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

文档序号:408436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
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婴儿车为一种普遍的婴儿承载装置。当婴儿乘坐于婴儿车内时,大人通常位于婴儿车座位的后侧位置操作婴儿车。因此,当大人推动婴儿车时,并无法让大人及婴儿可以相互看到。然而,若婴儿在座位上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亲人会比较有安全感。为了响应如此的需求,许多厂商陆续推出了具有前、后双向使用状态的婴儿车,主要将其背靠的设计改为可向前、后侧调整变换。当背靠向前倾斜时,可供婴儿面向后侧地乘坐于座椅上。当背靠向后倾斜时,则可供婴儿面向前侧地乘坐于座椅上。然而,目前坊间背靠可换向之婴儿车,其座椅都由前向乘坐表面及后向乘坐表面相组接而成,导致座椅的长度相较于传统背靠无法换向的婴儿车长了许多。因此,厂商在制作婴儿车时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以组装座椅,也间接加大了婴儿车的体积,而减损使用的便利性。有鉴于此,目前的需求为一种能改善上述缺失,提供更省使用空间及保有便利性的婴儿承载装置。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其可调整背靠组件沿座椅组件的位置,以充分利用座椅组件的使用空间,从而可达到背靠换向的效^ ο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其中该支撑架设有一座椅组件,该座椅组件的纵轴方向由该座椅组件的前端延伸至该座椅组件的后端;及一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及至少一定位基座,其中该背靠架为藉由该定位基座组接于该支撑架,且该定位基座可沿该纵轴方向调整至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位置为邻近该座椅组件的后端。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位置为邻近该座椅组件的前端。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设有至少一滑轨道,其中该定位基座可沿该纵轴方向于该滑轨道滑动。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轨道固定于该座椅组件的一侧边。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椅组件还设有一限制件,其中该限制件可选择性地允许该定位基座由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滑动。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包括一弹性臂,该弹性臂可介于一卡合位置及一释锁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弹性臂在该卡合位置时,该限制件位于邻近该滑轨道的位置,该弹性臂在该释锁位置时,该限制件位于邻近该座椅组件的位置。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基座设有一按压部,其中当该定位基座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藉由操作该按压部可促使该弹性臂由该卡合位置往该释锁位置位移。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还包括一斜面,当该定位基座可移动地往该第一位置位移时,该定位基座可接触该斜面并顶推该弹性臂往该释锁位置。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基座设有复数排放于不同径向角度的定位凹槽,该背靠架的末端设有一卡合件,该卡合件及该背靠架共同枢接于该定位基座,该卡合件可与任一定位凹槽相卡合而使得该背靠架锁定于不同倾斜角度。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整婴儿承载装置的背靠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婴儿承载装置包括一设有座椅组件的支撑架、一背靠架、及至少一定位基座,其中该背靠架藉由该定位基座组接于该支撑架,且该定位基座可藉由复数限制件定位于不同位置,而该方法包括解除该定位基座的卡合,其中该定位基座处于一第一位置;将该定位基座由该第一位置调整为一第二位置,其中该第二位置为沿该座椅组件的纵轴方向与该第一位置相间隔;及卡合该定位基座在该第二位置上。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将该定位基座由该第一位置调整为一第二位置的步骤包括沿一滑轨道滑动该定位基座。