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954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履带行驶装置具备:驱动轮,连结于作为机体的履带车(例如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的驱动轴;诱导轮,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履带车;以及弹性履带,其为环形带状的弹性体,卷绕于驱动轮以及诱导轮进行使用。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弹性履带,其具有:芯金,沿弹性体的周向埋没有多个;以及支承部,以隆起的方式形成于弹性体的内周面。支承部配置于在弹性体的周向上相邻的芯金之间。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弹性履带,其中,在履带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对驱动轮以及诱导轮的外周面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并且设置有在履带周向上分割支承部的分割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2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074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弹性履带设有分割槽,由此,支承部容易从分割槽部分沿履带周向发生变形。因此,弹性履带能减小支承部在沿驱动轮、诱导轮的外周面弯曲时的弯曲变形的阻力(弯曲阻力)。也就是说,能减小履带行驶装置的行驶阻力。

但是,弹性履带有时候会由于泥等进入分割槽,使得支承部难以沿履带周向发生变形,履带行驶装置的行驶阻力增大。

此外,弹性履带一边使支承部抵接于驱动轮的外周面、诱导轮的外周面,一边卷绕于驱动轮以及诱导轮。在弹性体的周向上,支承部与芯金邻接设置,由此,有时,在履带行驶装置行驶时,支承部容易产生对于弯曲变形的阻力(弯曲阻力),履带行驶装置的行驶阻力增大。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减小因弯曲阻力而引起的行驶阻力的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弹性履带在卷绕于驱动轮以及诱导轮的环形带状的弹性体具备:支承部,以隆起的方式形成于该弹性体的内周面,并抵接在所述驱动轮以及诱导轮的外周面进行支承;以及分割槽,沿所述弹性体的周向分割所述支承部,所述弹性体的周向截面上的所述分割槽的截面积朝所述弹性体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变大。

所述分割槽的宽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变宽。

所述分割槽的深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变深。

所述分割槽的宽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变宽,并且所述分割槽的深度朝所述弹性体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变深。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履带行驶装置具备:驱动轮,传递驱动力;诱导轮,以自由旋转的方式配设;以及弹性履带,包括上述任一结构,卷绕于所述驱动轮以及诱导轮。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弹性履带在卷绕于驱动轮以及诱导轮的环形带状的弹性体具备:芯金,在所述弹性体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埋没有多个;以及支承部,形成于所述弹性体的内周面,并抵接在所述驱动轮以及诱导轮的外周面进行支承,该支承部以在相邻的所述芯金彼此之间隆起的方式形成,并且与相邻的所述芯金沿所述弹性体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进行设置。

所述支承部以分别在所述相邻的芯金彼此之间以及在所述芯金上隆起的方式形成,形成于所述芯金的支承部与形成于所述相邻的芯金彼此之间的支承部沿所述弹性体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进行设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履带行驶装置具备:驱动轮,传递驱动力;诱导轮,以自由旋转的方式配设;以及弹性履带,包括上述任一结构,卷绕于所述驱动轮以及诱导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通过提高分割槽的排泥性,抑制支承部的弯曲阻力的增大,由此能减小履带行驶装置的行驶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通过减小弹性履带的弯曲阻力,能减小履带行驶装置的行驶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履带行驶装置的拖拉机的侧视图。

图2(a)为表示履带行驶装置的立体图,图2(b)为表示履带行驶装置的驱动轮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弹性履带的内周面的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中的B-B剖视图。

图6为表示弹性履带的外周面的图。

图7为表示弹性履带卷绕于驱动轮的外周面的状态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剖视图。

图8为支承部弯曲时作用于分割槽内的泥等滞留物的力的图。

图9(a)为分割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剖视图,图9(b)为分割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剖视图。

图10(a)为分割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剖视图,图10(b)为分割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剖视图。

图11(a)为分割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剖视图,图11(b)为分割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内周面的图。

图13为图12中的A-A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的B-B剖视图。

图15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外周面的图。

图16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卷绕于驱动轮的外周面的状态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具备:驱动轮,连结于作为机体的履带车(例如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的驱动轴;诱导轮,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履带车;以及弹性履带,卷绕于拖带轮进行使用,该拖带轮以配设于驱动轮与诱导轮之间、诱导轮与诱导轮之间的方式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履带车。

以下,采用拖拉机作为履带车的一例,对履带行驶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具备弹性履带1的履带行驶装置2设置于拖拉机3。

