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3184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制造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塑料制品的性能和质量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热流道技术是注塑模具的一项重大技术变革。热流道系统是通过对模具的教主系统进行加热或者绝热的方式,使流到和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从而避免浇注系统凝料的形成。

目前,模具结构容易出现流道走水不平衡,产品重量部部均匀,水口料较多,容易造成浪费,产品脱膜困难,容易出现顶出顶肿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包括:

射咀组件,所述射咀组件供导入熔融的塑胶原料;

塑胶流道,所述塑胶流道对应射咀组件设置,且塑胶流道的出口端设有潜水浇口,供输送塑胶原料输送至潜水浇口;

喷咀,所述喷咀对应潜水浇口设置,供将塑胶原料喷出,形成塑胶产品;

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位于塑胶流道的下方,且顶升机构朝靠近塑胶流道的方向运动时,可将塑胶产品从塑胶流道中顶出。

优选地,所述顶升机构包括第一针板、第二针板、顶杆、弹性件及司筒针,所述第一针板及第二针板相对设置,所述顶杆与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顶杆的一端抵接第一针板,所述弹性件的自由端抵接第二针板,所述司筒针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针板内,且司筒针伸入塑胶流道,在模具闭合时,弹性件回弹,将第二针板下压,并通过顶杆、第一针板带动司筒针回缩;在模具打开时,弹性件恢复形变,第二针板向上运动,通过顶杆、第一针板带动司筒针向上运动,以顶出塑胶产品。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套接在顶杆上,且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顶杆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针板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针板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二针板设置于第一针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射咀组件包括主射咀、分流板及至少两个子射咀,所述分流板对应主射咀设置,且分流板内设有将主射咀的塑胶原料分成至少两部分的流体通道,所述子射咀对应流体通道的出口设置,以对流体通道内的塑胶原料进行输送。

优选地,所述子射咀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射咀和第二射咀;

所述塑胶流道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塑胶流道及第二塑胶流道,所述第一射咀的出口与第一塑胶流道的入口相通,所述第二射咀的出口与第二塑胶流道的入口相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射咀与第二射咀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射咀组件的出口位于塑胶流道的中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射咀组件、塑胶流道、喷咀及顶升机构,通过射咀组件和塑胶流道能够导入熔融的塑胶原料,利用熔融的胶料在热流道中稳定不会降低,保留了原胶料的流动性,原胶料经过喷咀后能够形成塑胶产品;该顶升机构可上下运动,当顶升机构向上运动时,顶升机构推挤塑胶产品向上运动,实现塑胶产品的二次顶出,方便塑料产品脱膜,从而能保证产品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分流板、塑胶流道及喷咀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位图1中塑料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基于目前模具结构容易出现流道走水不平衡,产品重量部部均匀,水口料较多,容易造成浪费,产品脱膜困难,容易出现顶出顶肿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旨在解决至少一上述技术问题,具体结构请参照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具有顶升功能的注塑模具,包括:

射咀组件,所述射咀组件供导入熔融的塑胶原料;

塑胶流道(41,42),所述塑胶流道(41,42)对应射咀组件设置,且塑胶流道(41,42)的出口端设有潜水浇口(51,52),供输送塑胶原料输送至潜水浇口(51,52);

喷咀(61,62),所述喷咀(61,62)对应潜水浇口(51,52)设置,供将塑胶原料喷出,形成塑胶产品;

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位于塑胶流道(41,42)的下方,且顶升机构朝靠近塑胶流道(41,42)的方向运动时,可将塑胶产品从塑胶流道(41,42)中顶出。