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该复数限制件可介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位移,该限制件在该卡合位置时可阻止该定位基座滑动。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该限制件为单一方向限制件。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解除该定位基座的卡合的步骤包括按压该定位基座上所设置的一按压部,以促使该限制件由该卡合位置位移至该释锁位置。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基座设有复数排放于不同径向角度的定位凹槽, 该背靠架的末端设有一卡合件,该背靠架及该卡合件共同枢接于该定位基座,该卡合件可与任一定位凹槽相卡合而使得该背靠架锁定于不同倾斜角度。藉由前述的设计,该背靠组件可调整为邻近该座椅组件前侧末端的位置、或邻近该座椅组件后侧末端的位置,使得婴儿承载装置可依据使用需求而改变为前向乘坐或后向乘坐的状态。此外,前述设计的另一优点在于,该座椅组件不需使用较大的座椅面积,同样可实现可换向的功能,故能改善习知的缺失。

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承载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绘示婴儿承载装置的背靠架、定位基座、及卡合件的组接示意图。图3为绘示定位基座与座椅组件的组接示意图。图4为沿图2的剖面C绘示定位基座处于座椅组件的后侧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绘示透过定位基座的操作解除限位件的卡合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绘示定位基座由座椅组件的后侧经限位件往前侧滑动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绘示定位基座往座椅组件的前侧滑动时经过另一限位件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绘示定位基座处于座椅组件的前侧时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绘示婴儿承载装置在背靠组件处于座椅组件的前侧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婴儿承载装置100
支撑架102座椅组件104
后侧端104A前侧端104B
背靠组件106前脚架110
后脚架112侧扶手114
车轮116推杆件118
侧杆119座椅板121
后侧末端12IA前侧末端121B
托架U3滑轨道125
背靠架131定位基座133
前端表面133A后端表面13!3B
卡合件Π4开口端134A
封闭端134B侧挡板135
侧壁136间隙137
铆接件138定位凹槽139
长槽孔140肩部141
突起143弹簧件145
按压部150AU50B顶推凸台152
限制件154AU54B弹性臂156
凸台158孔洞159
止动端部162、164抵触面166
斜面 170、172纵轴方向χ
枢轴Y长轴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承载装置100的立体图。婴儿承载装置100例如为婴儿车,其包括设有座椅组件104的支撑架102、以及背靠组件106。支撑架102包含前脚架110、后脚架 112、侧扶手114、数个车轮116、及推杆件118。侧扶手114设置于座椅组件104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前脚架110及后脚架112的顶端部相接。车轮116则分别设置于前脚架110 及后脚架112的底端部。推杆件118可由U形管体组成,其中推杆件118的左、右两侧杆可分别与各侧扶手114的后侧端枢接并与后脚架112相接。此外,支撑架102的左、右两侧亦分别设有一侧杆119,其中各侧杆119的前端部与前脚架110组接,各侧杆119的后端部则与后脚架112组接。依据此实施例,座椅组件104可由一座椅板121组成。然而,本发明的座椅组件 104亦可利用座布、座垫等材料组成座椅组件104的座面。座椅组件104的纵轴方向X是由座椅组件104的后侧端104A延伸至座椅组件104的前侧端104B,大致与侧杆119的延伸方向相同。座椅板121的左右两侧各凸设有托架123,其中托架123设置于座椅板121的下方并与侧杆119及后脚架112组接,使座椅组件104可被支撑于支撑架102上。此外,支撑架 102在座椅板121的左、右两侧亦分别固定有一滑轨道125。滑轨道125可平行于座椅组件104的纵轴方向X延伸,且在滑轨道125上以滑动式组接背靠组件106。继续参照图1,背靠组件106包括背靠架131、定位基座133、及卡合件134。依据此实施例,背靠架131可由一 U形管体组成,且背靠架131的左、右两侧可分别固设有一侧挡板135。背靠架131的左、右侧末端各与一定位基座133枢接,使背靠架131可绕定位基座133所界定的枢轴Y相对于定位基座133及座椅组件104转动,从而调整背靠架131相对于座椅组件104的倾斜角度。