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409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过改良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有关车身前部结构的现有技术,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前部结构,涉及一种提高了支承刚性的转向悬轴(steeringhanger)。用于支承转向柱的转向悬轴沿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两端部固定于车身侧部,并且,由从地板的中央竖起的支承部件支承。而且,在该转向悬轴上接合有悬架的一端,该悬架的另一端固定于嵌板(panel),该嵌板设置于仪表板(dashboard)的上方且构成车身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提高安装于车身的各个部件的支承刚性,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和操控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53169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刚性较高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其具备:

左右的减震器座,其分别支承左右的减震器的上端;

仪表板下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座的后方且划分车厢的前方;

仪表板上构件,其从所述仪表板下构件的上端向前方延伸;

横梁,其加强所述仪表板上构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其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下构件的上部,且支承挡风玻璃的下端;和

转向悬轴,其位于所述仪表板下构件的后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支承转向柱,

该车身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的左右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左右的减震器座,

接合于所述转向悬轴的悬架向前方延伸,

接合于所述横梁的连接部件向后方延伸,

所述悬架与所述连接部件夹持着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和/或所述仪表板下构件而互相连接。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优选用于安装所述转向柱的转向支架从所述转向悬轴向后方延伸,所述转向支架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悬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优选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第2悬架,其接合于所述转向悬轴,并且沿所述悬架向前方延伸,所述第2悬架接合于所述仪表板上构件。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优选所述悬架具有第1端面部,该第1端面部抵接于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所述仪表板下构件,在所述第1端面部接合有螺母,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第2端面部,该第2端面部抵接于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所述仪表板下构件,所述第1端面部和所述第2端面部通过所述螺母和从所述第2端面部一侧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母的螺栓而连接。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件具有连接部件侧壁部,该连接部件侧壁部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所述连接部件侧壁部具有:第1边,其沿所述第2端面部延伸;第2边,其从所述第1边的下端沿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横梁;和第3边,其从所述第2边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1边的上端,所述悬架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从所述第1端面部的上端呈直线状延伸至所述转向悬轴,所述直线部的前端隔着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所述仪表板下构件而与所述第3边的后端连续。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优选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仪表板上构件盖,该仪表板上构件盖覆盖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由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盖的前侧的缘和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前侧的缘形成开口部,所述第2端面部面向所述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7方案为,优选所述仪表板上构件具有槽部,该槽部横跨车宽方向而形成槽状,用于将所述仪表板上构件连接于所述仪表板下构件,所述横梁包括从所述槽部的前方向后方呈大致水平延伸的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由所述槽部的前壁和底部与所述横梁的所述上壁部和所述纵壁部,形成封闭截面,由所述槽部和横梁形成的封闭截面横跨所述左右的减震器座之间而形成,并且其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左右的减震器座的上表面,所述连接部件的前端连接于所述上壁部的上表面。

本发明的第8方案为,优选在所述仪表板下构件的车宽方向端部的附近,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前柱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所述减震器座的上表面,重叠有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的端部,在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的上表面,接合有用于抑制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的移动的抑制部件,所述抑制部件接合于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在所述前柱接合有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端部和所述转向悬轴的端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发明,仪表板上构件的左右的两端接连接于左右的减震器座,接合于转向悬轴的悬架向前方延伸,接合于用于加强仪表板上构件的横梁的连接部件向后方延伸。而且,上述悬架与连接部件在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和/或仪表板下构件的状态下互相连接。即,配置于车身前部的上述部件互相连接。

例如,从减震器输入至减震器座的载荷,传递至仪表板上构件,并从仪表板上构件通过横梁传递至连接部件。在此,连接部件与悬架一起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和/或仪表板下构件。

因此,传递至连接部件的载荷在传递至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和/或仪表板下构件的同时,也传递至悬架。传递至悬架的载荷进而传递至转向悬轴。

即,从减震器输入的载荷除了传递至减震器座周边外,还传递至转向悬轴。而易于以车身前部承受载荷,由此提高了车身前部的支承刚性。

根据第2方案所述的发明,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转向支架从转向悬轴向后方延伸,转向支架在俯视观察时,与悬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即,转向支架位于悬架的附近。通过支承转向柱,而施加于转向支架的载荷也传递至悬架,进而传递至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和/或仪表板下构件。因此,提高了车身前部的转向柱的支承刚性。

