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16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的挡雨遮阳篷,具体说,是一种支撑架和顶篷可以伸缩收放及分解,使骑车人能根据需要,即用即开,不用时存放在车上的便携式挡雨遮阳篷。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均为一个整体,用支架固定安装在车身之 上,在市场上、网络上和电视广告里推介销售的均为此类。通过检索公开的出版物没有发现 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也没有发现公开使用的先例。现有技术的缺陷和问题是十 分明显的电动自行车一旦安装上了这种挡雨遮阳篷,它将长期置于车身之上,带来行车风 阻增大,耗电增加等问题;车体也变高发胖,影响美观,失去了小巧便捷的特性。这是很多车 主不愿安装车篷的重要原因。其实,电动自行车的挡雨遮阳篷只有在雨雪风天或烈日高照之时急需使用,平时 大多数情况下不必天天使用,电动自行车不必常年顶着一个车篷运行,就像人不必天天举 着一把伞一样。因此,要实现电动自行车的挡雨遮阳功能,为电动自行车配备即用即开的便 携式挡雨遮阳篷极具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收集起来、随车存放的便携式电动自行 车挡雨遮阳篷,使车主在骑车外出时即用即开,十分便利。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把车篷的支撑架和相应篷面体制做成可以由伸缩机 构、折叠机构,充气机构及其相互组合的机构,使其能够伸缩收放或分解为几部分。使用时, 把各部分顺序展开并联接起来,即构成挡雨遮阳篷整体;平时不使用时,则上述各部分分别 收缩、折叠收集起来,存放于车上相应部位处,不影响原车外观形态和功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有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体积大、 长期固定在车上而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即用即开,即方便车主使用,又便于平时存放,而 不影响车的轻巧便捷特性;节省电池耗电量,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尽的说明图1是挡雨遮阳篷展开使用时的侧面正视示意图。图2是前支架展开时的正视图。图3是前支架的俯视图。图4是顶篷盒与后支架收起、放置在电动自行车后座上时的俯视图。图5是顶篷盒与后支架的侧视图。图6是图4、图5中后支架的支撑杆与固定装置之间、后支架与顶篷盒之间的转轴 连接及定位机构剖面示意图。图7是顶篷盒展开时的俯视图。图8是图7中顶篷盒沿B—线的剖面图。图9是顶篷盒的篷布平展时的形状示意图。
上述图1至图9描述的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图10是采用骨节式折叠杆的顶篷盒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骨节式折叠杆限位展开、折叠原理示意图。上述两图展示了本发 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图12是采用充气管架结构的篷体透视图,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图9描述的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式,即整个挡雨遮阳篷分为前支架1、 后支架20、顶篷盒40三部分。其中,前支架1采用明槽推拉杆结构,固定、展开和叠合挡风 玻璃3、4、5 ;后支架20采用伸缩杆结构;顶篷盒40采用伸缩杆并叠合起来的复合结构。顶 篷盒40与后支架20之间轴连接;篷布60与前支架1之间为挂钩连接。平时不使用时,顶 篷盒40和后支架20收存在电动自行车的后座上,平放时具有坐人、置物功能;竖起时则可 作为后靠背使用;使用时,上述三部分1、20、40顺序展开并联接起来,即构成挡雨遮阳篷整 体,见图1示意图。如图2、图3所示,前支架1底部有与车体前部适配的连接固定件2,安装于车的前 部。前支架1上部安装有三片挡风玻璃板3、4、5,这些挡风玻璃板3、4、5的侧边分别安装在 两组明槽推拉杆的相应杆体6、7、8上。各节杆体7、8向上移动时,带动相应挡风玻璃板4、 5展开,与底玻璃板3拼接成为一大块行车所需的挡风板。杆体7、8向下移动,即把挡风玻 璃板4、5顺序叠合在底玻璃板3之上。另外,上述各杆体6、7、8的上端均装有向外侧伸出 的支撑柱9、10、11,用以支撑、挂接篷布60的前部。其中,支撑柱9用于挂接篷布前端的挂 钩61。同时,拼接而成的整体挡风板位于篷布60的里侧,其边缘部分支撑篷布60的前部倒 “U”形的内侧部分。