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轴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3809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线轴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轴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线轴如图1所示,包括圆柱状的连接轴19、固定连接在连接柱两端的挡片20,连接轴19中心处设置有第一通孔21,连接轴19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1相连通的第二通孔22,挡片2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挡片20与连接轴19呈同轴心线设置,且挡片20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连接轴19的横截面面积。

在使用注塑模具对该线轴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在模具内部设置有用于成型第一通孔21的第一成型杆以及用于成型第二通孔22的第二成型杆。不过在需要将注塑完成的线轴取出时,第二成型杆的外侧壁会与第二通孔22的内孔壁相抵接,使得线轴的取出操作变得比较麻烦,严重降低了该注塑模具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轴注塑模具,其具有能够较为方便将注塑完成的线轴取出,生产效率较高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线轴注塑模具,包括动模以及定模,所述动模与定模相对的端面上滑移连接有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所述第一滑移块朝向第二滑移块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滑移块与第一凹槽相对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当第一滑移块与第二滑移块抵接时,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连通且形成用于成型连接轴的成型腔,所述第一凹槽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用于成型第二通孔的第二成型杆,所述定模靠近动模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成型杆,所述第一成型杆远离定模的端部从成型腔中穿过且与动模相连,所述定模上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相连且用与驱动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进行移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注塑成型的线轴取出时,首先控制动模向着远离定模一侧进行移动,当动模与定模完全分离之后,控制驱动件驱动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向着远离动模中心线一侧进行移动,直至第一滑移块上的第二成型杆的外侧壁与线轴上的第二通孔的内孔壁分离,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均与线轴上的挡片相分离。之后可以将注塑成型的线轴从注塑模具内部取出,且在取出过程中,第二成型杆不会与第二通孔的内孔壁相抵,使得该线轴的取出过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生产效率,且线轴上的挡片不易因与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发生碰触而出现弯折变形,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不合格品的产生。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移块顶面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靠近动模的端部向着远离动模中心线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滑移块上设置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靠近动模的端部向着远离动模中心线一侧延伸,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定模上且与第一放置槽滑移连接的第一斜导柱、设置在定模上且与第二放置槽滑移连接的第二斜导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控制动模向着远离定模一侧进行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斜导柱的外侧壁与第一放置槽的内槽壁相抵,且第一斜导柱驱动第一滑移块向着远离动模中心线一侧进行移动,第二斜导柱的外侧壁与第二放置槽的内槽壁相抵,并驱动第二滑移块向着远离动模中心线一侧进行移动。这样设置的驱动件能够随着开模的过程控制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进行移动,使用过程较为方便,且成本较低。

优选的,所述动模朝向定模的端面上设置有导轨,所述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上均设置有用于与导轨滑移连接的滑移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进行移动的过程中,滑移槽的内槽壁与导轨的外侧壁相抵,且对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定,以保证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在移动的时候不易出现偏移,且线轴不易出现因与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碰触而导致变形损坏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的顶面上均设置有T形滑槽,所述T形滑槽的小端向着远离动模轴心线一侧延伸且分别贯穿于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的外侧壁,所述T形滑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放置槽或者第二放置槽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所述定模上设置有用于与T形滑槽滑移连接的T形滑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动模向着远离定模一侧进行移动的过程中,T形滑块的外侧壁与T形滑槽的内槽壁相抵,且驱动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进行移动。通过驱动件以及T形滑块和T形滑槽的共同作用,使得第一滑块以及第二滑块的移动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成型杆包括固定连接在定模上的上连接杆以及设置在动模上的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朝向动模的端面上设置有嵌块,所述下连接杆上设置有供嵌块插入的嵌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成型杆包括上连接杆以及下连接杆,这样在分模的过程中,动模只需要移动较短的距离,上连接杆就能够与第一通孔分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模所需要的时候,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生产效率。上连接杆上设置有嵌块,下连接杆上设置有嵌槽,这样在使用该注塑模具进行生产线轴的过程中,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以保证注塑成型的线轴中的第一通孔内孔壁上不易出现毛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轴的表面光洁度。