根据第3方案所述的发明,还具有第2悬架,其接合于转向悬轴,且沿悬架向前方延伸,第2悬架接合于仪表板上构件。

通过支承转向柱,施加于转向支架的载荷传递至悬架,进而也传递至第2悬架。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支承转向柱的刚性。

根据第4方案所述的发明,悬架具有抵接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仪表板下构件的第1端面部,在该第1端面部接合有螺母。连接部件具有抵接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仪表板下构件的第2端面部。上述第1端面部和第2端面部通过螺母和从第2端面部一侧螺纹连接于螺母的螺栓而连接。

即,以划分车厢的前方的仪表板下构件为边界,具有第2端面部的连接部件位于车厢的外侧,具有第1端面部的悬架位于车厢侧。因此,能够从车厢的外侧利用螺栓紧固连接部件和悬架。

而且,通过该螺栓的紧固,连接部件与悬架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因此,能够提高前后方向的支承刚性。

根据第5方案所述的发明,连接部件具有连接部件侧壁部,其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该连接部件侧壁部具有沿第2端面部延伸的第1边,从该第1边的下端沿前后方向延伸至横梁的第2边,和从该第2边的前端延伸至第1边的上端的第3边。

而且,悬架具有直线部,其从第1端面部的上端呈直线状延伸至转向悬轴。悬架的直线部的前端隔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仪表板下构件而与连接部件第3边的后端连续。

因此,从悬架到连接部件的载荷的传递,和从连接部件到悬架的载荷的传递,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或仪表板下构件附近中断,这样,从车身前部的一部分输入的载荷易于传递至车身前部。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前部的支承刚性。

根据第6方案所述的发明,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用于覆盖仪表板上构件的仪表板上构件盖,由仪表板上构件盖的前侧的缘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前侧的缘形成开口部,第2端面部面向开口部。

即,第2端面部可以从开口部加以目视确认,易于从车厢的外侧利用螺栓紧固连接部件和悬架。

根据第7方案所述的发明,仪表板上构件具有槽部,该槽部横跨车宽方向而形成槽状,用于将仪表板上构件连接于仪表板下构件。横梁包括从槽部的前方向后方呈大致水平延伸的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由槽部的前壁和底部与横梁的上壁部和纵壁部形成封闭截面。

而且,由上述槽部和横梁形成的封闭截面横跨左右的减震器座之间而形成,并且端部分别位于左右的减震器座的上表面。

通过形成封闭截面,提高了仪表板上构件在车宽方向的弯曲刚性。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减震器座的支承刚性。而且,提高了前围(cowl)内的排水性能。

而且,连接部件的前端连接于横梁的上壁部的上表面。即安装有横梁的仪表板上构件被连接部件按压。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减震器座的支承刚性。

根据第8方案所述的发明,在仪表板下构件的车宽方向端部的附近,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前柱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减震器座的上表面,重叠有仪表板上构件的端部。

在仪表板上构件的上表面,接合有用于抑制仪表板上构件的移动的抑制部件,抑制部件接合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在前柱接合有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端部和转向悬轴的端部。

即,仪表板上构件的两端通过抑制部件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与前柱连接。进而,转向悬轴的两端接合于前柱。因此,通过仪表板上构件、转向悬轴和左右的前柱,形成了以车宽方向为长边的矩形形状的框架。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前部结构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的右半部分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主要部位的放大图。

图4为沿图2的4-4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为对图4所示的车身前部的、悬架的固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6为对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第2悬架的固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对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悬架与连接部件的接合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对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横梁的接合进行说明的图。

图9为对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抑制部件的接合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此外,图中的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乘员所见的左,r表示乘员所见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

参照图1。图1示出了沿前后方向截面的车身10前部的右半部分。本实施例中,对右侧方向盘类型的车身的前部结构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车身的前部结构也可用于左侧方向盘类型的车身。

同时参照图2。车身10的前部由以下部件构成:左右的前柱11、11(仅示出右前柱11),其在左右的端部分别竖立;仪表板下构件12,其横跨于上述前柱11、11之间设置,划分车厢的前端;左右的前侧架13、13,其从该仪表板下构件12向前方延伸;左右的减震器壳体15、15,其设置于上述左右的前侧架13、13的上方,收纳减震器14、14(仅示出右侧的减震器14);减震器座16、16,其设置于减震器壳体15、15的上部;左右的前侧构件17、17,其从减震器壳体15、15向前方且朝斜下方延伸;仪表板上构件18,其从仪表板下构件1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参照图3),其设置于仪表板下构件12的上部,支承挡风玻璃29的下端;底板20,其从仪表板下构件12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和转向悬轴21,其架设于左右的前柱11、11之间,支承转向柱27。

