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O<sub>2</sub>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583591阅读:1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O<sub>2</sub>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O2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先制备活化的UiO?66?SO3H样品;然后用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SO3H,然后在40~60℃下反应6.0~12.0h,在0℃冰水混合物中冷却10min,之后用去离子水和低沸点有机溶剂分别离心洗涤三次,过滤得到白色粉末,将白色粉末转移到烘箱中在80~100℃下干燥10~20h,即得吸附剂。该方法制备的吸附剂在低CO2分压下对CO2有更高的吸附量和更高的吸附选择性。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〇2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吸附分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o2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C02等温室气体的减排是当今国际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未来社会 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全世界能源供应中有大约85%来自于化石燃料,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C0 2,每年排放约300亿吨。工业革命以 来大气中的C02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5ppm。由此,C0 2的捕捉与封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 而且已成为一个关系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
[0003] co2捕获技术是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工业上捕获co2的主要技术是通过有 机胺溶液吸收分离co 2,但该法是基于化学吸附来实现co2的捕获,因而吸收剂-有机胺的再 生能耗大;同时,该法存在设备腐蚀严重、操作过程复杂等问题。
[0004] 利用固体吸附剂,通过物理吸附原理分离⑶2,不仅可以克服目前工业上有机胺吸 收中设备腐蚀严重、操作过程复杂等缺点,而且可大大降低分离过程的能耗。而捕获并分离 C0 2技术的关键在于开发出合适的固体吸附剂。目前常用的固体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和沸 石分子筛,活性炭吸附剂具有制备成本较低、孔隙率高和对C0 2吸附饱和容量大等优点,但 其在低分压时对C〇2的吸附量较小;同样,沸石分子筛在低分压时对C〇2的吸附量也较小。
[0005] 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作为一类新型多 孔材料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MOFs是由金属阳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 而形成的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晶体材料。该类材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很高的孔容,在 高分压下部分MOFs对⑶2具有很高的吸附量,例如文献(H.Furukawa et al.,Science, 2010,329:424-428)报道了在25°(:和4(^31下,]\1(^-177和]\1(^-210对〇)2的吸附量分别为 31.81mmol/g和54.55mmol/g;文献(O.K.Farha et al ·,Nat .Chem. ,2010,2:944-948)报道 了在25°C和40bar下,NU-100对C〇2的吸附量高达52.61mmol/g。但在低分压时,大部分MOFs 材料对C02的吸附量较小。由于在烟道气中C02的分压一般小于0.25bar,因此,要开发具有应 用前景的固体吸附剂,要求吸附剂在低分压下对C0 2有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MOFs材料在低分压下对C02吸附容量小、吸附 选择性低以及在选择性地吸附分离C0 2过程中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一种用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Ui0-66_S03H以制备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02的吸附剂。
