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列滑动连接件的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347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具有一列滑动连接件的排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出装置(ejectiondevice),其用于在模腔中生产模制件的模具,所述排出装置用于使模制件排出到所述模腔的外面,所述排出装置具有:

-推动装置,其能沿着第一轴线在内缩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平移,

-至少一个排出件,其能沿着与第一轴线不同的第二轴线在内缩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平移,

-至少一个转换装置,其连接推动装置和排出件,所述转换装置布置成当推动装置沿着第一轴线在内缩位置及其模位置之间移动时,使排出件沿着第二轴线在内缩位置及排出位置之间移动。



背景技术:

在用于生产模制件的模具例如注塑模具中,当模腔打开时,模制件例如使用一个抓取工具从模具移去。为便于移去,使用一个排出装置,使模制件与模制件仍在其上的模具部分分开。

这种排出装置一般具有一个顶出板以及一个或者多个顶杆,所述顶出板在模具部分的一个中空空间中沿着与模具部分的排出方向相应的方向移动,所述顶杆固定于顶出板,布置在模制件贴靠在其上的模具部分的壁中。由于顶出板沿着排出方向移动,顶杆推动模制件,使之与模具部分的壁分开,随后移去模制件。当模制件具有大表面区域时,使用多个杆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杆可分布在该表面上,朝其不同的区域推动模制件,以防模制件在排出期间变形和/或破裂。使用一个顶出板,可仅用一个顶出板致动装置同时使所有杆移动。

但是,在这种排出装置中,杆仅可沿着一个排出方向移动,限制了排出路径的可能性。这种限制对于具有复杂形状的模制件可能是有问题的,例如当这些模制件不是平面的、具有在与排出方向垂直的一个平面不同的一个或多个平面上延伸的区域时,或者当其具有沿着与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突出延伸的构件时,就是如此。

此外,对于具有复杂形状的模制件,例如具有凹陷部分的模制件,仅仅使模制件排出到模具外面不能脱模具有凹陷部分的模制件。为了脱模模制件,公知地,使用一个在模腔中在模制位置与内缩位置之间移动的拔取工具(drawer),在模制位置中,拔取工具限定具有模腔的凹陷区域的形状,在内缩位置,拔取工具从凹陷区域移去并允许模制件从模腔排出。

因此,排出这样一模制件,需要致动拔取工具的操作和排出模制件的操作,这增加了模具的周期时间并使模具的结构更为复杂。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提出一种排出装置来克服这些缺陷,所述排出装置在布局配置方面提供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不太笨重,还可在排出模制件期间使拔取工具从一个凹陷区域移去。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述类型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转换装置具有至少两个连接件,这至少两个连接件能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并相对于推动装置和排出件平移。

转换装置可通过选择相对于第一轴线倾斜的第二轴线,改变排出件的排出方向。因此,例如,排出装置可具有一个沿着第一轴线排出模制件的顶杆,以及另一个形成排出件和沿第二轴线排出模制件的顶杆,这可排出具有复杂形状的模制件。此外,由于在排出件的端部设置一个模制表面,例如在模制件上形成一个凹陷部分,因此,在第二顶杆在内缩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移动期间,该模制表面可脱离凹陷部分。因此,致动排出装置还可使模制件的一部分脱模。

根据本发明的排出装置的其他特征:

-转换装置具有接纳所述连接件的导向件,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导向件中沿一移动路径由推动装置移动且使排出件移动,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导向件中在整个移动路径上被导向;

-导向件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的壁,每个壁在移动路径上延伸;

-连接件具有两个相对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分别与导向件的一个相对的壁在整个移动路径上持久接触,使得连接件在所述导向件中在整个移动路径上被导向;

-连接件彼此相同;

-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形成一个非零角度;

-每个连接件具有:一个与一个第一邻接连接件形成一个平移面的第一滑动面;和一个与一个第二邻接连接件形成一个平移面的第二滑动面;

-每个滑动面相对于一个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方向形成一个角度,所述角度为负以延迟排出件相对于推动装置的移动,或者所述角度为正以加速排出件相对于推动装置的移动,或者所述角度为零以使排出件和推动装置以相同的速度移动;

-排出件具有辅助模制表面,该辅助模制表面布置用以形成模腔的一部分并用以模制模制件的一部分,排出件向排出位置的移动致使辅助模制表面与由所述辅助模制表面模制的模制件的该部分分开;以及

