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77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小车的中间支撑折叠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轴向折叠式爬楼小车的中间支撑折叠机构。
本人曾在1986年8月14日申报了轴向折叠式爬楼小车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86206051。该车是通过在二块异形板之间设置一套,中间支撑周边拉紧机构来实现轴向折叠的。这种机构在结构上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制出一种新的中间支撑折叠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还可实现半自动支撑,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是所说的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由设置在二块异型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二组以上的能实现三角受力的可折叠式支撑件构成,支撑件在二块异形板(1)、(10)之间呈三角形支撑,固定二块异形板(1)、(10)在支撑状态下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要点是利用可折叠式支撑件由折叠状态转动到支撑状态的转动力带动能实现扛杆受力的偏心轴拉紧机构或扛杆拉紧机构产生拉紧力或压力将车架等附属机构固定在二块异形板上。
图1、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俯视图、A-A侧视图。
图4、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俯视图。
现结合二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由设置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三组能实现三角受力的可折叠式支撑件(A)、(B)、(C)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要点,与该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相配套的偏心轴拉紧机构,由对称设置在二块并形板(1)、(10)上的四个结构相同的“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和四个结构相同的“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构成。“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由“U”型拉紧圆槽(30),拉紧圆槽座(29),导向孔(33),偏心轴(34),弹性垫(32),车架管(31)构成。拉紧圆槽座(29)与导向孔(33)同轴线,固定在异形板(1)或(10)上。导向孔(33)固定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内侧。拉紧圆槽座(29)固定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外侧。“U”型拉紧圆槽(30)上的拉片(35),从拉紧圆槽座(29)穿过导向孔(33)与偏心轴(34)联结,车架管(31)插在“U”型拉紧圆槽(30的圆槽内,弹性垫(32)设置在车架管(31)和拉紧圆槽座(29)之间。“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由“T”型拉紧圆托(27),转向托盘座(24),导向孔(23),转向托盘(26),弹性垫(25),车架管(28),偏心轴(21)构成。转向托盘座(24)与导向孔(23)同轴线,固定在二块异型板(1)或(10)上。导向孔(23)固定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内侧,转向托盘座(24)固定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外侧。“T”型拉紧圆托(27)上的拉片(22)从转向托盘座(24)穿过导向孔(23)与偏心轴(21)联结,转向托盘(26)装置在“T”型拉紧圆托(27)和转向托盘座(24)之间,弹性垫(25)设置在转向托盘(26)和转向托盘座(24)之间,车架管(28)与转向托盘(26)连接,并且“T”型拉紧圆托(27)还能在转向托盘(26)内转动。转向托盘(26)和转向托盘座(24)相对应面都设置凸起的花纹,以增加磨擦力。可折叠式支撑件(A)、(B)、(C)包括支撑框架(3)、(8),(12)、(20),(13)、(19),卡槽(6),模板(16),弹簧(16B)(见图1,图2,图3),支撑框架(3)、(8)、(12)、(13)、(19)、(20)均为梯形,在主视图方向前后投影一致,卡槽(6)从A-A侧视图看是开口朝下的槽形,在主视图方向前后投影一致,其上部设有轴孔(4)、(7),其下部设有卡槽口(5),模板(16)在A-A侧视图看是梯形,并在梯形的中间部位设置弹簧(16B),在主视图方向前后投影一致,其上部设有“T”形导向槽(14)、(18),其下部设有轴孔(15)、(17),支撑框架(3)、(8)、(12)、(13)、(19)、(20)在选用塑料、薄钢板制造时可以是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弹簧纲丝,将框架设计成梯形可将侧向受力转换成支撑力和拉力。