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924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有关具备前侧框架(Front Side Frame),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缓冲梁梁(BumperBeam),挤压管(Crush Pipe),以及挡板(Shroud Panel)的车辆前部结构,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2-240744号公报所公开的内容,根据图4所示,该车辆前部结构具备,缓冲面(Bumperface)106,以及设置于该缓冲面106后方的挡板101,散热器(radiator)102,缓冲加强件105,挤压管105a,缓冲梁加强部件的凸缘部(Flange)105b,前侧框架121等,上述左右挤压管105a之间所设置的挡板101通过连接部件,与挤压管105a和前侧框架121之间所夹持、连接的凸缘部105b的向车身内侧前方延伸的支撑部前端,即挡板连接部105d相连接。
如上所述,由于挡板101连接设置在凸缘部105b的向车身内侧前方延伸的支撑部前端,由此能够提高设置在挡板101后方的部件的布局性能。
但挤压管的长度因车而异,当需要较长挤压管时,挡板设置在相对于挤压管后端相当靠前的位置,因此从凸缘部105b到挡板连接部105d之间的支撑部长度需进一步向前延长,使该支撑部位于挡板101前方,为了抑制震动、确保耐用性就必须提高该支撑部的强度以及刚性。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生不影响车辆内乘客安全的轻微冲撞时,缓冲加强件105随着挤压管前侧被压碎,而后退至与挡板101相碰,而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支撑挡板101的支撑部件的强度以及刚性,导致挡板101难以后退,结果挡板101所支撑的部件容易损坏,从而增加了用户的修理费用。
另外,如果从凸缘部105b到挡板连接部105d之间的支撑部长度继续延长,并同时提高该支撑部的强度以及刚性,在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因支撑部从挤压管105a后端独立向前延伸,当发生挤压管105a从其前端被压碎至后端以吸收冲撞负荷的强烈冲撞时,支撑部的强度以及刚性反而阻碍了挤压管的冲撞吸收性能,从而导致车辆前部结构无法确保乘客的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在发生轻微冲撞时能够防止挡板所支撑的部件的损坏,在发生强烈冲撞时能够维持挤压管的冲撞吸收性能的挡板支撑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辆左右两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框架;由在前侧框架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缓冲梁(Bumper beam),以及与缓冲梁的左右两端连接并向后延伸,其后端与上述前侧框架前端连接的挤压管所构成的缓冲加强件;与上述缓冲加强件连接,同时支撑冷却装置的挡板;其中,上述挡板连接在上述挤压管的沿前后方向的途中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挡板连接在挤压管的沿前后方向的途中位置,因此当发生挤压管从其前端到设置有挡板的位置被压碎的轻微冲撞时,只有挤压管被压碎,即使上述冲撞使缓冲梁与挡板碰撞,由于挤压管被压碎,可使挡板产生一定程度的后退,因此仅有挡板和挡板的支撑部件与缓冲梁接触并后退,从而可防止挡板以及冷却装置等挡板所支撑的部件被损坏。
另外,当发生挤压管从其前端至后端被全部压碎的强烈冲撞时,挡板相对于挤压管的压碎也仅仅是产生后退,从而能够维持挤压管的冲撞吸收性能,以确保乘客的安全。
在上述结构中,挡板可通过连接部件与挤压管连接,该连接部件,从挤压管的上表面部经内侧表面部一直到下表面部,在大致垂直于挤压管的延伸方向的同一个平面内予以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挡板通过连接部件可在挤压管的任意位置被支撑,同时连接挡板的连接部件与挤压管的上表面部、内侧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连接,因此与以往技术相比,支撑挡板的连接部件短而轻,同时与三个面部连接可获得较高的支撑强度,并且连接部件与挤压管的连接位置大致处于垂直于挤压管的延伸方向的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强烈冲撞时挤压管在前后方向上被压碎的过程中,连接部件与挤压管侧的连接部不会产生抵抗,从而能够维持挤压管的冲撞吸收性能,以进一步确保乘客的安全。