此外,定位基座133可沿滑轨道125前后滑动,从而调整背靠组件106连接于座椅组件104的位置。依据一实施例,背靠组件106可藉由定位基座133 沿滑轨道125的滑动而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其中定位基座133在第一位置时邻近座椅组件104的后侧端104A,定位基座133在第二位置时则邻近座椅组件104 的前侧端104B。图2为绘示背靠架131、定位基座133、及卡合件134的组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 定位基座133可设有两平行侧壁136,侧壁136之间形成有一间隙137,卡合件134固定于背靠架131的末端并藉由一铆接件138穿过卡合件134及背靠架131的对应长槽孔140而使得背靠架131及卡合件134沿枢轴Y共同枢接于定位基座133的侧壁136上,其中长槽孔140大致沿背靠架131的长轴Z延伸。此外,侧壁136的顶端部形成有复数排放于不同径向角度的定位凹槽139,且侧壁136的前、后端分别形成一肩部141。卡合件134侧表面凸设有突起143,卡合件134的突起143可与任一定位凹槽139卡合,以将背靠架131锁定于前向或后向倾斜位置。此外,当背靠架131向前或向后倾斜至邻近水平方向的位置(即躺平位置),卡合件134的突起143亦可与肩部141卡合,以锁定背靠架131的躺平位置。请继续参照图2,卡合件134具有筒状,其套接背靠架131的一端为开口端134A, 而另一端则为封闭端134B。背靠架131内更设有一弹簧件145,其中该弹簧件145的一端与铆接件138相接,而另一端则与卡合件134之封闭端134B相接。藉由铆接件138穿设于卡合件134、背靠架131的对应长槽孔140,使得背靠架131与卡合件134除枢转的动作外亦可沿背靠架131的长轴Z同步位移。当背靠架131与卡合件134沿着长轴Z向上位移时,将使得卡合件134的突起143脱离定位凹槽139 ;反之,当释放背靠架131后,藉由弹簧件145的弹力回复作用,可促使卡合件134的突起143再次与定位凹槽139相卡合。值得一提,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例,亦可将卡合件134与背靠架131整合成一体,不需组装步骤。此外,依据其他实施例,卡合件亦可滑动地组接于背靠架,使卡合件可沿长轴Z相对于背靠架滑动以完成卡合及释锁。图3为绘示定位基座133与座椅组件104相组接的仰示意图。定位基座133的一侧设有突起部位,且在突起部位中开设有一导引开槽146,以供滑轨道125穿设于其中。定位基座133在导引开槽146的前、后侧分别设有一按压部150A、150B,各按压部150A、150B 朝滑轨道125的一侧分别凸设有一顶推凸台152。滑轨道125的前、后侧端分别与座椅板 121的前、后侧固定。虽然此实施例为将滑轨道125固定于座椅板121的一侧,本发明亦可将滑轨道125设置于支撑架102上的其它位置,例如在支撑架102上沿座椅板121的侧边所设置的一横杆(图中未示)。此外,座椅板121上亦设有复数限制件,例如图3所示位于邻近座椅板121的后侧末端121A的限制件154A及图8所示位于邻近座椅板121的前侧末端121B的限制件154B。依据此实施例,各限制件154A、1MB可为单方向限制件,亦即各限制件未被操作时,可阻止定位基座133沿一方向的活动,例如图3所示的限制件154A可阻止定位基座133由限制件154A的后侧(即图3的右侧)往前侧(即图3的左侧)位移,图 8所示的限制件154B则可阻止定位基座133由限制件154B的前侧(即图8的左侧)往后侧(即图8的右侧)位移。图4为沿图2的剖面C绘示定位基座133及背靠架131被定位于座椅组件104的后侧时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3及图4,限制件154A可由一弹性臂156组成,其中弹性臂156的一端部与座椅板121的一内侧连接,弹性臂156的另一端则朝滑轨道125延伸并形成一凸台158。滑轨道125在对应凸台158处开设有孔洞159,使凸台158可透过孔洞159暴露于滑轨道125的相对侧。因弹性臂156的本身弹性,使得限制件154A可介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位移,以阻止或允许定位基座133沿滑轨道125往前侧(即图 4的左侧)滑动。滑轨道125在限制件154A的后侧设有一止动端部162。止动端部162可与定位基座133的后端表面13 抵触,以阻止定位基座133过度往后(即图4的右侧)移动。限制件154A的凸台158上亦设有一抵触面166,当限制件154A处于卡合状态时,如图 4所示,抵触面166可与定位基座133的前端表面133A抵触,以阻止定位基座133沿滑轨道125往前移动。此外,限制件154A的凸台158上还设置有一斜面170,凸台158上在斜面 170的相对侧设有另一斜面172。图8为绘示定位基座133及背靠架131被定位于座椅组件104的前侧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及图8,限制件154B相对于限制件154A对称地设置于滑轨道125的前侧,亦即限制件154B可同样由一弹性臂156组成,其中弹性臂156的一端部与座椅板121 的一内侧连接,弹性臂156的另一端则朝滑轨道125延伸并形成一凸台158。