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机舱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6300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机舱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构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机舱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汽车品牌的竞争日益激烈,汽车性能的优劣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作为汽车性能主要衡量指标的发动机性能则是重中之重。在汽车领域,为了保护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发动机,对汽车机舱的强度及碰撞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

在现有的汽车中,作为汽车机舱的主要受力件,前纵梁总成通常是沿着纵向安装在发动机舱内车辆的两边,以支撑发动机和变速器,并为其提供安装空间。由于机舱布置的需要,由于现有的机舱结构中通常只存在一条传力路径,即通过前纵梁向后传力,容易在偏置碰时造成碰撞加速度较大,而导致碰撞结果不稳定,并且由于前纵梁在不同位置的断面会发生变化,导致碰撞中前纵梁的轴向载荷分布不合理,导致在正面碰撞中,前纵梁的变形不稳定,容易在前段未充分变形的情况下后段已经发生弯曲变形。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汽车机舱进行改进,以增强其压溃吸能时的稳定性,增强汽车机舱的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吸能效果的汽车机舱总成。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机舱总成,包括上纵梁、前纵梁及吸能盒,所述 前纵梁设于所述上纵梁和所述吸能盒之间,所述上纵梁和所述吸能盒之间还设有与所述前纵梁横向并排设置的上纵梁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汽车机舱总成还包括前副车架安装架,所述上纵梁通道通过所述前副车架安装架与所述前纵梁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吸能盒连接,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上纵梁通道的前部焊接至所述前副车架安装架,所述上纵梁通道的后部焊接至所述上纵梁,所述前副车架安装架焊接于所述上纵梁通道和所述前纵梁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的前部凸伸出所述前副车架安装架且与所述吸能盒横向并排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的内部设有贯穿所述上纵梁通道的吸能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包括上纵梁通道前外板、上纵梁通道后外板、上纵梁通道前内板以及上纵梁通道后内板,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外板、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内板、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外板以及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内板围成所述吸能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外板和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内板构成上纵梁通道前段,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外板和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内板构成上纵梁通道后段,所述上纵梁通道前段和所述上纵梁通道后段之间呈平滑的弧形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外板、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内板、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外板和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内板的横截面均呈Z字型,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外板和所述上纵梁通道前内板相互搭接并 焊接后构成所述上纵梁通道前段,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外板和所述上纵梁通道后内板相互搭接并焊接后构成所述上纵梁通道后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前段凹设有若干间隔排列的溃缩筋,所述上纵梁通道后段的侧面为平整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纵梁通道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处具有一重叠区。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上纵梁和吸能盒之间加设与前纵梁横向并排设置的上纵梁通道,而可以在碰撞时通过两条路径将受到的力向车后传递,保障了纵梁压溃吸能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汽车机舱总成的吸能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机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汽车机舱总成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汽车机舱总成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上纵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的汽车机舱总成包括上纵梁10、上纵梁通道20、前副车架安装架30、前纵梁40、吸能盒50以及前防撞梁60。

其中,上纵梁通道20的前部与前副车架安装架30焊接在一起,后部与上纵梁10焊接在一起,且与前纵梁40共同承担力的传递和吸能作用,起到在碰撞过程中沿X方向(即车身的长度方向)向后传力以及保障前纵梁40压溃吸能时的稳定性的作用。

具体而言,上纵梁通道20由高强度钢材料(例如HC340/590DP材料)制成,其由侧面看呈C型。如图4所示,上纵梁通道20包括上纵梁通道前外板21、上纵梁通道前内板22、上纵梁通道后外板23以及上纵梁通道后内板24。上纵梁通道前外板21与上纵梁通道前内板22的横截面均呈Z字型,它们相互搭接并在搭接面焊接后构成上纵梁通道前段25。上纵梁通道后外板23与上纵梁通道后内板24的横截面均呈Z字型,它们相互搭接并在搭接面焊接后构成上纵梁通道后段26。上纵梁通道前段25的高度低于上纵梁通道后段26的高度,它们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且呈平滑的弧形连接,以方便更好的传递能量。当上纵梁通道前段25和上纵梁通道后段26焊接在一起后,上纵梁通道20的内部形成一由上纵梁通道前外板21、上纵梁通道前内板22、上纵梁通道后外板23以及上纵梁通道后内板24围成的贯穿上纵梁通道20的吸能空间。

进一步地,上纵梁通道前段25(即上纵梁通道前外板21与上纵梁通道前内板22上)的侧面上凹设有若干间隔排列且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溃缩筋27,上纵梁通道后段26(即上纵梁通道后外板23与上纵梁通道后内板24)的侧面则基本上为平整表面,如此设置可使上纵梁通道前段 25在碰撞时产生溃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而上纵梁通道后段26则在碰撞时抵抗变形传递碰撞力,从而解决在车辆碰撞过程中存在的碰撞不稳定,吸能不充分以及碰撞加速度过高的问题。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上纵梁通道前段25的内侧与前副车架安装架30焊接在一起,且上纵梁通道20的前部沿X方向凸伸出前副车架安装架30而悬空设置,上纵梁通道20凸伸出前副车架安装架30的部分与吸能盒50横向并排设置而位于吸能盒50的范围内,起到了在碰撞过程中吸能的作用。

上纵梁通道后段26与上纵梁10的前段焊接在一起,在上纵梁通道20与上纵梁10的连接处具有一段重叠区,在重叠区内,上纵梁通道20的一部分与上纵梁10的一部分相互重叠,通过重叠区的设置起到了进一步充分吸能的作用。

前纵梁40与上纵梁通道20横向并排设置且沿X方向基本上与上纵梁通道20平行。前纵梁40的前端与吸能盒50连接,前纵梁40的后端与上纵梁10连接。优选地,前纵梁40的前端与吸能盒50的连接方式为螺接,前纵梁40的后端则通过一轮罩总成与上纵梁10以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前副车架安装架30焊接于前纵梁40前段的外侧。前防撞梁60焊接至吸能盒50的前端。

当采用本发明的汽车受到碰撞时,其所受到的碰撞力的一部分由前防撞梁60、吸能盒50传递至前纵梁40,另一部分由前防撞梁60、吸能盒50传递至上纵梁通道20和上纵梁10,从而可以通过较为分散的传力路径起到在碰撞过程中沿X方向向后传力的作用,并可保障纵梁压溃吸能时的稳定性,保障了本发明汽车机舱总成的吸能效果和汽车的安全 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上纵梁通道前外板21、上纵梁通道后外板23、上纵梁通道前内板22及上纵梁通道后内板24四个组件构成的上纵梁通道20的吸能空间,也可以起到吸能的作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同时还可通过上纵梁通道20的前端凸伸出前副车架安装架30、上纵梁通道20与上纵梁10连接处的重叠区等结构布局在碰撞过程中吸能;并且还可通过在上纵梁通道前段25设置溃缩筋27,而在上纵梁通道后段26设置平整的侧平面的方式使上纵梁通道前段25在碰撞时产生溃缩并接受形变,上纵梁通道后段26则在碰撞时抵抗变形,从而解决在车辆碰撞过程中存在的碰撞不稳定,吸能不充分以及碰撞加速度过高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