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045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又名电磁灶,是现代厨房革命的产物,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因此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旋钮电磁炉是电磁炉的一种,通过操作旋钮来选择电磁炉的各种工作模式。

现阶段,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方便性,旋钮电磁炉的上壳体通常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而同轴连接的旋钮和旋钮电路板则分别装配在电磁炉上壳体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上,这样在装配完成后,旋钮电路板将以倾斜状态处于壳体内。此外,该旋钮电路板在安装后还需保持在风道的外侧,这样才能避免旋钮电路板与电磁炉的风机风道相互影响,保证旋钮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然而,由于旋钮电磁炉的旋钮电路板以倾斜状态处于壳体内,占用空间较大,且防止旋钮电路板与风机风道相互影响,上壳体的尺寸一般需要进行加长处理,这样致使旋钮电磁炉的壳体空间利用率低,产品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通过在风道板上开设风道缺口,使旋钮电路板位于风道缺口的位置,这样能够提高壳体空间的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风机、风道板以及同轴连接的调节旋钮和旋钮电路板,所述调节旋钮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所述旋钮电路板、所述风机和所述风道板均位于所述壳体内,进一步的,所述风道板上开设有一风道缺口,所述旋钮电路板位于所述风道缺口的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风道板上开设风道缺口,将旋钮电路板与风道板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高壳体空间的利用率,不需要将壳体进行加长处理,相应的降低电磁炉的开发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缺口的尺寸与所述旋钮电路板的尺寸相匹配。

这样风道缺口的尺寸与旋钮电路板的尺寸一致,风道缺口的尺寸以刚好能置入旋钮电路板为最佳,使风道缺口可由旋钮电路板补上,从而确保电磁炉的风道板不会出现漏风现象,进而影响到电磁炉吹风散热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安装孔,所述电磁炉还包括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的固定件,所述旋钮电路板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调节旋钮同轴连接,所述调节旋钮和所述旋钮电路板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上。

通过在壳体的侧壁上开设安装孔,利用固定件将调节旋钮和旋钮电路板固定在壳体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上,这样调节旋转与旋钮电路板不易松动,位置不易变动,从而能够保证调节旋钮与旋钮电路板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旋钮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中心。

这时壳体内风道板的风道缺口也位于与壳体侧壁中心对应的位置处,且旋钮电路板恰好位于风道板的风道缺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炉,还包括:能量转换组件;

所述能量转换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产生待加热器皿发热所需的能量。

通过将能量转换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部,利用能量转换组件将电源电流转换成磁场,进而产生使待加热器皿发热所需的能量,进而加热器皿内的食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能量转换组件包括:线圈盘和电源电路板;

所述电源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线圈盘的通电状态。

通过能量转换组件中的电源电路板控制线圈盘的通电状态,使得线圈盘在通电状态下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从而置于电磁炉上的待加热器皿能够在高频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自行发热,进而加热待加热器皿内的食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电源电路板和所述风机的上方,所述电源电路板与所述风机并排设置。

将风机设置在壳体内线圈盘的下方,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线圈盘的温度,在保证不影响线圈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达到线圈盘降温的目的,将电源电路板与风机并排设置,能够对电源电路板进行散热、降温,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侧壁为一倾斜面。

将壳体设置成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形式,能够方便设计人员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设置,将上壳体的侧壁设置成倾斜面,这样用户在操作调节旋钮时,比较方便,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正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2:风机; 3:风道板;

4:调节旋钮; 5:旋钮电路板; 31:风道缺口;

11:安装孔; 12:固定件; 6:能量转换组件;

61:线圈盘; 62:电源电路板; 7:加热面板;

101:上壳体; 102: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壳体1、风机2、风道板3以及同轴连接的调节旋钮4和旋钮电路板5。其中,调节旋钮4位于该壳体1的外侧壁上,旋钮电路板5、风机2和风道板3均位于壳体1内,进一步的,风道板3上开设有一风道缺口31,旋钮电路板5位于风道缺口31的位置。

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厨房电器。通过在电磁炉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调节旋钮4,将电磁炉的部分功能集成到调节旋钮4上,进而相对减少电磁炉操作面板上按键的数目,以降低成本、减少复杂度。相应的,电磁炉内需设置与调节旋钮4对应的旋钮电路板5,将用户对调节旋钮4的操作转换为调节指令传送给电磁炉内的控制器,进而通过控制器实现不同的功能。

此外,由于电磁炉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通过在电磁炉内设置风机2,利用风机2对设置在壳体1内的高频大电流发生器及感应加热线圈等部件散热、降温,以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相应的,电磁炉内设置有风道板3,将风道板3设置在风机2的外侧,从而保证风机2对电磁炉内部器件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示例,风机2采用离心式,即千叶式风轮,且满足重量轻、机械强度高、不易变形的特点,这样能够提高风机2的使用寿命,相应延长电磁炉的使用年限。此外,风机2除了具有防止电磁炉内部发热器件因高温损坏之外,还能通过排风防止灰尘、油烟等进入电磁炉内部,保证电磁炉的内部清洁。

