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410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其将备用轮胎等物品支承固定于车身底板。



背景技术:

作为将备用轮胎支承固定于车身底板的物品支承构造,已知如下构造:在车身底板的凹部内的大致平坦的载置面上横向地载置有备用轮胎,将备用轮胎的车轮部紧固固定于车身底板上的固定托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8412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现有的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中,若车身底板上的载置面整体平坦,则能够将备用轮胎等物品稳定地支承固定于车身底板。然而,根据车辆的设计规格等的不同,车身底板未必能够使得物品载置面的整个区域平坦地形成。

例如,在车身底板的后端部的下方设置牵引钩的情况等,有时使车身底板的后缘部向下方以凹状凹陷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在车身底板上的大致平坦的物品载置面的后部连接设置有凹部面,当将备用轮胎等物品设置在车身底板上时,物品的一部分向凹部面的上方伸出,从而难以稳定地支承物品的下表面。

作为其应对,考虑在车身底板的凹部面上一体地设置用于对物品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隆起部、且通过该隆起部对物品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然而,在该情况下,当未将备用轮胎等物品载置固定在车身底板上时,凹部面上被隆起部占据,从而凹部面上的有效空间会缩小。

本发明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即使在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具有凹部面也能够稳定地对物品进行载置固定,进而,当未对物品进行载置固定时能够较大地确保凹部面上的有效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采用了以下结构。

(1)本发明的车辆的物品支承构造具备:车身底板,其具有大致平坦的基准载置面以及凹部面,上述基准载置面供物品载置固定,上述凹部面与上述基准载置面的端缘连接设置、且相对于上述基准载置面向下方凹陷;以及辅助支承部件,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凹部面,并从下方支承载置于上述基准载置面上的物品的一部分,上述辅助支承部件具备:物品支承面,在安装于上述凹部面的状态下与上述基准载置面的高度大致相同;以及紧固部,其能够实现相对于上述凹部面的紧固以及紧固的解除。

根据上述(1)的结构,通过将辅助支承部件紧固于车身底板的凹部面,使得辅助支承部件的物品支承面的高度与车身底板的基准载置面高度大致相同。由此,若将物品载置于基准载置面,则物品向凹部面侧伸出的部分的下表面被辅助支承部件的物品支承面支承。另外,当未将物品载置固定于车身底板时,通过将辅助支承部件的紧固部的紧固解除,能够将辅助支承部件从凹部面拆下。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车身底板上的有效空间。

(2)在上述(1)的方式中,在上述凹部面上接合有紧固用托架,该紧固用托架具有供上述辅助支承部件的上述紧固部紧固的被紧固部。

在该情况下,当将辅助支承部件紧固于凹部面时,能够相对于与凹部面接合的紧固用托架的被紧固部而对辅助支承部件进行紧固,当将辅助支承部件从凹部面拆下时,能够从紧固用托架的被紧固部将辅助支承部件的紧固解除。另外,由于具有被紧固部的紧固用托架与凹部面接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被紧固部配置在凹部面上。另外,紧固用托架始终保持与凹部面接合的状态,与将辅助支承部件紧固固定的状态相比,凹部面内所占据的空间缩小。

(3)在上述(2)的方式中,上述紧固用托架可以构成为具有:接合面,其与上述凹部面接合;以及被紧固面,其与上述接合面相比位于上方、且供上述辅助支承部件紧固。

在该情况下,由于紧固用托架的被紧固面与和凹部面接合的接合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为了避免设置于紧固用托架的紧固部件与凹部面干涉,无需在车身底板的凹部面设置孔。因此,车身底板的加工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消除来自孔的水、尘埃的侵入。

(4)在上述(3)的方式中,上述辅助支承部件可以构成为具有:抵接壁,其与上述紧固用托架的上述被紧固面抵接;以及支承壁,其从上述抵接壁向上方以曲柄状弯曲且上表面成为上述物品支承面。

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辅助支承部件的弯曲形状进行变更,能够容易地对辅助支承部件的物品支承面的方式进行变更。因此,能够容易地应对规格不同的车辆、物品。

(5)在上述(2)~(4)的任意方式中,上述紧固用托架和上述辅助支承部件可以配置于相对于冲击输入时的车身的弯曲感应位置而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当在冲击的输入时车身以弯曲感应位置为中心而进行弯曲变形时,不会妨碍紧固用托架和辅助支承部件以弯曲感应位置为中心的车身的弯曲变形。因此,能够使车身如期望的那样弯曲而高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并且能够如意想的那样抑制欲抑制车身的压扁的部分的压扁。