优选的,所述嵌块的端面宽度向着动模一侧逐渐减小,所述嵌槽的槽口宽度向着定模一侧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控制动模向着定模一侧进行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嵌块朝向动模一侧的端面宽度较小,所以嵌块较为方便插接到嵌槽内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杆包括固定连接在定模上的第一螺纹柱以及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柱上的第一套杆,所述下连接杆包括固定连接在动模上的第二螺纹柱、螺纹连接在第二螺纹柱上的第二套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第一通孔孔径不同的线轴进行生产时,可以将第一套杆从第一螺纹柱上旋出,将第二套杆从第二螺纹柱上旋出,之后对第一套杆以及第二套杆进行更换,并将新的第一套杆以及第二套杆分别螺纹连接到第一螺纹柱以及第二螺纹柱上。这样设置的上连接杆以及下连接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适用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翻边,所述动模上设置有用于与翻边相抵进而防止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与动模分离的压紧块,所述压紧块通过螺钉与动模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压紧块与翻边的外侧壁相抵,以保证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与动模分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注塑模具的正常使用。压紧块通过螺纹压紧连接在动模上,这样在压紧块因使用时间过长而出现磨损时,只需要将压紧块上的螺钉旋出即可对压紧块进行更换,这样就不需要对整个动模进行更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在需要将注塑成型的线轴取出时,只需要控制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向着远离动模中心线一侧进行移动,使得第一滑移块上的第二成型杆与第二通孔分离,且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与挡片相分离,此时可以较为方便、快捷将线轴取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生产效率;

2、定模上设置有T形滑块,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上均设置有用于供T形滑块进行滑移的T形滑槽,这样在驱动件控制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进行移动的过程中,T形滑块在T形滑槽内部进行滑移,且对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的滑移起到驱动作用,使得第一滑移块以及第二滑移块的滑移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线轴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用于展示线轴的外形结构;

图2为实施例的剖视正视图,主要是用于展示第一成型杆的组成情况;

图3为动模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用于展示动模上各部分的连接情况;

图4为实施例的剖视正视图,主要是用于展示实施例各部分连接情况。

附图标记:1、动模;2、定模;3、第一滑移块;4、第二滑移块;5、成型腔;51、第一凹槽;52、第二凹槽;6、第二成型杆;7、第一成型杆;71、上连接杆;711、第一螺纹柱;712、第一套杆;72、下连接杆;721、第二螺纹柱;722、第二套杆;8、驱动件;81、第一斜导柱;82、第二斜导柱;9、第一放置槽;10、第二放置槽;11、导轨;12、滑移槽;13、T形滑槽;14、T形滑块;15、嵌块;16、嵌槽;17、翻边;18、压紧块;19、连接轴;20、挡片;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线轴注塑模具,如图2所示,包括动模1以及用于与动模1扣合的定模2,当动模1与定模2扣合时,动模1与定模2之间形成用于成型线轴的模腔。

如图3、图4所示,动模1与定模2相对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导轨11,导轨11的长度方向与动模1的中心线方向相垂直。导轨11上滑移连接有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上均设置有滑移槽12,且滑移槽12的内槽壁与导轨11的外侧壁相抵。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翻边17,翻边17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动模1的中心线方向。动模1朝向定模2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压紧块18,压紧块18与翻边17朝向定模2一侧的端面相抵,且压紧块18上贯穿设置有螺钉,螺钉与动模1螺纹连接且将压紧块18压紧在动模1朝向定模2的端面上。

如图2、图3所示,第一滑移块3朝向第二滑移块4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51,第一凹槽51纵向贯穿于第一滑移块3,且第一凹槽51的槽口宽度向着远离第二滑移块4一侧逐渐减小。第一凹槽51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成型杆6,第二成型杆6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凹槽51的长度方向。第二滑移块4与第一滑移块3相对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52,第二凹槽52纵向贯穿于第二滑移块4,第二凹槽52的槽口宽度向着远离第一凹槽51一侧逐渐减小。第二凹槽52靠近第一滑移块3的槽口宽度与第一凹槽51靠近第二滑移块4的槽口宽度相同。当第二滑移块4与第一滑移块3相抵时,第一凹槽51与第二凹槽52相连通,且形成成型腔5。