在上述结构中,挡板通过连接部件与挤压管连接,该连接部件包括挤压管侧连接部,挡板侧连接部,以及连接上述两个连接部的连接部,其中挤压管侧连接部在位于挡板侧连接部后侧的位置与挤压管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在发生轻微冲撞时,挡板与缓冲梁等位于挡板前方的部件接触过程中,连接挡板侧连接部与挤压管侧连接部的连接部发生变形,通过该连接部的变形能够抑制施加于挡板的负荷,因此位于挤压管后方的挤压管侧连接部在维持挡板的支撑的同时,还可防止挡板以及冷却装置等挡板所支撑的部件被损坏。
在上述结构中,连接部件的连接部设置有中空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连接部件的连接部设置有中空部,当车辆发生强烈冲撞时,连接部件不会针对冲撞负荷产生抵抗,而且容易弯曲变形,由此挤压管可被均匀压碎,以维持冲撞吸收性能。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缓冲梁与挤压管,以及前侧框架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挤压管与连接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挤压管与连接部件,以及挡板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以往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1至3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是缓冲梁与挤压管,以及前侧框架的连接结构的透视图。其中,图1(A)是从车辆前方右侧观测的透视图,图1(B)是从车辆后方右侧观测的透视图(但前侧框架未图示)。如图1(A)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由在缓冲面(未图示)后方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缓冲梁1,和连接在该缓冲梁1左右两端并向后延伸的挤压管2、2所构成的缓冲加强件BR;以及设置在挤压管2的后部,并在车身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前侧框架4。其中,挤压管2与前侧框架4的端面所分别设置的凸缘部2F,4F,相互对面并通过连接部件(未图示)予以连接。
连接部件6设置在挤压管2的沿前后方向的途中位置。该连接部件6可由1块铜板压制成形,具体而言,图2所示(沿图1(A)中箭头A方向,即从挤压管2开始由车辆内侧后下方指向连接部件6的方向的视图)的连接部件6通过焊接固定在挤压管2上。
通过图2可知,连接部件6,通过作为挤压管侧连接部的固定面6f、6g、以及6h分别焊接固定在连接于前侧框架4前端的挤压管2的车身内侧表面部2i、下表面部2u、以及上表面部2h(参照图3)上,由此获得较高的支撑强度。
并且,焊接的方向如图2中阴影范围的焊接部W所示,在车身内侧表面部2i上为上下方向,在下表面部2u以及上表面部2h上为车辆宽度方向,并且这些焊接位置大致位于垂直于挤压管2的前后延伸方向的同一平面(由点线所示的平面)内。
此外,固定于挤压管2的上表面部2h的固定面部6h,其前端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面部6a,该延伸面部6a向车身内侧前方延伸后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挡板上部连接面部6d连接。
另外,固定于挤压管2的车身内侧表面部2i的固定面部6f,其前端部设置有向车身内侧前方延伸的延伸面部6b,该延伸面部6b前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挡板中部连接面部6c连接。
并且,延伸面部6b后方设置有由开口边缘8形成的纵长中空部8a。由此,延伸面部6b不仅向车身内侧延伸,而且该面部内后侧还设置有纵长中空部8a,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尤其是发生挤压管2从前端压碎至后端以吸收冲撞负荷的强烈冲撞时,连接部件6不会针对冲撞负荷产生抵抗,而且容易弯曲变形,由此挤压管2可被均匀压碎,以维持冲撞吸收性能。
另外,固定于挤压管2的下表面部2u的固定面部6g,通过向前延伸表面部(无符号)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挡板下部连接面部6e连接。同时,挡板上部连接面部6d以及挡板下部连接面部6e上分别形成了用于连接挡板的连接孔H1,H2。
以上,通过图2对挤压管2与连接部件6的连接结构,以及连接部件6自身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由此可知,挤压管2与连接部件6的连接结构,在连接位置上与以往技术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该连接位置处于挤压管2的沿前后方向的途中位置,并且大致位于垂直于挤压管2的前后延伸方向的同一平面内,因此在车辆发生冲撞时,挤压管2可被均匀压碎以维持冲撞吸收性能,从而确保乘客的安全。