拖拉机3具备:机体框架4、由发动机罩5覆盖的发动机(未图示)、驾驶室6、设置于机体框架4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7、以及设置于机体框架4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等。

关于拖拉机3经由升降连杆机构8,将旋耕机等耕耘装置装接于机体框架4的后部,由此能进行耕耘作业。

如图2所示,履带行驶装置2以如下方式构成:由环形带状的弹性体形成的弹性履带1遍及上部的驱动轮11、前部以及后部的诱导轮12、以及在该诱导轮12之间沿前后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拖带轮13地进行卷绕。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履带1作为弹性体的一例,由将橡胶材料形成为环形带状的橡胶体形成。

履带行驶装置2经由后车轴箱21可拆装地安装。从后车轴箱21伸出的后车轴(未图示)安装于驱动轮11。

驱动轮11构成为包括:圆盘状的轮部11a,连结于拖拉机3的驱动轴;以及左右一对齿部11b,在轮部11a的外周侧的两缘部沿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地设置,并朝径向外侧突出。

在后车轴箱21的下方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履带架31。在后车轴箱21,可拆装地固定有法兰构件32。在后车轴(未图示)的前侧设置有前连杆33,在后车轴(未图示)的后侧设置有后连杆34。经由前连杆33和后连杆34,履带架31可前后摆动地连结于法兰构件32。

即,法兰构件32、前后一对连杆33/34以及履带架31构成四节连杆构造。

诱导轮12为圆盘状。经由液压等加压机构35,诱导轮12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履带架31的前端侧,诱导轮12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履带架31的后端侧的支承轴。设置于履带架31的前端侧的诱导轮12被加压机构35朝着远离驱动轮11的方向按压,对弹性履带1施加张紧力。

拖带轮13并列配置于在履带架31的前后配置的诱导轮12之间。拖带轮13构成为包括:轴部13a,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履带架31;以及圆盘状的一对轮部13b,设置于轴部13a的两侧,直径比该轴部13a大。

在以上结构中,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与驱动轮11连接的驱动轴(未图示),由此,驱动轮11旋转,弹性履带1在驱动轮11与设置于履带架31的前部的诱导轮12之间、设置于履带架31的前部的诱导轮12与设置于履带架31的后部的诱导轮12之间、以及设置于履带架31的后部的诱导轮12与驱动轮11之间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弹性履带1的周向(图3的箭头S方向)记为“履带周向”,将橡胶履带的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方向)记为“履带宽度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卷绕于驱动轮11、诱导轮12、以及拖带轮13并呈环状(包括圆环状、椭圆环状、多角形环状等)的弹性履带1的内周侧(图4的箭头IN方向侧)记为“履带内周侧”,将上述弹性履带1的外周侧(图4的箭头OUT方向侧)记为“履带外周侧”。图4的箭头IN方向以及箭头OUT方向表示卷绕状态的弹性履带1的内外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观察弹性履带1的情况下,履带周向与履带宽度方向正交。

采用图3至图5对弹性履带1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对于弹性履带1而言,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芯金41沿着由橡胶材料形成的弹性体40的履带周向隔开间隔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固定间隔)埋没有多个。该芯金41沿履带宽度方向延伸,并具有从履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别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一对翼部41a。此外,该芯金41具有,从一对翼部41a的根部分别朝履带内周侧突出的一对芯金突起41b。

芯金突起41b在侧视履带(从履带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三角形。芯金突起41b的前端部侧从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突出。该突出部由与构成弹性体40的橡胶材料同样的橡胶材料覆盖,在内周部51形成有多个橡胶突起5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金突起41b的突出部由橡胶材料覆盖,但该突出部也可以不被橡胶材料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轮11以及诱导轮12一边由橡胶突起53引导,一边从一对橡胶突起53之间通过,拖带轮13的一对轮部13b跨过一对橡胶突起53并分别通过履带宽度方向两外侧。

如图4所示,在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所述驱动轮11的左右一对齿部11b分别插入并卡合于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芯金41之间,形成了一对卡合凹部61。具体而言,卡合凹部61为形成于在弹性体40的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橡胶突起53之间并朝履带外周侧凹陷的凹坑,在侧视履带的情况下,大致呈倒梯形。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形成有块状的支承部71,该支承部71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芯金41之间,并且在并列形成于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一对卡合凹部61之间朝履带内周侧隆起。