如图4、图5所示,后支架20由两组支撑杆21、22和固定装置23构成。固定装置 23与电动车后座架适配安装在一起。两组支撑杆21、22为多级伸缩杆结构,其底端由一根 圆轴24连为一体,此轴24穿过固定装置23上部的连接轴套25,使支撑杆21、22底端与固 定装置23转轴连接。支撑杆21、22可以转动到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定位,其定位方法如图 6所示轴体24上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各有一个凹槽26,轴套25上装有一个受弹簧27支撑 的定位闩28,轴体24转动到相应位置时,定位闩28下部弹入凹槽26,实现轴24套25定位。 两组支撑杆21、22的最外节的外端也有一根圆形连接轴29,用于与顶篷盒40的连接。定 位闩50安在顶篷盒连接轴套51的中部位置,用于顶篷盒40相对于后支架20的旋转定位。 其定位方位是收存时,顶篷盒40平放在支撑杆21、22的平面内定位,其盒底板46稳定平 放在电动自行车的后座上;使用时,先竖起后支架20的支撑杆21、22,顶篷盒40绕轴29转 动到水平略仰起位置定位,如图5所示。其定位机理与前述后支架20的两组支撑杆21、22 底端与固定装置23上部的连接轴套之间的定位机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两组支撑杆 21、22的最外节的外端顶点以提拉柄30连在一起,提拉柄30上设有定位键31与杆体内部 的卡位装置相联,用于对支撑杆21、22伸缩到位后定位。上述这种提拉杆卡位装置是普遍 常用的,其机理此处不再赘述。如图7、图8所示,顶篷盒40的结构为一个能够翻开和闭合的扁盒体结构,由盒体 41、两组横向伸缩杆42、43及篷布60三部分组成。盒体41的两层翻盖44、45与盒底板46间均为180度 限位翻开,采用翻开180度的限制打开角度的合页,使盒体41展开后成为一 个稳固的平面体。盒底板46外面附有海绵层32、皮革面33及物品夹34,供平时坐人、放置 小物件之用。所述两组横向伸缩杆42、43分别安装在顶篷盒体41的两层翻盖44、45的内 侧面、以盒体中轴线A-A成轴对称的水平外斜位置上,并且每节杆体的前端均装有一根与 杆体约成水平直角方向的弧形支撑柱47、48、49,以支撑、固定篷布60之用。篷布60为一裤形防水布,如图9所示。其后端缝合在顶篷盒体41的内面上,其前 部为倒“U”形,其开口宽度略小于前支架1的挡风玻璃板3、4、5的宽度,以便覆盖其上。篷 布60前端有挂钩61,用以把篷布60挂接到前支架1的相应支撑柱9上。篷布60的中后部 两侧缝有袋槽62、63、64,用于插入相应的支撑柱47、48、49,并能绑定。这样安装上的篷布 60,可随横向伸缩杆42、43 —起收展、叠合。平时,后支架20和顶篷盒40就平放在电动自行车的后座上面,用以坐人、放小物 件。当需要使用车篷时,按如下顺序操作一、上提定位闩28,向上转动提拉柄30,使后支 架支撑杆21、22竖立起来,到位后定位闩28自动弹回定位;二、按住定位键31,向上提拉提 拉柄30,使后支架支撑杆21、22完全伸展,到位后松开定位键31定位;三、上提定位闩50, 转动顶篷盒40与后支架20成水平仰起角度,到位后定位闩50自动弹回定位;四、翻开顶篷 盒40的两盖44、45,手持篷布60的前部向前拉伸,篷布60带动两组横向伸缩杆42、43完全 伸出,把篷布60前端的挂钩61挂接在前支架的支撑杆9上;五、上拉前支架1上的挡风玻 璃板4、5与3拼成整块挡风板并撑起篷布60,操作完成。收起、存放车篷的操作,按上述的 相反顺序进行即可。这里应当指出,上述这种实施方式中,把顶篷盒做成扁盒体,放于车后部作为座位 使用的设计,尺寸上是可行的。经过对多种型号电动自行车进行实测,后座尺寸大都在宽 16厘米*长30厘米——宽30厘米*长45厘米范围内,把顶篷盒做成宽15厘米*长30厘 米——宽25厘米*长40厘米的大小均可。例如一个采用上述结构的15厘米宽*30厘米 长的顶篷盒,两盖展开后宽度可达40厘米,三节横向伸缩杆可伸出70厘米,并斜向外侧扩 展,使总宽度可达60厘米以上,这已达到了现行固定式车篷的通常宽度。而且,这种前部、 中部宽,后部窄的设计,正是实际所需。长度上,由于篷布中部一段无需支撑,其前部靠前支 架支撑,故完全能够满足车体长度要求。这里给出一组顶篷盒推荐尺寸长30厘米*宽16 厘米*厚6厘米。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即把上一实施方式的顶篷盒40内的两组 横向伸缩杆装置42、43改用三组“三”字形排列的骨节式折叠杆71、72、73代替。此结构的 折叠杆能够多节折合起来,也能够连续展开伸直,具有承重力,其结构原理如图11所示杆 体横断面为槽型,每两节杆体之间以横轴74连接,后一节76在前一节75的槽内,前一节75 为后一节76提供支撑面77,使后一节杆体76轴向转动展开时被前一节75挡在180度位置 上限定。当然也可制做为其它任何需要的限位角度。