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7786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支撑驱动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当前机动车普遍采用的是轮式支撑驱动机构,在路况好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行车速度较快,但轮式驱动与地面是带状接触,接触面积小,在松软地面行走时会因压强大而下陷,且轮胎表面相对平滑,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够,在冰雪地面会出现打滑情况,因此机动车采用单一轮式驱动机构,在草地、林区、田间、滩涂、沙漠、冰雪等复杂难行的路况下,其通过性能显著下降,甚至不能前行。而履带式驱动机构,在上述复杂路况环境中存在优势,却在路况好的情况下,无法提升行车速度。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机动车驱动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升机动车在各种路况下的通过性,增加安全性的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及机动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设置于机动车驱动轮的一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机动车的驱动轮轴上的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通过链条连接于从动链轮,所述从动链轮固定于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上还固定有第一履带轮,所述第一履带轮通过履带连接于第二履带轮,所述第二履带轮固定于第二轴,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一轴之间设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轴,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上远离所述第一履带轮的一侧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轴上远离所述第二履带轮的一侧铰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接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动车的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上还设有液压缸驱动所述第一连杆,以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转动。

进一步,所述履带沿其轴向的宽度大于所述驱动轮沿其轴向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履带之间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设有滚轮支撑于所述履带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所述履带的外表面设有棘爪。

进一步,所述液压缸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定架。

进一步,所述液压缸连接于所述机动车的液压系统。

一种机动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驱动轮和从动轮,所述驱动轮的一侧设有上述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轮固定于驱动轮轴上,所述车体内设有固定架,所述液压缸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液压缸通过所述机动车的液压系统控制,通过所述液压缸推顶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驱动装置相对所述驱动轮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所述车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所述驱动轮,所述主动链轮安装于两个所述驱动轮之间。

进一步,所述履带的外边缘相对于所述驱动轮的外边缘更靠近所述车体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驱动轮的一侧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设有履带及连杆机构,履带可以在地面上行走,提升机动车在各种路况下的通过性,完善了机动车的性能,连杆机构可以使该驱动机构放置于地面或悬挂在固定架上,在普通路面上,可以通过连杆机构将驱动装置悬挂于固定架上,机动车能够正常行驶,不影响其行驶速度;在复杂路况下,通过液压缸驱动驱动装置使其下降到地面上,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由车轮和履带结合支撑驱动,加大了机动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各种复杂路面,且增加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及机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安装于机动车固定架上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车体、2—驱动轮、3—驱动轮轴、4—从动轮、5—固定架、6—主动链轮、7—链条、8—从动链轮、9—第一轴、10—第一履带轮、11—履带、12—第二履带轮、13—第二轴、14—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第三连杆、17—液压缸、18—支撑架、19—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及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履双功能分合式驱动装置安装于机动车上,机动车包括车体1,车体的底部设有驱动轮2和从动轮4,车体1内设有固定架5,固定架5上设有液压缸17及其它元件,机动车内的其它元件与现有机动车结构相同,不再赘述。机动车为后驱式或前驱式均可。上述驱动装置安装于驱动轮2的一侧,优选的,是安装于驱动轮2朝向车体1中心的一侧,即驱动轮2的内侧,驱动轮2固定于驱动轮轴3上。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安装于驱动轮2的前侧,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也可以安装在驱动轮2的后侧。

如图1至图4,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驱动轮轴3上的主动链轮6,主动链轮6通过链条7连接于从动链轮8,从动链轮8固定于第一轴9,第一轴9上还固定有第一履带轮10,第一履带轮10相对于从动链轮8更靠近车体1中心,第一履带轮10通过履带11连接于第二履带轮12,第二履带轮12固定于第二轴13。第一履带轮10和第二履带轮12外表面设有齿,与履带11内表面的齿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履带轮10随着第一轴9转动时可带动第二履带12轮及第二轴13转动。

第二轴13与第一轴9之间设有第一连杆14,第一连杆14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轴9,另一端铰接于第二轴13,在第一连杆14移动时可带动第一履带轮10、第二履带轮12及履带11共同移动。第一轴9上远离第一履带轮10的一侧铰接有第二连杆15,第二轴13上远离第二履带轮12的一侧铰接有第三连杆16,第二连杆15和第三连杆16的另一端铰接于固定架5上,固定架5上设有液压缸17,液压缸17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连杆14,另一端铰接于固定架5,上述第一连杆14、第二连杆15、第三连杆16、液压缸17及固定架5形成了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可以带动履带11相对车体1上升或下降。在液压缸17驱动第一连杆14移动时,带动第二连杆15及第三连杆16转动,进而带动履带11、第一轴9、第二轴13、第一履带轮10、第二履带轮12及从动链轮8上升或下降,同时存在一定的平移,由于链条7的限制作用,上述驱动装置可以在的以主动链轮6的圆心为圆心,以主动链轮6圆心与从动链轮8圆心之间的连线为半径的圆弧上移动,即驱动装置可相对驱动轮2上升或下降。

履带11之间还设有支撑架18,支撑架18的两端分别设有滚轮19支撑于履带11的上下两侧,在履带11转动时,滚轮19相对履带11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支撑履带11,通过履带11与驱动轮2及从动轮4共同支撑车体1,使车体1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扩展了机动车的适用范围,应用广泛,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履带11的外表面具有棘爪,在草地、林区、田间、滩涂、沙漠、冰雪等复杂难行的路况下,棘爪可以增加履带与地面的附着力,防止机动车打滑。

如图3及图4,优选的,履带11沿其轴向的宽度大于驱动轮2沿其轴向的宽度,使得履带11与地面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保证机动车的行车安全。履带11的外边缘相对于驱动轮2的外边缘更靠近车体1的内部,既能使车体1保持原有的美观,还能够利用车体1下方的空间,设计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车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驱动轮2,主动链轮6安装于两个驱动轮2之间,能够传递驱动轮轴3的动力,在其它实施例中,车体1的两侧可分别设置一个驱动轮2,主动链轮6安装于驱动轮2的内侧,不影响车体1外侧的美观。

液压缸17连接于机动车的液压系统,在普通路面上,可以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液压缸17向上移动,带动连杆机构朝向车体1移动,从而将驱动装置悬挂于固定架5上,机动车能够正常行驶,不影响其行驶速度。在复杂路况下,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液压缸17向下移动,从而使驱动装置下降到地面上,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由车轮和履带11结合支撑驱动,加大了机动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各种复杂路面,且增加了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