(6)在上述(2)~(5)的任意方式中,可以在上述车身底板的下方配置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能量吸收构件,上述紧固用托架和上述辅助支承部件可以配置于相对于上述能量吸收构件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由于紧固用托架和辅助支承部件相对于车身的能量吸收构件分离地配置,因此,当在车身输入有冲击载荷而将能量吸收构件压溃时,紧固用托架、辅助支承部件不会妨碍能量吸收构件的压溃。因此,通过采用该构造,能够使能量吸收构件如期望的那样发挥功能。

(7)在上述(2)~(6)的任意方式中,上述凹部面可以具有:大致水平的低位面部,其与上述基准载置面相比位于下方;以及倾斜面部,其将上述低位面部和上述基准载置面连接,上述紧固用托架可以与上述倾斜面部接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紧固用托架与将车身底板的基准支承面和凹部的低位面部连接的倾斜面部接合,因此,能够使从上方输入至辅助支承部件的载荷经由紧固用托架和倾斜面部向车身底板的基准支承面和低位面部分散而使它们进行支承。因此,通过采用该构造,能够相对于上下方向上的输入载荷而具有足够的支承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从下方对物品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的辅助支承部件安装于车身底板的凹部面,辅助支承部件具备:物品支承面,其上表面高度与车身底板的基准载置面的高度大致相同;以及紧固部,其能够实现相对于凹部面的紧固以及紧固的解除,因此,即使在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具有凹部面也能够稳定地对物品进行载置固定,而且,在未对物品进行载置固定时,能够较大地确保凹部面上的有效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部上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从前部下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部上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未特别记载,则设为与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方向相同。另外,在图中的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侧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图1是从左后部上方观察车辆1的行李室的车身底板2的部分的图,图2是表示与图1中的ii-ii截面对应的车辆1的截面的图。另外,图3是从左前部下方观察车辆1的行李室的车身底板2的部分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在乘员室的后方设置行李室的车辆。行李室的底板面部分在行李室的车身底板2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且向下方凹陷成凹状的物品收纳部3,该物品收纳部3的上方由未图示的底板面板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在车辆的通常使用时取出放入的行李被载置在底板面板上。在底板面板的下方的物品收纳部3载置固定有备用轮胎等通常时不频繁使用的物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物品收纳部3载置固定有备用轮胎4(物品)的结构进行说明。

但是,收纳于物品收纳部3的物品并不局限于备用轮胎4,也可以是电池箱、使得控制装置和电池一体模块化的电力设备单元(ipu单元)、工具箱等。

车身后部的骨架部在行李室的下方的左右两侧具备:左右一对后侧车架5,它们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横梁6,其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的后侧车架5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以及车身的后部面板7,其与左右的后侧车架5的后端部连结、且将物品收纳部3的后端部封闭。左右的后侧车架5的前端部与作为乘员室的侧部下端的骨架部件的未图示的下纵梁连结,在左右的后侧车架5的后端部结合有未图示的后保险杠。

构成物品收纳部3的车身底板2由钢板等金属板构成。车身底板2的前缘部和左右的侧缘部与底板横梁6和左右的后侧车架5接合。车身底板2的中央区域相对于与底板横梁6接合的前端部和与后侧车架5接合的左右的两端部而向下方凹陷,凹陷部的上表面从前端部至后缘部的附近部大致水平地形成。凹陷部的上表面的后缘部与比其靠前侧的上表面相比向下方凹陷。车身底板2的比凹陷部的后缘部靠前侧的上表面设为供备用轮胎4等物品载置固定的基准载置面2a,后缘部的上表面构成相对于基准载置面2a向下方凹陷的凹部面2b。

如图3所示,在车身底板2的下表面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副横梁8。副横梁8形成为大致沿着车身底板2的下表面形状的形状,其两端部与图1所示的后侧车架5结合。此外,在图3中,省略后侧车架5的图示。副横梁8形成为向车身上侧开口的帽形的截面形状,其上表面侧与车身底板2的下表面接合。

另外,在车身底板2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辅助框架9,其从副横梁8的后端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以及能量吸收构件10,其前端部与辅助框架9接合,该能量吸收构件10从与辅助框架9的接合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

