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碰撞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8883阅读:1088来源:国知局
转向管柱碰撞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管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碰撞系统。



背景技术:

在手动调节转向管柱设计(MVLS-4方向手动调节)中,第一个先前碰撞力仅由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摩擦产生。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摩擦力仅为约2000N,但是碰撞峰值力通常需要3500N。现有设计通过增加内套管的正锁定系统,来增加碰撞峰值力达到3500N峰值力。但是,正锁定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如图1所示,正锁定系统通常包括锁定爪1′,弹簧2′和撕裂片3′。并且组装过程也比较复杂。此外,安装空间也很关键,不是所有的转向柱都可以使用这种正锁定系统。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占用空间小的转向管柱碰撞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占用空间小的转向管柱碰撞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管柱碰撞系统,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插入到所述外套管中,所述内套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套管的内表面接触并能产生摩擦力,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之间设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摩擦片。

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的内表面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摩擦片嵌入所述插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内套管的外表面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摩擦片嵌入所述插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与所述插槽胶结或螺钉连接,或所述摩擦片压入所述插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包括基板和铺设在所述基板上的颗粒物,所述基板与所述插槽连接,所述颗粒物与所述外套管的内表面或所述内套管的外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与所述外套管或所述内套管之间摩擦系数为0.4~0.6。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的硬度为HRB50。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有四片,并沿所述外套管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设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摩擦片,增加了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碰撞峰值力能够达到要求。摩擦片的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现有的转向管柱的正锁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碰撞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碰撞系统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碰撞系统的摩擦片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碰撞系统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锁定爪 2′-弹簧 3′-撕裂片

1-外套管 2-内套管 3-摩擦片

4-手柄 11-插槽 31-基板

32-颗粒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转向管柱碰撞系统,包括外套管1和内套管2,内套管2插入到外套管1中,内套管2的外表面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接触并能产生摩擦力,内套管2与外套管1之间设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摩擦片3。

具体为,如图3所示,外套管1为中空的长条形外套管,内套管2也为长条形的圆外套管。外套管1与内套管2安装时,内套管2插入到外套管1的空腔中。安装后,内套管2的外表面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之间紧密接触。碰撞时,柱外套管1与内套管2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内套管2的外表面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之间会产生摩擦力。由于摩擦片3增加了外套管1与内套管2之间的摩擦力,碰撞峰值力将更高,能够满足要求。

本实施例中,摩擦片3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正锁定系统结构简单,并且容易安装,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外套管1的内表面上开设有插槽11,摩擦片3嵌入插槽11中。

摩擦片3安装在插槽11中后,摩擦片3的内表面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平齐,外套管1的内表面仍然与内套管2的外表面保持紧密接触。

可选地,也可以在内套管2的外表面上开设有插槽,摩擦片安装在插槽中。此时,摩擦片的外表面与内套管2的外表面平齐,使得内套管2的外表面仍然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保持紧密接触。

可选地,摩擦片3与插槽11胶结或螺钉连接,或摩擦片3压入插槽中。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摩擦片3包括基板31和铺设在基板31上的颗粒物32,基板31与插槽11连接,颗粒物32与内套管2的外表面接触。

基板31为摩擦片3的基底,细小的颗粒物32铺设在基板31的表面上。本实施例中,颗粒物32铺设在基板31的内表面上。基板31的外表面与插槽11连接,基板31的内表面朝向内套管2的外表面并与之接触。

由于基板31上铺设有颗粒物32,能够增加摩擦片3的摩擦系统,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最终增加碰撞峰值力。

可选地,当插槽11开设在柱塞2的外表面时,颗粒物32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接触。此时,颗粒物32铺设在基板31的外表面上,基板31的内表面与插槽11连接,基板31的外表面朝向外套管1的内表面并与之接触。

本实施例中,摩擦片3与内套管2的外表面之间摩擦系数为0.4~0.6。

可选地,当摩擦片3安装在内套管2的外表面时,摩擦片3与外套管1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4~0.6。

本实施例中,摩擦片3的硬度为HRB50。摩擦片3的硬度同冷轧钢(DC04)的硬度类似。摩擦片3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确保外套管1与内套管2相对滑动时,摩擦片3不会被损坏剥离。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摩擦片3有四片,并沿外套管1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可选地,摩擦片3也可以为一整片,或二片及以上。只要能够起到增加外套管1与柱塞2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中4为夹紧系统的调节手柄。

当手柄4打开时,在外套管1和内套管2之间存在间隙,内套管2可以移动,这是调整功能。

当手柄4关闭时,外套管1和内套管2之间没有间隙,外套管1与内套管2之间压紧。

当发生碰撞时,内套管2与摩擦片3和外套管1发生相对运动,由于摩擦片3和外套管1之间的摩擦力较高,碰撞峰值力将较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