滑轨道125在对应凸台158处开设有孔洞159,使凸台158可透过孔洞159暴露于滑轨道125的相对侧。 因弹性臂156的本身弹性,使得限制件154B可介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位移,以阻止或允许定位基座133沿滑轨道125往后侧(即图8的右侧)滑动。此外,滑轨道125 在限制件154B的前侧还设有一止动端部164。止动端部164可与定位基座133的前端表面133A抵触,以阻止定位基座133过度往前(即图8的左侧)移动。如使用者欲将定位基座133由后侧位置(或前侧位置)调整为前侧位置(或后侧位置)时,可藉由操作按压部 150A、150B解除限制件154A (或限制件1MB)的卡合,以允许定位基座133沿滑轨道125移动。请参照图4至图8说明定位基座133及背靠架131沿滑轨道125的调整动作的示意图。首先参照图4,定位基座133及背靠架131定位于座椅板121的后侧位置。在此位置时,限制件154A处于卡合状态,即凸台158的抵触面166可与定位基座133的前端表面 133A抵触,以阻止定位基座133沿滑轨道125往前移动。此外,止动端部162可与定位基座 133的后端表面13 抵触,以阻止定位基座133往后移动。况且,按压部150A的顶推凸台 152大约对应滑轨道125的孔洞159及限制件154A的凸台158。请参照图5,当使用者欲将定位基座133及背靠架131由座椅板121的后侧位置调整至前侧位置时,先需要施力F按压定位基座133的按压部150A,从而使顶推凸台152顶推限制件154A的凸台158往外靠近座椅板121,使凸台158的抵触面166脱离定位基座133 的前端表面133A的抵触。随抵触面166脱离前端表面133A的抵触即可解除限制件154A 的卡合,使用者同时可带动定位基座133往前滑动,此时,定位基座133的前端表面133A将抵触限制件154A的斜面170,并进一步往外推动限制件154A。藉此,可促使该限制件154A
8位移至释锁位置,使得定位基座133可顺利通过限制件154A并沿滑轨道125往前移动,如图6所示。接着参照图7,当向前移动的定位基座133靠近座椅板121的前侧时,定位基座 133的前端表面133A将先抵触限制件154B的斜面172,并往外推动限制件154B的凸台158, 从而使限制件154B脱离其卡合位置并位移至释锁位置。随后,定位基座133可顺利通过限制件154B0接着参照图8,当定位基座133进一步向前移动并到达其前侧位置时,定位基座 133的前端表面133A将抵触止动端部164,限制件154B则可藉由其本身的弹性作用恢复卡合位置。此时,限制件154B的凸台158上所设置的抵触面166可与定位基座133的后端表面13 产生抵触作用,从而阻止定位基座133往后滑动。藉此,可将背靠架131定位于座椅板121的前侧位置。图9为绘示婴儿承载装置100在背靠组件106处于座椅组件104的前侧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当背靠架131位于座椅组件104的前侧位置时,背靠架131可调整为向前倾斜的位置,致使座椅板121及背靠架131可形成向后乘坐的空间。此外,依据使用者的需求, 背靠架131亦可调整为向前躺平的位置(如虚线所示),以形成一躺平空间。请同时参照图8及图9,当背靠组件106处于座椅组件104的前侧位置时,定位基座133的按压部150B大约对应滑轨道125的孔洞159及限制件154B的凸台158。如使用者欲将背靠组件106由图8所示的前侧位置调整为图4所示的后侧位置,可同样按压定位基座133的按压部150B,从而使顶推凸台152顶推限制件154B的凸台158往外靠近座椅板 121,使凸台158的抵触面166脱离定位基座133的后端表面13 的抵触。随抵触面166 脱离后端表面13 的抵触,使用者可同时带动定位基座133往后滑动,此时,定位基座133 的后端表面13 将抵触限制件154B的凸台158上所设置的斜面170并进一步往外推动限制件154B。随后,定位基座133可顺利通过限制件154B并沿滑轨道125往后侧继续滑动。 如同于图7,当向后移动的定位基座133靠近座椅板121的后侧时,定位基座133的后端表面13 将先抵触限制件154A的凸台158上所设置的斜面172,并往外推动限制件154A的凸台158,从而使限制件154A脱离其卡合位置。随后,定位基座133可顺利通过限制件154A 并到达图4所示的后侧位置。当定位基座133定位于后侧位置后,限制件154A可藉由其本身的弹性作用恢复卡合位置。此时,限制件154A的抵触面166可与定位基座133的前端表面133A产生抵触作用,从而阻止定位基座133往前滑动。藉由前述的设计,背靠组件106可调整为邻近座椅组件104前侧末端的位置、或邻近座椅组件104后侧末端的位置,使得婴儿承载装置100可依据使用需求而改变为前向乘坐或后向乘坐的状态。此外,前述设计的另一优点在于,座椅组件104不需使用较大的座椅面积,同样可实现可换向的功能,故能改善习知的缺失。此外,前述的复数限制件可分别设置于左侧滑轨道及右侧滑轨道,以获得更稳固的定位卡合。然而,本发明亦可将前述限制件设置于单一滑轨道上(例如左侧滑轨道或右侧滑轨道其中之一)。此外,虽然上述的实施例为应用于婴儿车,相同的设计方式亦适用于其它的婴幼儿承载装置,诸如婴儿座椅或婴儿秋千等等。