-推动装置具有顶出板,该顶出板能沿着一个与第一轴线平行的方向平移,所述排出装置还具有顶杆,所述顶杆固定于顶出板并布置用以使模制件沿着所述与第一轴线平行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也涉及一种模具,其具有能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相互移动的第一模具部分和第二模具部分,在打开位置,第二模具部分与第一模具部分分开,在闭合位置,第一模具部分和第二模具部分相互间限定一个模腔,该模腔呈待模制模制件的形状,所述模具具有集装于第一模具部分的如上所述的排出装置,排出件在内缩位置形成模腔的一部分并且在排出位置沿着第二轴线从第一模具部分突出延伸。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作为示例给出的说明,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显示出来,附图如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排出装置的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所述排出装置处于内缩位置;

图2是图1所示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排出装置处于内缩位置与排出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图4是图2所示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排出装置处于排出位置;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排出装置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5所示排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7和9是根据本发明的排出装置的不同实施方式的连接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8和10是图7和9示意地示出的连接件的装配示意性透视图;以及

图11至15是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排出装置处于内缩位置,且示出排出装置的不同移动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模具1,其用于生产一个可具有适于模制的任何形状的模制件2。这种模具1例如是注塑模具、压塑模具、发泡模具等等。一般来说,模具可使布置在一个具有所需形状的模腔中的材料具有所希望的形状。

模制件2例如是机动车部件等等。更具体地,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模制件2具有一个主表面4和一个相对于主表面凹陷的凹陷部分6,即凹陷部分具有至少一个表面,该至少一个表面不能仅通过两个模具部分分开即可脱模而需要一个能沿着一个与两个模具部分的分开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附加模制构件。

生产模具1具有能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相对移动的第一部分8和第二部分(为简化附图而未示出),在打开位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分开,在闭合位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靠近,以限定一个封闭的主模腔。主模腔的形状与待生产模制件的主表面4互补。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沿打开方向d进行,如附图所示。第一部分具有模制表面10,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处于闭合位置时,该模制表面与第二部分的模制表面一起限定主模腔。

主表面4是这样的,通过使模制件2仅沿着例如与打开方向d平行的单一排出方向移动,主表面可与模制表面10分开。因此,主表面4不必是平面的,可具有允许通过沿排出方向移动模制件2即可脱模的任何形状。因此,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主表面4具有大致垂直于打开方向d的第一部分5和相对于第一部分5倾斜的第二部分7。应当指出,主模腔也可以布置成形成从主表面4突出的元件,例如肋部,而通过沿着排出方向移动模制件2,这些元件也可以与主模腔分开。

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主模腔与由第一部分的模制表面10限定的一个辅助模腔和由本发明的排出装置支承的一个互补模制表面12流体连通,后面将予以说明。互补模腔的形状与模制件的凹陷部分6互补。主模腔和互补模腔一起形成生产模具1的模腔。

生产模具1例如是注塑模具,其布置成以预定压力将塑性材料注入模腔中。为此,生产模具1具有所有可进行和控制这种注塑和模制件成型的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用于塑性材料的注射喷嘴、模腔温度调节装置、用于致动和移动生产模具1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致动和移动装置等等。这样的装置是公知的,这里不予详述。

生产模具1具有排出装置,其布置成便于在模制件生产后从生产模具1移去模制件2。一旦模制件2生产出来,模具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移动到打开位置。然后,模制件2挨靠在第一部分8的模制表面10上形成,如图1和2所示,排出装置布置成使模制件2与模制表面10分开,如图4所示,以便允许抓取模制件2,以从模具移去模制件。应当指出,排出装置可在模具1打开期间被致动(actuate),使得模制件2不一定在模具已经处于打开位置时开始排出。

排出装置具有推动装置14,该推动装置能在第一部分8中沿着第一轴线a1在图1和2所示的内缩位置与图4所示的排出位置之间活动。第一轴线a1沿排出方向延伸,例如大致平行于打开方向d,使得在排出位置,模制件2在模具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空间中与模制表面10分开。

推动装置14具有至少一个顶出板(ejectionplate)16,该顶出板能沿着第一轴线a1平移地布置在第一部分8的空间18中。在内缩位置,顶出板16布置在空间18的上游部分20——即空间18的离模制表面10最远的部分——中,在排出位置,顶出板16布置在空间18的下游部分22——即空间18的最靠近模制表面10的部分——中。