前柱11由以下部件构成:前柱下构件11a,其从底板20的端部延伸至与仪表板下构件12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和前柱上构件11b,其设置于前柱下构件11a的上部。在前柱上构件11b设置有前侧窗玻璃22。

仪表板上构件18的左右的端部23、23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的上表面重叠。而且,在该仪表板上构件18上安装有横梁24,该横梁24沿车宽方向延伸,加强仪表板上构件18。关于横梁24的安装,参见后述内容。

转向悬轴21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悬梁25和接合于该悬梁的两端的安装部26、26(转向悬轴21的端部26、26)构成。左右的安装部26、26固定于前柱下构件11a和前柱上构件11b的边界附近。

而且,转向悬轴21具有从悬梁25向前方延伸的第1悬架30(悬架30)和第2悬架40。上述第1、第2悬架30、40对转向悬轴21的支承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悬梁25上,用于安装转向柱27的第1转向支架39、第2转向支架49向后方延伸。在转向柱27的顶端设置有方向盘28。

第1转向支架39在俯视观察时与第1悬架3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即,第1转向支架3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悬架30的后方。同样,第2转向支架49在俯视观察时与第2悬架4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即,第2转向支架4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2悬架40的后方。

参照图3及图4。在仪表板下构件12的上端,重叠有仪表板上构件18的后端,而且,重叠有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下端,且互相接接合。

第1悬架30的前端利用第1连接部件50固定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以下,对第1悬架30的固定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5。第1悬架30由水平部31(直线部31)、第1端面部32和铅直部33构成,其中,水平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1端面部32从该水平部3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铅直部33呈侧壁状,且形成于上述水平部31和第1端面部32的侧部。在第1端面部32的后表面32a接合有第1螺母34。与该第1螺母34的位置对齐,在第1端面部32形成有供第1螺栓35穿过的螺栓孔32b。

第1连接部件50由呈矩形形状的底面部51、从底面部51的后端竖立的第2端面部52、从底面部51的左右的侧端向前方延伸的侧壁状的侧壁部53、53和从底面部5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且接合于横梁24(参照图4)的前端部54构成。在第2端面部52形成有供第1螺栓35穿过的螺栓孔52a。在底面部51形成有以前后方向为长轴的呈大致椭圆形状的椭圆孔51a。

第1悬架30的第1端面部32和第1连接部件50的第2端面部52,通过第1螺母34和从第2端面部52侧螺纹连接于第1螺母34的第1螺栓35连接。

具体而言,第1端面部32抵接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后表面19a,第2端面部52抵接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前表面19b。第1螺栓35穿过形成于第2端面部52的螺栓孔52a,而与设置在第1端面部32的第1螺母34紧固在一起。

即,第1悬架30与第1连接部件50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而互相接接合。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仅夹持着仪表板下构件12(参照图4),而且,也可同时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和仪表板下构件12。

参照图6。第2悬架40接合于转向悬轴21,并且沿第1悬架30向前方延伸。第2悬架40的前端利用第2连接部件60固定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

第2悬架40与第1悬架30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即,第2悬架由水平部41、第3端面部42和铅直部43构成,其中,水平部4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3端面部42从该水平部4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铅直部43呈侧壁状,且形成于上述水平部41和第3端面部42的侧部。在第3端面部42的后表面42a接合有第2螺母44。在第3端面部42形成有与该第2螺母44的位置对齐,且供第2螺栓45穿过的螺栓孔。

第2连接部件60由第4端面部61、弯曲部62和左右的缘部63、63构成,其中,第4端面部61抵接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参照图5)的前表面19b,弯曲部62从该第4端面部61的上部向前方弯曲,左右的缘部63、63从上述第4端面部61和弯曲部62的两缘向前方竖立。