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其中该支撑架设有一座椅组件,该座椅组件的纵轴方向由该座椅组件的前端延伸至该座椅组件的后端;及一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及至少一定位基座,其中该背靠架为藉由该定位基座组接于该支撑架,且该定位基座可沿该纵轴方向调整至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位置为邻近该座椅组件的后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位置为邻近该座椅组件的前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设有至少一滑轨道,其中该定位基座可沿该纵轴方向于该滑轨道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轨道固定于该座椅组件的一侧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椅组件还设有一限制件,其中该限制件可选择性地允许该定位基座由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包括一弹性臂,该弹性臂可介于一卡合位置及一释锁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弹性臂在该卡合位置时,该限制件位于邻近该滑轨道的位置,该弹性臂在该释锁位置时,该限制件位于邻近该座椅组件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基座设有一按压部,其中当该定位基座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藉由操作该按压部可促使该弹性臂由该卡合位置往该释锁位置位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还包括一斜面,当该定位基座可移动地往该第一位置位移时,该定位基座可接触该斜面并顶推该弹性臂往该释锁位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基座设有复数排放于不同径向角度的定位凹槽,该背靠架的末端设有一卡合件,该卡合件及该背靠架共同枢接于该定位基座,该卡合件可与任一定位凹槽相卡合而使得该背靠架锁定于不同倾斜角度。
11.一种调整婴儿承载装置的背靠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婴儿承载装置包括一设有座椅组件的支撑架、一背靠架、及至少一定位基座,其中该背靠架藉由该定位基座组接于该支撑架,且该定位基座可藉由复数限制件定位于不同位置,而该方法包括解除该定位基座的卡合,其中该定位基座处于一第一位置;将该定位基座由该第一位置调整为一第二位置,其中该第二位置为沿该座椅组件的纵轴方向与该第一位置相间隔;及卡合该定位基座在该第二位置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将该定位基座由该第一位置调整为一第二位置的步骤包括沿一滑轨道滑动该定位基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该复数限制件可介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锁位置之间位移,该限制件在该卡合位置时可阻止该定位基座滑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该限制件为单一方向限制件。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解除该定位基座的卡合的步骤包括按压该定位基座上所设置的一按压部,以促使该限制件由该卡合位置位移至该释锁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基座设有复数排放于不同径向角度的定位凹槽,该背靠架的末端设有一卡合件,该背靠架及该卡合件共同枢接于该定位基座,该卡合件可与任一定位凹槽相卡合而使得该背靠架锁定于不同倾斜角度。
全文摘要
一种婴儿承载装置包括一设有座椅组件的支撑架、及一背靠组件。该座椅组件的纵轴方向由该座椅组件的前端延伸至该座椅组件的后端。该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及至少一定位基座,其中该背靠架藉由该定位基座组接于该支撑架,且该定位基座可沿该纵轴方向调整至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此外,该背靠组件的调整方法包括解除该定位基座的卡合,将该定位基座由一第一位置调整为一第二位置,其中该第二位置为沿该座椅组件的纵轴方向与该第一位置相间隔,及卡合该定位基座在该第二位置上。
文档编号B62B9/12GK102416975SQ20101029679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崔宗旺, 陈舜民 申请人: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