支承部71的顶面72与驱动轮11的轮部11a的外周面11c抵接并支承该驱动轮11。此外,支承部71的顶面72与诱导轮12的外周面12a抵接并支承该诱导轮12。

如图5所示,在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隔着一对橡胶突起53分别形成有朝履带宽度方向两侧隆起的拖带轮支承部73。拖带轮支承部73沿履带周向连续,在侧视履带的情况下,顶面呈平坦状,与拖带轮13的轮部13b的外周面13c抵接并支承该拖带轮13。

如图6所示,在弹性体40的外周部52,沿着履带宽度方向并列形成有朝履带外周侧隆起并沿履带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凸耳81。这一对凸耳81沿履带周向隔开间隔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固定间隔)并列配置。一对凸耳81设置于在所述弹性体40的周向上相邻的芯金41之间。

对于弹性履带1而言,在驱动轮11的左右一对齿部11b插入并卡合于弹性体40的卡合凹部61的状态下,驱动轮11进行旋转,由此,驱动力被传递。由此,弹性履带1在驱动轮11与诱导轮12之间以及诱导轮12与诱导轮12之间循环,具备履带行驶装置2的拖拉机3在地面上移动。此时,诱导轮12一边从支承部71的顶面72朝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的顶面72依次转移,一边在各自的支承部71的顶面72转动。同样,驱动轮11也一边从支承部71的顶面72朝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的顶面72依次转移,一边在各自的支承部71的顶面7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部71的顶面72抵接于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驱动力通过摩擦传递力,由该抵接部来传递。也就是说,驱动轮11不仅通过齿部11b与卡合凹部61的卡合来传递驱动力,还以支承部71的顶面72和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作为动力传递面来传递驱动力。

如图3至图5所示,在弹性体40的支承部71形成有分割槽91,该分割槽91从一方的卡合凹部61朝另一方的卡合凹部61延伸并沿着履带周向分割顶面72。分割槽91通过从顶面72朝履带外周侧切割出槽而形成。

如图7所示,弹性履带1卷绕于驱动轮11时,抵接于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以及诱导轮12的外周面12a的支承部71弯曲。此时,在弹性履带1的支承部71上产生因弯曲而引起的压缩力,但通过在支承部71设置分割槽91,压缩力被释放,能减小支承部71的履带周向上的弯曲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履带1卷绕于诱导轮12时也同样,通过在支承部71设置分割槽91,能减小支承部71的履带周向上的弯曲阻力。

由此,弹性履带1减小了履带周向上的弯曲阻力,在卷绕于驱动轮11、诱导轮12时,容易沿着它们的外周面11c、外周面12a弯曲。

履带周向的弯曲阻力是指弹性履带1在卷绕于驱动轮11、诱导轮12并沿着这些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诱导轮12的外周面12a弯曲时的弯曲变形的阻力。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分割槽91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所示,分割槽91以其槽宽(履带周向的长度)朝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外侧变宽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槽91的槽宽形成为从中央部到周边部(宽度方向外侧)变宽。如图3以及图8所示,分割槽91的中央部的槽宽W1形成为比分割槽91的周边部的槽宽W2小。在支承部71切割出槽,由此形成分割槽91。具体而言,分割槽91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俯视履带的情况下,将支承部71大致二等分,使得以履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为顶部的大致三角形的凸部对置形成。通过如此构成,对于分割槽91而言,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上的分割槽91的截面积越往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俯视履带的情况下在支承部71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凸部的方式切割出槽,由此形成了分割槽91,但只要以分割槽91的槽宽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变宽的方式构成即可,因此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支承部71通过在俯视履带的情况下(从履带内外方向观察)将槽切割成弯曲状,也能形成分割槽9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支承部71大致二等分的方式设置了分割槽91,但也可以不将支承部71等分分割,还可以不限于二分。

需要说明的是,分割槽91的槽宽也能以从履带宽度方向一方侧到另一方侧变宽的方式构成。例如,也能以分割槽91的俯视履带时的形状形成为大致梯形的方式,在支承部71切割出槽,由此构成分割槽91。

如图8所示,对于滞留在分割槽91内的泥等(图8中的网点部分),当支承部71在弹性履带1卷绕于驱动轮11、诱导轮12之际弯曲时,形成分割槽91的侧壁92(支承部71的对置的槽切面)相互接近,产生履带周向的压缩力。对泥等施加压缩力的平行于侧壁92的方向的分力和垂直于侧壁92的方向的分力。因此,滞留于分割槽91内的泥等通过平行于侧壁92的方向的分力,被朝着分割槽91的履带宽度方向外方挤出。

