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315054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动导棍转向输送装置,包括上下相对安装的支架板及底杆,支架板与底杆间装置有滑杆及滑动装置于滑杆上的导膜组件,底杆的端部带有固定端块;导膜组件包括左右平行设置的左导辊及右导辊,右导辊的上下两端与左导辊的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借助端板固接,右导辊滑动装置于滑杆上;支架板的上表面固接有电机,电机轴贯穿支架板与丝杆固接,丝杆与端板配合连接;与丝杆连接的端板与底杆的端部之间固接有斜导板,斜导板、导膜组件及底杆三者间形成三角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采用丝杠传动,使得导膜组件浮动输送薄膜,减小与薄膜间的摩擦力,实时对薄膜进行纠偏,提高传输速度。
【专利说明】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袋机。

【背景技术】
[0002]制袋机是制作包装袋的专用设备,广泛用于各种塑料、纸质等材料的包装袋的生产。传统的高速制袋机一次可成型多个包装袋,其制作过程是:将上膜和下膜分别导向输送,于合适位置对上下膜进行重叠,重叠后的薄膜经纵向、横向热封后形成多个小袋一体结构,最后对小袋进行分切形成多个小袋。这种上下薄膜重叠热封方式存在的缺点是,需要分别设置上膜与下膜的输送装置,导致机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因此需要一种将原有整张薄膜进行对切的装置以简化机器结构、减小占用空间,而对切时需要对薄膜进行转向输送,因此需要一种转向输送装置。转向输送时为防止薄膜导偏并减小薄膜与导辊间的摩擦,需要对导辊进行浮动式纠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 申请人:针对现有制袋机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包括上下相对安装的支架板及底杆,支架板与底杆间装置有滑杆及滑动装置于所述滑杆上的导膜组件,底杆的端部带有固定端块;所述导膜组件包括左右平行设置的左导辊及右导辊,右导辊的上下两端与左导辊的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借助端板固接,所述右导辊滑动装置于所述滑杆上;所述支架板的上表面固接有电机,电机轴贯穿所述支架板与丝杆固接,所述丝杆与所述端板配合连接;与所述丝杆连接的端板与所述底杆的端部之间固接有斜导板,所述斜导板、导膜组件及底杆三者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7]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采用丝杠传动,使得导膜组件浮动输送薄膜,减小与薄膜间的摩擦力,实时对薄膜进行纠偏,提高传输速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000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0]图中:1、支架板;2、电机;3、右导棍;4、左导棍;5、底杆;6、斜导板;7、端块;8、端板;9、滑杆;10、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2]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包括上下相对安装的支架板I及底杆5,支架板I与底杆5间装置有滑杆9及滑动装置于滑杆9上的导膜组件,底杆5的端部带有固定端块7 ;导膜组件包括左右平行设置的左导辊4及右导辊3,右导辊3的上下两端与左导辊4的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借助端板8固接,右导辊3滑动装置于滑杆9上;支架板I的上表面固接有电机2,电机轴贯穿支架板I与丝杆10固接,丝杆10与端板8配合连接;与丝杆10连接的端板8与底杆5的端部之间固接有斜导板6,斜导板6、导膜组件及底杆5三者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0013]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依靠电机2驱动丝杆10转动,丝杆10带动端板8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导膜组件运动,进而促使底杆5上下移动,最终带动导膜组件及斜导板6整体实现上下浮动,实现对薄膜的浮动输送。
[0014]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浮动导辊转向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对安装的支架板(I)及底杆(5),支架板(I)与底杆(5)间装置有滑杆(9)及滑动装置于所述滑杆(9)上的导膜组件,底杆(5)的端部带有固定端块(7);所述导膜组件包括左右平行设置的左导辊(4)及右导辊(3),右导辊(3)的上下两端与左导辊(4)的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借助端板(8)固接,所述右导辊(3)滑动装置于所述滑杆(9)上;所述支架板(I)的上表面固接有电机(2),电机轴贯穿所述支架板(I)与丝杆(10)固接,所述丝杆(10)与所述端板(8)配合连接;与所述丝杆(10)连接的端板⑶与所述底杆(5)的端部之间固接有斜导板¢),所述斜导板(6)、导膜组件及底杆(5)三者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文档编号】B65H20/02GK204022045SQ201420483019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5日
【发明者】孙毅刚 申请人:无锡市张泾宇钢机械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