辅助框架9和能量吸收构件10均形成为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截面为帽状的截面形状,它们的上表面与车身底板2的下表面接合。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与副横梁8接合,能量吸收构件10的后端部如图2所示那样由端部壁10a封闭。端部壁10a以跨着车身底板2的后端面的方式向车身底板2的上方延伸。

辅助框架9和副横梁8由刚性高的金属材料形成,能量吸收构件10由与辅助框架9、副横梁8相比容易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当从车身后部输入大的冲击载荷时,能量吸收构件10先于辅助框架9、副横梁8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将所输入的冲击载荷吸收。

能量吸收构件10配置于车身底板2的后缘部的凹部面2b的下方。能量吸收构件10的后缘部大致沿车身底板2的后缘部的下表面的形状而向下方以凸状鼓出。在能量吸收构件10的该鼓出部分10b焊接固定有用于在车辆上安装牵引绳的牵引钩11。牵引钩11由弯曲为大致v字状的金属制的棒状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由于车身底板2的后缘部向下方以凹状凹陷地形成,因此,在车身底板2的后缘部经由能量吸收构件10而安装的牵引钩11配置于车身的后端部的足够低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焊接固定有用于供轮胎固定用的夹持配件12卡定的卡定用凸台部13。在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上,以横卧的方式载置有备用轮胎4。对于载置于基准载置面2a上的备用轮胎4而言,前端部卡定于卡定用凸台部13的夹持配件12穿插于车轮部4a,从上方利用工具将夹持配件12紧固,由此将备用轮胎4固定于车身底板2。此时,备用轮胎4的轮胎部4b的侧面的大半部分抵接在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上,在车身底板2的后缘部连接设置有相对于基准载置面2a向下方凹陷的凹部面2b,因此,备用轮胎4的轮胎部4b的一部分在凹部面2b上伸出。

此处,在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安装有一对组装托架14(辅助支承部件),该一对组装托架14用于从下方对在凹部面2b上伸出的备用轮胎4的轮胎部4b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组装托架14由通过冲压成型等而弯曲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

各组装托架14经由在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固定的紧固用托架15而固定于凹部面2b。紧固用托架15与组装托架14同样地由通过冲压成型等而弯曲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

图4是从左后部上方观察车辆1的行李室的车身底板2的部分的图,与图1相比,不同点在于从凹部面2b将组装托架14拆下。

如图2所示,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具有:大致水平的低位面部2b-1,其与基准载置面2a相比位于下方;以及倾斜面部2b-2,其将低位面部2b-1和基准载置面2a连接。倾斜面部2b-2从基准载置面2a的后端部朝向车身后方且向后下方倾斜。一对紧固用托架15固定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中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

具体而言,左右的各紧固用托架15固定于相对于在车身底板2的下表面安装的能量吸收构件10而在车宽方向外侧(车身左右方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紧固固定于各紧固用托架15的组装托架14也同样地配置于相对于能量吸收构件10而在车宽方向外侧分离的两处位置。

另外,左右的紧固用托架15和组装托架14配置于如下位置:在输入来自车身后方的大的冲击载荷时,相对于以车身的后部的固定位置向上方弯曲的方式设定的弯曲感应位置p而向车身后方偏移。弯曲感应位置p通过在车身骨架部的固定位置设置脆弱部而设定。当输入有来自车身后方的大的冲击载荷时,脆弱部使得车身骨架部以将弯曲感应位置p作为中心的优选的弯曲方式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感应位置p设定于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和凹部面2b的边界部附近。

如图4所示,紧固用托架15由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形成,在其四角,作为被紧固部的双头螺栓16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用托架15的四角的供双头螺栓16突出设置的部分的上表面设为被紧固面15a。另外,在紧固用托架15的被四角的被紧固面15a包围的内侧部分,设置有相对于被紧固面15a向下方凹陷的低位壁15b。该低位壁15b的背面设为在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焊接固定的接合面15b-1。因此,紧固用托架15的四角的被紧固面15a位于以规定高度而比接合面15b-1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紧固用托架15的接合面15b-1焊接固定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中的倾斜面部2b-2。

另外,如图1所示,组装托架14由板状部件形成为与俯视时的紧固用托架15大致相同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尺寸。在组装托架14的四角形成有供紧固用托架15的四角的各双头螺栓16插入的螺栓插入孔14a。在从各螺栓插入孔14a向组装托架14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双头螺栓16将紧固用的螺母17紧固,由此将组装托架14固定于紧固用托架15。组装托架14中的形成有螺栓插入孔14a的四角部分设为与紧固用托架15的被紧固面15a抵接的抵接壁14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双头螺栓16插入的螺栓插入孔14a的部分构成组装托架14的紧固部。

