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槽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5914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沟槽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沟槽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沟槽清理一般都是依靠人力完成,当遇到有较长沟槽时,人工清理就变得麻烦。

硬接触刮除的清理方式,可以实现自动化,但其噪音大、清理不够清洁,实用性不强。

采用旋转刷的方式清理沟槽,可以实现自动化,且清理较为干净,但由于旋转刷本身旋转容易将污物甩起,影响其他地方的清洁,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可用于自动化清理、挡板保护合理的沟槽清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沟槽清理装置,包括有底座、上盖、清理轴刷、连接清理轴刷与壳体的轴承以及定位轴承的轴承端盖I、轴承端盖II,底座上端面与上盖下端面固定相连,清理轴刷通过轴承与底座、上盖旋转连接,其中:底座下侧设置有竖板,竖板上铰接挡板。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清理轴刷由刷部、刷部两轴端与轴承内圈配合的轴承配合轴肩、轴向定位轴承的轴承定位轴肩以及伸出轴组成,轴承内圈周面与轴承配合轴肩接触配合,轴承轴向一端面与轴承定位轴肩接触配合。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底座设置有两个半圈轴承座孔I,上盖设置有与轴承座孔I配合的轴承座孔II,轴承座孔I、轴承座孔II内表面与轴承外圈表面接触配合。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无伸出轴一端,轴承外端通过轴承端盖I轴向定位,有伸出轴一端轴承外端通过轴承端盖II轴向定位,轴承端盖I、轴承端盖II均通过螺栓I与轴承座孔I、轴承座孔II端面固定连接。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底座上端面设置有凸台I,上盖下断面设置有凸台II,并在凸台I上均匀设置若干孔I,凸台II上设置与孔I对应的孔II,螺栓II通过孔I、孔II连接上盖与底座。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挡板旋转到与竖板相平时,按过铰链副轴轴线的竖直面划分,竖板与挡板的配合一半为活动配合,另一半为接触配合。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竖板为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凹形设计,挡板为与竖板配合的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形成挡板顶部两侧面d、顶部中间面c以及竖板底部两侧面a、底部中间面b;面d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小于面a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按过铰链副轴轴线的竖直面划分,面b与对应的面c一半为对应部分到铰链副轴轴线距离相等,面c另一半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大于面b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竖板为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凹形设计,挡板为与竖板配合的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形成挡板顶部两侧面d、顶部中间面c以及竖板底部两侧面a、底部中间面b;按过铰链副轴轴线的竖直面划分,面a与对应的面d一半为对应部分到铰链副轴轴线距离相等,面d另一半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小于面a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面c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大于面b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竖板为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挡板为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凹形设计,形成挡板顶部两侧面d、顶部中间面c以及竖板底部两侧面a、底部中间面b;面d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大于面a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按过铰链副轴轴线的竖直面划分,面b与对应的面c一半为对应部分到铰链副轴轴线距离相等,面c另一半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小于面b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

上述沟槽清理装置,其中:所述竖板为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挡板为与竖板配合的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形成挡板顶部两侧面d、顶部中间面c以及竖板底部两侧面a、底部中间面b;按过铰链副轴轴线的竖直面划分,面a与对应的面d一半为对应部分到铰链副轴轴线距离相等,面d另一半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大于面a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面c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均不小于面b对应部分任一点到铰链副轴轴线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清理轴刷的方式进行清理,清洁程度高;采用竖板与挡板的配合设计,形成污物许进不许出的合理设置,不仅避免了污物随清理轴刷飞溅,还能同时带走洗刷掉的污物,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取下上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配合沟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清理轴刷配合沟槽时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座配合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底座加装竖板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底座加装竖板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挡板结构示意图。

1、挡板;2、底座;3、凸台I;4、孔I;5、轴承端盖II;6、螺栓I;7、轴承;8、清理轴刷;9、轴承端盖I;10、竖板;11、伸出轴;12、凸台II;13、螺栓II;14、上盖;15、轴承座孔II;16、沟槽;17、刷部;18、轴承定位轴肩;19、轴承配合轴肩;20、面a;21、铰链副轴a;22、斜面g;23、面b;24、弧面j;25面d;26、铰链副轴b;27、斜面f;28、面c;29、平面h;30、弧面i;31、平面e;32、轴承座孔I;33、孔II。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沟槽清理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7,一种沟槽清理装置,包括有底座2、上盖14、清理轴刷8、连接清理轴刷8与壳体的轴承7以及定位轴承7的轴承端盖I9、轴承端盖II5,底座2上端面与上盖14下端面固定相连,清理轴刷8通过轴承7与底座2、上盖14旋转连接,底座2下侧设置有竖板10,竖板10上铰接挡板1。

所述清理轴刷8由刷部17、刷部17两轴端与轴承7内圈配合的轴承配合轴肩19、轴向定位轴承7的轴承定位轴肩18以及伸出轴11组成,轴承7内圈周面与轴承配合轴肩19接触配合,轴承7轴向一端面与轴承定位轴肩18接触配合。

底座2设置有两个半圈轴承座孔I32,上盖设置有与轴承座孔I32配合的轴承座孔II15,轴承座孔I32、轴承座孔II15内表面与轴承7外圈表面接触配合。

所述无伸出轴11一端,轴承7外端通过轴承端盖I9轴向定位,有伸出轴11一端轴承7外端通过轴承端盖II5轴向定位,轴承端盖I9、轴承端盖II5均通过螺栓I6与轴承座孔I32、轴承座孔II33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2上端面设置有凸台I3,上盖14下断面设置有凸台II12,并在凸台I3上均匀设置若干孔I4,凸台II12上设置与孔I4对应的孔II33,螺栓II13通过孔I4、孔II33连接上盖14与底座2。

所述挡板1旋转到与竖板10相平时,按过铰链副轴a21轴线的竖直面划分,竖板10与挡板1的配合一半为活动配合,另一半为接触配合。

所述竖板10为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凹形设计,挡板1为与竖板10配合的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形成挡板1顶部两侧面d25、顶部中间面c28、竖板10底部两侧面a20、底部中间面b23;面d25为平面,面a20为与面d25配合的平面经两边倒半径为竖板10厚度一半的圆角形成的弧面;按过铰链副轴a21轴线的竖直面划分,面b23为平面,面c28一半为平面e31,另一半为与面b23配合的平面经一边倒半径为挡板1厚度一半的圆角形成的弧面i30。

挡板1安装时,倒角弧面i30一侧朝向装置内侧,平面e31一侧朝向装置外侧,这样挡板1旋向装置内时通畅,而由于平面e29与面b23的配合限制,挡板1不能向装置外侧旋转,这样在整个装置沿轨道行进时,前侧挡板1能在遇到污物阻挡时向内旋转而放污物进入到清理轴刷8处清理,后侧挡板1遇到污物时由于不能向外侧旋转而不能放出污物,因此污物就被装置带走,形成较为清洁的沟面。

实施例2

参见图8至图9,所述竖板10为中间凸起两端凹陷的凸形设计,挡板1为与竖板10配合的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凹形设计,形成挡板1顶部两侧面d25、顶部中间面c28、竖板10底部两侧面a20、底部中间面b23;面a20为平面,面d25为与面a20配合的平面经两边倒半径为挡板1厚度一半的圆角形成的弧面;按过铰链副轴a21轴线的竖直面划分,面c28一半为平面h29,另一半为45°斜向下的斜面f27,面b23与面c28平面h29一半对应的为经平面倒半径为竖板10厚度一半的圆角形成的弧面j24,与面c28斜面对应的一半为45°斜向下的斜面g22。其余同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