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08575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本申请W日本专利申请2014-160633(申请日2014年8月6日)为基础,享受该 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设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一种用于提高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的结构,即,胎面的条形花纹向轮胎径 向外侧鼓出,其鼓出的顶点从条形花纹的宽度方向中屯、向车辆安装时的内侧偏移的结构已 被人们公知(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5-263180号公报)。
[0004]另外,条形花纹或花纹块的刀槽花纹密度也会影响驾驶稳定性。例如,若刀槽花纹 密度大,则在雪地上的驾驶稳定性良好。但是,由于刀槽花纹密度大时条形花纹或花纹块的 刚性相应地小,因此,在干燥路面上的特别是高负载下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较差。另一方 面,若刀槽花纹密度小,则干燥路面上的高负载下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良好,而在雪地上的 驾驶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000引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雪地上的驾驶稳定性和干燥路面上的高负载下转弯时 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0007] 解决课题的方法
[0008] 本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是一种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肩地面接触部的旁边分 别形成有居间(Mediate)地面接触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居间地面接触部分 别形成有刀槽花纹,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居间地面接触部的刀槽花纹密 度大于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居间地面接触部的刀槽花纹密度,并且成为车辆宽度方向 内侧的居间地面接触部与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居间地面接触部相比更向轮胎径向外 侧突出。
[0009] 发明的效果
[0010]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能够兼顾雪地上的驾驶稳定性和干燥路面上的高负 载下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示出充气轮胎1的胎面2附近的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0012] 图2是充气轮胎1的胎面花纹。
[0013]图3是充气轮胎1的其他胎面花纹。
[0014]图4 (a)、图4化)是表示充气轮胎1的接地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充气轮胎1的结构)
[001引如图1所示,除胎面2W外,本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1的截面结构是现有技术中已 知的结构,并且其具备:胎圈部;及帘布层10,其W包裹胎圈部的形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向外侧折回。在帘布层10的轮胎径向外侧,依次层叠有带束层11、带束加强层12及胎面 2。除运些构件W外,也可根据轮胎功能上的需要设置各种各样的构件。
[0017] 如图1-3所示,在胎面2形成有围绕轮胎圆周方向一周的四个主沟槽20。并且,轮 胎被主沟槽20划分成: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屯、地面接触部21 ;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肩 地面接触部22、22 ;及位于中屯、地面接触部21和胎肩地面接触部22、22之间的居间地面接 触部23a、23b。此外,中屯、地面接触部21在其宽度方向的范围内包括轮胎赤道E。在本实 施方案中,中屯、地面接触部21和居间地面接触部23a、23b是,围绕轮胎圆周方向一周但没 有被横沟槽截断的条形花纹。另一方面,胎肩地面接触部22是由多个花纹块22a在轮胎圆 周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
[0018] 充气轮胎1安装到车辆的方向是固定的。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W下,称为IN侧)的居间地面接触部作为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 辆宽度方向外侧(W下,称为OUT侧)的居间地面接触部作为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
[0019] 如图2、3所示,在居间地面接触部23a、23b形成有刀槽花纹24。IN侧居间地面接 触部23a的刀槽花纹密度大于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的刀槽花纹密度。在此,刀槽花 纹密度是指,每个接地面的单位面积上的、出现在接地面的刀槽花纹24的合计长度。IN侧 居间地面接触部23a的刀槽花纹密度相对于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的刀槽花纹密度的 比率(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的刀槽花纹密度/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的刀槽花纹 密度)优选为1.2W上且3. 5W下。
