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及具有其的转向管柱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4169阅读:1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及具有其的转向管柱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护罩及具有其的转向管柱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转向管柱安装在汽车方向盘和前围板之间,传递方向盘传来的转矩,保证驾驶员的意图能正确地传递到转向机及转向轮。可溃缩式转向管柱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按预先设计而溃缩变形,以分散一些因撞击由转向管柱传递到驾驶员身体的冲击力。但是,目前的可溃缩式转向管柱并没有考虑在空间位置有限的情况下转向管柱上护罩对溃缩行程的影响。在转向管柱溃缩未达到设计行程时,转向管柱上护罩与转向管柱安装点开始干涉,从而使保护效果下降。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所述转向管柱护罩包括:前部,其用于固定连接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和后部,其与所述前部搭接,并和所述前部沿所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的轴向依序布置;所述前部在所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沿轴向溃缩的过程中抵接到所述安装点之后,所述后部仍然能够继续随所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沿轴向溃缩。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在所述上护罩的法线方向上上下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后部位于所述前部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管柱护罩还包括:连接组件,其连接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使所述后部和所述前部搭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其设在所述前部;和第二连接件,其设在所述后部,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卡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其垂直设在所述前部的下表面;和卡钩,其沿所述轴向平行布置,且尾部垂直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表面,头部为突起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板,其垂直设在所述后部的下表面,且具有开口,该开口的大小小于所述卡钩的头部,所述卡钩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的端面设置成斜面,且上短下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其包括:可溃缩式转向管柱,其上具有安装到车体上的安装点;上护罩,其用于罩设在所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上方;所述上护罩为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且所述上护罩的前部临近所述安装点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转向管柱上护罩与转向管柱安装点开始干涉后,继续增大溃缩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的转向管柱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出了转向管柱上护罩分解为前部和后部。

图2是图1中的前部和后部组合在一起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6分别是图1中的可溃缩式转向管柱上护罩中的前部和后部在溃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中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转向管柱的溃缩方向为“前”,反之为“后”,也可以理解为:以临近驾驶员的方向为“后”,反之为“前”。转向管柱的中心轴线方向为“轴向”。“内”和“外”是相对于物体本身的整体结构进行定义的,指向物体的中心的方向视为“向内”,背向或远离物体的中心的方向视为“向外”。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包括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和转向管柱护罩,其中: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上具有安装到车体上的安装点101。具体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具有安装到仪表板横梁上的安装点。

转向管柱护罩包括上护罩200和下护罩(图中未示出),其中:上护罩200用于罩设在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上方。上护罩200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遮挡组合开关等在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上但仪表板无法挡住的部位,为了美观,后部设计该距离越长越好,在实车中,以无论方向盘处于什么位置(假如方向盘可调),均无法看到转向管柱的结构及其装配件为准。

现有技术中,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在溃缩过程中,由于安装点101上的镶块布置位置会阻挡上护罩200的前端的溃缩运动,进而影响到转向管柱的溃缩量,因此,本实施例将上护罩200的结构做了如下改进。

上护罩200包括前部201和后部202,其中:前部201通过转向管柱的下护罩固定连接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

后部202与前部201搭接,并且,后部202和前部201沿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的轴向依序布置,前部201临近安装点101设置,那么,在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在溃缩过程中,前部201必然是上护罩20最先抵接到安装点101的镶块上的部位。前部201在所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沿轴向溃缩的过程中抵接到安装点101之后,后部202仍然能够继续随所述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沿轴向溃缩。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护罩200还包括连接组件203,连接组件203连接在前部201和后部202之间。由于连接组件203容易在沿轴向的较小的挤压力的作用下断裂,因此,在连接组件203断裂之后,前部201和后部202会沿轴向产生一个相向运动,上护罩200的整体长度因此而缩短。

鉴于该原理,本实施例利用将上护罩200由原来的整体式结构改造成分体式结构,即前部201和后部202,并结合采用连接组件203的易断裂特性,即连接组件203能够在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沿轴向溃缩的过程中断裂,以使前部201抵接到安装点101之后,后部202仍然能够继续随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沿轴向溃缩,因此,在现有的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的安装位置和空间受限的情形下,仍然能够保证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的溃缩量,避免了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在溃缩过程中上护罩200与安装点101上的镶块发生干涉的问题的发生,从而在碰撞过程中,更好的保护驾驶员的胸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部201和后部202在上护罩200的法线方向上上下错开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前部201抵接到安装点101上的镶块之后,后部202沿轴向重叠到前部201的上方,有利于上护罩200的整体长度的缩短,进而保证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的溃缩量,避免了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在溃缩过程中上护罩200与安装点101上的镶块发生干涉的问题的发生。

例如,后部202位于前部201的上方。后部202位于前部201上方的搭接式的结构便于在发生移动的时候,确保前部201就是沿着后部202的内壁移动,防止移动方向发生变化。

为了节省空间,可以将前部201和后部202在上护罩200的法线方向上的间隙设置成较小,比如:后部202的下表面贴合在前部201的上表面上,只要二者在贴合的两个表面之间不相干涉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0所示,连接组件203包括第一连接件213和第二连接件223,其中:第一连接件213设在前部201。第二连接件223设在后部202,第二连接件223与第一连接件213卡合连接,以保证连接组件203既能够起到连接作用,还容易在沿轴向的较小的挤压力的作用下断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13包括第一连接板214和卡钩215,其中:第一连接板214垂直设在前部201的下表面。卡钩215沿所述轴向平行布置,且尾部垂直设在第一连接板214的内表面,头部为突起结构。

第二连接件223包括第二连接板224,第二连接板224垂直设在后部202的下表面,且第二连接板224具有开口225,该开口225的大小小于卡钩215的头部,卡钩215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板224的两侧,这样,卡钩215的头部不易从第二连接板224的一侧通过开口225脱出到第二连接板224的另一侧,从而保证了连接组件203起到连接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部201临近安装点101的端面211设置成斜面,且上短下长。设置成斜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的溃缩量。

图4示出了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未溃缩的状态示意图,为下文所指的第一阶段。图5示出的是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发生溃缩后的状态示意图,为下文所指的第二阶段。图6示出的是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发生溃缩后的状态示意图,为下文所指的第三阶段。

如图4至图6所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溃缩力(一般在2000N左右)的作用下,可溃缩式转向管柱100的上护罩200沿着轴向移动,即发生溃缩。当上护罩200的前部201溃缩至与安装点101上的镶块后(如图5示出的第二阶段),藉由前部201和后部202的配合方式,在巨大溃缩力的作用下,前部201抵接到安装点101上的镶块之后,后部202沿轴向重叠到前部201的上方,使连接组件203被破坏,从而使溃缩继续进行,达到设计要求的溃缩量(如图6示出的第三阶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