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656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车身后部的下部布置燃料箱,并且在车身后部设置用于存放水平地 放置的备用轮胎的备用轮胎罩。在这种传统的汽车中,为了符合对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 荷而引起的燃料泄漏限制的规定,在向车辆前部移动的备用轮胎前方很难放置燃料箱和罐 箱,从而使得布局自由度受到限制。因而,例如在专利文献1(JP2006-193046A)中公开的备用轮胎存放结构中,通过 精心设计后部地板等的形状及设置其他部件,从而构造成当从车辆后部施加载荷时,备用 轮胎后部被向上推动而朝向车辆前部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防止备用轮胎朝向车辆前部被 沿着水平方向推出来。遗憾的是,上述传统的存放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必需精心设计后部地板等 的形状及设置其他部件,所以很难进行调节来防止备用轮胎向车辆前部移动,并且部件数 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了本发明,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的下部 结构,其中,当从车辆后部施加载荷时,通过利用刚性的后悬架使备用轮胎的后部被向上推 动以促使其朝向车辆前部转动,由此使备用轮胎向车辆前部的移动受到约束,并且减小朝 向燃料箱方向施加的载荷。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该车身后 部的下部结构设有布置在燃料箱的后方、备用轮胎的前方的后悬架,并具有用于在从车辆 后部施加的载荷的作用下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跳起的机构,其中,所述下部结构被构造 成这样,即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定位成与框架的竖直宽度的延长 线重叠,该框架位于所述后悬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并且当所述备用轮胎由于从所述车辆 后部施加的载荷而向车辆前部移动时,所述备用轮胎与所述后悬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由 此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以所述后悬架侧为中心被向上推起,并在竖直方向上转动。而且,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悬架弯曲地形成从而使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采取朝向车辆前部的凸起形状。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悬架设有前框架和后框架,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均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后框架下方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加强部件,来自 备用轮胎轮罩或所述备用轮胎的载荷施加到所述后框架。在本发明中,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的在竖 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加强部件的总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与车身的 悬挂位置的下方。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悬架由均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位于车辆前部侧的前框架和 位于车辆后部侧的后框架、以及位于左右两侧的支柱构成,所述支柱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 伸以将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彼此连接;并且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 述后框架的车身悬挂位置的下方或位于所述前框架或所述支柱的下方,来自备用轮胎轮罩 或所述备用轮胎的载荷施加至该后框架。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支柱朝向上方弯曲地形成为凸起形状。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后框架的面向所述备用轮胎侧的后表面上设有平面部。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后框架下方设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具有与所述后框 架的所述平面部相对应的平面部,并且所述后框架的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平 面部被布置成彼此齐平。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设有布置在燃料箱的后方、备用轮 胎的前方的后悬架,并具有用于在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的作用下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 跳起的机构,并且所述下部结构被构造成这样,即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 中心定位成与框架的竖直宽度的延长线重叠,该框架位于所述后悬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 并且当所述备用轮胎由于从所述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向车辆前部移动时,所述备用轮胎 与所述后悬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由此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以所述后悬架侧为中心被向 上推起,并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因此,当来自车辆后部的载荷施加在车身后部时,由于具有 高刚性的后悬架,备用轮胎向车辆前部的移动受到限制,且备用轮胎的后部在纵向方向上 向车辆前部的转动可通过向上推起备用轮胎的后部而得到促进。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下部结构,当来自车辆后部的载荷施加在车身后部时,即使备 用轮胎或备用轮胎轮罩将要向车辆前部移动,该移动也被后悬架所阻碍。因此,可防止燃料 箱和罐箱损坏,并且可容易地满足对由来自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所引起的燃料泄漏限制的 规定。特别地,不需要提供用于控制备用轮胎运转状态的地板结构等,并且燃料箱和罐箱可 以布置在当从车辆后部施加载荷时备用轮胎与后悬架接触位置前方的位置处,从而可以提 高布置自由度。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悬架弯曲地形成从而使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采取朝向车辆前部的凸起形状。因此,即使在从车辆后部施加的偏置载荷的情况下,备用轮 胎与后悬架的凸起形状部分发生接触,并且后悬架作用为转动中心,以便使备用轮胎后部 实现跳起。此外,在备用轮胎在竖直方向上与后悬架重叠的布置状态下,后悬架可安装成在 车辆纵向方向上与备用轮胎存放位置重叠,使得轴距可轻易地加长,从而增加设计自由度。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悬架设有前框架和后框架,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均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后框架下方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加强部件,来自 备用轮胎轮罩或所述备用轮胎的载荷施加到所述后框架。