第2悬架40的第3端面部42和第2连接部件60的第4端面部61通过第2螺母44和从第4端面部61侧螺纹连接于第2螺母44的第2螺栓45连接。

而且,第2连接部件60的第4端面部61的下端部接合于仪表板上构件18(参照图4)的上端。即,第2悬架40通过第2连接部件60接合于仪表板上构件18。

参照图7。第1连接部件50的侧壁部53(连接部件侧壁部53)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侧壁部53具有:第1边55,其沿第2端面部52(参照图5)延伸;第2边56,其从该第1边55的下端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至横梁24;和第3边57,其从该第2边56的前端延伸至第1边55的上端。水平部31(直线部31)从第1端面部32的上端呈直线状延伸至悬梁25(转向悬轴21)。因此,水平部31的前端隔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而与第3边57的后端连续。

即,第1端面部32与第2端面部52(参照图5)的上端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且通过第3边57上的线l1与通过水平部31上的线l2在第1端面部32和第2端面部52连接的位置交叉。

参照图2和图8。仪表板上构件18具有槽部70,该槽部70横跨车宽方向形成槽状,以用于将仪表板上构件18连接于仪表板下构件12。在槽部70的底部71的中央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72。该凹部72横跨车宽方向形成。

横梁24由上壁部74、纵壁部75和下壁部76构成,其中,上壁部74从槽部70的前方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纵壁部75从该上壁部74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下壁部76从该纵壁部75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横梁24的左右的端部67、67延伸至在上下方向上与减震器座16重叠的位置(参照图2)。

通过使横梁24重叠于仪表板上构件18,而由槽部70的前壁73和底部71与横梁24的上壁部74和纵壁部75来形成封闭截面77。

下壁部76重叠于凹部72的上表面。由槽部70和横梁24形成的封闭截面77横跨形成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之间,并且封闭截面端部78、78(参照图2)分别位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的上表面。

第1连接部件50的前端部54连接于横梁24的上壁部74的上表面。第1连接部件50的底面部51在连接有第1悬架30的状态下,向前方且朝斜下方延伸。即,第1连接部件50的前端部54位于比第2端面部52的下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仪表板上构件18被仪表板上构件盖81覆盖。仪表板上构件盖81架设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之间。

利用成为仪表板上构件盖81的前侧的缘的下缘83和成为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前侧的缘的上缘84,形成开口部85。第2端面部52面向开口部85。该开口部85被前围上板82覆盖。在此省略对仪表板上构件盖81和前围上板82的安装结构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9。在仪表板上构件18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抑制仪表板上构件18的移动的抑制部件90。抑制部件90由梯形形状的主体部91和形成于该主体部91的缘的接合部92构成。接合部92由接合于前柱上构件11b的第1接合部93、接合于仪表板上构件18的上表面的第2接合部94和接合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第3接合部95构成。

在前柱上构件11b接合有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侧端部86。

下面,对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仪表板上构件18的左右的端部23、23连接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接合于转向悬轴21的第1悬架30向前方延伸,接合于用于加强仪表板上构件18的横梁24的第1连接部件50向后方延伸。而且,上述第1悬架30与第1连接部件50在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状态下互相连接。即,配置于车身10的前部的上述部件互相连接。

例如,从减震器16输入至减震器座16的载荷,传递至仪表板上构件18,并从仪表板上构件18通过横梁24传递至第1连接部件50。在此,第1连接部件50与第1悬架30一起夹持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

因此,传递至第1连接部件50的载荷在传递至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同时,也传递至第1悬架30。传递至第1悬架30的载荷进而传递至转向悬轴21。

即,从减震器14输入的载荷不限于减震器座周边外,还传递至转向悬轴21。而容易以车身10的整个前部承受载荷,由此提高了车身10的前部的刚性。

而且,在悬梁25上,用于安装转向柱27的第1转向支架39、第2转向支架49向后方延伸。第1转向支架39在俯视观察时,与第1悬架3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同样,第2转向支架49在俯视观察时,与第2悬架4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即,第1转向支架39、第2转向支架49分别位于第1悬架30、第2悬架40的附近。通过支承转向柱27而施加于第1、第2转向支架49的载荷也传递至第1悬架30、第2悬架40,进而传递至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因此,在车身10前部,提高了对于转向柱27的支承刚性。

参照图4和图5。以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为边界,具有第2端面部52的第1连接部件50位于车厢的外侧,具有第1端面部32的第1悬架30位于车厢侧。因此,能够从车厢的外侧,利用第1螺栓35紧固第1连接部件50和第1悬架30。

而且,通过该第1螺栓35的紧固,第1连接部件50与第1悬架30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因此,能够提高前后方向的支承刚性。