[0008] -种用于吸附分离C02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0009] 1)向9.0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1 .0ml乙酸混合溶剂中分别加入 25.5mgH2BDC和15.3mg 2-磺酸对苯二甲酸单钠盐,超声15min,转移到20ml水热反应釜,置 于120 °C烘箱中晶化40h,冷却至室温,分别用DMF和甲醇各离心洗涤3次,置于50mlCH30H中 浸泡三天,离心得到白色固体粉末,置于120°C真空干燥箱干燥24h得到活化的Ui0-66-S03H 样品。样品合成过程参考文献:M.L.Foo et al^Dalton Trans. ,2012,41:13791-13794; [0010] 2)然后用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〇-66-S〇3H,将浓度为0.10 ~3.0M的氨水缓慢滴加到Ui0-66-S03H固体粉末中,氨水与Ui0-66-S03H的质量比为30:1~ 60:1;
[0011 ] 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在40~60 °C下反应6.0~12. Oh,在0 °C冰水混合物中冷 却lOmin,之后用去离子水和低沸点有机溶剂分别离心洗涤三次,过滤得到白色粉末,将白 色粉末转移到烘箱中在80~100°C下干燥10~20h,即得吸附剂,其中洗涤所用的低沸点有 机溶剂为CH30H或CH3CH2OH。
[0012] 本发明制备的吸附剂的BET比表面积为400~450m2/g,该吸附剂可从⑶2和犯混合 气中选择性地吸附分离C02;不仅在低分压下对C02有高的吸附容量和高的吸附选择性,且具 有良好的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同时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〇-66和Ui0-66-S0 3H相比,本发明 制备的吸附剂在低C02分压下对C02有更高的吸附量和更高的吸附选择性。
[0013] 对本发明制备的C02吸附剂的吸附分离性能评价:采用美国麦克公司生产的 Micromeritics ASAP2020物理吸附仪分别测定了25°C下C〇2和N2在压力从0.01~120kPa范 围内的单组分吸附等温线,其具体步骤如下:称取200mg吸附剂于样品管中,在KKTC下抽真 空预处理12h,然后测定25°C时的吸附等温线,具体实验过程参见文献:D.-L.Chen et al., Chem.Eng.Sci. ,2014,124:109-117。采用穿透柱技术测定了在25°C和总压为200kPa下混合 气(C02:N 2:He的摩尔比为7.5:42.5:50)总流速为81111(3了?)/1^11通过吸附剂床层的穿透曲 线。穿透柱装置介绍及实验步骤详见参考文献:D.-L.Chen et al.,Chem.Eng.Sci. ,2014, 124:109-117。基本操作步骤如下:1)将320. lmg制备好的吸附剂装入长100mm内径为4.65mm 的不锈钢管,在120°C下用20ml(STP)/min的He气吹扫8h左右;2)降温至25°C,调节背压阀至 压力为200kPa,按照⑶ 2:N2: He的摩尔比为7.5:42.5:50进行配气,用质谱仪检测气体信号, 待检测到气体信号稳定后结束配气;3)用He气将质谱仪中混合气吹扫干净后,调节四通阀 使配制好的气体混合物通过样品床层进行穿透实验,用质谱检测器测定和分析从样品床层 中流出的气体浓度。
[0014] 本发明制备的吸附剂不仅在低分压下对C02有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且具有良 好的可循环使用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吸附剂A2在25°C和0~120kPa下对C〇2和N2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
[0016] 图2为吸附剂A2可循环吸附C02性能示意图。
[0017]图3为是实施例2中利用本发明制备的吸附剂A2在25°C和总压为200kPa下混合气 通过吸附剂床层的穿透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例。
[0019]【实施例1】
[0020] 分别量取9.0ml DMF和1.0ml乙酸于容积为25ml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分别加入 25.5mg对苯二甲酸、15.3mg 2-磺酸对苯二甲酸单钠盐和53mg无水四氯化错。搅拌上述混合 物均匀后,转移至20ml水热反应釜中,然后置于烘箱中在120°C下晶化40h。自然冷却至室 温,分别用DMF和二乙醚各离心洗涤3次,之后通过离心分离得到固体粉末。将上述制得的固 体粉末置于干燥箱中并在120°C下干燥24h后即得Ui0-66-S0 3H样品。用上述合成方法,通过 多批次合成Ui0-66-S03H样品备用。
[0021] 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0-66-S03H。称取1.5g Ui0-66-S03H固 体粉末加入到容积为l〇〇ml的圆底烧瓶中,之后逐滴滴加浓度为0.1M的氨水90.0ml (即氨水 与Ui0-66-S03H质量比为60:1);将混合物置于温度为40°C水浴中反应12h,在0°C冰水混合 物中冷却lOmin,用去离子水和甲醇各离心洗涤三次,将得到的白色粉末转移至干燥箱中且 在80°C下干燥20h,即得吸附剂,标记为吸附剂A1。经ASAP2020物理吸附仪测定,吸附剂A1的 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407m2/g和0.251cm3/g,且在25°C和0.15bar时,其对C0 2和N2的 吸附量分别为〇. 905mmol/g和0.020mmol/g,结果见表1。
[0022]【实施例2】
[0023] Ui0-66_S03H的制备方法和过程与实施例1所述完全一样。