此外,分割槽91以其槽宽朝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外侧变宽的方式构成,由此,在滞留于分割槽91内的泥等被排出时,侧壁92不会成为障碍物。

对于滞留于分割槽91的泥等而言,当支承部71弯曲时,侧壁92不会成为障碍物,泥等被朝着履带宽度方向外侧挤出。

如上所述,分割槽91的槽宽(履带周向的长度)以朝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形成,由此能提高分割槽91内的排泥性。通过提高分割槽91内的排泥性,能抑制支承部71的履带周向的弯曲阻力的增大。也就是说,能抑制履带行驶装置2的行驶阻力的增大。

此外,通过提高分割槽91内的排泥性,支承部71的顶面72与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之间的摩擦力的降低得以抑制,通过产生于支承部71的顶面72的摩擦传递力来传递的动力的比例不会减小。由此,经由驱动轮11的齿部11b和卡合凹部61传递的动力的比例的增加得以抑制,能维持卡合凹部61的耐久性。

而且,如图5所示,分割槽91的深度(履带内外方向的长度)以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槽91的底面93由朝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使分割槽91的底面93从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中央到宽度方向外侧朝下方倾斜。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以分割槽91的周边部(履带宽度方向端部侧)的深度D2深于分割槽91的中央部的深度D1的方式构成分割槽91。通过如此构成,对于分割槽91而言,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上的分割槽91的截面积越往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越大。

对于滞留于分割槽91内的泥等,当支承部71在弹性履带1卷绕于驱动轮11、诱导轮12之际弯曲时,形成分割槽91的侧壁92(支承部71的对置的槽切面)相互接近,产生履带周向的压缩力。分割槽91通过使被该压缩力压缩的泥等沿着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倾斜面而流向履带宽度方向外侧,从而提高了排泥性。此外,同样地,通过将分割槽91的深度(履带内外方向的长度)以朝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方式形成,在分割槽91的泥等被排出时,底面93不会成为障碍物,因此能更进一步提高排泥性。

如上所述,通过提高分割槽91内的排泥性,能抑制支承部71的履带周向的弯曲阻力的增大。也就是说,能抑制履带行驶装置2的行驶阻力的增大。

此外,通过提高分割槽91内的排泥性,抑制了支承部71的顶面72与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之间的摩擦力的降低,通过产生于支承部71的顶面72的摩擦传递力来传递的动力的比例不会减小。因此,经由驱动轮11的齿部11b和卡合凹部61传递的动力的比例的增加得以抑制,能维持卡合凹部61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分割槽91的底面93从履带宽度方向中央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向下方倾斜,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将底面93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

此外,以分割槽91的深度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方式构成分割槽91即可,分割槽也能设为不具有底面的形状。例如,分割槽91在侧视履带的情况下形成为V字状,并能将其深度形成为朝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变深。

分割槽91也可以通过将其槽宽、槽深度分别以朝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变大的方式形成,从而使周向截面上的分割槽91的截面积朝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变大。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分割槽91能以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的方式形成。分割槽91以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槽宽W2比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槽宽W1大的方式形成。在以上构成中,对于分割槽91而言,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上的分割槽91的截面积越往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越大。

此外,如图10所示,分割槽91能以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的方式形成。分割槽91以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深度D2比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深度D1大的方式形成。在以上构成中,对于分割槽91而言,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上的分割槽91的截面积越往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越大。

而且,如图11所示,分割槽91能以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的形状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形成。分割槽91以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槽宽W2以及履带宽度方向周边部的深度D2分别比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槽宽W1以及履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深度D1大的方式形成。在以上构成中,对于分割槽91而言,弹性体41的周向截面上的分割槽91的截面积越往弹性体41的宽度方向外侧越大。

采用图12至图16对作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01进行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交互地形成有块状的支承部71a/71b,该支承部71a/71b沿履带周向朝履带内周侧隆起。通过交互地形成有支承部71a以及支承部71b,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a与支承部71b之间形成有凹部111。

支承部71a的顶面72a与驱动轮11的轮部11a的外周面11c抵接,并支承该驱动轮11。此外,支承部71a的顶面72a与诱导轮12的外周面12a抵接,并支承该诱导轮12。

同样地,支承部71b的顶面72b与驱动轮11的轮部11a的外周面11c抵接,并支承该驱动轮11。此外,支承部71b的顶面72b与诱导轮12的外周面12a抵接,并支承该诱导轮12。