另外,组装托架14具有从前后的抵接壁14b向上方弯曲成曲柄状、且上表面大致水平的支承壁14c。该支承壁14c设定为:在组装托架14被紧固固定于对应的紧固用托架15的状态下,该支承壁14c的上表面处于与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大致相同的高度。支承壁14c的上表面构成物品支承面14c-1,该物品支承面14c-1对从基准载置面2a向凹部面2b方向伸出的备用轮胎4的轮胎部4b的下表面进行支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物品载置构造中,上表面的物品支承面14c-1处于与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大致相同的高度的组装托架1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固定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因此,当将备用轮胎4载置于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时,能够利用组装托架14的物品支承面14c-1稳定地对备用轮胎4在凹部面2b上伸出的部分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因此,此后若备用轮胎4的车轮部4a由夹持配件12紧固于车身底板2上的卡定用凸台部13,则备用轮胎4的轮胎部4b的下表面被按压于基准载置面2a和组装托架14,从而能够将备用轮胎4稳定地固定于物品收纳部3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物品载置构造中,组装托架14具有作为紧固部的螺栓插入孔14a,相对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能够拆装,因此,在未将备用轮胎4载置固定于车身底板2上的情况下,将组装托架14从凹部面2b拆下而能够确保车身底板2上的更广阔的有效空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品载置构造中,具有作为被紧固部的双头螺栓16的紧固用托架15焊接固定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因此,与将双头螺栓16直接设置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双头螺栓16设置在凹部面2b上。另外,紧固用托架15始终保持设置于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的状态,而且与紧固用托架15为薄型结构相辅,从而在将组装托架14从凹部面2b拆下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地广阔地确保车身底板2上的有效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物品载置构造中,紧固用托架15具有与凹部面2b接合的接合面15b-1、和与接合面15b-1相比位于上方、且供组装托架14紧固的被紧固面15a,因此在车身底板2未形成孔就能够容易地将双头螺栓16设置于凹部面2b内。

因此,通过采用该构造,能够防止水、尘埃向车身底板2上的侵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物品载置构造中,组装托架14具有与紧固用托架15的被紧固面15a抵接的抵接壁14b、和从抵接壁14b向上方以曲柄状弯曲,且上表面成为物品支承面14c-1的支承壁14c,因此,通过对组装托架14的弯曲形状进行变更,能够容易地对组装托架14的支承方式进行变更。因此,通过采用该构造,仅凭借组装托架14的形状变更便能够容易地应对使用范围不同的车辆、物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物品载置构造中,紧固用托架15和组装托架14配置于相对于车身的弯曲感应位置p向后侧偏移的位置。因此,在输入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时,如图5所示,当车身以弯曲感应位置p为中心而进行弯曲变形时,不会妨碍紧固用托架15和组装托架14以弯曲感应位置p为中心的车身的变形。因此,在采用该构造的情况下,通过使车身如期望的那样弯曲而能够高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并且能够如意想的那样抑制欲抑制车身的压扁的部分的压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在车身底板2的下方配置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能量吸收构件10,紧固用托架15和组装托架14配置于在能量吸收构件10的车宽方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因此,当对车身从后方输入有大的冲击载荷而将能量吸收构件10压溃时,紧固用托架15和组装托架14不会妨碍能量吸收构件10的压溃。因此,在采用该构造的情况下,在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使能量吸收构件10如期望的那样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物品载置构造中,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具有与基准载置面2a相比位于下方的大致水平的低位面部2b-1、和将低位面部2b-1与基准载置面2a连接的倾斜面部2b-2,紧固用托架15焊接固定于凹部面2b的倾斜面部2b-2。因此,能够使从组装托架14的上方输入的载荷经由紧固用托架15和凹部面2b的倾斜面部2b-2向车身底板2的基准载置面2a和凹部面2b的低位面部2b-1分散而支承。因此,通过采用该构造,能够以足够的支承强度对备用轮胎4进行支承。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车身底板2的凹部面2b上焊接固定一对紧固用托架15,并在上述各紧固用托架15上安装组装托架14,但紧固用托架15和组装托架14的设置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而是任意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紧固用托架15设置有双头螺栓16,但也可以在紧固用托架15取代双头螺栓16而设置焊接螺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