支撑框架(3)、(8)的一端边设置在卡槽(6)上的轴孔(4)、(7)内,其另一端边分别与二个“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2)、(9),二个“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34)、(36)连接。支撑框架(12)、(20)的一端边设置在模板(16)上的“7”形导向槽(14)、(18)内,并压在弹簧“16B”上,其另一端边分别与二个“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11)、(21),二个与之对应的“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联结。支撑框架(13)、(19)的一端边设置在模板(16)上的轴孔(15)、(17)内,其另一端边分别与二个“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11)、(21),二个与之对应的“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连接。由于支撑框架(12)、(20)与“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11)、(21)及之对应的二个“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是联结,而支撑框架(13)、(19)与“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11)、(21)及与之对应的二个“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的偏心轴是连接。所以偏心轴的转动仅受控于支撑框架(13)、(19),在图1所示的支撑状态,是支撑框架(12)、(20)在弹簧(16B)的作用下,沿“7”形导向槽(14)、(18)的下端自动进入“7”形导向槽(14)、(18)的上止点横台(14A)、(18A),卡槽(6)上的卡槽口(5)的两侧卡圆口(5A)、(5B)又在模板(16)和支撑框架(12)、(21)之间插入,将支撑框架(12)、(20)相邻端卡在止点横台(14A)、(18A)内,使支撑框架(12)、(20),(13)、(19),模板(16)之间不能相互位移,构成两个连为一体的三角形,将两偏心轴(11)、(21)之间距离固定住,由于偏心轴孔(11)、(21)与异形板(1)、(10)下部联结,则异形板(1)、(10)的下部被固定了相互位置,异形板(1)、(10)的上部与偏心轴(2)、(9)联结,受支撑框架(3)、(8),卡槽(6)的控制,异形板(1)、(10)的上部也被固定了相互位置。在图1所示的支撑状态中偏心轴(2)、(9),(11)、(21)等都处在死点位置上,又由于支撑框架(3)、(8),卡槽(6)位于两偏心轴(2)、(9)的中心连线上,在卡槽(6)上的卡槽口(5A)、(5B)设有很小的凸起就可使卡槽口(5A)、(5B)定位在止点横台(14A)、(18A)处。由于支撑框架(3)、(8),(12)、(13),(19)、(20)设有侧向受力,而且支撑框架均设计成梯形,使侧向受力转换成支撑力和拉力。支撑框架(3)、(8),(12)、(20)是梯形长边相邻,支撑框架(13)、(19)是短边相邻,使支撑框架(13)、(19)在折叠状态下进入支撑框架(12)、(20)的空挡内。在两模板(16)的对应支撑框架(3)、(8)的部位设置,凹槽(16A)、(16B)、(16C)、(16D),便于支撑框架(3)、(8)的折叠,最大地减少折叠中的厚度。
该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的折叠、支撑过程如下,提起卡槽(6),支撑框架(12)、(20)退出止点横台(14A)、(18A),用外力使异形板(1)、(10)靠近,弹簧(5A)被支撑框架(12)、(19)沿导向槽(14)、(18)下移过程压缩,支撑时只要解除外力,弹簧使支撑架(12)、(20)进入止点横台(14A)、(18A),再压下卡槽(6),则中间支撑折叠装置展开并定位。
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间支撑折叠装置,由设置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二组能实现三角受力的可折叠式支撑件(D),(E)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要点,与该中间支撑折叠装置配套的扛杆拉紧机构由对称设置在二块异形板(1)、(10)上的四个结构相同的“U”型扛杆拉紧机构和四个结构相同的“T”型扛杆拉紧机构构成。它们的结构与“U”型偏心轴拉紧机构、“T”型偏心轴拉紧机构基本相同,仅是用锁轴(55)取代了偏心轴(21),用力点挡(56)取代了偏心轴(21)的偏心作用。二组可折叠式支撑件(D)、(E),包括支撑框架(37)、(47),(52)、(54),定位模板(46)。支撑框架(37)、(47)的一端边过通过销轴(41)联结,其另一端边分别与二个“U”型扛杆拉紧机构,二个“T”型扛杆拉紧机构,通过销轴(36)、(48)、(36A)、(48A)联结,在销轴(36)、(48)、(36A)、(48A)下侧靠近异形板(1)、(10)处,支撑框架(37)、(47)延长构成力点挡(35)、(49)、(35A)、(49A),该力点挡在支撑状态下顶在异形板(1)、(10)上。