如图14所示,在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隔着一对橡胶突起53分别形成有向履带宽度方向两侧隆起的拖带轮支承部73。拖带轮支承部73沿履带周向连续,在侧视履带的情况下,顶面呈平坦状,与拖带轮13的轮部13b的外周面13c抵接,并支承该拖带轮13。

如图15所示,在弹性体40的外周部52,沿履带宽度方向并列形成有往履带外周侧隆起并沿履带宽度方向延伸的块状的一对凸耳81。这一对凸耳81沿履带周向隔开间隔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固定间隔)并列配置。一对凸耳81设置于在所述弹性体40的周向上相邻的芯金41之间。

弹性履带101通过使驱动轮11在驱动轮11的左右一对齿部11b插入卡合于弹性体40的卡合凹部61的状态下,旋转,从而使驱动力被传递。由此,弹性履带101在驱动轮11与诱导轮12之间以及诱导轮12与诱导轮12之间循环,具备履带行驶装置2的拖拉机3在地面上移动。此时,诱导轮12一边从支承部71a(支承部71b)的顶面72a(顶面72b)向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b(支承部71a)的顶面72b(顶面72a)交替转移,一边在支承部71a/71b的顶面72a/72b转动。同样地,驱动轮11也一边从支承部71a(支承部71b)的顶面72a(顶面72b)向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b(支承部71a)的顶面72b(顶面72a)交替转移,一边在各个支承部71a/71b的顶面72a/72b上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部71a/71b的顶面72a/72b抵接于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驱动力通过摩擦传递力,由该抵接部来传递。也就是说,驱动轮11不仅通过齿部11b与卡合凹部61的卡合来传递驱动力,还以支承部71a/71b的顶面72a/72b和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作为动力传递面来传递驱动力。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支承部71a形成于在弹性体40的周向上相邻的芯金41彼此之间。此外,支承部71a与在弹性体40的周向上相邻于支承部71a的芯金4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

支承部71b形成于芯金41上,该芯金41在弹性体4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埋没有多个。具体而言,形成于朝芯金41的履带内周侧突出的一对芯金突起41b之间。此外,支承部71b与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a沿所述弹性体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

规定的间隔是指,将弹性履带101装接于履带行驶装置2时,形成于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a与支承部71b之间的凹部111弯曲并卷绕于驱动轮11以及诱导轮12的间隔。而且,规定的间隔是指,将弹性履带101装接于履带行驶装置2时,支承部71a/71b能支承由履带行驶装置2的加压机构35施加的张紧力,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71a与支承部71b不接触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71b的履带周向的长度与芯金41之间的履带周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弹性履带101通过沿驱动轮11的外周面11c、诱导轮12的外周面12a弯曲,从而卷绕于驱动轮11以及诱导轮12。也就是说,在弹性履带101弯曲时,在弹性履带101的内周部51侧产生因弯曲而引起的压缩力。

如图16所示,在弹性履带101弯曲时,位于弹性体40的内周部51侧的支承部71a/71b因设置于其间的凹部111而互不接触,因此压缩力不发挥作用。因此,弹性履带101弯曲时产生的压缩力作用于凹部111的底面。

另一方面,弹性履带101的凹部111的履带内外方向的厚度比弹性履带101的支承部71a/71b的履带内外方向的厚度薄。因此,弹性履带101弯曲时产生的压缩力变小。

也就是说,与未设置凹部111的情况相比,在弹性履带101的内周部51侧产生的压缩力变小,因此能减小弹性履带101的弯曲阻力。因此,能减小因弹性履带101的弯曲阻力引起的行驶阻力。

芯金41比构成弹性体40的橡胶材料的弯曲刚性高,因此在弹性履带101弯曲时,在履带周向上形成于相邻的芯金41彼此之间的弹性体40比设置于芯金41上的弹性体40更容易弯曲。

通过与芯金4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支承部71a,从而在履带周向上相邻的芯金41与支承部71a之间形成有凹部111。因此,在弹性履带101弯曲时,芯金41与支承部71a之间的凹部111弯曲,因此,能高效地减小压缩力,减小弹性履带101的弯曲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芯金41上设置了支承部71b,但也可以不配置支承部71b。也就是说,可以采用沿履带周向仅并列设置多个支承部71a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于弹性履带以及具备该弹性履带的履带行驶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弹性履带;2:履带行驶装置;11:驱动轮;12:诱导轮;40:弹性体;41:芯金;41b:芯金突起;61:卡合凹部;71:支承部;71a/71b:支承部;72:顶面;72a/72b:顶面;91:分割槽;92:侧壁;93:底面;101:弹性履带;111:凹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