推动装置14还具有致动件24,该致动件与顶出板16一起移动。致动件24连接于一个转换装置26,转换装置转而连接于一个排出件28。

排出件28能沿着与第一轴线a1不同的第二轴线a2移动。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排出件28是承载有互补模制表面12的移动滑车。因此,在内缩位置,滑车布置在第一部分中,使得互补模制表面12与第一部分的模制表面10相对地延伸,并与第一部分的模制表面一起限定互补模腔。排出件28还具有致动端部30。排出件28还具有致动杆31,该致动杆由其下游端部连接于移动滑车的致动端部30并沿着第二轴线a2延伸。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转而连接于转换装置26,后面将予以说明。应当指出,致动杆31可与移动滑车制成一个整体件。但是,设置由两个分开部件制成的一个移动滑车和一个致动杆31,可提高排出件28对不同模具的适应性,后面将予以说明。

第二轴线a2与第一轴线a1形成一个角度α。角度α的数值根据模制件的形状加以选择。特别是,如果模制件具有凹陷部分6,那么,所述角度α取决于在模制件2排出期间移动滑车从凹陷部分6移去所需的距离,后面将予以说明。

因此,分别在推动装置14通过转换装置26处于内缩位置和处于排出位置时,排出件28在内缩位置与排出位置之间移动,转换装置布置成使推动装置14沿着第一轴线a1的移动转换成排出件28沿着第二轴线a2的移动,现在将予以说明。

转换装置26具有导向件33,该导向件在模具的第一部分中在空间18中沿着沿第一轴线a1延伸的路径与在空间18和模制表面10之间延伸的第一模具部分的部分中沿第二轴线a2延伸的路径,从空间18延伸到模制表面10。导向件33具有第一段部32,该第一段部例如由两个第一型面34形成,在空间18中沿着第一轴线a1延伸且例如在两个第一型面34之间限定一个第一导槽或导轨36,如图5所示。导向件33也具有第二段部38,该第二段部例如由两个第二型面40形成,在第一部分中在空间18与模制表面10之间沿着第二轴线a2延伸且例如在两个第二型面40之间限定一个第二导槽或导轨42,如图5所示。导槽36、42由型面34、40的至少两个相对的壁加以限定。这些相对的壁对于第一段部32沿着第一轴线a1延伸,对于第二段部38沿着第二轴线a2延伸,即所述相对的壁沿着连接件的移动路径延伸,后面将予以说明。导向件33相对于第一模具部分是固定的。

应当指出,顶出板16相对于第一段部32能平移。为此,顶出板16具有腔室43,该腔室用于接纳第一段部32的两个第一型面34。该腔室43能围绕第一段部32滑动,可使顶出板16在其内缩位置及其排出位置之间移动,后面将予以说明。

转换装置还具有至少两个彼此连接的铰接式连接件44,铰接式连接件之一连接于推动装置14,另一个连接于排出件28。连接件44能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并且相对于推动装置14和排出件28平移。连接件44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平移沿滑动面46相对于推动装置14和排出件28进行,滑动面46大致彼此平行。因此,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一个与第一邻接连接件44形成一个平移面的第一滑动面46;和一个与第二邻接连接件44形成一个平移面的第二滑动面46。滑动面46的长度是这样的,当排出装置在其内缩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移动时,连接件44彼此不脱离。此外,这些滑动面46足以能够从顶出板16向排出件28传送推力。

每个导向面46相对于一个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一个角度β,如图11至15所示,角度β相对于第一轴线a1的调节可调整排出件28的移动相对于推动装置14的移动的提前或者延迟,后面将予以说明。

转换装置26的连接件44的数量取决于连接件44在导向件30中的路径,布置成连接件使推动装置14连接于排出件28。特别是,连接件44使一个固定于顶出板16的致动连接件48连接于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

致动连接件48由第一和第二辅助连接件50和52形成。第一辅助连接件50与顶出板16一起平移,且能沿着第一轴线a1平移。第二辅助连接件52铰接于第一辅助连接件50且具有用于连接于转换装置26的连接件44的导向面46,如图5和6所示。因此,第二辅助连接件52能相对于第一辅助连接件50围绕一条与包含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的平面大致垂直的轴线旋转。

转换装置26可具有:两个以上的连接件44,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连接于固定于顶出板16的致动连接件48和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的两个端部连接件;和连接于所述两个端部连接件的至少一个中间连接件,或者相继彼此连接以形成在导向件30中在致动连接件48与致动杆31之间延伸的一列连接件44的多个中间连接件。

所有连接件44都相同,即其无论是端部连接件还是中间连接件,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结构。

多个连接件44的形状可酌情考虑,后面将予以说明。但是,这些形状适于彼此配合,且在连接件44的整个移动路径上与导向件30配合,使得连接件44在导向件30中在整个移动路径上被导向。