如图3、图4所示,第一滑移块3朝向定模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槽9,第一放置槽9的数目为两个且呈并排设置在第一滑移块3上。第一放置槽9的长度方向与动模1的中心线方向呈一定角度,且第一放置槽9远离定模2的端部向着远离动模1中心线一侧延伸。第二滑移块4朝向定模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放置槽10,第二放置槽10的数目为两个且与两个第一放置槽9一一对应。第二放置槽10的长度方向与动模1中心线之间呈一定角度,且第二滑移槽12远离定模2的端部向着远离动模1中心线一侧延伸。定模2上设置有驱动件8,驱动件8用于驱动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进行移动,驱动件8包括设置在定模2上的第一斜导柱81以及第二斜导柱82。第一斜导柱81的数目为两个且与两个第一放置槽9一一对应,当第一斜导柱81伸入到第一放置槽9内部时,第一斜导柱81的外侧壁与第一放置槽9的内槽壁相抵。第二斜导柱82的数目为两个且与两个第二放置槽10一一对应,当第二斜导柱82伸入到第二放置槽10内部时,第二斜导柱82的外侧壁与第二放置槽10的内槽壁相抵。

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朝向定模2的端面上均设置有T形滑槽13,两个T形滑槽13分别位于两个第一放置槽9以及两个第二放置槽10之间。T形滑槽13的小端朝向远离动模1中心线一侧,且T形槽贯穿于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远离动模1中心线的外侧壁。第一滑移块3上的T形滑槽1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放置槽9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二滑移块4上的T形滑槽1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放置槽10的长度方向相同。定模2朝向动模1的端面上设置有T形滑块14,T形滑块14的数目为两个并分别滑移连接在两个T形滑槽13内部,且T形滑块14的外侧壁与T形滑槽13的内槽壁相抵。

如图1、图2所示,定模2上还设置有用于成型第一通孔21的第一成型杆7,第一成型杆7远离定模2的端部与动模1相连,且第一成型杆7的长度方向与动模1的中心线方向相同。第一成型杆7包括上连接杆71以及下连接杆72。上连接杆71连接在定模2上,且上连接杆71包括固定连接在定模2上的第一螺纹柱711以及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柱711上的第一套杆712。第一套杆712朝向动模1的端面上设置有嵌块15,嵌块15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嵌块15的横截面面积向着动模1一侧逐渐减小。下连接杆72包括第二螺纹柱721以及第二套杆722,第二螺纹柱721固定连接在动模1上且与第一螺纹柱711相对,第二套杆722螺纹连接在第二螺纹柱721上,且第二套杆722的端面形状与第一套杆712的端面形状相同。第二套杆722朝向定模2的端面上设置有嵌槽16,嵌槽16的槽口宽度向着动模1一侧逐渐减小。

线轴注塑模具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在需要将注塑成型的线轴取出时,控制动模1向着远离定模2一侧进行移动,使得动模1带动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向着远离定模2一侧进行移动。与此同时,固定连接在定模2上的第一斜导柱81以及第二斜导柱82分别于第一放置槽9的内槽壁以及第二放置槽10的内槽壁相抵,且驱动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向着远离动模1中心线一侧进行移动。与此同时,定模2上的两个T形滑块14分别与第一滑移块3上的T形滑槽13以及第二滑移块4上的T形滑槽13相抵,进而对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施加之间远离动模1中心线一侧的推力,使得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的滑移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当第一滑移块3上的第二成型杆6与线轴上的第二通孔22分离,且第一滑移块3以及第二滑移块4均与挡片20分离时,可以较为方便将注塑成型的线轴取出。

在需要对第一通孔21孔径不同的线轴进行生产时,只需将第一套杆712以及第二套杆722分别从第一螺纹柱711以及第二螺纹柱721上取下,之后根据待生产的线轴的第一通孔21的孔径选择对应的第一套杆712以及第二套杆722,并且将第一套杆712以及第二套杆722分别螺纹连接到对应的第一螺纹柱711以及第二螺纹柱721上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