合于车轮H的轮胎T的胎面;轮胎纵按压驱动部84,从上向下按压临时卡合于车轮H的轮胎T的胎侧;轮胎升降驱动部86,从下向上提升临时卡合于车轮H的轮胎T ;控制器90,用于控制轮胎组装装置的操作。
[0046]倾斜地临时卡合有轮胎T的车轮H(以下,称为轮胎临时卡合车轮H)通过搬送装置(未图示)被搬送到工作台10,并通过设置于工作台10的夹具装置(未图示)被固定。由于用于搬送轮胎临时卡合车轮H的搬送装置以及将轮胎临时卡合车轮H固定在工作台10的夹具装置并非本发明的特征,与现有技术中的装置并没有区别,所以省略图示和说明。
[0047]对于由搬送装置搬送的轮胎临时卡合车轮H,以使车轮H的外观设计面朝上的方式水平地搭载并固定于工作台10。这里,在倾斜地临时卡合于车轮H的轮胎T中,将在形成于上侧胎侧的内周前端的轮胎胎圈称为上侧胎圈TBU,将在形成于下侧胎侧的内周前端的轮胎胎圈称为下侧胎圈TBD。在不区分上侧胎圈TBU和下侧胎圈TBD的情况下,仅称为轮胎胎圈TB。在轮胎T倾斜地临时卡合于车轮H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下侧胎圈TBD与车轮H的外观设计面侧的外周端的两处地方相接触。
[0048]以下,将固定于工作台10的车轮H的中心轴CL称为装置中心轴CL,将装置中心轴CL的平面上的位置称为装置中心O。装置中心轴CL朝向竖直方向。
[0049]车轮H由嵌入轮胎T的部分即圆筒状的轮辋R、及连结于汽车的轮毂的圆盘D以一体方式形成。轮辋R中,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用于支撑轮胎胎圈TB的侧面的轮缘RF,在各轮缘RF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安装并固定轮胎胎圈TB的胎圈薄板部RS。在轮辋R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具有最小直径的圆筒部即凹陷部RD (也称为沟部)。该凹陷部RD为,将轮胎T组装于车轮H时,暂时地使轮胎胎圈TB的一部分插入的区域,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相反侧(对着径向的那一侧)的轮胎胎圈TB嵌入于轮辋R。
[0050]组装单元20具备:中心轴21 ;使中心轴21绕该轴心转动的轴转动驱动部22 ;设置于中心轴21的前端的滑臂30 ;臂进退驱动部31,使滑臂30在其轴向进退从而调整滑臂3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滚轮按压部60,与固定于滑臂30的伸缩部40同样地固定于滑臂30 ο
[0051]中心轴21为,以使该中心轴与装置中心轴CL相一致的方式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棒状体。对于轴转动驱动部22,例如具备发动机以及减速齿轮,从而使中心轴21绕轴心转动。轴转动驱动部22的壳体经由升降臂23连结于单元升降驱动部80。单元升降驱动部80固定于未图示的装置主体框架,并使升降臂23升降。对于单元升降驱动部80,例如,可以具备螺丝输送机构或齿轮齿条机构等,可以采用将发动机的转动运动变换为升降臂23的直线运动的机构或者通过油压气缸使升降臂23升降的机构等公知的驱动机构。当通过单元升降驱动部80使升降臂23升降时,相应地,轴转动驱动部22进行升降,因而组装单元20整体将会进行升降。由此,能够调整后述的胎圈引导件50的上下方向位置。因此,单元升降驱动部80能用于调整胎圈引导件50的上下方向位置。
[0052]此外,在轴向上进行冲击运动的后述的驱动部(轮胎横按压驱动部82、轮胎纵按压驱动部84、臂进退驱动部31、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滚轮升降驱动部61)也与单元升降驱动部80同样地,可以使用将发动机的转动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的驱动机构或油压气缸等。
[0053]在中心轴21的前端设置有滑臂30。滑臂30以沿着固定于中心轴21的前端的引导部32在水平方向上可滑动的方式而设置。引导部32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正面开放的长方体,在其内部将滑臂30以可滑动的方式保持。臂进退驱动部31固定于引导部32,使滑臂30在该轴向(水平方向)上进行进退。
[0054]在滑臂30中设置有伸缩部40和滚轮按压部60。伸缩部40设置于从引导部32露出的滑臂30的正面。另外,滚轮按压部60设置于滑臂30的前端。伸缩部40具备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连杆机构42、杆支撑部43、伸缩杆44。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固定于滑臂30,使输出轴45在与滑臂30的轴相平行的方向上进行进退。杆支撑部43固定于滑臂30,并将伸缩杆44以可绕该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撑。连杆机构42将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的输出轴45的进退运动变换为伸缩杆44的转动运动。连杆机构42通过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的输出轴45的前进而使伸缩杆44向第一方向转动,并通过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的输出轴45的后退使伸缩杆44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此外,作为使伸缩杆44转动的驱动机构,可以使用发动机、减速器。
[0055]伸缩杆44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于杆支撑部43,通过伸缩杆转动驱动部41来调整围绕自身轴心的转动位置。伸缩杆44为朝向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金属柱体,在其下方前端固定有金属制的胎圈引导件50。图2是胎圈引导件50的部分剖面俯视图,图3是从图2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胎圈引导件50的侧视图,图4是从图2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胎圈引导件50的主视图。胎圈引导件50为,由具有圆筒状侧面的柱状部51和设置于柱状部51的下端的勺子状的引导板52以一体方式形成的。引导板52为,从柱状部51的前端向径向外侧以圆弧状延伸的板体,并具有构成与柱状部51的中心轴线垂直相交的平面的底面。该底面形成有与构成柱状部51的端部的底面相连接的平面。以下,将由引导板52的底面和柱状部51的底面所构成的连续平面称为引导部底面53。
[0056]引导板52包括形成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状外周的第一圆弧外周部52a、向与第一圆弧外周部52a的弯曲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且形成曲率半径比第一圆弧外周部52a小的圆弧状外周的第二圆弧外周部52b、连结第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