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车篷的支撑架是用可充气的软胶管80制成 的网状结构,各软胶管80嵌入篷布层内。按压自备打气包81可给软胶管80充气,当充气 到一定强度时,即可把篷布完整地展开成篷状。其前端用挂钩82、83挂接在前支架1上,后 端有固定插板84、85,插接在后固定装置86上。不使用时,从气门87处为软胶管80放气 后,把篷布折叠起来,放入车的后备箱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三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 改进等,均应仍归属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自行车用挡雨遮阳篷,由安装在车身上的支撑架和安附于该支撑架上的篷 面体两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伸缩机构、折叠机构、充气机构及其组合机构 构成的,能够伸展开来和收聚起来,并带动安附于其上的篷面体铺展开来和收集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整个挡雨遮阳篷结构 上分为前支架(1)、后支架(20)、顶篷盒00)三部分,此三部分(1、20、40)各自独立制做成 伸缩机构、折叠机构或它们的组合机构,它们各自展开并顺序联接起来,即构成挡雨遮阳篷 整体,而各自收集起来后,即可存放于车的相应部位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1)上安 装有数片挡风玻璃板(3、4、5),各片挡风玻璃板(3、4、5)的侧边分别安装在两组明槽推拉 杆的相应各节杆体(6、7、8)上,各节杆体(7、8)的上下移动,带动相应挡风玻璃板(4、5)与 底玻璃板( 顺序拼接展开或叠合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O0)安装 于车的后部,由两组多级伸缩杆(21、2幻和固定装置组成,它支撑、带动连接在其上端 的顶篷盒GO)上下移动和定位。平时不使用挡雨遮阳篷时,该两组多级伸缩杆(21、22)与 顶篷盒GO) —起,收缩平放于电动自行车后座之上,可作为乘坐座垫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盒00)由盒 体(41)、两组横向伸缩杆02、43)及篷布(60)组成,为一个能够翻开和闭合的盒体结构。 所述盒体Gl)的两层翻盖(44、妨)翻开后与盒体底板G6)保持平行,使整个盒体Gl)展 开后成为一个稳固平面体。所述两组横向伸缩杆(42、43)分别安装在顶篷盒体Gl)的两 层翻盖G4、45)的内侧面、以盒体中轴线(A-A)成轴对称的水平外斜位置上,并且每节杆 体的前端均装有一根与杆体约成水平直角方向的弧形支撑柱(47、48、49),以支撑、固定篷 布(6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盒00)为一 个能够翻开和闭合的盒体结构,它由盒体(41)、三组骨节式折叠杆(71、72、73)及篷布(70) 组成。所述三组骨节式折叠杆(71、72、7;3)沿“三”字形排开,分别固定在盒体Gl)的两盒 盖G4、45)和底板06)的内侧面上,各节向前依次展开,并且每两节之间各以特定角度限 位展开,以支撑篷布(70)起伏,形成所需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盒G0) 的外表面供乘坐的部位附有海绵层(32)、皮革面(33),皮革面(3 上设有物品夹(3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的挡雨遮阳篷,是一种即用即开的便携式挡雨遮阳篷。其支撑架和相应篷面体制做成伸缩机构、折叠机构、充气机构及其相互组合的机构,使其能够伸缩收放或分解为几部分。使用时,把各部分顺序展开并联接起来,即构成挡雨遮阳篷整体。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其要点是整个挡雨遮阳篷分为前支架1、后支架20、顶篷盒40三部分。其中,前支架1采用明槽推拉杆结构,固定、展开和叠合挡风玻璃;后支架20采用伸缩杆结构;顶篷盒40采用伸缩杆并叠合起来的复合结构。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行电动自行车挡雨遮阳篷的诸多问题,即用即开,方便使用和存放,节省电能。
文档编号B62J17/08GK102069869SQ200910223519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3日
发明者刘永刚 申请人:刘永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