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498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具有开口部的保险杠;将从所述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引导到热交换器的空气导管;及配置在所述空气导管的下方的缓冲构件。缓冲构件和空气导管的底部构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缓冲构件与底部构件相扣接而接合成一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抑制部件数目的增加。
【专利说明】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已存在从保险杠的开口部导入行驶风并将该行驶风送到散热器的车身前部结构。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配置在保险杠与散热器之间的下隔板的车身前部结构。该下隔板具有将从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引导到散热器的功能,并有碰撞时吸收冲击的功能。即,下隔板既发挥空气导管的底部构件的功能,又发挥缓冲构件的功能。
[0003]然而,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如果空气导管的底部构件和缓冲构件为相互独立的构件,则需要用紧固件(例如,夹具或螺钉扣眼)将底部构件和缓冲构件固定在一起。而如果使用紧固件,则会增加部件数目。 [0004]【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4993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空气导管的底部构件和缓冲构件作为相互独立的部件的情况下也能抑制部件数目增加的车身前部结构。
[0006]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具有开口部的保险杠;将从所述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引导到热交换器的空气导管;及配置在所述空气导管的下方的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和所述空气导管的底部构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所述缓冲构件与所述底部构件相扣接而接合成一体。
[0007]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优点在于,不使用紧固件,而通过扣接来使缓冲构件与底部构件接合成一体,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数目的增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0009]图2是表示车身前部结构的底部构件和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0]图3是表示车身前部结构的侧部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1]图4是表示缓冲构件的第I被扣接部与底部构件的第I扣接部相扣接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0012]图5是表示缓冲构件的第2被扣接部与底部构件的第2扣接部相扣接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0013]图6是表示底部构件的凹部中插入了侧部构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0014]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的底部构件和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底部构件和缓冲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7]但本实用新型不为该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所限定。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宽等)也不反映实物的尺寸关系。
[0018]首先,参照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00进行说明。
[0019]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100包括,保险杠加强件1、保险杠2、缓冲构件3和4、及空气导管5。该车身前部结构100被设置在车辆的前侧,且发动机房内的发动机冷却组件6设置在其附近。另外,发动机罩7将发动机房可开闭地关闭着。
[0020]保险杠加强件I是前保险杠的骨架构件,其被形成为沿车体宽度方向(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延伸。保险杠加强件I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着前纵梁(省略图示)。
[0021]保险杠2被形成为覆盖着车体的前端(X I方向的前端)。该保险杠2具有开口部2 a和开口部2 b,开口部2 a位于比保险杠加强件I更高的位置(Z I方向侧);开口部2b位于比保险杠加强件I更低的位置(Z 2方向侧)。从正面看时,开口部2 a和开口部2b位于与发动机冷却组件6重叠(对应)的位置。
[0022]缓冲构件3和4是为保护步行者而设置的,具有能够吸收碰撞时的冲击的功能。缓冲构件3被配置在保险杠加强件I与保险杠2之间。
[0023]缓冲构件4位于比缓冲构件3更低的位置。具体而言,缓冲构件4被配置在空气导管5和发动机冷却组件6的下方。如图2所示那样,该缓冲构件4被形成为具有突部41的板状。多个突部41被设置为,沿着车体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且相互间留有规定的间隔。各突部41被形成为中空状(箱状),且向前后方向(X I和X 2方向)延伸。
[0024]空气导管5如图1所示那样,配置在保险杠2与发动机冷却组件6之间,用于将从保险杠2的开口部2 a和开口部2 b导入的行驶风引导到发动机冷却组件6。空气导管5包括,能够与缓冲构件4扣接成一体的底部构件51 (参照图2);及分别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侧部构件52 (参照图3)。底部构件51被形成为板状,且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向上方曲折。侧部构件52被形成为板状,且与底部构件51的曲折的部分连续。