并且,挤压管2与连接部件6的连接,由挤压管2的上表面部2h,内侧表面部2i以及下表面部2u等3个平面部予以实现,且连接部件6的向前延伸长度短于以往技术中的长度,因此在发生冲撞时,连接部位很难被破损压断,使挡板20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
另外,由于连接部件6从位于挤压管2途中位置的固定部向前延伸后与挡板20连接,因此在发生轻微冲撞时,即使缓冲梁1后退与挡板20接触,也可通过挤压管2和连接部件6的变形使挡板20后退,由此不仅可以防止挡板20的破损,也能防止散热器、内冷却器等挡板20所支撑的部件的损坏。
下面,就图3进行说明。其中,假想线所示的缓冲梁1被焊接、固定在位于挤压管2前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梁固定面部10上(图2中也予以图示)。
挡板20,由包含单种树脂,或玻璃纤维等强化部件的复合强化树脂一体成形,即所谓的树脂材料挡板,在其侧端部,通过具有连接于后方车身的延长部28的上部22,下部26,以及连接上部22和下部26的左右端的一对纵梁24,形成开口K。另外,散热器面向开口K,在靠近该开口的后方,由挡板20予以支撑。
并且,根据对图2的上述说明,挡板20通过连接部件6与挤压管2相连。详细而言,连接部件6,在挤压管2的沿前后方向的途中位置,被焊接、固定在上表面部2h,内侧表面部2i(参照图2),下表面部2u(参照图2)的3个面部上,并且在位于上述固定位置前方的位置具有向车辆内侧延伸的挡板上部连接面部6d和挡板下部连接面部6e,这些用于连接挡板的上部连接面部和下部连接面部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孔H1、H2。
在挡板20中,纵梁24利用上述挡板连接孔H1、H2,通过连接部件(未图示)连接在挡板上部连接面部6d和挡板下部连接面部6e的背面上。
以上,关于挤压管2与连接部件6的连接结构,连接部件6的结构,以及连接部件6与挡板20的连接结构,仅对面向车辆前方的右侧部分进行了说明,但其左侧的结构与右侧完全相同。
如上所述,使用本发明,不仅能够提高挡板支撑性能,同时在发生轻微冲撞时能够防止冷却装置等挡板所支撑的部件产生破损,而且在发生强烈冲碰时能够维持挤压管的冲撞吸收性能以确保乘客的安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框架,设置在车辆左右两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缓冲加强件,由在上述前侧框架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缓冲梁,以及与缓冲梁的左右两端连接并向后延伸,其后端与上述前侧框架前端连接的挤压管构成;挡板,与上述缓冲加强件连接,同时支撑冷却装置;其中,上述挡板连接在上述挤压管的沿前后方向的途中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挡板通过连接部件与上述挤压管连接,上述连接部件,从上述挤压管的上表面部经内侧表面部一直到下表面部,在大致垂直于挤压管的延伸方向的同一平面内予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挡板通过连接部件与上述挤压管连接,上述连接部件包括挤压管侧连接部,挡板侧连接部,以及连接上述两个连接部的连接部,上述挤压管侧连接部在位于上述挡板侧连接部后侧的位置与上述挤压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的连接部设置有中空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具有在发生轻微冲撞时能够防止挡板所支撑的部件受到损伤,在发生强烈冲撞时能够保持挤压管的冲撞吸收性能的挡板支撑结构。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连接部件(6)的挤压管侧连接部,即固定面部(6f)、(6g)、以及(6h)分别固定在挤压管(2)沿前后方向的内侧表面部(2i)、下表面部(2u)、以及上表面部(2h)上,从上述固定面部整体向前朝车辆内侧延伸的挡板侧连接部,即挡板上部连接面部(6d)与挡板下部连接面部(6e)上连接有挡板(20),挤压管侧连接部与挡板侧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6b)设置有中空部(8a)。由于连接部件(6)大致固定在挤压管(2)途中位置的同一平面内,因此,挤压管(2)可被均匀压碎,以维持冲撞吸收性能。
文档编号B62D25/20GK1522917SQ20041000484
公开日2004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4日
发明者小川雅规, 松本孝雄, 前田多朗, 朗, 雄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