[0024] 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0-66-S03H。称取1.5g Ui0-66-S03H固 体粉末加入到容积为l〇〇ml的圆底烧瓶中,之后逐滴滴加浓度为2.0M的氨水60.0ml (即氨水 与Ui0-66-S03H质量比为40:1);将混合物置于温度为60°C水浴中反应8h,在0°C冰水混合物 中冷却lOmin,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离心洗涤三次,将得到的白色粉末转移至干燥箱中在 100°C下干燥10h,即得吸附剂,标记为吸附剂A2。经ASAP2020物理吸附仪测定,吸附剂A2的 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439m2/g和0.265cm3/g,且在25°C和0.15bar时,其对C0 2和N2的 吸附量分别为〇.932mmol/g和0.015mmol/g,结果见表1。图1展示的是吸附剂A2在25°C和0~ 120kPa下对0) 2和犯的单组份吸附等温线,图1表明,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剂A2对C02的 吸附容量远大于对N 2的吸附容量,说明这种吸附剂有利于从C02和他混合气中选择性吸附分 离出C02。图2展示的是吸附剂A2可循环吸附C0 2性能示意图,循环实验是在前一次实验完成 之后,将吸附剂A2暴露在空气中24h,然后将样品重新置于样品管中在200°C下抽真空预处 理,在同样条件下重新测定C0 2吸附等温线。如此重复测定C02吸附等温线5次得到图2所示实 验结果。图2表明,通过几次循环实验后,固体吸附剂A2对C0 2的吸附量并未减小,说明该吸 附剂在应用于吸附C02中可循环再生。图3展示的是实施例2中利用本发明制备的吸附剂A2 在25°C和总压为200kPa下混合气(C0 2:N2:He的摩尔比为7.5:42.5:50)总流速为81111(5了?)/ min下通过吸附剂床层的穿透曲线。图3表明,混合气进入装有吸附剂A2的床层后C02气体被 吸附剂完全吸附,直到1000s后C0 2气体才穿透出来,而N2则迅速地穿透出吸附床层,说明吸 附剂A2能高效地实现对C0 2/N2混合气的吸附分离。
[0025]【实施例3】
[0026] Ui0-66_S03H的制备方法和过程与实施例1所述完全一样。
[0027] 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0-66-S03H。称取1.5g Ui0-66-S03H固 体粉末加入到容积为l〇〇ml的圆底烧瓶中,之后逐滴滴加浓度为3.0M的氨水45.0ml (即氨水 与Ui0-66-S03H质量比为30:1);将混合物置于温度为50°C水浴中反应6h,在0°C冰水混合物 中冷却lOmin,用去离子水和甲醇各离心洗涤三次,将得到的白色粉末转移至干燥箱中且在 90°C下干燥15h,即得吸附剂,标记为吸附剂A3。经ASAP2020物理吸附仪测定,吸附剂A3的 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423m2/g和0.262cm3/g,且在25°C和0.15bar时,吸附剂A3对C0 2 和N2的吸附量分别为0.921mmol/g和0.018mmol/g,结果见表1。
[0028]【比较例1】
[0029] 分别量取9 . Oml DMF和1.0ml乙酸于容积为25ml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分别加入 37.8mg对苯二甲酸和53. Omg无水四氯化错。搅拌上述混合物均勾后,转移至20ml水热反应 釜中,然后置于120°C烘箱中晶化40h。自然冷却至室温,分别用DMF和二乙醚各离心洗涤3 次,之后通过离心分离得到固体粉末。将上述制得的固体粉末置于干燥箱中在190°C下干燥 24h,即得Ui〇-66样品。
[0030] 经ASAP2020物理吸附仪测定,Ui〇-66的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191m2/g和 1 · 310cm3/g,且在25°C和0 · 15bar时,Ui〇-66对⑶2和N2的吸附量分别为0 · 293mmol/g和 0.025mmol/g。结果见表 1。
[0031] 【比较例2】
[0032]制备吸附剂Ui0-66_S03H的实验方法和过程与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完全一样。
[0033] 经ASAP2020物理吸附仪测定,Ui0-66-S03H的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096m2/ g和1.106cm3/g,且在25°C和0.15bar时,其对C02和N2的吸附量分别为0.378mmol/g和 0.028mmol/g,结果见表 1。
[0034] 表 1
[0035]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吸附分离CO2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备活化的Ui0-66-S03H样品; 2) 然后用氨水后处理改性磺酸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0-66-S03H:将浓度为0.10~3. OM 的氨水缓慢滴加到Ui0-66-S03H固体粉末中,氨水与Ui0-66-S03H的质量比为30:1~60:1; 3) 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在40~60 °C下反应6.0~12 . Oh,在0 °C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lOmin,之后用去离子水和低沸点有机溶剂分别离心洗涤三次,过滤得到白色粉末,将白色 粉末转移到烘箱中在80~100 °C下干燥10~20h,即得吸附剂,其中洗涤所用的有机溶剂为 CH3O喊 CH3CH2OH 〇
【文档编号】B01J20/22GK105944679SQ201610317680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3日
【发明人】陈德利, 陈贵兵, 许春慧, 涂高美, 朱伟东
【申请人】浙江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