参照图1和图6。第2悬架40通过第2连接部件60接合于仪表板上构件18。

因此,通过支承转向柱27,施加于第1转向支架39、第2转向支架49的载荷传递至第1悬架30,而且也传递至第2悬架40。由于增加了支承转向悬轴21的部位,由此进一步提高了支承转向柱27的刚性。

参照图5和图7。水平部31(直线部31)的前端隔着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而与第3边57的后端连续。即,第1端面部32和第2端面部52的上端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通过第3边57上的线l1与通过水平部31上的线l2在第1端面部32和第2端面部52连接的位置交叉。

因此,从第1悬架30到第1连接部件50的载荷的传递和从第1连接部件50到第1悬架30的载荷的传递,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附近中断,其结果,从车身10前部的一部分输入的载荷容易向车身10的整个前部传递。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10前部的刚性。

参照图2和图8。由成为仪表板上构件盖81的前侧的缘的下缘83和成为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前侧的缘的上缘84,形成了开口部85。第2端面部52面向开口部85。

即,能够从开口部85目视确认到配置有第1螺栓35的第2端面部52,易于从车厢的外侧利用第1螺栓35来紧固第1连接部件50和第1悬架30。

而且,第1连接部件50的底面部51向前方且朝斜下方延伸,这与底面部51向前方呈水平延伸的情况比较,越靠近前端部54,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间隔则越大。因此,第1螺栓35的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侧壁部53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第3边57随着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延伸。这与侧壁部53为矩形形状的情况比较,越靠近前端部54,侧壁部53的高度尺寸则越小,而使得用于实施紧固作业的空间扩大。因此,第1螺栓35的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参照图2和图8。在仪表板上构件18,通过槽部70的前壁73和底部71与横梁24的上壁部74和纵壁部75,形成了封闭截面77。由这些槽部70和横梁24形成的封闭截面77,以横跨方式形成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之间,并且封闭截面端部78、78(参照图2)分别位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6、16的上表面。

通过封闭截面77的形成,提高了仪表板上构件18在车宽方向的弯曲刚性。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减震器座16的支承刚性。而且,提高了前围内的排水性能。

而且,第1连接部件50的前端部54连接于横梁24的上壁部74的上表面(参照图8)。即安装有横梁24的仪表板上构件18被第1连接部件50按压。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横梁24的仪表板上构件18的安装强度,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10的前部对减震器座16的支承刚性。

而且,在槽部70形成有凹部72,该凹部72与横梁24的下壁部76重叠。因此,在将横梁24配置于仪表板上构件18上时,凹部72成为横梁24的配置位置的记号。这样,提高了横梁24的安装作业的效率。

参照图1和图9。在仪表板下构件12的车宽方向端部的附近,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前柱11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减震器座16的上表面,重叠有仪表板上构件18的端部23。而且,在仪表板上构件18的上表面,接合有用于抑制仪表板上构件18的移动的抑制部件90。抑制部件90接合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并且,在前柱11接合有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的侧端部86和转向悬轴21的安装部26。

即,仪表板上构件18的端部通过抑制部件90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19而连接于前柱11。而且,转向悬轴21的安装部26接合于前柱11。因此,通过仪表板上构件18、转向悬轴21和左右的前柱11(仅显示右侧的前柱11),形成了以车宽方向为长边的矩形形状的框架。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10的前部结构的支承刚性。

而且,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虽然是以乘用车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也可适用于其他的四轮车,而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优选适用于乘用车。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

11…前柱

12…仪表板下构件

16…减震器座

18…仪表板上构件

19…挡风玻璃下支承件

21…转向悬轴

23…仪表板上构件端部

24…横梁

27…转向柱

30…第1悬架(悬架)

31…水平部(直线部)

32…第1端面部

34…第1螺母

35…第1螺栓

39…第1转向支架

40…第2悬架

42…第3端面部

44…第2螺母

45…第2螺栓

49…第2转向支架

50…第1连接部件

52…第2端面部

53…侧壁部

54…前端部

57…第3边

60…第2连接部件

67…横梁的端部

70…槽部

71…底部

72…凹部

73…前壁

74…上壁

75…纵壁

76…下壁

77…封闭截面

78…封闭截面端部

81…盖

83…上缘

84…下缘

85…开口部

86…侧端部

90…抑制部件

92…接合部

93…第1接合部

94…第2接合部

95…第3接合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