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43326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包括:底板;纵梁,所述纵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沿车辆长度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纵梁固定;第一至第三安装座,三个安装座分别安装在三个横梁上,每个安装座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处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三个安装座可以将车辆动力系统安装在底板的横梁上,从而可以提高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强度和扭转刚度。
【专利说明】
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在传统轻型客车上,电动动力总成安装到车身底板横梁上,这样底板横梁的安装强度较低,扭转刚度差,应力比较集中,不便于应力的释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可以提高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强度和扭转刚度。
[000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包括:底板;纵梁,所述纵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沿车辆长度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纵梁固定;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二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三安装座固定在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所述第三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三安装座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上正对;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处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通过设置上述三个安装座,可以将车辆动力系统安装在三个横梁上,从而可以使得底板和车辆动力系统之间的连接强度高,扭转刚度高,可以保证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可靠性。另外,三个安装部可以将相应的应力传递给相应的横梁,从而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可以有利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0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还可以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二安装部处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交的顶点处。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固定,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正上方。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本体部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且上下间隔开。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固定,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正上方。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本体部相对所述底板倾斜设置且上下间隔开。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安装座包括:第三本体部,所述第三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定,所述第三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第三本体部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正上方。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本体部相对所述底板倾斜设置且上下间隔开。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均构造为截面为U形的马鞍形,并且所述第一安装部的U形敞开口与所述第三安装部的U形敞开口正对,所述第二安装部的U形敞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所处的一侧。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由于上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通过三个安装座安装在横梁上,可以使得底板和车辆动力系统之间的连接强度高,扭转刚度高,可以保证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可靠性。另外,三个安装部可以将相应的应力传递给相应的横梁,从而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可以有利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中的第一安装座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 ]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底板1;纵梁20;
[0021]第一横梁30;第二横梁40;第三横梁50;
[0022]第一安装座60;第一安装部61;第一本体部62;安装孔63;加强板64;减重孔65;
[0023]第二安装座70;第二安装部71;第二本体部72;
[0024]第三安装座80;第三安装部81;第三本体部8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6]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
[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可以包括:底板10、纵梁20、第一横梁30、第二横梁40、第三横梁50、第一安装座60、第二安装座70和第三安装座80。如图1所示,纵梁20固定设置在底板10上,而且两条纵梁20沿车辆宽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开。第一横梁30、第二横梁40和第三横梁50分别固定设置在底板1上,而且第一横梁30、第二横梁40和第三横梁50沿车辆长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纵梁20固定。
[0028]第一安装座60固定在第一横梁30与第二横梁40之间,第一安装座60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一安装部61。第二安装座70固定在第一横梁30与第二横梁40之间,第二安装座70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二安装部71,第二安装座70与第一安装座6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三安装座80,第三安装座80固定在第三横梁50与第三横梁50之间,第三安装座80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三安装部81,第一安装座60与第三安装座80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正对。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动力系统通过上述三个安装座安装在三个横梁上,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动力系统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安装可靠性,可以使得三个横梁和车辆动力系统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好,而且扭转刚度较好,可以提升车辆动力系统安装在底板10上的安装可靠性。另外,车辆动力系统与上述三个安装座之间安装拆卸方便,可以提高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效率。
[0029]其中,第一安装部61、第二安装部71和第三安装部81分别处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由此,第一安装部61、第二安装部71和第三安装部81受力均匀,可以较好地固定安装车辆动力系统,并且每个安装部可以将相应的应力传递给相应的横梁,从而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可以有利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30]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通过设置上述三个安装座,可以将车辆动力系统安装在三个横梁上,从而可以使得底板10和车辆动力系统之间的连接强度高,扭转刚度高,可以保证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可靠性。另外,三个安装部可以将相应的应力传递给相应的横梁,从而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可以有利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三角形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第二安装部71处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交的顶点处。换言之,第一安装部61到第二安装部71的距离与第三安装部81到第二安装部71的距离相同。由此,可以使得车辆动力系统传递到各个安装部处的力均匀,可以保证底板10的受力均匀性,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而且还可以保证车辆动力系统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安装可靠性。