因此,后框架用作备用轮胎的转 动中心,这样可促进备用轮胎后部的跳起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 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或者位于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加强部件的总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因此,后框架用作备用轮胎的转动中心,以便进一步促进备用轮胎后部的跳 起效果。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与车身的 悬挂位置的下方。因此,当由于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使备用轮胎压在后框架上时,如果 车身悬挂位置存在于上方,则受压部分在向下侧下降的同时变形,以便促进轮胎跳起效果。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悬架由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位于车辆前部侧的 前框架和位于车辆后部侧的后框架、以及位于左右两侧的支柱构成,所述支柱在车辆纵向 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彼此连接;并且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 心位于所述后框架的车身悬挂位置的下方或位于所述前框架或所述支柱的下方,来自备用 轮胎轮罩或所述备用轮胎的载荷施加至该后框架。因此,当由于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 使备用轮胎压在后框架上时,受压部分在向下侧下降的同时变形,从而进一步促进轮胎的 跳起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支柱朝向上方弯曲地形成为凸起形状。因此,当由于从车 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使备用轮胎压在后框架上时,受压部分在向下侧下降的同时变形,从 而进一步促进轮胎的跳起效果。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后框架的面向所述备用轮胎侧的后表面上设有平面部, 此外,在所述后框架下方设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具有与所述后框架的所述平面部相对 应的平面部,并且所述后框架的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平面部被布置成彼此齐 平。因此,当备用轮胎轮罩的前部由于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接触后框架和加强件的后 部时,备用轮胎轮罩被平面部牢固地容纳,且可维持转动中心,从而可更进一步促进轮胎跳 起效果。


图1为后悬架在附接到车身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 式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图2为图1所示的后悬架的放大立体图;图3为表示在采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下部结构的车身后部中的后悬架 和备用轮胎之间的布置关系的侧视图;图4为图3中X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表示在采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下部结构的车身后部中当从车辆 后部施加载荷时备用轮胎和备用轮胎轮罩接触后悬架的状态的侧视图;和图6为表示备用轮胎的后部以后悬架侧为中心从图5中所示的状态推起并在纵向 方向上转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图1到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如图1、3和4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的汽车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中,布 置有燃料箱1,并且在该车身后部中设置有备用轮胎轮罩3,备用轮胎罩3为容纳水平放置的备用轮胎2的存放凹部。在燃料箱1的后方与备用轮胎2和备用轮胎轮罩3的前方的位 置布置有后悬架4。后悬架4安装在车身5和车轮6之间。构成用于减少来自路面的碰撞 和振动的后悬挂系统的后悬架4布置成与安装好的备用轮胎2的安装高度匹配。在图中, 箭头A指示车辆前方。在根据本发明的该实 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中,设置有由于来自车辆后部 施加的载荷而使备用轮胎2的后部2a跳起的机构。因此,在备用轮胎2水平容纳在备用轮 胎轮罩3内的装下,备用轮胎2倾斜地布置在其后部2a位于前部2b上方从而使备用轮胎 2向前方倾斜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构造,使得备用轮胎2的前部2b的竖直方向的中心C布置成与后悬架4 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框架(后面描述的后框架)的竖直宽度的延伸线重叠,并且当备用轮 胎2由于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朝向车身前方移动时,备用轮胎2与后悬架4直接接触 (或通过备用轮胎轮罩间接接触),因此备用轮胎2的后部2a以后悬架4侧为中心被向上 推起而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如图1到4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后悬架4由位于车辆前部侧的前框架11和位于车 辆后部侧的后框架12 ( 二者均在车辆宽度方向(箭头B所指方向)上延伸)、以及位于右侧 和左侧、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以将前框架11和后框架12彼此连接的支柱13和14构成。 前框架11和后框架12使用管状材料弯曲形成。后框架12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后 框架12与车身的悬挂位置15的下方,来自备用轮胎2或备用轮胎轮罩3的载荷施加至该 后框架。另选的是,后框架12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前框架11或支柱13和14的下 方。支柱13和14均朝向上方弯曲成凸起形状。因此,当由于来自车辆后部施加的载 荷而使得备用轮胎2压在后框架12上时,受压部分变形同时向下侧下降。后悬架4的后框架12弯曲地形成为使得其在车辆宽度方向(箭头B所指方向) 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前部(箭头A所指方向)形成凸起形状。因此,该构造形成为使得在来 自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作用下而向车辆前部移动的备用轮胎2或备用轮胎轮罩3与后框架 12的中央部的凸起形状部分发生接触。此外,该构造形成为即使在施加偏置载荷的情况下, 备用轮胎2也与后悬架4的凸起形状部分发生接触,且沿着后悬架4的形状施加载荷,从而 使得后悬架4作为为转动中心。在后框架12下方,设置有用于加强后框架12的第一加强部件16和第二加强部件 17。这些加强部件16和17被安装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部件17设置在第 一加强部件16的右侧和左侧。当施加了偏置载荷时,偏离后悬架4的中心的高载荷施加在 第二加强部件17上。因此,第二加强部件17具有比第一加强部件16高的刚性。备用轮胎2的前部2b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C位于后框架12和第一加强部件16 的总宽度的在竖直方向的中心上方,该构造使得后框架12作为备用轮胎2的转动中心。如 果不设置第一加强部件16,备用轮胎2的前部2b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C位于后框架12 的在竖直方向上中心上方。如图4所示,在后框架12的面向备用轮胎2侧的后表面上,设有通过将管材压扁 而形成的平面部12a。此外,设置在后框架12下方的第一加强部件16a设有与后框架12的 平面部12a相应的平面部16a。在面向备用轮胎2侧的后表面上,后框架12的平面部12a和第一加强部件16的平面部16a被布置成在竖直方向上齐平。