销轴(41)的两端又设置在模板(46)、(46A)的槽口(45)内,两模板(46)、(46A)通过搬把(57)连接,且为一整体。在支撑框架(37)、(47)上,靠近相联结处,设有卡槽(38)、(44),支撑框架(52)、(54)上的径向定位挡(43)、(39)可分别卡在卡槽(44)、(38)内。支撑框架(52)、(54)上设有轴向定位挡(40)、(42)的下方端边,通过销轴(53)联结,其另一端边分别与二个“U”型扛杆拉紧机构,二个“T”型扛杆拉紧机构,通过销轴(51)、(55)、(51A)、(55A)联结,在销轴(51)、(55)、(51A)、(55A)下侧靠近异形板(1)、(10)处,支撑框架(52)、(54)延长构成力点挡(50)、(56)、(50A)、(56A),该力点挡在支撑状态下顶在异形板(1)、(10)上。销轴(53)的两端又分别设置在模板(46)、(46A)上的转动轴孔内,使两支撑框架(52)、(54)联结在一起。在两支撑框架(52)、(54)相联结处的上方,设有轴向定位挡(42)、(40),径向定位挡(43)、(39)。轴向定位挡(42)、(40)与径向定位挡(43)、(39)受力方向相反,二轴向定位挡(42)、(40)是相互作用,相当于第一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2)、(20)在模板(16)上的导向槽(14)、(18)内通过模板(16)传递的相互作用力,在此实施例中销轴(41)并不担负传递轴向定位挡(40)、(42)相互作用力,而是在轴向定位挡(40)、(42)相接触的部位相互产生作用力。卡槽(44)、(38)相当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槽口(5)。轴向定位挡(40)、(42),径向定位挡(39)、(43)与销轴(53)和销轴(51)、(55)之间呈三角形设置,受卡槽(38)、(44)的限制使支撑框架(52)、(54)不能位移,替代了第一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2)、(13),(19)、(20)的作用,也形成了三角受力支撑。
图4和图5所示的支撑折叠装置的支撑过程,是按下支撑框架(37)、(47),轻提模板搬把(57),就基本进入图4所示支撑状态,再用力压下支撑框架(37)、(47),受轴向定位挡(40)、(42)控制,支撑框架(52)、(54)仅能展成如图1所示“人”形,此时销轴(41)受模板导槽(45)控制进入轴向定位挡(40)、(42)形成的缺口,径向定位挡(39)、(43)也进入卡槽(38)、(44),将模板(46)转动一定角度,销轴(53)、(41)联结在一起,支撑框架(37)、(47),(52)、(54)全部到位,力点挡(36)、(48)、(50)、(55)等都顶在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销轴同时把“U”型拉紧圆槽,“T”型拉紧圆托拉向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则弹性垫(25)、(32)等的弹力反作用到支撑框架(37)、(47),(52)、(54)上,消除了支撑框架(37)、(47),(52)、54)在销定过程中形成的间隙,也使二异形板(1)、(10)相对外侧联结的车架定位更牢固。
权利要求
1.中间支撑折叠装置,包括中间支撑折叠机构和拉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中间支撑折叠机构由设置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二组以上的能实现三角受力的可折叠式支撑件构成。
2.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中间支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中间支撑折叠机构,由设置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三组能实现三角受力的可折叠式支撑件(A)、(B)、(C)构成,可折叠式支撑件(A)、(B)、(C),包括支撑框架(3)、(8),(12)、(20),(13)、(19),卡槽(6),模板(16)。
3.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中间支撑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中间支撑折叠机构,由设置在二块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二组能实现三角受力的可折叠式支撑件(D)、(E)构成,可折叠式支撑件包括支撑框架(37)、(47),(52)、(54),定位模板(46)。
专利摘要
中间支撑折叠装置,是便携式小车或爬楼小车用以实现轴向折叠的装置。该装置由设置在两块异形板(1)、(10)相对应内侧及内侧空间的两组以上的可折叠式支撑件构成。该装置结构简单,可实现半自动支撑,实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B62B5/00GK87203125SQ87203125
公开日1987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1987年3月31日
发明者刘志华 申请人:刘志华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