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974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又称胶带输送机,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子、电器、机械、烟草、注塑、邮电、印刷、食品等各行各业,物件的组装、检测、调试、包装及运输等,可以用于水平运输或倾斜运输,使用非常方便,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各种工业企业中,如:矿山的井下巷道、矿井地面运输系统、露天采矿场及选矿厂中。

根据输送工艺要求,可以单台输送,也可多台组成或与其他输送设备组成水平或倾斜的输送系统,以满足不同布置形式的作业线需要。目前市面上的较短的固定式皮带输送机都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制作,拆卸困难及通用性差,在需要对输送机进行安装时,不能适应现场的安装角度需求,而且在运输中长度跨度大,输送工作部分不便于整体装车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便于折叠运输,安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输送带的倾斜角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包括输送带本体,所述输送带本体下设有第一输送带乘载架、第二输送带承载架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的尾部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的头部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输送带承载架的尾部与第三输送带承载架的头部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第二输送带承载架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铰接有斜支撑杆,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第二输送带承载架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垂直立杆,所述垂直立杆上设有若干不同高度的螺栓孔;所述斜支撑杆上穿设有若干卡槽,所述卡槽通过铰接连接螺栓孔上。

当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处于伸直状态时,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的连接处设有直连接钢板,所述直连接钢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输送带乘载架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输送带承载架与第三输送带承载架的连接处设有直连接钢板,所述直连接钢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与第三输送带承载架螺栓连接;当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的头部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之间连接有用于支撑第一输送带乘载架的折叠支撑板,所述第三输送带乘载架的尾部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之间连接有用于支撑第三输送带乘载架的折叠支撑板。

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上分别设有折叠连接钢板,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上的折叠连接钢板通过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输送带乘载架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上分别设有折叠连接钢板,所述第二输送带乘载架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上的折叠连接钢板通过铰接连接。

所述垂直立杆的底部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上铰接连接有侧加固杆,所述侧加固杆与垂直立杆铰接连接,所述侧加固杆与垂直立杆的夹角为10至40度。

所述第一输送带乘载架和第三输送带乘载架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二输送带乘载架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在运输时,将输送带装置折叠,极大地节省了运输空间。在现场安装时,输送带的三段上分别安装垂直立杆,通过调节垂直立杆的高度以调节输送带整体的倾斜角度,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且各个部件的连接多采用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不受现场限制,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倾斜角度且拆卸及运输都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图1中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图1中B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图1中C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所示为:10-输送带本体,11-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2-第二输送带乘载架,13-第三输送带乘载架,14-折叠连接钢板,15-直连接钢板,16-折叠支撑板,21-连接板,22-斜支撑杆,23-垂直立杆,24-螺栓孔,25-卡槽,26-底座,27-侧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包括输送带本体10, 输送带本体10下设有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各个输送带乘载架上均设有用于支承输送带的滚筒,输送带本体10在驱动滚筒的驱动下围绕输送带乘载架旋转和运行。

如图1所示,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的尾部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的头部铰接连接,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的尾部与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的头部铰接连接,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三输送带乘载架13相对于第二输送带乘载架12做旋转运动,可使得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在伸直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换。

在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板21,连接板21上铰接有斜支撑杆22,斜支撑杆22可相对于连接板21转动。

在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垂直立杆23,在垂直立杆23上设有若干不同高度的螺栓孔24,垂直立杆23支撑输送带乘载架,输送带乘载架通过安装于垂直立杆23上不同高度的螺栓孔24上,以调节输送带乘载架输送带在垂直立杆上的安装位置,进而得以调节输送带乘载架的安装高度和安装角度。

在斜支撑杆22上穿设有若干卡槽25,卡槽25通过铰接连接螺栓孔24上,在安装时,斜支撑杆22通过与垂直立杆23上的螺栓孔24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以实现对输送带乘载架的固定安装。

在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为伸直状态使用时,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的连接处设有直连接钢板15,直连接钢板直连接钢板15增加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的直线连接状态的稳定性,避免两输送带乘载架的连接处发生上下弯折。

同样地,在直连接钢板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螺栓连接,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与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的连接处设有直连接钢板15,直连接钢板1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与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螺栓连接。

当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的头部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之间连接有用于支撑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的折叠支撑板16,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上均设有用于连接折叠纸衬板16的螺纹孔,折叠支撑板16与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通过螺栓连接,以便于拆装。同样地,折叠支撑板16上设有螺纹孔,第三输送带乘载架13的尾部与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之间连接有用于支撑第三输送带乘载架13的折叠支撑板16。

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三输送带乘载架13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二输送带乘载架12的长度,当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输送带12起到支撑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三输送带乘载架13的作用。在运输时,将第二输送带乘载架12与运输车架固定连接,处于折叠状态的本装置便于运输,方便输送带装置的转场运输。

在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上分别设有折叠连接钢板14,第一输送带乘载架11和第二输送带承载架12上的折叠连接钢板14通过铰接连接,折叠连接钢板14位于输送带乘载架的两侧。同样地,第二输送带乘载架12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上分别设有折叠连接钢板14,第二输送带乘载架12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架13上的折叠连接钢板14通过铰接连接,折叠连接钢板14位于输送带乘载架的两侧。

如图4所示,安装输送带装置的支撑结构时,在垂直立杆23的底部连接有底座26,底座26上铰接连接有侧加固杆27,侧加固杆27位于两垂直立杆23所在的平面内,侧加固杆27与垂直立杆23上的螺栓孔24铰接连接,同时,侧加固杆27与垂直立杆23的夹角为10至40度,以确保侧加固杆27的稳定性。

在拆卸安装时,如图5所示,第一输送带承载板11和第三输送带承载板13向第二输送带承载板12折叠。

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各部分都以螺栓连接,容易拆卸和安装。在需要转场运输时,拆除各处的连接螺栓,可以将垂直立杆、斜支撑杆、直连接钢板、折叠支撑板、底座和侧加固杆拆卸分别运输,以实现对安装支架的分解安装,输送带承载板则通过折叠状态以实现便捷运输。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首先将底座固定于地面,再根据现场输送机角度与高度需要选择垂直立柱上的螺栓孔与各个输送带支撑板连接,以将输送带调至所需安装,然后将垂直立杆与斜支撑杆铰接固定,将侧加固杆与底座、垂直立杆铰接固定连接,以实现最对本高度可调节的折叠输送带装置的安装角度和高度调节。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直接的置换或等同的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