当备用轮胎轮罩3的前部 由于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与后框架12的后部和第一加强部件16的后部接触时,后框 架12和第一加强部件16的平面部12a和16a容纳备用轮胎轮罩3,且具有保持备用轮胎2 的转动中心的功能。第二加强部件17的面向备用轮胎2侧的后表面侧形成有向下延伸的 平面部17a,从而能容纳备用轮胎轮罩3。如图5所示,在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的汽车中,当从 车辆后部指向车辆前部的载荷F施加在车身5的后部时,载荷F通过车身5等传递到备用 轮胎轮罩3的后部。因而,备用轮胎轮罩3与备用轮胎2 —起压向车辆前部,并在变形的同 时移动,且与后框架12和第一加强部件16的平面部12a和16a或第二加强部件17的平面 部17a接触而停止。因此,如图6所示,当备用轮胎轮罩3由于载荷F进一 步变形时,放置的备用轮胎2 的后部2a向前倾斜而引起如箭头R所示的、以后框架12侧的前部2b为中心的跳起,并朝 向车辆前部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因此,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中,由于备用轮胎2的前部 2b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C定位成与后悬架4的后框架12的竖直宽度的延伸线重叠,因 此,当备用轮胎轮罩3和备用轮胎2由于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F而向车辆前部移动时,备 用轮胎轮罩3和备用轮胎2与后框架12的平面部12a和第一加强部件16的平面部16a或 第二加强部件17的平面部17a接触,由此使备用轮胎2的后部2a以后框架12侧为中心跳 起,并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因此,当来自车辆后部的载荷F施加在车身后部时,可利用具有 高刚性的后悬架4,并且可通过后框架12和加强件16和17有效地阻挡备用轮胎2向车辆 前部的移动。因此,可防止位于后悬架4前方的燃料箱1等受损,并且能够容易地满足对由 于来自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引起的燃油泄漏限制的规定。此外,无需设置用于控制备用 轮胎2和备用轮胎轮罩3的运转状态的地板结构,从而可通过简单结构提高燃料箱1等的 布局自由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下部结构中,由于在后框架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弯曲地形成为朝向车辆前部的凸起形状,因此,即使在从车辆后部施加偏置载荷或倾斜向 上的载荷时,也可以阻止备用轮胎2和备用轮胎轮罩3的朝向车辆前部的移动。上述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而可基于本发 明的技术构思进行各种改进和变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16和17为单独的部件。但是,一个整体形成 的加强部件也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一种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设有布置在燃料箱的后方、备用轮胎的前方的后悬架,并具有用于在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的作用下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跳起的机构,其中所述下部结构被构造成这样,即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定位成与框架的竖直宽度的延长线重叠,该框架位于所述后悬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并且当所述备用轮胎由于从所述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向车辆前部移动时,所述备用轮胎与所述后悬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由此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以所述后悬架侧为中心被向上推起,并在竖直方向上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后悬架弯曲地形成从而使其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采取朝向车辆前部的凸起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后悬架设有前框架和后框 架,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后框架下方设有在车辆宽 度方向上延伸的加强部件,来自备用轮胎轮罩或所述备用轮胎的载荷施加到所述后框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 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 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加强部件二者的总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 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与车身的悬挂位置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后悬架由位于车辆前部侧的 前框架和位于车辆后部侧的后框架、以及位于左右两侧的支柱构成,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 框架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支柱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 框架彼此连接;并且所述后框架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后框架的车身悬挂位置的 下方或位于所述前框架或所述支柱的下方,来自备用轮胎轮罩或所述备用轮胎的载荷施加 至该后框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所述支柱朝向上方弯曲地形成为 凸起形状。
9.如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在所述后框架的面向 所述备用轮胎侧的后表面上设有平面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其中,在所述后框架下方设有加强部 件,该加强部件具有与所述后框架的所述平面部相对应的平面部,并且所述后框架的所述 平面部与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平面部被布置成彼此齐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的下部结构设有布置在燃料箱的后方、备用轮胎的前方的后悬架,并具有用于在从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的作用下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跳起的机构。所述下部结构被构造成这样,即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定位成与框架的竖直宽度的延长线重叠,该框架位于所述后悬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并且当所述备用轮胎由于从所述车辆后部施加的载荷而向车辆前部移动时,所述备用轮胎与所述后悬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由此使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以所述后悬架侧为中心被向上推起,并在纵向方向上转动。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1857049SQ20101018086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日
发明者内田浩司, 种田浩大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