本实施例中,本装置通过射咀组件、塑胶流道及喷咀得到塑胶产品后,采用顶升机构对成型后的塑胶产品进行顶升作用,不会出现顶肿的问题,能够提高产品的成品良率。具体的,在模具闭合时,该顶升机构处于回缩状态;在模具打开时,该顶升机构处于顶升状态,在顶升机构运动时可推挤塑胶产品,能够将塑胶产品从塑胶流道(41,42)中顶出,从而能保证产品的完整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射咀组件供导入处于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实现热流道进胶,利用利用熔融的胶料在热流道中稳定不会降低,保留了原胶料的流动性,如此,可以避免较大的注塑压力,也容易走水平衡,保证单个产品的质量和重量,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塑胶流道(41,42)可以输送塑胶原料,由于上述射咀组件采用热流道进胶,使得塑胶原料保留原有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可有效缩短原有的塑胶流道(41,42)。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射咀组件、塑胶流道、喷咀及顶升机构,通过射咀组件和塑胶流道能够导入熔融的塑胶原料,利用熔融的胶料在热流道中稳定不会降低,保留了原胶料的流动性,原胶料经过喷咀后能够形成塑胶产品;该顶升机构可上下运动,当顶升机构向上运动时,顶升机构推挤塑胶产品向上运动,实现塑胶产品的二次顶出,方便塑料产品脱膜,从而能保证产品的完整性。

请参照图1和图4,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顶升机构包括第一针板71、第二针板72、顶杆90、弹性件80及司筒针91,所述第一针板71及第二针板72相对设置,所述顶杆90与弹性件80的一端抵接,所述顶杆90的一端抵接第一针板71,所述弹性件80的自由端抵接第二针板72,所述司筒针9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针板71内,且司筒针91伸入塑胶流道,在模具闭合时,弹性件80回弹,将第二针板72下压,并通过顶杆90、第一针板71带动司筒针91回缩;在模具打开时,弹性件80恢复形变,第二针板72向上运动,通过顶杆90、第一针板71带动司筒针91向上运动,以顶出塑胶产品。

本实施例中,当模具闭合时,弹性件80张力回弹,将第二针板72往下压,通过顶杆90带动第一针板71往下运动,并带动与第一针板71连接的司筒针91回缩;当模具打开时,第二针板72克服弹性件80张力顶出,通过顶杆90带动第二针板72向上运动,进而带动与第二针板72连接的针板向上运动,实现司筒针91顶出塑胶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80为弹簧,所述弹簧的套接在顶杆90上,且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顶杆90上。可以理解的,弹性件80为弹簧,或者弹簧组件,依靠弹簧或弹簧组件的弹性形变来实现对司筒针91的上下运动,以顶出塑胶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板71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针板72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二针板72设置于第一针板7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模具可以同时生产4个塑胶产品,能够大大提升生产速率,结构紧凑,具有更好的产能。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射咀组件包括主射咀10、分流板20及至少两个子射咀,所述分流板20对应主射咀10设置,且分流板20内设有将主射咀10的塑胶原料分成至少两部分的流体通道,所述子射咀对应流体通道的出口设置,以对流体通道内的塑胶原料进行输送。

本实施例中,主射咀10的进料口呈广口状设置,以方便塑胶原料的导入。分流板20内设有流体通道,以对塑胶原料进行输送。该流体通道可以呈倒T字形,也可以呈一字型等。流体通道连接有多个子射咀,多个子射咀可以对塑胶原料进行分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子射咀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射咀31和第二射咀32;

所述塑胶流道(41,42)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塑胶流道41及第二塑胶流道42,所述第一射咀31的出口与第一塑胶流道41的入口相通,所述第二射咀32的出口与第二塑胶流道42的入口相通。

本实施例中,子射咀分为第一射咀31及第二射咀32,第一射咀31及第二射咀32分别对塑胶原料处理,如此,通过第一射咀31及第二射咀32可以分出两个相同或者不同的塑料原料,以制备对应的塑料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射咀31与第二射咀32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射咀31和第二射咀32可以对称设置,如此,经过第一射咀31和第二射咀32的塑胶原料的体积相同,以保证各个喷头的重量一致,以及塑胶产品的稳定性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射咀组件的出口位于塑胶流道(41,42)的中间。为了进一步保证各个喷头的重量一致,以及塑胶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本实施例中,该塑胶原料选择从塑胶流道(41,42)的中间导入,如此,以保证喷咀(61,62)的压力的一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