为此,每个连接件44具有至少一个导向面54,所述至少一个导向面布置成在连接件的整个移动路径上与第一导槽36配合和与第二导槽42配合。所谓“配合”,是指导向面54在承载有该导向面54的连接件44的整个移动路径上与导槽36和42之一进行滑动(slide)、滑移(glide)和/或滚动接触。因此,当连接件44处于导向件的第一段部32中时,导向面54与第一导槽36的至少一个表面接触,当连接件44处于第二段部38中时,导向面54与第二导槽42的至少一个表面接触。根据图1至6所示的实施方式,导向面54由一个滚子56形成,其直径大致等于导槽36和42的宽度。滚子56的圆柱形周边表面形成导向面,与导槽36、42之一的壁和所述表面的至少两个点滑动接触。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两个滚子56,这两个滚子布置成分别与型面34、40之一配合,形成第一段部32和第二段部38。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滚子56还能相对于连接件旋转,使得导向面54也可以在导槽36和42的壁上滚动。因此,连接件44在导向件30中的导向有效进行,这避免由于一个连接件44在导向件30中的阻滞而发生排出装置阻滞或刮擦的任何危险。应当指出,导向面54可直接由连接件44的形状限定,无需增加一个滚子,该形状能布置成限定与导向件的滑动接触。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两个相对的导向面54,这两个相对的导向面布置成与限定导向件30的导槽36、42的相对的壁持久接触。

为确保连接件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相对于固定于顶出板16的致动连接件48、以及相对于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的平移运动,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两个滑动面46,每个滑动面由连接件44的一个壁形成。形成滑动面的壁可以不同的方式布置,如后作为示例所述,只要其互补且允许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平移运动。根据图1至6所示的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在包含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的平面上具有s形截面,更具体地如图6所示。因此,每个连接件44具有彼此连接成限定两个槽58的两个外臂和一个内臂,每个槽在内臂与外臂之一之间延伸、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开口。外臂和内臂的相对的壁各限定一个滑动面46。因此,如图6所示,每个连接件具有六个滑动面46a、46b、46c、46d、46e和46f,这六个滑动面由每个槽58的相对的壁和由连接件44的外臂的外表面加以限定。这种实施方式可确保连接件44之间的牢固连接,因为每个连接件44保持在邻接连接件44的两个槽58中。在这种情况下,致动连接件48的辅助连接件52和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都具有一个互补槽,可接纳端部连接件的滑动面46。

根据图7和8所示的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在包含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的平面上具有c形截面。滑动面46由c的每个臂的相对的壁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每个连接件44具有四个滑动面46a、46b、46c和46d,这四个滑动面由c的两个臂的相对的壁和由这些臂的外壁加以限定。因此,每个连接件与两个邻接连接件44接触,c的每个臂限定两个滑动面46,一个滑动面与一个连接件44接触,另一个滑动面与另一个连接件44接触,如图8所示。依据这个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两个导向面54,这两个导向面例如由连接c的两个臂的侧面形成。

根据图9和10所示的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一个槽60和一个凸耳62,凸耳62的形状与槽60的形状互补。滑动面46由槽60的内表面和凸耳62的外表面限定。因此,如图9所示,每个连接件44具有六个滑动面46。因此,一个连接件44的槽60布置成接纳一个邻接连接件的凸耳62,如图10所示。这个实施方式确保连接件44之间牢固连接,且在连接件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滑动中进行导向。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件44的导向面54例如由槽60的外壁形成。根据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每个连接件44具有一个槽和一个凸耳,其类似于图9和10所示的槽和凸耳。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件44的导向面54呈球形。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导向件呈空心管形状。因此,两个第一型面34和两个第二型面40有利地每个都被一个中空管替代,连接件44在该中空管中移动。

应当指出,滑动面46在附图中示出是大致平面的。但是,要理解的是这些滑动面也可以是曲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滑动面的一条切线与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一个方向之间形成角度β。

应当指出,对于上述每种形状,致动连接件48的辅助连接件52和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每个都具有一个滑动面46,该滑动面的形状适于确保与上述连接件44的滑动面46滑动接触。这个实施方式的优点是,尤其沿垂直于第一和第二轴线a1和a2的方向,体积不很大。

生成滑动面46、导向面54和/或导槽36和42所使用的材料,或者使用润滑剂涂覆在这些表面和/或壁上,有利于滑动面46之间以及连接件44与导向件30之间的滑动。

排出装置还可具有沿着平行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顶杆64。顶杆64的端部之一固定于顶出板16,其另一个端部在排出装置的内缩位置与模制表面10齐平,形成模制表面10的一部分,如图1和2所示。顶杆64布置成允许模制件2沿着模具的打开方向排出,现在将予以说明。