[0020] 如图1所示,在居间地面接触部23a、23b,形成有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l向轮胎径向 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5日、25b。在该情况下,并不是在居间地面接触部23日、23b的一部分形成 有突起,而是如图1所示,优选地,居间地面接触部23a、23b的整体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l向 轮胎径向外侧突出。轮胎基准轮廓线Ll在图1中W双点划线表示。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 23a的轮胎基准轮廓线LlW经过=个点P、Q、R的圆弧表示,其中,所述=个点P、Q、R为:IN 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P、Q;W及比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更靠 近轮胎赤道E的地面接触部(即,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侧的 端部R。另外,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的轮胎基准轮廓线LlW经过S个点S、T、U的圆 弧表示,其中,所述S个点S、T、U为:0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T、 U;W及比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更靠近轮胎赤道E的地面接触部(即,中屯、地面接触 部21)的、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侧的端部S。
[002。 IN侧的突出部25a的突出量大于OUT侧的突出部2化的突出量。优选地,IN侧的 突出部25a的顶点26a(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l向与轮胎基准轮廓线Ll垂直的方向最突出 的部分)与OUT侧的突出部2化的顶点2化相比,仅高出0. 2mmW上且1. 5mmW下。在此, "高出"是指,向与轮胎基准轮廓线Ll垂直的方向突出。
[0022] 此外,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l未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也 可。在该情况下,优选地,IN侧的突出部25a的顶点26a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I仅突出0. 2mm W上且1. 5mmW下。
[0023] 如图1所示,优选地,在中屯、地面接触部21形成有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2向轮胎径 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7。在该情况下,并不是在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一部分形成有突起, 而是如图1所示,优选地,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整体从轮胎基准轮廓线L2更向轮胎径向外 侧突出。在此,在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R、S和两个居间地面接触部23曰、 23b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各端部Q、T中,求得经过S个点Q、R、S的圆弧和经过S个点R、S、T 的圆弧,并将曲率半径大的那个圆弧作为轮胎基准轮廓线L2。
[0024] 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突出部27的突出量小于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的突出 部25a的突出量。优选地,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的突出部25a的顶点26a与中屯、地面 接触部21的突出部27的顶点28相比,仅高出0. 2mmW上且1.OmmW下。在此,"高出"也 是指,向与轮胎基准轮廓线L2垂直的方向突出。另外,优选地,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突出 部27的突出量大于OUT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b的突出部25b的突出量。
[002引在此,优选地,中屯、地面接触部21突出部27的顶点28位于比中屯、地面接触部21 的宽度方向中屯、更靠近IN侧的部分,更优选地,位于从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 屯、仅W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半宽度的25%W上且50%W下的长度向IN侧偏移的位置。
[0026] 如图2、3所示,优选在中屯、地面接触部21形成有刀槽花纹24。如图2所示,中屯、 地面接触部21的IN侧和OUT侧的刀槽花纹密度可W是相同的。但是,优选地,中屯、地面接 触部21的比宽度方向中屯、靠近IN侧的刀槽花纹密度,大于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比宽度方 向中屯、靠近OUT侧的刀槽花纹密度。可W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实现运种刀槽花纹密度之 差。例如,如图3所示,若刀槽花纹24W在中屯、地面接触部21的IN侧开口且未在OUT侧 开口的方式形成,则IN侧的刀槽花纹24的合计长度比OUT侧更长,因此IN侧的刀槽花纹 密度比OUT侧更大。另外,若刀槽花纹24的轮胎圆周方向的间隔W在IN侧窄且在OUT侧 宽的方式形成,则IN侧的刀槽花纹密度比OUT侧更大。
[0027] 在W上的说明中,轮胎基准轮廓线11、L2或各突出部25a、25b、27的顶点26日、 26b、28的突出量,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标准轮辆并使其处于标准内压时的无负载状态 下的基准轮廓线和突出量,并且是使用激光形状测定装置来测量该状态下的轮胎形状而得 到的。在此,标准轮辆是指,JATMA规格中的"标准轮辆"、TRA规格中的"设计轮辆值esign 化m)"、或ETRTO规格中的"测量轮辆(Measuring化m)"。标准内压是指,JATMA规格中的 "最高气压"、TRA规格中的"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限制灯IRELOADLIM口SAT 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巧"中所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规格中的"充气压 力(IN化ATIONPRESSURE)"。另外,接地面是指,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所述标准轮辆并使其 处于所述标准内压下,并且在施加所述标准内压的最大负载能力的80%的负载时,与平坦 的路面接触的面。
[002引(效果)
[0029] 如上所述,在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曰,形成有突出量大于其他地面接触部的突 出部的突出部25曰。因此,若充气轮胎1接地,并且对其IN侧和OUT侧施加几乎相等的负载, 则如图4(a)所示,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的接地面比其他地面接触部的接地面变得更 宽。因此,IN侧居间地面接触部23a显著地有益于驾驶稳定性。在此,由于IN侧居间地面 接触部23a的刀槽花纹密度大,因此在其作用下,充气轮胎I在雪地上的驾驶稳定性优异。
[0030] 另一方面,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