[00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安装座60可以包括:第一本体部62,第一本体部6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30和第二横梁40固定,第一安装部61固定在第一本体部62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一安装部61位于第一横梁30的正上方。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本体部62可以提高第一横梁30和第二横梁4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底板10的结构强度。而且第一安装部61可以将车辆动力系统传递来的应力传递给位于其正下方的第一横梁30上,从而可以便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33]优选地,第一本体部62与底板10平行设置,而且第一本体部62和底板1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由此,第一本体部62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底板10在上下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底板10对车辆动力系统的支撑能力。
[0034]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安装座70可以包括:第二本体部72,第二本体部7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30和第二横梁40固定,第二安装部71固定在第二本体部72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二安装部71位于第二横梁40的正上方。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本体部72可以提高第一横梁30和第二横梁4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第二本体部72和第一本体部62相对设置,从而第一本体部62、第二本体部72、第一横梁30和第二横梁40之间形成一个回路,可以有效加强底板10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提高底板10支撑车辆动力系统的能力。而且第二安装部71可以将车辆动力系统传递来的应力传递给位于其正下方的第二横梁40上,从而可以便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35]优选地,第二本体部72相对底板10倾斜设置,而且第二本体部72与底板1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由此,第二本体部72还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加强底板1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底板10对车辆动力系统的支撑能力。
[0036]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三安装座80可以包括:第三本体部82,第三本体部8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横梁40和第三横梁50固定,第三安装部81固定在第三本体部82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三安装部81位于第三横梁50的正上方。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本体部82可以提高第二横梁40和第三横梁5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底板10的结构强度。而且第三安装部81可以将车辆动力系统传递来的应力传递给位于其正下方的第三横梁50上,从而可以便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37]优选地,第三本体部82相对底板10倾斜设置,而且第三本体部82与底板1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由此,第三本体部82还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加强底板1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底板10对车辆动力系统的支撑能力。
[00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61、第二安装部71和第三安装部81均构造为截面为U形的马鞍形,并且第一安装部61的U形敞开口与第三安装部81的U形敞开口正对,第二安装部71的U形敞开口朝向第一安装部61和第三安装部81所处的一侧。如图1所示,三个安装部构造为朝向一侧敞开的U形结构,U形结构的三个安装部可以与车辆动力系统配合方便,可以便于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和拆卸。如图1所示,第一安装部61和第三安装部81位于第二安装部71的左侧,第二安装部71的U形敞开口朝向左侧敞开。
[0039]下面以图2所示的第一安装部61为例对三个安装部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61整体固定在第一本体部62的端部上,第一本体部62的端部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30上,具体地,第一本体部62的两个端部可以分别焊接连接在第一横梁30和第二横梁40上。第一安装部61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孔63,紧固件可以穿过两个安装孔63将车辆动力系统安装在第一安装部61上。第一安装部61上可以设置有加强板64,加强板64为第一安装部61的侧板向外冲压形成,加强板64可以提高第一安装部61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第一安装部61对车辆动力系统的支撑能力。
[0040]另外,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本体部62上可以设置有减重孔65,减重孔65可以沿第一本体部62的长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减重孔65可以降低第一安装座60的重量,可以使得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004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 ο由于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100通过三个安装座安装在横梁上,可以使得底板10和车辆动力系统之间的连接强度高,扭转刚度高,可以保证车辆动力系统的安装可靠性。另外,三个安装部可以将相应的应力传递给相应的横梁,从而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可以有利于力的传导和释放。
[00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4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纵梁,所述纵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 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沿车辆长度方向间隔开,每个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纵梁固定;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一安装部;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二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间隔开; 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三安装座固定在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所述第三安装座具有用于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三安装座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上正对;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处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二安装部处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交的顶点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 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固定,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正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且上下间隔开。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 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固定,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正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相对所述底板倾斜设置且上下间隔开。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座包括: 第三本体部,所述第三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固定,所述第三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第三本体部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正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本体部相对所述底板倾斜设置且上下间隔开。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均构造为截面为U形的马鞍形,并且所述第一安装部的U形敞开口与所述第三安装部的U形敞开口正对,所述第二安装部的U形敞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所处的一侧。10.—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安装结构。
【文档编号】B60K1/00GK205632079SQ201620313718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4日
【发明人】罗杰, 于洪东
【申请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