现在来说明上述排出装置的操作。

在模制件模制期间,模具处于闭合位置,排出装置处于内缩位置,其中,顶出板16位于空间18的上游部分20中,顶杆64与模制表面10齐平;其中,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排出件28由其辅助模制表面12与第一部分4一起限定辅助模腔。

一旦模制件生产出来,通过第一和第二模具部分沿打开方向d彼此分开而打开模具。在打开期间或者打开之后,排出装置被致动以从其内缩位置进入其排出位置。

为此,顶出板16被致动向空间18的下游部分22移动进入该空间18,如图3所示。在这种移动期间,顶出板16通过围绕导向件30的第一段部32滑动沿第一轴线a1移动,该第一段部32进入为此设置的顶出板的腔室43中。

顶出板的移动致使顶杆64沿着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这使模制件2沿着这个方向与模制表面10分开,如图3所示。

此外,顶出板的移动致使致动连接件48沿着第一轴线a1移动,致动连接件转而驱动连接件44在导向件30中移动,连接件44驱动排出件28移动。

如图1所示,在内缩位置,连接件44最初位于导向件30的第一段部32中。顶出板16的移动驱动连接件44沿着第一轴线a1移动,连接件逐渐接合在第二段部38中并且改变方向以沿着第二轴线a2移动,如图3所示。通过连接件44的滑动面46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滑动,能进行这种方向改变。

连接件44沿着第二轴线a2的移动致使致动杆31和移动滑车沿着该第二轴线移动。由于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之间存在角度α,移动滑车的移动致使移动滑车滑动到凹陷部分6的外面,如图3所示,这可使该凹陷部分脱模。应当指出,通过调整角度β的数值,能相对于推动装置14的移动,延迟或者加速移动滑车移动到凹陷部分6的外面。换句话说,对于推动装置沿着第一轴线a1以给定速度的移动,移动滑车将在加速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该给定速度以较高速度移动,或者在延迟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该给定速度以较低速度移动。移动滑车相对于推动装置14的移动的加速或延迟,能使移动滑车与顶杆64同时移动,使得移动滑车和顶杆64同时到达排出位置,即使排出路径不同。

在图11中,角度α大致等于30°而角度β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滑车以与推动装置14相同的速度移动。

在图12中,角度α大致等于35°而角度β大致等于-35°。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滑车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低的速度移动。

在图13中,角度α大致等于20°而角度β大致等于-40°。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滑车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低的速度移动。

在图14中,角度α大致等于15°而角度β大致等于20°。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滑车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高的速度移动。

在图15中,角度α大致等于15°而角度β大致等于30°。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滑车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高的速度移动。

因此,要理解的是,选择负角β,移动滑车的移动被延迟,选择正角β,移动滑车的移动被加速。

当顶出板到达其排出位置时,其中,其例如与第一部件4的空间18的上壁接触,如图4所示,模制件2完全与模制表面10分开,移动滑车完全从凹陷部分6移去。因此,模制件2可从模具移去,既不麻烦,模具的部分之一和排出装置也不互相干扰。

因此,上述排出装置可排出大模制件和/或具有复杂形状的模制件,而不损坏模具的第一部分。此外,转换装置可用于使排出装置适应模制件2的形状。连接件列易于通过增加或去除连接件44而改变,这些连接件全部相同,可互换。此外,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之间的角度α可改变,只要改变插入在第一段部32和第二段部38之间的一个交接部分(interfacepart)66。该交接部分66可使第二段部38或多或少相对于第一段部32倾斜。因此,排出装置共享的构件,例如连接件44、致动杆31、第一和第二型面34和40、顶出板16以及顶杆64,可用于不同的模具。当辅助模制表面12的形状必须改变时,只需更换移动滑车,和/或当角度α必须改变时,只需更换交接部分66。

上述排出装置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而与本发明保持适应。因此,例如,排出装置可不具有辅助模制表面,可仅用于使模制件2与模制表面10分开,当模制件的主表面4具有沿着与打开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时,尤其如此。连接件44也可以由简单平板形成,其外表面形成滑动面和导向面。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4不直接彼此连接,而是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简单滑动接触。

此外,要理解的是,模具可具有多个第二排出件28和多个相应的转换装置26,以便允许模制和排出多个凹陷部分6,和/或排出多个具有主表面的复杂形状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仅一个承载有多个致动连接件48的顶出板16,可用于同时致动所有第二排出件2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