[0025]发动机冷却组件6包括冷凝器61、散热器62、及风扇63,由散热器支架64支撑。冷凝器61是为冷却空调(省略图示)的制冷剂而设置的,散热器62是为冷却发动机(省略图示)的冷却液而设置的。风扇63是为了在车辆停止等时产生风而设置的。另外,发动机冷却组件6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一例。
[0026]并且,车身前部结构100被构成为,从保险杠2的开口部2 a和开口部2 b导入行驶风,并通过空气导管5将该行驶风引导到发动机冷却组件6。
[0027]在此,车身前部结构100如图2所示那样,缓冲构件4与空气导管5的底部构件51是相互独立的部件,但缓冲构件4与底部构件51通过扣接而接合成一体。
[0028]缓冲构件4具有形成在突部41的第I被扣接部42和第2被扣接部43。另外,底部构件51具有与第I被扣接部42扣接的第I扣接部511 ;及与第2被扣接部43扣接的第2扣接部512。多个第I被扣接部42和多个第I扣接部511被设置在后端(X 2方向的前侧),多个第2被扣接部43和多个第2扣接部512被设置在前端(X I方向的前侧)。
[0029]第I被扣接部42如图4所示那样,具有由半U字形的切口形成的舌片部42 a ;及通过使舌片部42 a稍微立起来而形成的插入孔42 b。另外,第I扣接部511具有由半U字形的切口形成的舌片部511 a ;及在舌片部511 a的下面形成的钩状突起511 b。
[0030]第2被扣接部43如图5所示那样,具有贯通厚度方向的嵌合孔43 a。第2扣接部512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12 a ;及在突出部512 a的侧面形成的钩状突起512 b。另外,由于图5是截面图,所以在图5中突出部512 a与底部构件51分离,但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垂直于图5的纸面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突出部512 a与底部构件51相连接。
[0031]并且,通过将底部构件51相对于缓冲构件4向后端(X 2方向侦D滑动,第I扣接部511的舌片部511 a可被插入到第I被扣接部42的插入孔42 b中。由此,底部构件51的第I扣接部511与缓冲构件4的第I被扣接部42相扣接。其后,在第I扣接部511与第I被扣接部42扣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底部构件51相对缓冲构件4向下方(Z 2方向)推压,第2扣接部512的突出部512 a可被嵌合到第2被扣接部43的嵌合孔43 a中。由此,底部构件51的第2扣接部512与缓冲构件4的第2被扣接部43相扣接。
[0032]如上所述那样,将缓冲构件4与底部构件51扣接成一体,便没有必要使用紧固件,因而能够抑制部件数目的增加,减低造价。另外,与使用紧固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装配作业,缩短装配时间。
[0033]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在空气导管5的底部构件51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凹部513。具体而言,凹部513被形成在底部构件51的曲折部分的前端(上端)。凹部513被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凹部513中插有侧部构件52的下端部,凹部513具有限制侧部构件52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另外,如图6所示那样,凹部513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使侧部构件52容易插入的锥形部513 a。
[0034]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在底部构件51形成有使侧部构件52插入的槽状的凹部513,所以能够抑制行驶风对侧部构件52的扇动。另外,由于将凹部513形成为槽状,且形成有锥形部513 a,所以从下方对侧部构件52装配底部构件51时,即便是从下方无法看到侧部构件52,也能够容易地将侧部构件52插到底部构件51的凹部513中。
[00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I被扣接部42和第I扣接部511设置在后端(X 2方向侧);将第2被扣接部43和第2扣接部512设置在前端(X I方向侧)的例,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第I变形例那样,将第I被扣接部42和第I扣接部511设置在前端(X I方向侧);将第2被扣接部43和第2扣接部512设置在后端(X 2方向侧)。另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将第I被扣接部42和第I扣接部511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将第2被扣接部43和第2扣接部512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00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缓冲构件4设置第I被扣接部42和第2被扣接部43,在底部构件51设置第I扣接部511和第2扣接部512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缓冲构件设置第I扣接部和第2扣接部,在底部构件设置第I被扣接部和第2被扣接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具有开口部的保险杠;将从所述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引导到热交换器的空气导管;及配置在所述空气导管的下方的缓冲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构件和所述空气导管的底部构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 所述缓冲构件与所述底部构件相扣接而接合成一体。
【文档编号】B62D27/00GK203410524SQ201320502883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6日
【发明者】柴田启如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