在一实施例中,电磁炉的壳体1由阻燃材料制成,壳体1的前后两边开有许多小气孔,这些小气孔与风机2相配合,使电磁炉内部空气流通,降低温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风道板3上开设一风道缺口31,因此,在装配电磁炉时,首先将调节旋钮4安装到电磁炉的侧壁上,其次将旋钮电路板5与调节旋钮4组装在一起,实现同轴连接,再次根据旋钮电路板5的位置安装风道板3,保证旋钮电路板5位于风道缺口31的位置,且旋钮电路板5不会与风道板3产生干涉,这样既能够节省旋钮电路板5的占用空间,又能保证风道板3与旋钮电路板5互不影响。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壳体、风机、风道板以及同轴连接的调节旋钮和旋钮电路板,通过将调节旋钮置于壳体的外侧壁上,将旋钮电路板、风机和风道板置于壳体内,并且在风道板上开设有一风道缺口,以及使旋钮电路板位于风道缺口的位置,这样通过旋钮电路板与风道板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高壳体空间的利用率,不需要将壳体进行加长处理,相应的降低电磁炉的开发成本。

作为一种示例,在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上述风道缺口31的尺寸与旋钮电路板5的尺寸相匹配。

具体的,在电磁炉设计时,可根据旋钮电路板5的尺寸大小,在风道板3上开设风道缺口31,并保证风道缺口31的尺寸与旋钮电路板5的尺寸一致,也即,风道缺口31的尺寸以刚好能置入旋钮电路板5为最佳,使风道缺口31可由旋钮电路板5补上,从而确保电磁炉的风道板3不会出现漏风现象,进而影响到电磁炉吹风散热的效果。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正视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安装孔11。相应的,该电磁炉还包括穿设在安装孔11内的固定件12,上述旋钮电路板5通过固定件12与调节旋钮4同轴连接,该调节旋钮4和旋钮电路板5分别固定在壳体1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将固定件12的一端固定到电磁炉的旋钮电路板5上,将固定件12的另一端穿过壳体1侧壁上的安装孔11与调节旋钮4固定连接,这样实现调节旋钮4与旋钮电路板5之间同轴连接,通过旋转调节旋钮4,能够带动旋钮电路板5上的旋转件旋转,从而使得电磁炉转换到指定的操作状态。

此外,通过将该固定件12固定到壳体1的侧壁上,从而将调节旋钮4和旋钮电路板5分别固定在壳体1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上,这样调节旋转与旋钮电路板5不易松动,位置不易变动,从而能够保证调节旋钮4与旋钮电路板5的工作稳定性。

作为一种示例,调节旋钮4位于壳体1的侧壁中心。

具体的,当上述安装孔11开设在壳体1的侧壁中心时,调节旋钮4则被相应的安装在壳体1的侧壁中心,这时壳体1内风道板3的风道缺口31也位于与壳体1侧壁中心对应的位置处,且旋钮电路板5恰好位于风道板3的风道缺口31处。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还包括:能量转换组件6。该能量转换组件6设置在壳体1内部,用于产生待加热器皿发热所需的能量。

在本实施例中,该能量转换组件6包括:线圈盘61和电源电路板62。该电源电路板62用于控制线圈盘61的通电状态。

具体的,电磁炉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物进行加热。在电磁炉中,电源电路板62控制线圈盘61的通电状态,并且产生高频信号(高频电流)输送给线圈盘61,该线圈盘61将高频电流转换为高频交变磁场,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当待加热器皿放置于电磁炉上时,待加热器皿在高频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无线环形电流,从而使待加热器皿发热。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和图3所示,电磁炉的上方设置有加热面板7,该加热面板7为耐热陶瓷板,待加热器皿是既导磁又导电的金属器皿,这样当交变磁场的磁力线透过加热面板7穿过待加热器皿时,待加热器皿的底部金属体内产生无数的小涡流(这种小涡流是一种交变电流,家用电磁炉使用的是15~30KHZ的高频电流),使待加热器皿本身自行高速发热,进而达到加热待加热器皿内食物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还包括能量转换组件,通过能量转换组件中的电源电路板控制线圈盘的通电状态,使得线圈盘在通电状态下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从而置于电磁炉上的待加热器皿能够在高频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自行发热,进而加热待加热器皿内的食物。

作为一种示例,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上述线圈盘61位于电源电路板62和风机2的上方,电源电路板62与风机2并排设置。

由于线圈盘61自身存在一定的电阻,因此,在给线圈盘61通电,使电流流过线圈盘61时,线圈盘61则会自行发热。在线圈盘61的温度过高时,有可能会出现线圈盘61着火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将风机2设置在壳体1内线圈盘61的下方,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线圈盘61的温度,在保证不影响线圈盘61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达到线圈盘61降温的目的。

此外,电源电路板62用于控制线圈盘61的通电状态,其自身也供电,因此,在线圈盘61通电的过程中,电源电路板62也会发热,所以,为了保证电源电路板62对线圈盘61的控制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源电路板62与风机2并排设置,也能够对电源电路板62进行散热、降温,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该上壳体101的侧壁为一倾斜面。

具体的,为了方便设计人员在壳体1内设置控制板以及上述能量转换组件6等器件,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设置成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的形式,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将控制板、能量转换组件6、风机2、风道板3等元器件安装到下壳体102上,其次将调节旋钮4、旋钮电路板5安装到上壳体101上,最后将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扣合装配在一起,且旋钮电路板5与风道缺口31的位置重叠在一起,但旋钮电路板5处在风道缺口31内不会对风道产生影响。

此外,将上壳体101的侧壁设置成倾斜面,这样用户在操作调节旋钮4时,比较方便,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